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一次听课想到的

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一次听课想到的

韩春平

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否被唤醒。本文试从创设情境、展开讨论、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动学生等方面进行尝试,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主体意识;兴趣点;讨论;课外阅读;情感体验

一、一次听课

一次,笔者去听一位老教师的课。当时这位老教师讲授《始得西山晏游记》,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这位老教师从字音字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讲到语句翻译、篇章结构,再到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整整一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主宰了绝大部分时间;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则被灌得云里雾里。此番情景好比一名尽职的导游在给游客滔滔不绝地讲解风景名胜的来历和典故,至于游客能否参透其间的文化内涵,就与导游无关了。

二、听课后反思

语文课这样上是要累死人的,因为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这就是典型的满堂灌课堂。抽取其中的关键就是:学生眼里只有教师,教师眼里只有自己。很多时候,语文教师的课是上给听课教师看的,学生被“绑架”来完成规定的动作以配合教师。课堂节奏太快,师生们总是一路狂奔,根本来不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当一节课被演绎成了教师大秀个人“才华”的舞台时,学生便成了附属物,语文就会因此变得面目可憎。实际上,教师越是试图把学生牢牢抓在手心,什么都不敢放,就越是在戕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托马斯•阿奎纳就说过: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这句话实在精辟,据此,可以引申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应当是教会学生尽可能地摆脱教师的牵引,学会自主地学。教师不再去为如何教而苦恼时,便是教学成功之时,便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用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冲”掉了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名为教学,其实学生根本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学习实践,只是机械地听讲、记录,而未加思考、吸收。学生尽管全神贯注地听,密密麻麻地记,脑袋里却一片空白。学习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总是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难提高。结果教师讲得疲惫,学生听得乏味。在课堂上,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拿篇文章费力地讲解,而学生或是在台下各做各的,或是附和声一片。当提问时,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复述教师的话,有的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现实很残酷,好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语文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语文课真的让语文老师很受伤。但一味抱怨没用,一味逃避也没用。问题出现了,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对此,作为教师,笔者在反躬自省的同时,强烈地感觉到,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的主体意识指的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

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能“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等。在这些表述中,多处提到“自己的”这个词,显然“自己的”就是“学生的”,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突出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笔者明白了自己的首要任务,也许这也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亟待解决的,那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就是心灵的唤醒。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的内容,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坚持下来之后,觉得还是比较有成效的,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这些不太成熟的做法,以便能和同行们共享。

笔者的做法

1.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设法引领广大学习者积极培植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其不断强化一种意识。只有充分激发出学习者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之愿意而且乐意参与课堂语文学习活动,甚至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掘出学习者的语文学习潜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于无疑处质疑,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对你提问的目的产生质疑,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当然,想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不能仅仅只是灵机一动,还需要在上课文的时候,充分备好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从视觉上体会荷塘月色的美。笔者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黑人所遭受的各种不平等待遇。他们对黑人产生了同情。在这种情绪的支持下,学生对课堂学习都很积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让学生提高对语文课堂的兴趣,那么就是适合他们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讲完《鸿门宴》后,笔者布置的课下作业是结合史料自编自演话剧《鸿门宴》。学生兴致极高,课下努力排练。表演时能够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的人性化。通过表演,学生充分认识了剧中人物性格:项羽的年轻气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刘邦的老奸巨滑,老谋深算。深谙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但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的人格魅力涤荡着同学生们的心,项羽人性中的真善美指导着学生前行。再比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后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课本剧搬进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潜能,张扬了学生个性。学生主体意识被唤醒了,面对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他们再也不是无话可说,不感兴趣的状态,再也不是读了之后没有感觉的状态,他们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他们越来越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主体意识被唤醒了,笔者的语文课也上得越来越轻松。

2.用讨论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则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令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为师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变“喂食法”为“觅食法”。笔者认为:将讨论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树立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能力的现实选择。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没有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是难以奏效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讨论,可以创造出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产生进一步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主观能动性。

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说,是缺少吸引力的,他们不太喜欢,更多的时候有畏难情绪。基于以上考虑,所以笔者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将讨论引入课堂,在整理好文言现象之后,就文章内容给学生出示了以下问题:文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书写了几个故事,前后是否有联系?文中出现的五个人物(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缪贤)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如果让你在当今娱乐圈挑选演员,你会分别由哪些人饰演以上人物?为什么?

学生就问题开展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识,枯燥的课文变得富有生气。这样讨论,学生融自己的情感看法于主动发展之中,很好地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状态。再如在《鸿门宴》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项羽是一个忧柔寡断,为仁义所困之人。对于这一看法,笔者当即在教学中举出项羽坑杀二十万秦降卒与逼杀义帝的事实,通过具体分析,学生们看清:项羽之所以杀秦降卒,是因为降卒已危及他的安全;而他杀义帝,却是因义帝已成为他称霸的绊脚石。在这两件事上,我们得以肯定地看出项羽的“仁义”是假,铲除异己、心狠手辣是真。他之所以没有杀掉刘邦,是因为项羽兵四十万,而刘邦兵十万,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刘邦对项羽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项羽也没什么必要非得杀死刘邦。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将讨论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教学的主旋律,突破了静止和孤立思考问题的模式,给学生立体和多变的思维空间,把学生引入创造思维的轨迹,使他们的认识得以完善和升华,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从而将新课程的要求具体而有效地体现出来,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探讨的。

3.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实,课堂不活,学生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也与我们目前横行教坛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整天忙于“题海战术”,普遍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而阅读是增强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关注学生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现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担忧,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样的现状,反映到语文课堂上,必然导致学生对高雅文学的失趣,上课昏昏欲睡。每周,笔者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好的报刊、杂志、名著等,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汲取养料的空间,时间久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了,素养得以提升了,上语文课时,他们常常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识积累展示给其他同学。同学们的青睐、教师的赞赏,更增强了学生学生语文的热情,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这样在一点一滴的成就感中被唤醒了。

4.用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培养语感”。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熟悉的情感体验,就会使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思考。讲《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笔者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引发了笔者严肃的思考;史铁生赞美的伟大的母爱让笔者潸然泪下:史铁生奋斗的动机和对男孩子的忠告,让笔者动情动容,尤其是作者写到的母亲的苦。这么多年来,作者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可从没想到其实母亲的心头负荷着双倍的苦难,她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她宁愿残疾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是这件事无法替代;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儿子不能只是活着,他该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这条路一定要儿子去找去闯,她也无法替代。大爱无言,当她将儿子送出院门,带着痛苦、惊恐,以最低限度的祈求等待儿子归来的时候;当她端着眼镜,在地坛中寻找儿子又不愿让他发现的时候;当她步子急促地经过儿子藏身的树丛的时候,沉溺于痛苦中的史铁生却忽略了始终伴随着他的默默的身影。史铁生的母亲是世界上“活的最苦的母亲”,史铁生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来此世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而自己先前一次一次的给母亲来点男孩子式的“倔强”或“羞涩”,真是追悔莫及啊!母亲在史铁生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当史铁生用笔撞开一条路,开始走向成功的时候,母亲的聪慧、坚韧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心中成了永不褪色的回忆,而“子欲养亲不待”就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作者创作的最初动机就是让母亲感到骄傲,最终苦得再也熬不住的母亲还是被上帝召回去了,永远不能分享儿子的成功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讲到这里时,笔者哭了,因为笔者也有过同史铁生一样“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经历。笔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听:在笔者读大三的时候,爸爸患了食道癌,况且病情已经到了晚期,为了给爸爸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包括哥哥和姐姐家的,当时的笔者还是一个学生,面对经济问题笔者无能为力,自己所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好爸爸,当时笔者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爸爸的生命不要那么早结束,能让爸爸花到我挣的钱,让爸爸知道笔者长大了,也能分担家里的负担了,给笔者一个孝敬他老人家的机会,想到爸爸那么拼命地挣钱供笔者读书,爸爸又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上活得最苦的一个!然而爸爸最终也没给笔者这个报答他老人家的机会,在笔者读大四的后半个学期,爸爸还是离笔者远去了。是的,世界上最疼笔者的那个人去了,笔者将永远不再有机会尽我的孝心!讲到这时,笔者泣不成声,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上课,此时笔者听到下边也是一片哽咽,笔者知道学生也沉浸在史铁生和笔者的悲痛中!过了一会,当笔者和学生再度回到文本中时,不少同学也谈了很多自己经历的事情,他们动情地谈以前太不懂事,嫌母亲唠叨,只知道埋怨母亲为自己做得不够,不能理解自己......谈以后应该学会理解母亲,懂得母爱,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母亲。同样的一群生命个体,再也不是以前那些站起来只会说几个词语或只会说“不知道”的学生了。笔者知道笔者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结束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虽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竭尽全力去做了,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精彩不断!我们的语文教师以及学生也一定会感到乐趣无穷!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学

邮政编码:311121

标签:;  ;  ;  

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一次听课想到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