珠光体论文_刘铖霖,曹建春,周煌,高鹏,阴树标

导读:本文包含了珠光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珠光体,渗碳,钢丝,组织,价电子,管道,高碳钢。

珠光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铖霖,曹建春,周煌,高鹏,阴树标[1](2019)在《铌对高碳钢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铌可以显着改善钢的组织,提高钢的性能。同时,铌在钢中还存在偏聚现象,可有效提高钢的淬透性,使共析点右移。因此,利用金相法和等温热处理试验,对高碳钢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发现铌的析出和固溶将细化晶粒,同时铌的加入将推迟高碳钢的珠光体转变,并使其孕育期延长。利用合金价电子结构理论,构建了不含铌和含铌的两种体系的奥氏体合金价电子晶胞,从电子层次研究铌对高碳钢奥氏体的影响规律。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在碳质量分数为0.86%时的最大共价电子对数nA分别为0.972 5、0.962 4。铌的加入会改变体系中键的组成,并与碳原子结合形成新的最强键C—Nb键。而NbC的析出阻碍了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推迟了珠光体的形成和长大,进而推迟了珠光体相变,导致添加铌元素后的CCT曲线右移。(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11期)

倪自飞,刘祥[2](2019)在《冷拉超/特高强度珠光体钢丝的工艺性能及强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高强度钢丝的强化机理及冷变形钢丝韧性下降的原因。在对超/特高强度钢丝帘线用92C,97C和102C盘条大变形直接干式拉拔、钢丝时效处理及湿式拉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常规湿式拉拔工序后加校直器工艺,在确保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了湿式拉拔单丝的扭转分层,为超/特高强度钢丝帘线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轮胎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涂煜,吴开明[3](2019)在《Al元素对高碳珠光体钢连续缓慢冷却相变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试验与热力学、动力学计算,研究了在缓慢冷却条件下Al合金化对C-Si-Cr-Mn系高碳钢珠光体转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锻造后空冷条件下,不添加Al和添加1.5%Al的试验钢室温组织均为珠光体和少量马氏体,与Al-free钢相比,添加1.5%Al的试验钢的珠光体片层间距为130 nm,细化了约20 nm,维氏硬度HV_1降低了约56。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结果可知,Al元素的添加可以提高试验钢的珠光体转变温度及缩短珠光体转变时间,增大了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自由能,促进珠光体形成的同时也起到细化珠光体片层间距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邵冬冬,黄海军,金学峰[4](2019)在《在用压力管道珠光体球化问题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化工企业在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过程中,发现一批高温运行的压力管道存在珠光体球化缺陷,本文对该类缺陷的安全状况等级评定和检验周期的确定展开讨论,给检验人员在定期检验过程中对该类缺陷的处理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倪自飞,严木香,刘祥[5](2019)在《冷拔大变形珠光体钢丝微观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EM,TEM,VSM和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珠光体钢丝在冷拔大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渗碳体片层经弯曲、剪切、拉伸等变形逐渐转向拉拔方向,最后形成平行于拉拔方向的纤维状组织。冷变形还引起了渗碳体部分溶解,且渗碳体的溶解量随着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应变量高于2.18后,渗碳体溶解量显着增加。由于溶解后的碳原子进入到铁素体晶格中,使得铁素体晶格点阵常数变大,其衍射峰随应变量的增加而产生微小左移。应变量较低时,钢丝抗拉强度随着应变量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但是当应变量大于2.18之后,钢丝的抗拉强度显着增加,溶解的碳原子产生的固溶强化效应以及对位错的钉扎作用对钢丝的强度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冶金》期刊2019年03期)

赵勇刚[6](2019)在《冷拔珠光体钢丝渗碳体变形行为及微结构演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共析冷拔珠光体钢丝最高抗拉强度超过6 GPa,是迄今强度最高的纳米结构材料。尽管珠光体钢在工程应用上有很大的潜力,但其超高强度的微观结构特性尚未清楚。因此,本文以不同应变量SWRS82B冷拔珠光体钢丝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原位拉伸测试(in situ SEM test)、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作为主要的测试手段。探究了珠光体钢渗碳体形变及其断裂行为、小变形冷拔珠光体钢丝微结构演变规律以及微观组织参数与冷拔珠光体钢丝各向异性断裂行为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获得高强复相钢的新型热处理工艺,对热处理过程中组织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原位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珠光体团形变过程中具有叁种不同类型的剪切带:珠光体团内剪切式断裂、沿珠光体团界以及沿铁素体、渗碳体片层的相界面断裂;剪切带的方向与拉伸轴呈各向异性。剪切变形沿位错墙扩展,并通过渗碳体片的整体错排贯穿整个珠光体团。当位错垂直切割渗碳体层时,在剪切应力的作用下,单晶渗碳体片被切割成许多纳米尺寸的亚晶粒。这一过程阻碍了位错的运动,并导致相邻铁素体片层复杂结构位错的积累,使得渗碳体片层发生塑性变形;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叁种剪切模型共同作用,使得裂纹扩展过程以线性方式发生,并可将珠光体团视为裂纹向前扩展的位移单元。2)通过对小变形ε<0.8的冷拔珠光体钢丝片层间距(ILS)及渗碳体厚度(T)参数测定,发现其较理论计算值仅有少量减少;随着冷拔变形的过程,位错密度由初始应变量(ε=0)的4.25×10~(14) m~(-2)增加至4.33×10~(15) m~(-2)(ε=0.4)和5.81×10~(15) m~(-2)(ε=0.8)。通过EBSD对小角度位错界面取向差和单位体积内的位错边界面积进行计算,位错密度与通过TEM计算结果保持一致性。3)通过对应变量达到1.6冷拔珠光体钢丝微观参数的测定,定义Λ为珠光体团长轴与短轴的比值,并满足公式=0.40)(2)+0.65。当Λ≤2.75时,断裂由解理断裂主导向准解理断裂转变,由位错密度控制。当Λ≥2.75时,断裂方式再转变为韧性断裂为主导,由片层间距控制;铁素体<110>取向由中心到表层呈现梯度分布,关于拉伸轴对称,且<110>铁素体微织构含量由表层到心部且随应变量增加而逐渐增加。因此,大应变冷拔钢丝(ε<1.5)呈现V型断裂方式;而当ε>1.5,由于渗碳体中碳原子回溶至相界处铁素体中,导致裂纹形貌重新呈现―S‖型;应变量为0时,通过HRTEM分析铁素体及渗碳体相界面取向,其相界处的晶体学取向满足Bagarytski关系。4)通过高碳钢预淬火-快速高温回火,得到一种由回火马氏体包围珠光体团结构的高强多相钢。当淬火温度为120°C,以200°C/s的超快速加热至600°C回火60s所得多相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当淬火温度从120℃提高190℃时,淬火马氏体变体通过自催化成核方式在界面处形核。此外,回火后的团体呈现明显的对称结构,晶粒内回火马氏体和珠光体团组织也呈对称形貌;回火软化机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马氏体发生逆转变以及渗碳体在位错处形核;第二阶段为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以及马氏体基体内渗碳体粒子粗化。(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冯汉臣,闵学刚,魏大圣,周立初,崔世云[7](2019)在《低温回火对超大形变冷拔珠光体钢丝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力学分析、SEM、TEM、3DAP和DSC技术研究了低温回火对超大应变冷拔珠光体钢丝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变ε≤4的钢丝,在120~170℃范围内进行低温回火能有效提高钢丝的强度,同时塑性略有下降;ε=3.0的钢丝,在150℃回火8 min后,钢丝强度提高约150 MPa;ε=4.5的钢丝,在170℃回火后,钢丝强度和塑性同时下降。钢丝经超大应变(ε=4.5)变形后,渗碳体发生分解。冷拔钢丝在150~170℃之间存在明显的放热峰,TEM衍射斑分析发现了衍射斑点拖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150℃热处理后,C原子在位错处偏聚引起的;而HRTEM分析表明,在170℃处理后,渗碳体由非晶转变为纳米晶,有效地钉扎和阻碍位错运动,这2种现象共同导致了钢丝的低温回火强化。(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文胜,张文征[8](2019)在《先共析渗碳体上形核的珠光体晶体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EM和EBSD技术表征了Fe-1.29C-13.9Mn (质量分数,%)钢中先共析渗碳体上形核珠光体的形貌和晶体学。大多数珠光体内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接近K-S位向关系,与渗碳体之间则可出现多种择优位向关系。分析表明,魏氏渗碳体旁珠光体的形核领先相是铁素体,未观察到珠光体中渗碳体从魏氏渗碳体分支生长,或它们之间存在择优取向。晶界渗碳体旁珠光体存在2种可能:晶界渗碳体可延续为珠光体的渗碳体,同时铁素体往往与背靠奥氏体接近K-S位向关系,渗碳体可视为领先相,不排除铁素体为领先相的可能;同时也观察到晶界渗碳体与珠光体内渗碳体呈现不同取向,此时领先相是铁素体。珠光体团初期形貌不规则,生长后期两相基本保持平行片层结构,同一铁素体片层会存在取向变化甚至分层。(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朝飞[9](2019)在《长期高温服役12Cr1MoVG管道珠光体球化识别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材料珠光体球化损伤机理的认识,结合现场对12Cr1MoVG管道全面检验,对材料12Cr1MoVG金相图谱分析、硬度值检测数据的分析对比,可判定材料的损伤模式为珠光体球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崔桂彬,鞠新华,孟杨,尹立新,严春莲[10](2019)在《钢中珠光体球团尺寸的EBSD表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珠光体球团的表征方法,从阻止裂纹扩展的有效性出发,选择内部取向接近、外部取向差较大的球团簇作为评价珠光体球团尺寸的指标。结果表明,珠光体中铁素体的取向分布与球团吻合,即铁素体的大角度晶界就是球团(簇)界,所以可以通过表征铁素体的晶粒尺寸来评价珠光体球团尺寸。该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晶界如何定义和样品如何制备。从对EBSD法的可行性分析可知,以15°作为晶内最大取向差来划分珠光体球团。对于珠光体钢,电解抛光法更适用于珠光体中渗碳体片层较宽的样品,而对于珠光体中渗碳体片层过窄的情况更适合选用离子抛光法。(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1期)

珠光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高强度钢丝的强化机理及冷变形钢丝韧性下降的原因。在对超/特高强度钢丝帘线用92C,97C和102C盘条大变形直接干式拉拔、钢丝时效处理及湿式拉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常规湿式拉拔工序后加校直器工艺,在确保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了湿式拉拔单丝的扭转分层,为超/特高强度钢丝帘线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珠光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铖霖,曹建春,周煌,高鹏,阴树标.铌对高碳钢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规律的影响[J].钢铁.2019

[2].倪自飞,刘祥.冷拉超/特高强度珠光体钢丝的工艺性能及强化机理[J].轮胎工业.2019

[3].涂煜,吴开明.Al元素对高碳珠光体钢连续缓慢冷却相变行为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4].邵冬冬,黄海军,金学峰.在用压力管道珠光体球化问题的讨论[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19

[5].倪自飞,严木香,刘祥.冷拔大变形珠光体钢丝微观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J].现代冶金.2019

[6].赵勇刚.冷拔珠光体钢丝渗碳体变形行为及微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冯汉臣,闵学刚,魏大圣,周立初,崔世云.低温回火对超大形变冷拔珠光体钢丝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学报.2019

[8].徐文胜,张文征.先共析渗碳体上形核的珠光体晶体学研究[J].金属学报.2019

[9].李朝飞.长期高温服役12Cr1MoVG管道珠光体球化识别及性能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10].崔桂彬,鞠新华,孟杨,尹立新,严春莲.钢中珠光体球团尺寸的EBSD表征技术[J].金属热处理.2019

论文知识图

扭转变形单元体的变形几何分析氮对V(C,N)析出相颗粒直径的影响系油淬超高强贝氏体钢的设计...试验数据(a)和珠光体对强度...经CSP轧制后成品板表层(a)和中...经CSP轧制后成品板组织

标签:;  ;  ;  ;  ;  ;  ;  

珠光体论文_刘铖霖,曹建春,周煌,高鹏,阴树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