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陈小丽[1]2005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的经贸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己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和潮流,多数国家都在双边或多边多种层次的经济合作中把握契机,寻求发展。东亚地区是目前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相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但潜力巨大。东亚已存在“10+3”,“10+1”等形式的合作,它们都是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形成的。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较大的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性组织。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参与某种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推动对外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日显迫切和重要。 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邻近,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长期以来形成的睦邻友好的政治关系,也为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开展经贸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举行会议,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又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符合该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在这个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形成一个拥有最多人口和最大潜力的统一市场,将是发展中国家构建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也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以及自由贸易区理论出发,研究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力图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的经贸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对策。 全文共分七章,现将各章主要内容归纳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思路进行归纳综述。第二章着重介绍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为全文的展开作了理论铺垫。第叁章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现实基础。第四章和第五章详细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贸易、直接投资的影响。第六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从贸易与投资两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谭秋亚[2]2017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贸易形态步入国际贸易市场前端,旅游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亚太各国关注的重点对象。中国是旅游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通过旅游服务贸易取得了大量外汇收入,为促进改革开放进程及融入全球贸易圈、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做出重大贡献。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吸引大量的外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旅游服务贸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在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国中,东盟国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后,旅游服务贸易更是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的桥梁和纽带。它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以及经贸往来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以现实开放条件为基础,结合实证分析方法,引入引力模型,以旅游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范围内进行研究并分析旅游服务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涉及服务贸易与旅游服务贸易概念以及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理论等。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主要利用2005年到2015年中国、东盟各国以及与中国旅游服务密切相关的世界其他国家旅游服务贸易相关的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自贸区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贸易效应估计,并利用Stata12.0进行实证分析,得出CAFTA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隐性跨境”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第叁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主要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后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开放条件,链接实证结果,针对实证分析结论,对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余九华[3]2010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经过10年努力,涵盖约20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建成自贸区,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建成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出发,研究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力图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我国经济实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等。当然,也有负面的影响,如对东盟削减关税会对我国的国内产业造成冲击、东盟经济波动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等。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亚太合作格局的复杂性、南中国海争端、领导权问题等;另外,参与组建的区域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雷同化、东盟各国自身的问题等。因此,本文针对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的合作和竞争力。总之,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和东盟将进一步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共同迎接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做出贡献。

苗丽娜[4]2004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和潮流,多数国家都在双边或多边多种层次的经济合作中把握契机,寻求发展。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相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但潜力巨大。东亚已存在“10+3”、“10+1"等形式的合作,它们都是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基础形成的。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较大的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性组织。中国已加入WTO,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已具备相当规模。参与某种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推动对外经济持续发展,也日显迫切和重要。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发展前景,力图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全文共分六章,现将各章主要内容归纳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归纳综述。第二章着重介绍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以国际经济合作为基础,介绍了国际分工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理论,为全文的展开作了理论的铺垫。第叁章详细分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缘起、一体化进程以及现状,并将其与欧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的SWOT分析,探讨影响其一体化进程的因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从“10+1”产生的动因与背景入手,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构建“10+1”的基础,并探讨以“10+1”为基础的东亚合作状况。在预测“10+1”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从正反两面系统分析“10+1”对中国的影响,并在第六章中提出相应的对策。

赵仁[5]2012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重庆与东盟贸易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由于全球贸易、金融和投资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开始席卷世界,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着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涌现,它们以自由贸易的方式使它们的成员国利用国际分工,提升吸引投资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我国参与的第一个以自由区为基础的封闭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实践上与APEC和WTO相比是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性领域。西南地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而作为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的重庆,由于其在西部的独特地位,理应在这一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引内联,力争成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本文在区域分工理论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内容以及发展前景叁方面介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简要介绍了重庆与东盟贸易的总体现状,以重庆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的实证研究,指出重庆与东盟在贸易上合作的方向。然后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方面分析重庆与东盟贸易的经济影响,以明确双方经济合作的目的性和可行性,从而为重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最后总结上述分析,并针对实证分析所指出的问题提出了重庆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本文重庆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得出重庆与东盟各国在农产品、食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在化工、纺织、金属、机电等工业制成品市场上处于比较优势地位。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比较明显,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不是很明显。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提高重庆的对外开放程度。

周道[6]2011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湖南外向型农业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湖南发展外向型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从省级层面实证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从东盟对湖南外商直接投资和东盟与湖南对外贸易入手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这两个变量变化程度对湖南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程度的影响。从分析结果来看,东盟与湖南的进出口贸易会直接影响到湖南省农业经济的增长,其中东盟与湖南的进出口贸易每增加0.807786个百分点,湖南的农业总产值就会增加1个百分点;东盟对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湖南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然而根据已有关于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二者之间应该存在关系,但由于东盟对湖南FDI值过小,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此说明东盟对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南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的作用不显着,因此可以忽略不计。为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湖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湖南省应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规模;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出门产品质量。

佟湾[7]2016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区域经济的构建,其中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构建自贸区来拓展区域经济,还有一些通过达成双边协定的方式来打造经济区域体。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消除国家之间贸易保护比例,而且还有助于资本及劳动力成本的优化,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从而汇集该区域经济中的诸多国家。进入至上世纪90年代,中日韩与东盟代表国家开始积极推动全新的发展形式以促进东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此需求基础之上,在进入新千年之后的2002年11月4日,东盟诸多国家和中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在2003年初开始启动了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谈判工作。当时预计能在2010年完成CAFTA即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经过两年的发展,《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降税工作进入到深入发展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自贸区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性,首先,从理论层面,当前与中国和老挝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贸合作研究相关的文献还比较少,而建立在CAFTA框架体系下的研究就更少。本文正是基于该框架体系下两个国家的合作研究,因此能够给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其次,从现实意义层面来看,由于本文的研究核心是基于CAFTA框架体系下中国和老挝之间的经贸合作探究,要知道CAFTA是中国至构建最早的自贸区,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极为重视,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挝则有着更好的沟通性,那么通过两个国家的合作努力就有助于形成在CAFTA框架下的合作样本。另外老挝近些年在先进社会主义制度支持下,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自1989年老中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经贸来往日益密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等方法对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背景的老中经贸关系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分为七个部分,首先通过绪论环节讲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背景,相关的文献综述内容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然后,对涉及老中两国经贸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涉及到的概念有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下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东盟诸多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历程,并对当前两个经济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CAFTA的历史演化和框架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其主要内容及特性,同时对该系统的早期收获计划进行了阐述;随后对老挝和中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优先阐述了老挝的总体情况,然后从不同历史时期来分析两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并在该章节的末尾阐述了老挝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根据前文对老中关系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两个国家的外贸情况,比如贸易的平衡度、进出口的状态及问题和主要结构等。首要阐述的是老中贸易产品的主要结构及互补特性。然后对这两个国家在该体系下的所处地位展开论述。接着对中国针对老挝的投资进行分析,因为相对于老挝而言,中国的经济水平较高,投资比重也较大。然后对中国和老挝以及其他一些的经济组织的合作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不断促进老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以CAFTA框架体系为基础的情况下,老挝应该开展的怎样的经济合作战略,同时阐述了该模式能为老挝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挑战,并对老挝在该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了,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了CAFTA框架背景下的老中经贸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改革的结论。

张莎[8]2013年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1999年以来,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也开始积极起来,主要表现就是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中国对外达成的第一个贸易自由区。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不断加快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从国际环境来看,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受挫下,中国还需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来提高中国农业整体竞争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就是中国进行区域合作的成功探索,中国相信通过加强农业合作将会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农业领域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块宝贵的试验田。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东盟的农业资源状况,进而分析双方在农业存在互补性,为双方进行农业合作提供了自然基础。根据农业在东盟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将东盟10个成员国分成叁个层次,分别加以介绍和分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进展迅速,双方在粮食领域、渔业和养殖领域、农村能源领域、动物防控领域和经济作物领域等展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中国和东盟农业合作方式多样,主要有农产品贸易、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投资合作、农业博览会等形式。双方农业合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双方农业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双方开展的农业项目可持续性不强,资金分散,合作方式互补性弱,缺乏统筹协调,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还比较小,并且中国在双方农产品贸易中近几年一直处于逆差,这不利于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也阻碍了双方的合作,农业“走出去”和农业投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和东盟农业合作受到一定制约。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包括巩固和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跨国农业合作战略等。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合作的有利经验,分析合作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迈向新的台阶,对提高双方的农业合作水平,扩大贸易规模,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都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指导意义。

李冰[9]2012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中越经贸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中越两国自1991年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本着友好互利的原则,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两国的贸易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是为中越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中越经贸合作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体系为基础,首先介绍了中越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历史,然后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叁个方面阐述了两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越南的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给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利于双方扩大双边贸易、增加投资、规范贸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但在解决贸易失衡等问题上还需要两国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最后,本文从规范完善经贸合作机制、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深化服务贸易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等方面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中越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刘锐锋[10]2017年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文中指出2010年全面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中国现阶段实现程度较高、合作最为密切的区域贸易协定之一,对于中国进一步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关税削减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首先,对Fanetal.(2015)构建的局部均衡理论模型进行简单的扩展,将不同收入水平的出口目的国和出口关税纳入异质性企业的贸易模型中。基于理论模型,提出了两个假定:从进口的角度看,中间品进口关税的削减使得企业有更大的机会选择高质量、多样化的中间品,从而通过中间投入品的质量提升带动产品质量的升级;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质量普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所以降低最终品进口关税对中国企业的进口竞争效应非常有限(双方更有可能进行低价竞争,而非质量竞争)。从出口的角度看,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关税降低产生的效应并不是Bustos(2011)提出的收入增长效应占主导,而是通过增加多产品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从而降低其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发展中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偏好要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然后,利用2003-2013年的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海关逐笔的进出口数据,考察了中间品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关税的削减会显着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而出口关税的降低则会抑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关税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从东盟国家进口中间品的企业和向东盟国家出口的企业,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企业规模的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性。中间品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对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显着,而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则不显着。相比于小规模企业,两种关税的效应对大规模企业均更强。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了多种方法:(1)滞后两期的差分方程模型;(2)工具变量(IV)方法;(3)广义矩估计(系统GMM和差分GMM)方法。排除由国有企业等因素造成的内生性后,回归结果的系数符号和显着性均没有发生改变。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都能通过企业改善中间品使用结构来提升产品质量。从长远看,中国必须在拓宽发展中国家市场以稳定出口增长与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的经贸影响研究[D]. 陈小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D]. 谭秋亚. 贵州大学. 2017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余九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10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 苗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重庆与东盟贸易合作研究[D]. 赵仁. 重庆工商大学. 2012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湖南外向型农业发展影响研究[D]. 周道. 湖南大学. 2011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研究[D]. 佟湾. 安徽大学. 2016

[8].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D]. 张莎.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中越经贸合作研究[D]. 李冰. 黑龙江大学. 2012

[10]. 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D]. 刘锐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标签:;  ;  ;  ;  ;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