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次数论文_张敏,刘添,李亚静,李翠平,郭振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次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灌水,次数,氮素,冬小麦,小麦,产量,蛋白质。

灌水次数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刘添,李亚静,李翠平,郭振清[1](2019)在《减少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减少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选用4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农优3号、师栾02-1和中麦998),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种灌水处理(CK: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冬水+拔节水;W1:冬水),研究了减少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植株各器官氮素的积累与转运、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含量、蛋白质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对协调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适宜灌水次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减少灌水次数后,强筋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明显降低,氮素转运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升高;蛋白质组分的变化表现为,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升高,醇溶蛋白含量下降;籽粒产量显着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升高,但不同品种增幅不同。综上所述,减少灌水次数能促进强筋小麦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转运,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升高,籽粒蛋白质品质得到改善。本试验条件下,W2处理(冬水+拔节水)可以有效协调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添[2](2019)在《冀中北强筋小麦品种及其适宜灌水次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适合冀中北地区种植的稳产节水型强筋小麦品种,本研究选用9个强筋小麦品种(师栾02-1、石优20、农优3号、津农7号、中麦629、中麦998、中麦1062、济南17、济麦229)和3个中筋小麦品种(中麦175、河农6049、河农6425),设置3个灌水次数处理(CK: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冬水+拔节水;W1:冬水),研究了灌水次数对供试品种的农艺性状、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面粉品质指标的调控效应,同时对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在株高、穗长、叶面积指数等农艺形状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与中筋小麦产量平均值的比较发现,除农优3号和中麦1062外,多数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较低。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国家标准(蛋白质含量≥14%)的强筋小麦品种有津农7号、农优3号、师栾02-1、中麦998和济南17。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初步筛选出了4个适合在冀中北地区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分别是津农7号、农优3号、师栾02-1和中麦998。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明显降低,而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移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经济系数明显提高。灌水次数减少后强筋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减少,而氮素转运效率提高;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强筋小麦总蛋白含量、谷蛋白和清蛋白含量增大,醇溶蛋白含量降低。可见,适当减少灌水次数能促进强筋小麦植株积累的氮素转运到籽粒中,促进籽粒蛋白质积累,改善蛋白质品质。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显着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初筛的4个强筋小麦品种中,津农7号在春灌2水(冬水+拔节水)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最高,农优3号籽粒产量最高。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适合在冀中北地区推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为农优3号和津农7号。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浇冬水和拔节水,可以有效协调其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9-06-01)

赵轩宇,郝德有,王秀果,郭安强,刘梅[3](2019)在《小麦无垄栽培条件下适宜品种及灌水次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大面积推广,研究适宜的小麦品种和最优灌溉次数,采用裂区试验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不同的浇水次数,结合产量比较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最适宜品种。结果表明,中穗型和大穗型品种产量比较高,相对于多穗型品种更适合无垄栽培;具备灌1~2水条件的地块应选择中、多穗型品种,具备灌2~3水条件的地块应选择中、大穗型品种;灌2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永华,刘焕,辛明华,黄源,王壮壮[4](2019)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方法】于2015—2017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砂姜土区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期+开花期灌2次水(W2)、拔节期灌1次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种灌水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深入研究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SS较RT处理可显着增加土壤贮水消耗,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两年度SS处理的土壤平均贮水消耗量、降水、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9%、7.03%、6.51%;增加灌溉虽可明显增加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但过多灌溉致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年度W2较W1、W0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8.85%、16.69%。SS处理的籽粒产量显着高于RT处理,且以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的产量最高。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总体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产量,灌水次数则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结论】综合考虑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可作为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强小嫚,张凯,米兆荣,刘战东,王万宁[5](2019)在《黄淮海平原地区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节水增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深松时机交互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秋深松+冬小麦2水(QS-2)、秋深松+冬小麦3水(QS-3)、夏深松+冬小麦2水(XS-2)、夏深松+冬小麦3水(XS-3)、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等的影响。【结果】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储水量、总产出值、水分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显着影响。与对照相比,QS-2、XS-2、XS-3处理均显着降低深松后第1年土壤耕层(0—40 cm)及深松后第2年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深松各处理均显着降低第1年土壤紧实度,对第2年土壤紧实度影响效果不明显;秋深松后第2年QS-2处理的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储水量较CK显着增加18.14%,QS-3处理次之,夏深松后第2年XS-2、XS-3处理分别较CK显着提高24.7%、25.6%;秋深松能显着提高当季冬小麦生长发育,QS-2、QS-3处理地上生物量分别较CK增加了19.29%、27.06%,第2年QS-2和QS-3处理地上生物量较CK均有所提高,差异不显着,秋深松对第2年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效果减弱,夏深松第2年XS-2和XS-3处理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较对照显着提高,夏深松能显着促进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QS-2处理对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显着提高,第1年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CK提高27.21%、23.51%,第2年分别提高19.54%、18.84%,夏深松显着提高第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XS-2处理分别提高18.50%、17.65%,XS-3处理分别提高19.57%、15.35%。【结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采用冬小麦播前秋深松耕作方式,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2次,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储水效果、显着提高深松周期内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建议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平水年和丰水年(夏玉米季降雨充沛),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采用秋深松+冬小麦灌2水耕作模式,实现高产与高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娟[6](2018)在《不同灌水次数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干旱地区覆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进行灌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一定的灌水,增加了玉米的株高、茎粗、穗位高、穗粒数、穗粒重和出籽率,减少了秃顶;其中,在玉米全生育期灌水2次,即在抽雄期和扬花期分别进行灌溉,能使玉米的经济性状最优,出籽率和产量最高,平均产量可达11 289 kg/hm2,比不灌水处理增产20.17%。(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8年20期)

左丽芬,曹龙,朱建军,周俊杰,彭元群[7](2018)在《不同灌水次数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佳9号黄瓜为试材,研究了滴管系统下不同灌水次数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分不同次数灌水对黄瓜株高影响不显着,前期灌水次数少有利于黄瓜茎粗的膨大;2 d一次和3 d一次灌溉方式显着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强黄瓜对水分的渗透调节能力;1 d一次灌水方式能促进黄瓜瓜长增长和叶面积增大,3 d一次灌水方式能促进根系生长。综合来看,以2 d一次灌溉方式下的黄瓜品质最佳。(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王晓娟,卢旭,何海军[8](2018)在《灌水次数与施氮量互作对胡麻/玉米带田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甘肃白银地区9种不同水氮配比胡麻/玉米带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随着灌水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胡麻/玉米带田叶面积指数均表现"抛物线"的变化动态,胡麻/玉米带田干物质量均呈现"直线"上升的变化动态。灌溉次数和施氮量对胡麻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有显着影响,氮肥效应大于水分效应。通过胡麻/玉米带田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可知,所有胡麻产量构成因素对9个处理下胡麻产量影响为:出籽率>千粒质量>单株粒质量>单株蒴果数>分枝数>蒴果种子粒数>株高>分茎数,所有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对9个处理下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株高>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秃尖长>出籽率。由胡麻/玉米带田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可知,适宜甘肃白银的胡麻/玉米带田灌水量和施氮量模式分别是T8-二次灌水叁水平施氮量[快速生长期和盛花期各浇一次水(W2)/氮肥240kg/hm~2(N3)]和T6-叁次灌水二水平施氮量[快速生长期、盛花期和青果期各浇一次水(W3)/氮肥180kg/hm~2(N2)]。(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辛明华[9](2018)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群体微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砂姜黑土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连年旋耕整地出苗差,高质量群体结构难以构建;水分管理与小麦生长需求不匹配,水分利用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水+开花水灌2水(W2)、拔节期灌1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个水分处理为副处理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耕作与灌水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其微环境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探寻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贮水消耗量、麦田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与RT相比,1m土体内SS处理各土层平均含水量均有所升高。相同耕作条件下,开花至成熟W1处理的各土层平均含水量降幅均较W2、W0有所提高,尤其是SSW1处理下深层土壤(60~100cm)的平均含水量降幅较W2、W0显着增大,其平均增幅分别达2.00%、19.62%。SS较RT可显着增加冬小麦田间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有利于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SS处理的田间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降水和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82%、14.73%、6.99%、7.79%。增加灌溉可明显促进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与W1和W0相比,W2的麦田总耗水量平均增幅分别达11.59%和30.69%;但灌水次数和总量的增加致使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W2较W1、W0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7.89%、15.25%。因此,深松可促进根系下扎,扩大根系生长空间和吸收范围,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壤贮水,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可作为砂姜黑土区冬小麦水分高效利用的主要耕作技术措施。2.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冬小麦冠层特性的影响相同灌水处理下,SS处理的LAI值均大于RT,其平均增幅为7.44%~16.83%,说明深松有利于LAI提高,能有效维持绿叶持续时间,增加光合物质积累。相同耕作方式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的LAI值大小表现为W1>W2>W0,W1较W2、W0的平均增幅分别达4.97%~23.28%、13.47%~31.96%。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能有效保持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维持较大的LAI值,减缓冬小麦叶片衰老进程。同一耕作处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层次冠层平均叶倾角(MTA)变化不一。抽穗前MTA表现为RT>SS,W0>W1>W2;抽穗后峰值下降较快,其降幅在耕作方式与灌水处理间均表现为RT>SS、W0>W2>W1。拔节至抽穗前为小麦需水敏感期,MTA随灌水量增加趋于直立,抽穗之后随着灌开花水和降雨量加大,W2处理不利于冠层叶片生长,W1反而有利于保持冠层叶片新旧交替。由此表明,适宜的灌溉和深松处理组合有利于推迟新生直立叶衰败和老叶衰亡的时间。3.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冬小麦冠层微环境的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下,W2、W1的冠层CO_2浓度明显高于W0处理,表现为W1>W2>W0;相同灌水方式下,SS处理冠层CO_2浓度显着高于RT处理,且冠层上层、中层、下层CO_2浓度表现不一,有所浮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同灌水条件下,SS处理的冬小麦冠层温度较RT处理均降低,其降幅平均值为2.45%~6.29%;相同耕作方式下,各灌水处理的冠层温度大小依次为W0>W1>W2,W0较W1、W2分别提高1.08%~2.90%、3.45%~6.15%。W1处理的灌浆中后期冠层温度较W2、W0两处理上升缓慢。说明深松+适量灌水可维持小麦所需土壤水分,延长绿叶持续时间,降低土壤温度,促进叶片生长,致使冠层温度下降。冠层湿度与温度变化相反,表现为SS>RT,且随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湿度不断上升,表现为W2>W1>W0。说明随着温度上升湿度变小,不同灌水处理可以改善冠层温度和湿度等田间小气候。4.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同一灌水处理下,除Ci外SS处理的旗叶Pn、Tr、Gs值在整个生育期均高于RT处理。相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叁种灌水处理相比,旗叶Pn、Tr、Gs值表现为W1>W2>W0。说明深松+适量灌水处理组合模式能够有效减缓生育后期旗叶Pn、Tr、Gs的下降幅度,提高小麦植株蒸腾速率,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光合物质转化。5.耕作与灌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耕作与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两种耕作方式下均以W1处理的产量较高,且以SSW1处理组合产量最高,其最终产量较最低的RTW0处理组合平均增幅为21.07%。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不尽一致,除2015-2016年度RT处理外,总体随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最终产量,而灌水处理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抵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耕作与灌水之间的互作效应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超峰,周雪英,赵新风[10](2018)在《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对焉耆盆地籽瓜产量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对焉耆盆地籽瓜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研究了焉耆盆地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对籽瓜产量、鲜瓜重和出籽率影响,并计算各生育期的需水量。[结果]2012、2013、2014年,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的籽瓜产量差异均较显着,尤其2012和2013年达到极显着水平。2012年灌水次数处理对籽瓜产量有显着影响。灌水次数对鲜瓜重有显着影响,而灌水量对其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进一步说明灌水量对鲜瓜重的影响极大,而籽瓜出籽率在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灌水次数下表现均不显着。籽瓜产量与耗水量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籽瓜全生育期最佳需水量为3 600 m~3/hm~2,最佳灌水次数8次左右。当全生育期供水量小于3 600 m3/hm~2时,籽瓜产量随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全生育期供水量大于3 600 m3/hm~2,产量不增反降。籽瓜各生育期需水量中,苗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6.8%,开花坐果期占26.9%,果实膨大期占38.2%,成熟期占18.1%。[结论]该研究为掌握籽瓜的需水规律,充分分配并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5期)

灌水次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出适合冀中北地区种植的稳产节水型强筋小麦品种,本研究选用9个强筋小麦品种(师栾02-1、石优20、农优3号、津农7号、中麦629、中麦998、中麦1062、济南17、济麦229)和3个中筋小麦品种(中麦175、河农6049、河农6425),设置3个灌水次数处理(CK: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冬水+拔节水;W1:冬水),研究了灌水次数对供试品种的农艺性状、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面粉品质指标的调控效应,同时对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在株高、穗长、叶面积指数等农艺形状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与中筋小麦产量平均值的比较发现,除农优3号和中麦1062外,多数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较低。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国家标准(蛋白质含量≥14%)的强筋小麦品种有津农7号、农优3号、师栾02-1、中麦998和济南17。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初步筛选出了4个适合在冀中北地区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分别是津农7号、农优3号、师栾02-1和中麦998。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明显降低,而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移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经济系数明显提高。灌水次数减少后强筋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减少,而氮素转运效率提高;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强筋小麦总蛋白含量、谷蛋白和清蛋白含量增大,醇溶蛋白含量降低。可见,适当减少灌水次数能促进强筋小麦植株积累的氮素转运到籽粒中,促进籽粒蛋白质积累,改善蛋白质品质。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显着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初筛的4个强筋小麦品种中,津农7号在春灌2水(冬水+拔节水)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最高,农优3号籽粒产量最高。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适合在冀中北地区推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为农优3号和津农7号。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浇冬水和拔节水,可以有效协调其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次数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刘添,李亚静,李翠平,郭振清.减少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刘添.冀中北强筋小麦品种及其适宜灌水次数的筛选[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3].赵轩宇,郝德有,王秀果,郭安强,刘梅.小麦无垄栽培条件下适宜品种及灌水次数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9

[4].王永华,刘焕,辛明华,黄源,王壮壮.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强小嫚,张凯,米兆荣,刘战东,王万宁.黄淮海平原地区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节水增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王娟.不同灌水次数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

[7].左丽芬,曹龙,朱建军,周俊杰,彭元群.不同灌水次数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8

[8].王晓娟,卢旭,何海军.灌水次数与施氮量互作对胡麻/玉米带田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8

[9].辛明华.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群体微环境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10].刘超峰,周雪英,赵新风.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对焉耆盆地籽瓜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灌水次数对土壤水分的动态变...灌水器流量降幅随灌水次数变化...3不同灌水次数对产量的影响Fig...2不同灌水次数对小麦叶面积系数的...3不同灌水次数对产量的影响Fig...灌水次数、灌溉定额与降雨频率的...

标签:;  ;  ;  ;  ;  ;  ;  

灌水次数论文_张敏,刘添,李亚静,李翠平,郭振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