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刘福满[1]2004年在《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教师素质及素质结构方面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连大学3550名大学本科生关于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素质表现特征调查问卷的分析,探讨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的素质表现特征,构建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素质结构理论、高校教师的自我提高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供理论参考。

刘佳[2]2018年在《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教师更有效地教学。对该问题的探究,推动着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教师发展政策的出台。究竟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教学?着眼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与教学行为,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国内的研究以思辨和经验总结为主,缺少实证依据;而国外的研究虽以实证为主,却立足于国外的教学情境,对我国本土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并不强。正是基于当前该方面研究的不足以及该问题的重要性,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运用实证的方法,力图构建当前我国本土真实教学情境下,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完善我国中学教师发展理论,为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等实践提供有效依据与支撑。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关乎着教师能否有效教学,为了描述的简洁,本研究将它们分别定义为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相应,本研究力图构建的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即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整个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构建过程,通过如下步骤逐步展开:第一、通过文献与理论分析、行为事件访谈、教学专家访谈等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取和筛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指标与关键行为指标。然后,综合小样本调查结果,概括归纳形成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指标库。第二、以这些备选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指标,开发和编制调研工具,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第叁、以本研究界定的“高效能教师”为调查对象,在预调查基础上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展开正式调查。依据正式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初步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第四,将模型与结构的各指标,拿予学生、高效能教师、教学管理者进行叁方确证调查。然后,以通过叁方确证的模型与结构的各指标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为因变量,利用对“中学教师”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进行指标的有效性检验。之后,依据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指标调整,形成最终确定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本研究最终构建了由“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自我特征”4个维度组成,包含44项具体能力素质要素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以及由“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引入行为”、“教学呈现行为”、“教学提问行为”、“教学管理行为”、“教学交往行为”、“教学指导行为”、“教学评价行为”8类教学行为组成,包含31个具体教学行为的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依据构建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利用调查数据,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现状及群体内部差异。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方面,教师存在实践性知识薄弱、教学研究与反思能力欠缺、职业倦怠、知识面狭窄、工作不细心不热情等方面的问题。有效教学关键行为方面,教师存在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式单一、课堂上不注意控制自己情绪、教学交往缺少个体针对性、指导评价学生不及时不具体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尤其在“一般教学法知识”、“知识渊博”、“反思”、“对教学进行探究”四项能力素质,以及“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重视单独交流”、“重视自我情绪的管理”叁项关键行为上,得分偏低。而中西部地区、非市区、非重点中学的教师,他们的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得分相比更是显着偏低,面临提高和发展的更强迫切性与更大压力。最后,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以及当前我国中学教师在该两方面的表现与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中学教师选拔、培养、培训、自我研修方面的政策与行动建议。

任丽婵[3]2009年在《教师教育改革——“顶岗支教实习”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乡教师素质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作为为国家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理应适应形势变化,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最根本的应该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职能上。“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已经在全国部分师范院校开始实践并产生预期效果。这项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师范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院校积极开展培训农村教师的活动,旨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研究立足于山西师范大学“顶岗支教实习与换岗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现状,旨在建构一种适应教师教育改革需要的、有特色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等。行文思路大致如下:首先,在收集和分析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抽象概括,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模式即新型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由此看来,这个模式应该属于一种“实践—解释型”的模式。该模式客观上表现为一个模式体系,包括宏观层面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宏观运行图、中观层面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阶段运行图以及微观层面的两个子模式。这两个子模式分别是“顶岗支教实习”子模式(包括运行机制图和流程图)和“换岗教师培训”子模式(包括运行机制图和流程图)。其次,对于实践层面的两个子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系统、详尽地阐述,目的是为了解释模型本身的操作内涵。这也正体现了“实践—解释型”模式最直接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我们解决的是该模式在实践中是否可行的问题。通过访谈、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等,初步论证该模式的有效性。模式本身形成一种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的双赢合作,既提高了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促进了基础教育一线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研究过程本身是一种创新,因为之前仅有对于“顶岗支教实习”的零星研究,多表现为实践总结层次。而本研究趋向于理论模式的建构,努力为实践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指导。二是指模式本身的创新之处。实际上,模式体现的创新思想随处可见。但是,最突出的一点是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机制。

李莉[4]2013年在《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任教师处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关键期”。教师初任阶段的专业成长会深刻地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品质。因此,许多国家都关注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对初任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当下,教师成为决定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初任教师的发展态势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责难,作为其承担者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初任语文教师,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同时背负着改革和发展教学与自我成长的双重压力。由此,对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注重在真实情境中探寻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倾听故事,思考探究,以解释性理解的方式呈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实意涵和价值。研究首先对叁所学校的叁位初中初任语文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合作型教育叙事研究,叁位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处于初任成长的0-1年,1-2年,2-3年。研究关注合作教师的初任成长历程,按照其专业成长的时间顺序,展现每位合作教师在初任阶段经历的成长故事,以及这些成长故事带给他们的影响,并进行思考探究。在一年的教育叙事研究中发现,随着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时间的增长,叁位初任语文教师都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入职适应期,获得了一定的专业成长。由于叁位教师各自的主客观情况的差异,以及他们各自在初任成长阶段所遭遇到的关键事件的不同,其专业成长的具体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中用“展示”的方式呈现了27个成长故事,用“讲述”的方式展开了对这些故事的理性思考。故事不同,带来的感悟也不同。文中叁位合作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具备可迁移性和可复制性,但一定具备可探索性和可思考性,这些故事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而读者的参与和解读也会使故事的启示更为丰富。其次,在对叁位合作教师展开叙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教育叙事视角还关注了由个体汇聚而成的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群体,期望获知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此,研究从专业发展的四个维度展开对初中初任语文教师及其指导教师两个群体的访谈,扩大倾听和探寻的范围。一是通过众多初中初任语文教师对自身成长经历的述说,了解他们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及其成长需求,同时了解校方提供的相关支持的具体方式和有效程度。二是通过其指导教师对指导经历的评说,了解指导教师的指导感受以及在指导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倾听他们对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出的意见建议。研究指出,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在于:在专业意识方面,应增强初任语文教师专业认同意识,培养其专业发展意识;在专业理念方面,应理解其专业理想在客观上存在不明晰性的现状,促使其信奉理念与使用理念不断切近;在专业知识方面,应优化其专业知识的内在结构,不断丰富其实践性知识;在专业能力方面,应重视其语文教学生成能力的养成以及其研究能力的提升。第叁,本研究在教育叙事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探究。把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看作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来思考,以初任为分界点,对其职前培养进行思考,对其职后成长进行审视。在其职前成长阶段,首先,要关注师范生的成长意愿,注重语文教师职前成长中幸福感的养成;其次,应该给予师范生成长的动力,注重初任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成长能力的养成;第叁,要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初任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第四,要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质量,注重初任语文教师职前反思能力的生成。通过这些培养,唤醒其专业意识,丰富其专业知识,锻炼其专业能力,为其未来的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其职后成长阶段,首先,初中初任语文教师应该主动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构建电子档案袋有利于唤醒其专业自觉,使他们学会规划职业生涯,从被动适应转为主动成长,从而把专业成长引向一条有目的、有系统、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其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初中初任语文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叙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可以在职业生涯初期就有意识的学做教育叙事研究,提升自己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第叁,聚焦语文课堂,锻炼和提高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成能力是其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第四,提供有效支持,完善和创新校内指导教师制度,开辟并推进校外指导教师渠道,构建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指导体系,有利于为其提供更好的成长帮助。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本研究无意于探寻普适性的结构化的理论,而是注重于从故事中得到的感悟与体会,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因此,本研究走进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的成长现场,倾听他们的声音,讲述他们经历的教育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成长的思考,思考注重于点的深入而不是面的构架,侧重于从故事中获得的反思与体味,期望为读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空间,也邀请读者在研读故事中进行思考,获得更为丰富的意义诠释。

王梅香[5]2008年在《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前提和保障。高等院校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切实做好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这项重要工作,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从自主创新和高校教师资源的内涵入手,探究了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并对“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又在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比较中美两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差异,借鉴美国高校对我们的经验启示,结合“双因素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的策略。本研究着眼于自主创新的新形势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认为更新观念、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工程、实施创新性管理以及开发隐性教师资源是有效开发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充分挖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国高校乃至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王宏亮[6]2016年在《哈尔滨市普通高校跆拳道运动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有效增进学生体质,增强健康,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跆拳道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发展,并且跆拳道运动具有独特魅力,非常适合在学生中普及与推广。现阶段学生参与跆拳道运动的形式主要有高校跆拳道选项课、学校跆拳道社团、学校跆拳道俱乐部,虽然开展运动的形式多样,但也面临着一定实际困难。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SWOT分析法。本文以哈尔滨市普通高校跆拳道运动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抽样对哈尔滨10所普通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以获取研究相关信息。跆拳道运动在高校当中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所调查的高校主要通过叁个途径开展跆拳道运动,分别是体育选项课程、社团和俱乐部。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跆拳道课程很受学生喜爱,有健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具有健身和习德的双重教育作用。社团开展活动的内容较丰富,可充实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训练形式自由灵活。俱乐部具有专业的教练指导和专业训练场地的优势。不过高校跆拳道运动看似开展的很好,但实际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课程的师资相对匮乏,教学内容不够吸引学生;社团缺少专业教师指导,管理制度不规范;俱乐部的盈利性质导致缺少高校生源等问题都是影响高校跆拳道运动发展的不利因素。针对跆拳道运动在课程、社团和俱乐部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跆拳道运动,建议各高校把叁个学习跆拳道的途径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制定出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建议增加跆拳道课程的师资储备,调整教学内容,提供完善的场地和器材;聘请跆拳道教师进行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学校和俱乐部的交流合作。建议增加校际之间的跆拳道比赛和交流活动,促进哈尔滨市高校跆拳道运动整体水平的发展。

周作明[7]1998年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概述11建室简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有蒙达坦副教授(1953—1960)、任一鸣副教授(1960—1964)、覃延欢教授(1964—1978)、严沛教授(1978—1983)、何应忠教授(19...

李建[8]2018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具有和谐感与可亲近品质,推动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量。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梳理,从源头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具有亲和力、如何增强亲和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析,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石。论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命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升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追求。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是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实现、情绪情感被积极调动、接受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情绪情感性、可渗透性、不稳定性和可扩散性的特征,具有促进认知、调节张力、评价效果的功能;从构成要素讲,主要包括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教育环境亲和力和亲和力链六个部分;从结构层次看,涵盖教育目标认同感、教育内容吸引力、教育活动和谐感、教育结果获得感四个层次。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同时性与多端性、倍增性和消解性的特点,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的运行包括了亲和力的激发、传递、整合、调控和升华五个主要环节。论文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肯定主渠道有亲和力但期待全面提高、认同主阵地的有效性但期待更加人性化、认可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期待增强渗透性、肯定合力意识初步形成但期待全面提升。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系统中实用理性至上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产生了偏差,抽象思维欠缺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产生畏惧心理,而各类不良社会思潮干扰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学习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中,教学目标整齐划一影响了认同度、教育内容发展性不足降低了吸引力、教育方法陈旧遮蔽了时代感、教育者素质欠缺弱化了课堂魅力、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稀释了参与激情,以及教育协同机制脆弱教育合力不牢固。根据系统理论,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如何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总体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协同育人、与时俱进、互联网思维、继承借鉴五大原则。高校教育目标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全面性和侧重性统一、层次性和连续性统一、现实性和发展性统一的原则;具体策略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融合、将校内外各类具体目标融合、制定分时段可操作的教育目标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教育主体情感魅力、提升教育主体理论素养、增强教育传授魅力和提升教育人格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生活化原则、情感化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坚持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厚植教育内容的文化性、增加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建构要坚持相宜性、时代性、融合性、艺术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方法的趣味性、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有效增强教育对象参与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和谐性、思想性和共建性原则;在具体策略上要加强校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围绕人文主题打造文化环境、注重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环境、重视教育情境塑造情感环境。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保障机制提出了作好物质、制度、人员保障,加强理论研究的建议。

周文琳[9]2013年在《基于素质提升的陕西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师德,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陕西各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问题与困难,师德下滑现象是其中倍受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发展。因此,探索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高校教师整体师德水平,是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陕西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卷调查,作者发现: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功利化现象严重、爱岗敬业精神不足、创新合作能力不强和育人意识淡漠;师德下滑的原因有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个人因素;做好师德建设的有效方式则是要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实施制度约束与考评机制相结合。素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素质的结构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本文拟以对素质结构的研究为起点,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导致师德下滑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基于素质提升的师德建设的理论框架,建立符合高校教师师德要求的素质模型,在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师德建设的可行之路,对陕西省高校师德建设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论文分为六部分:一、绪论;二、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叁、陕西省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与成因调查分析;四、素质提升视角下的师德建设;五、陕西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对策与建议;六、结论。研究方法是:以问卷调查为手段,以素质提升为理论依托,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达成研究目的。论文研究所作的创新努力有:拓展了师德建设的思路;构建素质模型;基于素质提升对师德建设提出建议。

张盼盼[10]2018年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对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小学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周期短、培养任务重,如何在短期内妥善安排各个培养环节,成为一个重难题。而课程设置在教育硕士培养中,起着一个桥梁和媒介的作用,本研究拟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泰勒原理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构建适用于研究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分析维度,且每个分析维度又分别有四到六个观测点。本研究首先对来自叁所985、211和地方普通师范高校各自的小学教育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调查问卷(在校生卷)”、“上海市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调查问卷(毕业生卷)”以及“上海市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社会需求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负责人卷)”,得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发现目前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国外优秀经验以及已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针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建议。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针对我国小学教育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优化建议。在课程结构方面,应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课自主性,减少必修课程比重;构建“层次+模块”课程结构;实践课程环节要妥善安排,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在调整课程设置内容方面,实践课程要具体落实,加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联系;整合课程内容,强调个人知识建构;提高课程应用性。在探究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实施方法方面,应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在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标准方面,应丰富评价形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D]. 刘福满.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中学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研究[D]. 刘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3]. 教师教育改革——“顶岗支教实习”模式[D]. 任丽婵. 山西师范大学. 2009

[4]. 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李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 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王梅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6].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跆拳道运动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宏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7]. 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周作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李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9]. 基于素质提升的陕西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D]. 周文琳. 西安工业大学. 2013

[10].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 张盼盼.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