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式电容传感器论文_黄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片式电容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容,传感器,片式,单片机,动态,位移,阻抗。

单片式电容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黄林[1](2013)在《无线单片式微位移电容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容位移传感器属于非接触方式的测量装置,比普通位移测量仪器具备更简单的结构,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现有的微位移电容传感器,由于其电容值较小,不易被准确检测,且传统有线测量方式也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微位移电容传感器的实用性,研制了一款无线单片式微位移电容传感器。本文介绍了常见的位移传感器种类、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探头的基本原理,选取性能较高的单片式双叉指电极作为微位移电容传感器的探头。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微位移电容传感器探头的电容值,比较现有的电容检测方法,确定了以AD7745电容检测芯片为核心的电容测量电路。利用ZIGBEE芯片内嵌8051核,同时含有一个IEEE802.15.4兼容无线收发器,且可靠性高、价格便宜等特点,开发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完成电容位移传感器探头电容采集、发送和接收。使用VC++的MFC工具开发上位机软件。该上位机软件通过串口接收电容数据,完成数据处理,绘制一维坐标系统,指示金属被测物的当前位移。搭建实验平台,采集了金属板与传感器探头25mm距离范围内传感器的电容值。分析了传感器在这25mm范围内的灵敏度分布。为了标定位移测量系统,对其中灵敏度较高的6mm位移-电容数据段进行线性化处理。当采用不分段的方式处理数据时,数据线性度(R平方值)为0.8989。采用分段的方式处理数据时,叁段数据的线性度分别为0.9951、0.9900、0.9895。通过位移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无线微位移电容传感器具备6mm的测量范围,0.1mm的分辨率,测量相对误差小于1.2%,通信距离大于50m。(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1)

李晓钰,陈向东,姚尧,李辉,杜广涛[2](2010)在《复杂电极结构的单片式电容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两种新型单片电容传感器结构,用ANSYS软件对不同参数的传感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了被测物距离、电极间隙和电极厚度对传感器初始电容和灵敏度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测量系统的灵敏度与电极间隙和被测物距离近似成反比,传感器初始电容值随电极结构复杂度提高而增大;电极厚度对电容值的影响非单调,存在最优值。(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曹晓华,杨印保,殷志田[3](2007)在《基于单片式电容传感器的动态测厚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新型的单片式电容传感器,同时应用此传感器研制出一种薄膜动态测厚系统,这种装置必将大大提高生产厂家的生产率,提高产品的质量;使经济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马廷锋[4](2003)在《单片式电容传感器及动态测厚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非金属薄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薄膜厚度的动态在线检测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国内外生产的薄膜测厚设备都存在着某些缺陷。因此,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薄膜动态测厚系统,必将大大提高生产厂家的生产率,提高产品的质量,使经济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各种测厚传感器的比较,针对传统的双平行极板式电容传感器存在的诸多缺点,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测厚传感器——镖盘状单片式电容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G-5型薄膜动态测厚系统。这种测厚系统可与薄膜生产线配合使用,适用于各种非金属薄膜材料的动态在线测量。测厚系统采用了误差补偿技术和各种抗干扰措施,使动态测量精度达到了微米级,并且适合工作在各种工业现场。 本测厚系统采用了P87LPC767单片机,实现了整机的智能化。本文介绍了单片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与PC机通讯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建立在虚拟仪器技术上的仪器智能化的实现方法。 在完成静态试验的基础上,在模拟试验台上完成了动态试验,测得了系统的动态技术指标。 总之,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新型单片式电容传感器设计及动态测厚系统的研制。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3-03-01)

郑志敏,丁天怀[5](2003)在《用于非金属目标非接触位置检测的单片式电容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印刷电路板加工工艺研制成了一种适于非金属目标位置检测的单片式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是金属电极的近场效应。研究了传感器的阻抗频率特性以及传感器工作频率与检测系统灵敏度的关系,得到了使检测系统灵敏度最大的工作频率(1MHz)。用该传感器对36g/m2的胶片和10mm厚的玻璃体两种非金属目标位置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1mm量程内,检测系统的线性较好;在0.2mm量程内,非线性也不超过16.5%。(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单片式电容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两种新型单片电容传感器结构,用ANSYS软件对不同参数的传感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了被测物距离、电极间隙和电极厚度对传感器初始电容和灵敏度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测量系统的灵敏度与电极间隙和被测物距离近似成反比,传感器初始电容值随电极结构复杂度提高而增大;电极厚度对电容值的影响非单调,存在最优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片式电容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黄林.无线单片式微位移电容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李晓钰,陈向东,姚尧,李辉,杜广涛.复杂电极结构的单片式电容传感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0

[3].曹晓华,杨印保,殷志田.基于单片式电容传感器的动态测厚技术[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

[4].马廷锋.单片式电容传感器及动态测厚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

[5].郑志敏,丁天怀.用于非金属目标非接触位置检测的单片式电容传感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论文知识图

理想化的单片式电容传感器基于单片式电容传感器的测厚系统...5 单片式电容传感器电势分布单片式电容传感1 单片式电容传感器模型单片式电容传感

标签:;  ;  ;  ;  ;  ;  ;  

单片式电容传感器论文_黄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