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

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

王方良[1]2004年在《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文中认为人不只生活于一个单纯的物质世界之中,同时也生活于一个意义的世界之中,人类文化的各个扇面,都是人类拓展意义世界的努力。产品,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诸多成果之一,也是意义的载体和符号,承载着意义传递和沟通的重任。产品及其所形成的器物文化不仅可通过其视觉语意信息直接左右人的行为,而且还可以以有意味的存在,间接地影响人的情感反映。目前,意义问题已经成为产品设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纵观近几十年的产品设计,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都围绕着产品意义问题而展开。其实,历史上对设计进行的各种探索活动,也都可看成是在对产品意义的不同追寻、反思和再认识,并着重把握不同的意义存在的。但遗憾的是虽然各风格流派都有自己的意义理论,但却鲜有涉及到产品意义这一问题本身的。本文立足于产品意义问题本身,并采用符号学的观点,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从概念的辨析和设计观念沿革的追溯入手,对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产品的叁大意义特征,划分了产品意义的层次结构。并对具体的产品形态语意进行了解析和阐释,提出了产品语意塑造的多条原则。最后,又对产品形态的语意认知和情感体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建构一个使设计师能透过浮夸表象,直触设计问题本身的有效方法体系。并以此为人们提供对于产品意义解读的策略和产品合理造型的指导原则。在日益注重理性精神感观的当代社会,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弥补各设计理论在专向探讨产品意义方面的一些不足,使设计师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设计问题,并对产品的造型设计有所裨益。

龙健[2]2011年在《硬质包装容器的形态语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主义过度追求理性、功能性的设计思维,忽略了作为感性存在的个体的情感感受,从而引发了产品“造型失落”、“人机疏远”等诸多问题,使产品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这种现象反射在硬质包装容器设计领域则出现诸如“操作不便的形态”、“模糊不清的造型”等现象,直接造成了硬质包装容器形态语言的缺失,文脉的割裂,严重制约了硬质包装容器的创新发展。硬质包装容器形态作为语意的载体,体现的是硬质包装容器的形态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形态来传达某种意义,通过形态表征传达给受众这样的信息——这是什么产品的容器,具有什么功能,如何易于理解及使用方便等,这些信息内容无需使用说明书和设计师直接诉说,而是依靠硬质包装容器自身来解释;还需通过容器形态间接说明产品内容以外的东西,隐含意指出硬质包装容器在一定的使用语境中体现出的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等象征意义。论文以符号学和语言学思想体系为根基,以语意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导向,创新性地将形态语意概念借用至硬质包装容器领域中进行研究。在特定关系的语境中,硬质包装容器通过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形态构成要素映射出易于识别操作、信息传达明确、感情色彩丰富、心理需求体验等特征,为包装设计开拓新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达到逾越视觉表象符号的单一维度,使形态语意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张力,为硬质包装容器形态增添感性的亲和力。

周杨[3]2014年在《基于情感记忆的产品造型置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深入探讨了唤醒人们情感记忆的设计和设计体验,以及如何使用造型置换的设计手法唤醒人们的情感记忆。由于情感的缺失,情感化设计理论一经提出便风靡全球。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多数情感化设计并不能如设计师所愿的向消费者传达出情感,而很多情感体验只能在最初几次使用时被触发,随着人们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当新鲜感过去后,产品也就被遗忘在储藏室的角落。情感唤醒的不确定性以及情感体验的难以持久成为情感化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唤醒人们最深层次的情感为切入点,将情感记忆理论导入产品设计。从情感记忆理论可以得出,记忆往往是伴随着情感的,而情感会使记忆更深刻。因而从记忆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唤醒人们最深层次的情感,而且可以使情感的唤醒变得可控。在试图探寻设计手法与记忆之间的微妙关系时,本文选择了造型置换手法作为研究的重心。虽然记忆是多感官刺激形成的,但视觉是最普遍的引起情感的连结而形成记忆的感官。造型置换的手法可以使新产品保留旧物的一些视觉特征。当人们看到新产品时,会因其与旧物相似的视觉特征而勾起了对旧物以及往事的回忆,因而有效唤醒人们的情感记忆。巧妙的使用造型置换的手法可以使产品成为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引发人们情感和记忆的双重共鸣,从而有助于保持体验的新鲜度、促成无意识设计、实现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最终实现人类生活情感的回归。文章以解码-编码的研究方式,从人们对于符号的感知开始,将唤醒情感记忆的造型置换设计解码为各类记忆符号的表达,深入研究了人们的情感记忆如何被唤醒以及造型置换与情感记忆之间的关联性,总结了唤醒情感记忆(成功解码)的要素和设计要点。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各类记忆符号关于情感记忆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尝试性的编码探讨了基于情感记忆的造型置换设计方法,最后通过设计实践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张华[4]2013年在《家具意象认知及其设计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具产品以其丰富的造型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反映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标记。家具产品的物质存在及其造物行为本身,充分地反映了社会现象中政治、经济、艺术、技术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对家具的理解是进行家具设计的基础。家具产品作为设计求解过程的成果,不仅要具有可用性,满足功能等现实性需求,而且还要带给人们愉悦体验和心灵满足,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家具意象问题的提出,是以人类感性作为设计思考的出发点,以用户为中心作为技术发展的原点,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与创新途径。家具意象认知问题研究的本质是探讨如何认识家具。本研究以感性工学、形态学、符号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家具意象的形成、结构及其认知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并对家具产品意象进行描述及量化研究,目的是为建立基于意象认知的家具感性设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为此,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家具审美范畴及其影响机制的探讨。主要针对家具审美问题,结合人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在文化、心理和物质等层面逐步探讨相关的审美问题。首先从家具审美的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对家具审美的影响;然后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家具审美文化的特征和内在机制问题;最后导引出现代家具审美范畴概念,并从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艺术美和生态美等五个方面明确了现代家具审美的特征,确定了现代家具的审美范畴,为审美需求向家具形态要素的转变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家具意象生成机制和层次结构的解析。研究从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探讨家具意象的生成基础和过程,重点探讨家具的感知和意象问题,分析家具美感构成要素的获取渠道,明确了家具意象概念的具体内涵。再结合符号系统理论分析家具感性意象的基本属性及其构成关系,分析了外部语境对家具意象的影响,并结合认知和情感系统的维度确定家具意象的层次结构和相关内容,明确感性意象要素在家具审美中的作用,为现代家具感性设计提供目标导向。第叁部分是家具意象认知机制和认知模式的研究。研究结合信息处理理论,从意义传达的基本理论模式入手,分析家具意象内容的传达和实现过程,探讨家具意象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和组构要素,重点研究了家具意象认知中形态特征识别的内容和规律,并基于特征识别机制提出了家具形态特征认知模式识别的系统框架。然后从意象原型与形态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入手,构建了面向意象的家具形态描述模型,并以具体家具产品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家具形态特征的认知实验,探讨了家具意象认知的思维结构,并以树型结构对家具意象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相关表征;最后在家具意象知识处理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基于特征匹配的家具意象认知概念模型。第四部分是家具意象认知实验及分析。采用语意差异法及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影响使用者心理感受的家具形态特征,最终获取人们对家具意象的心理认知。研究选取了13组意象形容词组对30个座椅样本进行意象认知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通过语意实验和数据分析,构建了家具样本的语意空间及意象认知空间,并对其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为家具意象研究和现代家具感性设计提供了参考。第五部分探讨基于意象认知的家具美感形成。首先分析了用户与设计师感知意象的在形成过程以及内容上的区别,然后用实验方法统计分析了用户和设计师在家具意象认知上的共同点及差异性,在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用户意象与设计师意象之间的匹配关系,构建了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家具感性意象匹配模型。

孙艺哲[5]2009年在《基于诠释学的产品意义增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层次进一步细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产品除表达其功能性目的以外,还要透过其语意特征来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设计师赋予产品以特定的功能角色和象征角色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产品不断的理解,产品意义的阐释过程是由设计师和用户一起完成的。设计师和用户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通过产品进行间接的交流和沟通,当两者的视域达到一种动态的融合时,产品的意义就能得到合理的诠释。诠释学认为理解的过程不是设计师思想的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述和重构过程,动态的视域融合过程中总是不断的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意义。产品的意义在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过程中不断增殖,诠释出来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设计师所投入的的内容。产品的意义增殖在不断的交流中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会为后续的设计带来启示,推动新思想的生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的发展。本文欲借鉴对文本意义增殖的理解和研究,从诠释学的角度对产品意义增殖进行分析和阐述。在诠释学、事理学的指导下,结合产品设计相关理论对如何促进积极的产品意义增殖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其次,对意义、意义增殖的概念进行概要阐述;从语言传达的角度出发,结合诠释学和产品语意学相关研究对产品设计中的意义增殖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产品意义增殖产生的基础;从诠释学的角度解读产品设计过程,提出构建产品的诠释情境,从诠释情境中完成产品角色和设计灵感的提取。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实际设计项目进行实践。

戴继龙[6]2016年在《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使得产品的造型逐渐趋于同质化,技术和功能表现突出,造型和设计符号却表现匮乏。家居产品是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产品,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沟通的减少,人们对家居产品产生一种情感意义的需要。为了满足新时期家居产品的造型意象和意义内涵的要求,引入并应用产品语意学。本文首先总结了产品语意学来源、分类、意义、角度等内容,接着研究产品语意表达的手段,其中包括产品语意原型的选择、语意提取方法、语意传播模式、语意呈现手段等内容。并探究了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家居产品的设计原则及方法,结合语意表达来明确家居产品中产品语意设计流程框架。基于产品语意学理论方法,利用联想法对家居产品意象要素进行概念发散与创造,得到视觉化的要素模型;通过语义分析法对家居产品意象进行评价,获得其具象语意;通过编码及解码手段将家居概念信息进行转换,获取意象感知。将提取的家居产品语意与语意程序结合,进行了产品语意学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实践,根据目标特性设定了家居使用情景,来提取家居产品功能角色和象征角色,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并借助目标用户群习惯特征来明确、细化家居产品语意。从叁维建模到模型及实物制作的过程中,研究家居产品设计语意提取及呈现的技巧,结合方案的评估探究其应用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本文从语意方法角度切入,形成了单字语意、叙述语意、情境语意、用户语意这四种家居产品中语意设计程序,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不同的语意程序用符号与意义进行设计思考,融入视觉化语意,呈现家居产品功能、技术层次之外的意义内涵,可为家居产品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周鹏[7]2008年在《通过产品语意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设计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塑造。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这个问题,我们很久以来都没有搞清楚。长期以来我们把传统文化简单的理解成了中国元素或中国符号,把他们毫无根据,毫无规律的进行了拼贴;理解成了“形”的再利用,而不是“意”和“神”的传递,从而产生除了一批不伦不类的号称具有中国特色,但实际上不仅缺乏内涵,甚至连基本的美感都没有的产品。艺术的真谛是创造新符号、新秩序、新形式、新思想的过程。“传统”不应该是以实体为形式,不应是外在的显露的符号重复,而应是内在的,潜意识的、人化了的“事”中“物”所体现的人类智力、精神风格、韵律之凝聚,并且是在不断发展、演化的沉淀过程。设计的着眼点是未来。传统不应该是体现在它的历史性上,而应该体现在它的传递性上,既继承又创新,从而做出符合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唤醒意识的阶段,在如何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方法层面上还有所欠缺。因此笔者试图从当代前沿设计理论中找到能指导我们如何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方法,这样产品语意理论就被推上了台面。产品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文化意识,显现了一定的文化思想内涵。产品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语言形式,是具有类语言功能的一种符号系统,因此产品设计是一种编码过程,设计文化则是通过造型语言的编码方式赋予产品形态。产品语意学正是将研究语言符号的构想应用到产品设计上而产生的理论。本文首先通过目前学术界和社会公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设计的分析,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产品语意理论,论述了产品语意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实际应用。其后分析了通过产品语意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可行性,主要从产品设计观念的发展和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来分析。其后引入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产品语意塑造原则,这一原则是产品语意理论应用于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所要遵循的准则和要侧重的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本文的核心内容,即通过产品语意理论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方法,包括基于中国当代文化的产品语意设计程序和方法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形象两个方面。通过这样一个逻辑比较明确的概述了塑造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这一重大课题。

陈莎[8]2012年在《基于感性工学的陶瓷产品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代设计观念的更新,人与物的频繁交互,现代消费者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已远超出单纯物质功能的需求,更加注重情感、艺术审美感受的实现。许多高端的茶具,不只是一种品茶工具,更是一组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消费者不仅要求它大小适度、质地精美,还应款式新颖、具备多种组合功能。可见,未来陶瓷产品设计将以强调消费者的感受、经验、需求等感性元素为主要诉求,所以人的“感性需求”终归是设计者要关注的,而感性工学主要是探讨人与物(产品)之间的关系,从工学角度进行分析,将人们的感性需求具象化,从而转化为设计要素。论文是基于感性工学对陶瓷产品形态设计进行的研究,以“人之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美学、认知心理学、产品语意学、统计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辩证地分析消费者与陶瓷产品形态的关系,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式,以陶瓷产品的形态美感作为研究前提,陶瓷产品形态的语意传达为研究基础,消费者对陶瓷产品形态的感性认知差异为研究目的,调查、统计分析为研究工具四方面力争建立一套全面、专业、系统的以感性工学设计理念为基础的陶瓷产品形态设计数据库。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研究消费者对陶瓷产品形态的感性认知差异,将感性认知需求进行统计、量化,得出一种富有启发性的设计理念,启发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以解决满足消费者对陶瓷产品形态不同感性需求的设计问题,为陶瓷产品形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姜勇[9]2014年在《出租车驾驶行为中的信息分类与交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出租车司机驾驶行为的信息分类及交互设计研究是将出租车驾驶行为中的交互信息作为一个符号系统,通过SAPAD理论框架,从意义维度对驾驶信息进行重构,获取新的组合模块和信息架构。SAPAD(Semiotic Approach to Product Architecture Design产品建构与设计的符号学路径)是武汉理工大学胡飞教授与伊诺利伊理工大学Keiichi sato教授共同提出的一种研究框架。SAPAD理论框架是基于对符号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从产品与行为的二维关系中提取产品意义维度,从而构建出产品-行为-意义叁者的映射关系,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构建。通过SAPAD理论框架,将出租车司机驾驶行为中的动作、操作、过程、活动与产品中的装配、对象、单元、组件建立映射关系,再通过分析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挖掘意义的五个层次,即物理层、语构层、经验层、语意层、语用层的意义,最后通过意义—物映射分析,建立起意义—物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产品构建。出租车驾驶信息的重新建构首先是基于行为—意义的分析,从而得到意义的聚类,意义的聚类分析再决定驾驶信息的聚类与重组,从而重新构建产品。意义五个层次中的物理层是物质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强调物的物理性。语构层反映了物与物之间的逻辑关联,强调物的功能性、易用性。经验层反映了人与物的逻辑关系,强调物的操作性、经验性、人的经验与技能。语意层反映了人与物交互中人的意义,强调人的情感、体验、个性及物的说服性。语用层反映交互行为中的传播问题,与传达沟通相关,强调人的群体文化与身份识别。社会层反映交互行为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文化相关。强调人的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

黄彦可[10]2010年在《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儿童手推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手推车起源于欧洲,距今有277年的历史。经过近300年的发展,欧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品牌和研发力量,产品种类丰富。中国儿童手推车的使用历史相对较短,产品的研发能力也较弱。而儿童手推车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交通工具,它给孩子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有利条件,设计优良的儿童手推车甚至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发育。在使用儿童手推车的过程中,由于对产品符号语意理解错误而发生误操作的例子很多,怎样运用产品语意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儿童手推车的语意传达性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本论文研究内容主体部分包括五个章节:第二章是理论阐释部分。对产品语意学相关理论进行论述,主要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说起,论述产品语意学产生的相关背景、基本理论观点,儿童手推车形态的符号语言。本章是后面研究的理论支撑。第叁章是分析使用对象的部分。主要针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分析,分析包括四个方面:生理特征、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社会情绪发展四个方面。本章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依据。第四章是分析设计对象的部分。主要从儿童手推车的结构、发展历史、整体市场状况、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调查方法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具体分析理论在产品中运用的部分。主要从儿童手推车的产品种类,产品语意学在儿童手推车的外延性和内涵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本章为后面设计实例提供依据。第六章是理论验证部分。根据前面研究结果,把产品语意学的相关内容运用到儿童手推车的设计中。本研究获取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产品语意学中的功能性语意、示意性语意和象征性语意的运用,提高儿童手推车的语意传达性。主要设计成果是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儿童手推车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 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D]. 王方良. 东南大学. 2004

[2]. 硬质包装容器的形态语意研究[D]. 龙健. 湖南工业大学. 2011

[3]. 基于情感记忆的产品造型置换设计研究[D]. 周杨. 江南大学. 2014

[4]. 家具意象认知及其设计影响机制研究[D]. 张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5]. 基于诠释学的产品意义增殖设计研究[D]. 孙艺哲. 湖南大学. 2009

[6]. 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 戴继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7]. 通过产品语意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探讨[D]. 周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8]. 基于感性工学的陶瓷产品形态研究[D]. 陈莎.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

[9]. 出租车驾驶行为中的信息分类与交互设计研究[D]. 姜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14

[10]. 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儿童手推车设计研究[D]. 黄彦可. 湖北工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