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关系研究

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关系研究

王金平[1]2016年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舌象与临床检查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包括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综述舌诊是中医的特色的诊法之一,目前舌诊在中医临床中的作用仍不容小觑。明朝张叁锡的《经络考》说过:“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通过经络的联系,舌与内脏和气血津液产生了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认为“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而开窍于舌”。心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够客观显着地反映于舌。冠心病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故其病理变化在舌象上的反映非常显着且有研究意义。近年来,关于冠心病的研究有很多,传统的研究多以主观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为主,但是关于冠心病患者的舌象指标与西医客观指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还比较少。由于研究者个人的临床经验及习惯差异,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不便于广泛交流学习。文献综述系统论述了中医舌诊的基本内容、舌象与内脏和气血津液的关系、舌诊客观化的研究方法和舌象的分子机制及冠心病舌象相关的研究进展。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及心功能(LVEF)、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脂等指标与舌象的相关性,并发现其中规律,从而把传统中医舌诊与西医客观指标相结合,以期为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舌诊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15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BMI、合并症等一般情况。采用现场判断与拍照存档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舌象信息,采集冠脉Gensini积分、]VEF、FMD及血脂水平等指标,并分析舌象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所有数据以Epidata录入,并用SPSS 21.0分析。结果:150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舌色分为淡白舌组、淡红舌组、红舌组与紫舌组,其中淡白舌占47例(31.33%),红舌占47例(31.33%),紫舌占34例(22.67%),淡红舌22例(14.67%);按苔质分为薄苔组、厚腻苔组与少苔组,其中薄苔组60例(40.00%),厚腻苔组33例(22.00%),少苔组57例(38.00%);按苔色分为白苔组与黄苔组,其中白苔者占121例(80.67%),黄苔者占29例(19.33%);按舌体大小分为胖大舌组、瘦薄舌组和正常舌体组,其中胖大舌组35例(23.33%),瘦薄舌组12例(8.00%),正常舌体组103例(68.67%)。在4种分组情况下,经检验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BMI、吸烟指数)及冠心病合并症情况的总体分布基本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①冠脉Gensini积分:紫舌组>红舌组>淡白舌组>淡红舌组,其中紫舌组明显高于淡白舌组、红舌组、淡红舌组(P=0.000、P=0.000、P=0.000);厚腻苔组>少苔组>薄苔组,其中厚腻苔组显着高于薄苔组、少苔组(P=0.000、P=0.000),少苔组亦显着高于薄苔组(P=0.000)。本研究未发现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舌苔颜色、舌体大小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②LVEF:淡红舌组>红舌组>淡白舌组>紫舌组,其中紫舌组与淡红舌组、红舌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27);薄苔组>厚腻苔组>少苔组,其中厚腻苔组、少苔组明显低于薄苔组(P=0.006、P=0.001)。本研究未发现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舌苔颜色、舌体大小与LVEF的相关性。③FMD值:淡红舌组>红舌组>淡白舌组>紫舌组,其中紫舌组明显低于淡红舌组、红舌组(P=0.000、P=0.001),淡白舌组明显低于淡红舌组(P=0.002):薄苔组>少苔组>厚腻苔组,其中厚腻苔组、少苔组明显低于薄苔组(P=0.000、P=0.001)。本研究未发现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舌苔颜色、舌体大小与FMD的相关性。④血脂水平:CHO、LDL-C、Apo-B水平淡白舌组>紫舌组>红舌组>淡红舌组,与红舌组、淡红舌组相比,淡白舌组CHO明显升高(P=0.000、P=0.000);紫舌组CHO亦升高(P=0.038、P=0.001);与红舌组、淡红舌组比,淡白舌组LDL-C偏高(P=0.001、P=0.000),紫舌组LDL-C亦偏高(P=0.005、P=0.002);与红舌组、淡红舌组相比,淡白舌组Apo-B偏高(P=0.002、P=0.001);CHO、LDL-C、APO-B水平厚腻苔组>薄苔组>少苔组,其中厚腻苔组CHO明显高于与少苔组(P=0.015);厚腻苔组LDL-C亦高于薄苔组、少苔组(P=0.015、P=0.009)。本研究未发现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舌苔颜色、舌体大小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⑤舌色、苔质与检查指标的相关性:Gensini积分与紫舌、厚腻苔呈显着正相关(P=0.000、P=0.000),与薄苔呈显着负相关(P=0.000),与淡红舌呈低度负相关(P=0.000);LVEF与薄苔呈低度正相关(P=0.002),与紫舌、厚腻苔呈微弱负相关(P=0.026、P=0.033); FMD与紫舌、厚腻苔呈低度负相关(P=0.000、P=0.001),与淡红舌呈低度正相关(P=0.000);CHO、LDL、Apo-B与红舌呈低度负相关(P=0.000、P=0.000、P=0.000),与淡红舌呈低度或微弱负相关(P=0.000、P=0.000、P=0.004),与淡白舌呈低度或微弱正相关(P=0.000、P=0.001、P=0.002),与厚腻苔呈微弱正相关(P=0.021、P=0.014、P=0.037)。结论:1.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舌象以正常大小的红舌或淡白舌、薄白苔或少苔为主。2.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虚证(主要为气阴两虚证)及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居多。3.紫舌或厚腻苔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更重、心功能更差、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明显,且淡白舌或紫舌、厚腻苔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更明显。

吴凤兰[2]2004年在《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变化。方法 :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 98例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 ,与正常人 30例 (正常对照组 )进行对照。结果 :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管依赖性扩张功能较正常组明显下降 (P <0 0 0 1 ) ,其中心血瘀阻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较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降低明显 (P <0 0 0 1 ) ,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明显受损 ,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 :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异常可能是冠心病中医证型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吴凤兰[3]2003年在《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冠心病中医证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变化。 方法: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98例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 结果: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管依赖性扩张功能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01),其中心血瘀阻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较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降低明显(P<0.001),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异常可能是冠心病中医证型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郭丛丛[4]2016年在《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及PCI术后转归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内皮细胞作为全身血管的第一道屏障,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及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多种危险因素可通过各种机制参与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损伤后的内皮细胞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成为动脉粥样化进展的关键环节。检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方法很多,其中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检测(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贯穿冠心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外周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有明确的相关性。FMD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对介入术后再狭窄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缺乏大规模的数据及统一的标准。中医中药可通过多靶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为防治冠心病提供了新思路。综述二主要论述了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的优点及不足,系统地总结了现代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的病机特点,以期中西医两种治疗方式可以取长补短,共同为防治冠心病做出贡献。二、临床研究研究一目的:通过检测FMD及血清NO含量,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寻找FMD预测冠心病的最佳界值。为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可用于早期筛查冠心病提供临床依据。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化验指标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能推进中医辨证客观化的进程。方法:纳入临床疑似冠心病拟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共130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相关病史,采集中医症状辨证分型,并计算血瘀证,气虚证积分。于入院后第2天早晨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化验相关指标。对入组患者于造影术前晨起行FMD检测,冠脉造影由中日友好医院导管室专职医师完成。根据造影结果将入组病例分为冠心病组(CHD组)及非冠心病组(NL组)。根据病变范围将CHD组及NL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亚组,分析FMD、血清NO浓度及相关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寻找FMD诊断冠心病的最佳界值,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同时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临床指标与冠心病气虚证、血瘀证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并用统计包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FMD、NO明显降低(P<0.01);收缩压、Hcy升高(P<0.01);糖化血红蛋白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FMD及NO对冠心病有显着预测价值FMD(OR:0.182 95%:CI0.068-0.487 P<0.01), NO (OR:0.892 95%:CIO.808-0.984 P<0.05)。绘制ROC曲线,FMD诊断冠心病的最佳界值为6.05%,曲线下面积为0.931。此时FMD诊断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80.4%,阳性预测值为87.8%,阴性预测值为85.4%,诊断符合率为86.9%。2、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糖化血红蛋白:多支病变组>正常组(P<0.01),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空腹血糖:多支病变>正常组(P<0.05); Hey: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均高于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均P<0.05);SOD:冠脉硬化组及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P<0.05),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P<0.01); HDL-C:正常组及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P<0.01);FMD:正常组>冠脉硬化组(P<0.05),正常组>单支病变组(P<0.01),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均高于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P<0.05);N0: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单支病变组(均P<0.05),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均高于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P<0.01)。两两比较发现:相对于正常组,多支病变组糖尿病人数、吸烟人数、收缩压均升高,SOD降低(均P<0.05)。FMD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r=-0.700,P<O.01),线性回归模型方程R2=0.29, Gensini评分=75.501-11.186×FMD; NO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r=-0.5160,P<0.01),线性回归模型方程R2=0.204,Gensini评分=93.304-1.159×NO; FMD与NO呈正相关性(r=0.479,P<0.01)。3、冠心病组中医证素:血瘀证>气虚证>气滞证>痰湿证。正常组中医证素:则气滞证>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积分与FMD、NO呈负相关性(r=-0.594,-0.290,分别P<0.01、P<0.05);血瘀证积分与Gensini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明显正相关性(r=0.688,0.361,0.358,分别P<0.01, P<0.01, P<0.05);气虚证积分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呈正相关性(r=0.353,0.443,分别P<0.05,P<0.01)。结论:1、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冠脉狭窄程度越重,病变范围越大,FMD及NO值越小,血管内损伤越重;FMD预测冠心病的最佳界值为6.05%。2、血压升高、血糖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SOD及HDL-C降低可能为冠心病发病、进展的危险因素。3、血瘀证越重,内皮损伤越重,冠脉病变越重。血糖升高可能与血瘀证相关。研究二目的:通过分析PCI术后患者冠脉造影复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与冠脉病变进展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为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可用于评估PCI术后病情转归提供依据,进而帮助临床工作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干预治疗,防患于未然。方法:选取PCI术后于中日友好医院住院复查造影的患者共51例,采集基本资料,入院后第2天晨起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化验相关指标。入组患者于术前晨行FMD检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非靶血管斑块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的27例患者的归为(冠脉进展组);造影结果较前无改变的24例患者归为(非进展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探讨FMD及炎症因子与冠脉病变进展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并用统计包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冠脉进展组多支病变人数、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非进展组(均P<0.05),冠脉进展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人数、Hs-CRP、TNF-α、IL-6>非进展组(均P<0.01),冠脉进展组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非进展组(P<0.05)。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各个危险因素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发现,TNF-a、空腹血糖、多支病变与冠脉病变进展有正相关性(r=0.439,0.298,0.248, P<0.01, P<O.05,P<0.05)。FMD与冠脉进展呈负相关性(r=-0.579,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NF-α与冠脉进展呈正相关(OR:1.052 95%:CI1.007-1.100 P<0.05), TNF-α对冠脉进展可能有独立的预测价值。2、UAP组收缩压>SAP组(P<0.05),UAP组冠脉病变进展人数、Hs-CRP、TNF-α IL-6>SAP组(均P<0.01), UAP组FMD<SAP组(P<0.05)。控制慢性冠脉病变进展对各危险因素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发现IL-6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相关性(r=0.8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6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呈正相关(OR:1.13995%:CI 1.006-1.297 P<0.05), IL-6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有独立的预测价值。3、SAP&非进展组FMD>SAP&进展组,SAP&非进展组FMD>UAP&进展组(P<0.01),说明FMD对预测病情转归有一定的价值。结论:1、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冠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其中,TNF-α升高与冠脉病变进展有关,急性心血管事件易损斑块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IL-6升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测价值可能更大。2、FMD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估优于血清NO;血管内皮功能与PCI术后病情转归有相关性。通过检测FMD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对预测PCI术后斑块进展、支架内再狭窄、急性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价值,可用于PCI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

苏林[5]2014年在《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及临床观察》文中提出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调查两部分。一、文献综述论述了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病史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的中医认识。大批的研究数据证实,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与冠心病、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等疾病密切相关。冠心病及糖尿病、糖耐量减低均可以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当两者同时存在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加明显。此外,从中医角度各自分析了胸痹心痛与消渴的病因病机、常见分型及治法方药,论述了消渴合并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综述部分归纳总结了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病机制及与冠心病、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的关系,冠心病与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的相关性、诊断标准、治疗以及从中医角度分析了胸痹心痛与消渴各自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消渴合并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治则。二、临床调查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糖尿病、糖耐量减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FMD值,探索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上述疾病、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从而达到早期防治的目的。方法:用日本UNEX公司研制的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测定200例患者的FMD值,其中包括71例CHD患者、32例单纯DM患者、16例单纯IGT患者以及81例无冠心病、无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的对照组患者,并测定其年龄、性别、BMI、心率、血压、生化全项、SOD、HbAlc及中医证型等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以SPSS版本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糖尿病组、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的FM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及冠心病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FMD值与冠心病组FMD值相比相对较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FMD值比冠心病组低,但是比糖尿病组结果高。与糖耐量减低组相比,糖尿病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冠心病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气虚血瘀型最多,占39.4%;其次为痰瘀互结型,占26.8%。内皮功能程度的中医证型排序为痰阻心脉组>气虚血瘀组>痰瘀互结组>心肾阴虚组,其中痰阻心脉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FM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湿热困脾型最多,占36.4%,其次为瘀血阻滞型,占29.9%。内皮功能程度的中医证型排序为阴亏燥热组>气阴两虚组>瘀血阻滞组>湿热困脾组。其中阴亏燥热组的FM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200例患者进行统计发现,SOD、HDL-C与FMD呈正相关(P<0.05); UA、HbAlc、年龄与FMD呈负相关(P<0.05); CHO、LDL-C、TG、CRP、 HCY、BMI与FMD不相关(P>0.05)。结论:1.冠心病及糖尿病均可以引起内皮功能损伤,糖尿病引起的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比冠心病引起的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更加严重;2.痰阻心脉型及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容易受到损伤;3.阴亏燥热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者的血管内皮容易受到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与SOD、HDL-C呈正相关,与UA、HbAlc、年龄呈负相关。

徐小娟[6]2008年在《冠心病心绞痛不同病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了解不同病程阶段各种证候要素分布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从预防、临床分型判断、临床治疗、改善预后等多方面起到科学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致死率,提高生存质量。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理论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辨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研究力求在大量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信息中,挖掘疾病在不同时期内的临床证候学特征,研究心脾相关病理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在不同病期内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同时也对邓铁涛教授的心脾相关理论在临床运用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以印证,为临床辨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本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不同病期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心脾相关病理因素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以期对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广州地区开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来源主要为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的住院和门诊病人,在2007年3月~2007年12月日期范围内,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象,将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两个组进行横断面的调查,观察受调查者各自的中医临床证候学特征,根据已制定的“冠心病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完成资料的采集工作。核查完毕的病例报告表进行计算机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输的输入方法,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构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运用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管理、处理和统计分析,提取证候要素相关信息,主要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的27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根据调查时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急性期组198例,缓解期组72例),分别对其进行临床证候信息采集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急性期组可聚为四类:第一类:气虚血瘀、痰浊(偏寒)内阻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38.9%。第二类:气虚血瘀、痰浊(偏热)内阻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31.9%。第叁类: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17.7%。第四类:阳气亏虚、痰浊瘀阻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11.6%。2、缓解期组可聚为叁类:第一类:气阴两虚、痰(偏寒)瘀阻络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48.6%。第二类:阳气亏虚、痰(偏寒)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37.5%。第叁类:正气亏虚、痰(偏热)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肝、肾五脏,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13.8%。研究结论:一、冠心病心绞痛不同时期(急性期、缓解期)的病性特点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缓解期以虚证表现为主,急性期以实证表现为主;虚证以心脾气虚为主,实证以痰浊、血瘀为主。二、无论急性期组病人或者缓解期组病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在所有证型中均占据主要构成。叁、病位要素涉及心、脾、肺、肝、肾五脏,其中又以心、脾两脏为发病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四、根据本课题研究结论,结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认识到冠心病心绞痛符合“五脏相关”之“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的证候特点,为临床辩证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五、本科题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提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李申海[7]2007年在《化瘀心痛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成药化瘀心痛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试验组或对照组,于给药前进行临床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中医证侯记分,以及各项安全性指标检测并予记录于临床观察表中;然后给药,试验组予化瘀心痛胶囊3粒,餐后半小时服用,每日3次;对照组予保心宁胶囊(河南利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号药)3粒,餐后半小时服用,每日3次,4周为一个疗程。在试验期间禁止使用除硝酸甘油外其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药物。给药治疗过程中(2周时)及结束时,进行各项疗效性指标的观测,按时记录于临床观察表中,并在给药结束时再次进行各项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在试验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良事件须如实记录并做及时处理。最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得出研究结果。结果:治疗组化瘀心痛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总有效率为96.7%,其中,显效率16.7%,有效率80%;对照组保心宁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总有效率为93.3%,显效率26.6%,有效率6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缺血心电图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3.3%,其中,显效率为13.3%,有效率为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3%,其中,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26.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其中,临床控制率26.7%,显效率20%,有效率50%;对照组总有效率96.7%,其中,临床控制率16.7%,显效率36.7%,有效率4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速效扩冠药物(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治疗组停减率为93.3%,对照组停减率为8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及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略显优势,但心电图有效率方面不及对照组,但两组间相比时未见有统计学上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合安全性检测指标的统计,化瘀心痛胶囊具有良好安全性。结论:化瘀心痛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有显着临床疗效,具有良好安全性。但与保心宁胶囊相比疗效相当,未显示明显优于其疗效。

王师菡[8]2010年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模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RCT的方法,通过对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方证次对应,常规西药叁种治疗方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评价叁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与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关联性,证实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体现,进而证实疾病、证候与方剂是具有相关性的。方法四个中心19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及痰瘀互阻两型,每个证型各99例,气虚血瘀和痰瘀互阻两个证型又随机分为方证对应、方证次对应、西药治疗组3个亚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气虚血瘀型方证对应组给予参芍片及丹蒌片模拟剂,方证次对应组给予丹蒌片及参芍片模拟剂,西药组给予参芍片及丹蒌片的双模拟剂;痰瘀互阻型方证对应组给予丹蒌片及参芍片模拟剂,方证次对应组给予参芍片及丹蒌片模拟剂,西药组给予参芍片及丹蒌片的双模拟剂。治疗28天,分别观察病人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及生物学指标疗效;并采用多因子降维法以9种影响疗效的因素建模,检测不同因素对疗效的贡献度。结果方证对应组在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存质量改善及对炎症因子、斑块因子、血栓因子表达的方面优于方证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而方证次对应组与常规西药组在心绞痛疗效、生存质量的数个维度改善方面亦优于常规西药组,但对客观指标的改善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子降维法对9种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提示分组(不同的治疗方案)是改善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1)心绞痛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方面叁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00);方证对应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方证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F=53.384 P=0.001),而方证次对应组治疗后的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西医组,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46)。(2)中医证候疗效:在胸闷、胸痛、气短等方面叁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00);方证对应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方证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F=74.114 P=0.000),而方证次对应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与常规西医组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65)。(3)生存质量量表疗效:从生存质量量表结果说明,方证对应治疗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认知度等生存质量方面改善明显,优于方证次对应组及西药组(P=0.000);而方证次对应组在“心绞痛的稳定状态”、“自绞痛的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说明半对证治疗亦可改善心绞痛病人生存质量的多项维度。(4)客观指标的疗效: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D40配体、同型半胱氨酸、白介素-6):叁组炎症因子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证型中方证对应组疗后各项指标数值明显低于方证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治疗组,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00),而方证次对应组与常规西医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5)。斑块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叁组斑块因子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方证对应组疗后各项指标数值明显低于方证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经两两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00),而方证次对应组与常规西医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5)。血栓因子(P-选择素、血栓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叁组斑块因子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方证对应组疗后各项指标数值明显低于方证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经两两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00),而方证次对应组与常规西医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5)。内皮因子(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类生长因子Ⅰ):叁组内皮因子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方证对应组、方证次对应组和西药组疗后各项指标数值进行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差别(p>0.05)。(5)通过采用MDR法对有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9种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还是生物学指标疗效,分组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项因素,进而从不同因素相关性分析上进一步明确了方证对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结论方证对应治疗不仅能够改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对生存质量也有改善作用,并从生物学基础方面诠释了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临床疗效优于方证次对应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在疾病不同证候的疗效判定上,证实了疗效的关键在于方证对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明疾病、证候与方剂具有相关性,考察了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临床内涵。

孙连庆[9]2005年在《血管内皮功能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并且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呈增高的趋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理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高频超声对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了检测,并测定了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及血清一氧化氮(NO)的浓度,以探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并对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共收集4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血瘀型和湿热下注型各20例),并设立无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DM)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组和健康对照组各2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浆ET-1、TXB_2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6-Keto-PGF_(1α)、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而且EDD与ET-1、TXB_2水平呈负相关,与NO、6-Keto-PGF_(1α)水平呈正相关。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EDD低于DM组和ASO组,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EDD低于血瘀型组,而且其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也下降。研究表明内皮功能障碍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不同中医证型中有着不同的变化,从而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韩旭[10]2008年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叁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叁种纯合子和E2/3、E2/4、E3/4叁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叁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叁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叁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叁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叁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舌象与临床检查指标相关性研究[D]. 王金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2]. 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 吴凤兰. 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 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关系研究[D]. 吴凤兰. 辽宁中医学院. 2003

[4]. 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及PCI术后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 郭丛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5]. 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及临床观察[D]. 苏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冠心病心绞痛不同病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D]. 徐小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7]. 化瘀心痛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D]. 李申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

[8]. 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模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D]. 王师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9]. 血管内皮功能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D]. 孙连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

[10].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