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端部支护系列化改造

综采工作面端部支护系列化改造

一、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系列化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1](2019)在《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文中认为开采方法与装备及岩层控制技术是保证煤炭正常生产的核心技术。介绍了改革开放40 a来我国采煤方法与装备、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特殊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总结了40 a来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厚及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及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采场覆岩运动与破断规律,岩层结构假说,液压支架与围压相互作用关系,及坚硬和破碎顶板控制技术;巷道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及高应力、强采动巷道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开采沉陷理论,建(构)筑物下、近水体下、承压水上开采等特殊采煤技术,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40 a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我国煤矿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成套技术体系,为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提出了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曹东京[2](2019)在《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基于对煤炭行业装备发展水平及生产系统的研究,结合枣矿集团各矿区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优化生产系统、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实现新旧动能模式的转换,推动了煤炭企业全面无夜班生产作业、周末休息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煤炭行业职工“公务员式”工作成为可能。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矿井三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了采煤取消夜班作业需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工作面生产能力>运输缓冲能力>主井提升能力,为优化生产系统带动劳动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洗选前置、精煤前置”的思想,充分释放装备效能,实现矿井利润最大化,研究了井下膏体充填技术,解决了分离矸石的去向问题,缓解了主副井提升的压力。3)优化了全流程原煤生产系统,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革新支护工艺进一步减少回采期间的人工占用,大力实施煤仓扩容,为停产不停运创造了条件。4)形成了矿井全套的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升级方案,尤其在采掘工作面装备升级方面,以智能自动、少人无人化方式代替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符合现场实际的生产装备最优配置,并具备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的条件。5)研究了超前支护的方式,提出“超前加固、主动支护、矿压观测、取消单体”的组织方式。全面升级采、掘装备,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精简人员占用,提升了人员工效。该论文有图39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王国法,刘峰,孟祥军,范京道,吴群英,任怀伟,庞义辉,徐亚军,赵国瑞,张德生,曹现刚,杜毅博,张金虎,陈洪月,马英,张坤[3](2019)在《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是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可靠的能源,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系统阐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分析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列举了部分典型成功案例。详细阐述煤矿智能化的发展理念、特征、技术路径与阶段目标,分析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从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装备群智能协同控制、健康状态诊断与维护等方面,分析了实现煤矿智能化开采需要解决的3个关键基础理论难题。从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方面,分析了智能化煤矿的主体系统架构,研究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要技术路径。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的技术要求,提出了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工协同高效开采模式、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等4种开采模式,研究了不同开采模式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实施效果。介绍了我国煤矿掘进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巷道实现快速掘进的关键难题,提出了智能快速掘进的研发方向及技术路径。提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分析不同地域条件煤矿智能化发展模式及评价标准,提出新建矿井智能化建设路径,以及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主要任务,从法规体系、财税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煤矿智能化建设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

刘晓飞[4](2019)在《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相关要求,采煤工作面中的全部安全出口与巷道相连接处的20m范围之内,需要加强支护;即在距离采煤工作面两顺槽20m的范围之内,必须超前进行加强支护。某矿业公司共有6个工作面,回采巷道高度6m。目前两顺槽20m范围内采用木材、单体以及锚索形成的护网支撑。此种支护形式支护成本高,工作量大,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高,工作量大工作面推进速度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现场实际需求及功能分析为研究基础,做了如下工作:根据超前超高液压支架及端头支护技术要求,设计了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的总体方案。支架由若干组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组(简称折叠支架)和两组超高端头支架(简称端头支架)组成。折叠支架采用双立柱门式结构,两单支架之间通过铰接连接,以实现移架时进行折叠收缩,每组折叠支架包括左右两个立柱支撑的支架,左右支架则分别布置于巷道两侧,两支架沿巷道方向的间距为0.7米,每组液压支架之间通过侧面防倒连杆连接。根据巷道支护尺寸及地质条件,确定了折叠支架组总体参数,对支架关键部件进行了强度计算,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为了实现大步距移动操作采用牵引绞车控制系统,设计了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支架的液压系统与控制系统,其中无极钢丝绳、地轮、滑轮等组成拖拽结构,当折叠支架降柱折叠后,通过拖拽系统使其贯穿整个液压支架组,实现大步距机械化移动。最后,通过地面模拟和井下试验对支架的折叠性能和支护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

赵金刚[5](2019)在《综采面支架回撤设备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中厚煤层资源储量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和研究实验综采机械化技术以来,经历了不断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解决了综采装备、工艺、瓦斯防治和防灭火等系列技术难题。尤其是大采高综采技术及装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流采煤工艺经历炮采、普采、综采、综放、大采高的变革。目前我国厚煤层主要采煤方法有综放开采、大采高综采、大采高综放3种。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综采效率得到不断提升,综采工作面的更换日益加快,其相应配套设备的回撤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工作面液压支架数目多,重量大,且缺少专业的设备回撤装备,导致其回撤效率低、安全性差且劳动强度大。论文根据田陈煤矿3下7110工作面综采液压支架回撤技术需求,以支架安全高效的回撤为目的,借鉴传统支架回撤工艺的优点,研究开发了新的综采液压支架回撤平台:(1)分析了综采工作面支架回撤设备现状与不足,结合田陈煤矿3下7110工作面情况,确定了该工作面支架回撤工艺和回撤设备总体方案。(2)研制了具有高工作阻力、长伸缩梁、大推移机构、侧向推网装置的工作面回撤支护装备,并用ABAQUS软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表明支护装置强度能够满足支架回撤工艺的要求,实现了工作面液压支架回撤时顶板的安全支护。(3)采用千斤顶+滑轮组结构,实现工作面支架在回撤平台的快速拉出和转向,提高了工作面支架的回撤速度。(4)通过对回撤设备的运动和负载分析,完成了液压支架回撤设备液压系统设计,并对样机进行了试验,表明研究开发的综采液压支架回撤平台满足工况要求。综采面液压支架回撤设备的成功研制,较传统液压支架回撤工艺及装备,具有高安全性,拉移及调向效率高的技术特点,可有效降低施工人员劳动强度,符合高产高效矿井的工艺装备的实际需求。同时本产品设计过程对井下综采工作面类似专用机械装配的设计与研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时成忠[6](2017)在《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绝大部分综放工作面两端头不放煤或放少量顶煤,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后部刮板输送机采用端头卸煤方式而使机头、机尾部位抬高,导致排头支架后部放煤空间狭小不利于放煤造成端头区端头区煤炭难以回收。因此本文结合端头交叉侧卸垂直布置方式,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工程实践及实测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综放面端头区设备布置方式及放煤空间确定、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垮落规律、煤岩体的运移、冒放规律以及端头区放煤工业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兖州矿区典型矿井综放开采现状为基础,分析端头区的顶煤损失情况、工作面的顶煤损失率,研究端头区放煤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相应技术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研究端头区设备布置方式由端卸改为交叉侧卸的空间特点以及对于端头放煤所带来的优势,进而确定了端头放煤的空间范围。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工作面端头顶板破断后的大小块体铰接模型,揭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放煤后的端头破断顶板结构的相似性与整体运移规律;通过3DEC数值模拟,建立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层计算模型,研究了端头区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规律、顶煤和顶板随工作面开采垮落失稳特征以及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等,为现场端头区顶煤的放出提供了依据。通过PFC3D研究不同顶煤硬度、放煤区域和工艺参数对端头区煤岩放落流动的影响规律以及顶煤回收率,对端头区顶煤进行了易放性分区提出了端头放煤原则,确定了端头放煤合理放煤区域和工艺参数。结合兖州矿区东滩煤矿1306综放工作面的实际条件,进行了端头区放煤的现场应用,并实测分析工作面端头区顶煤运移规律、顶板活动规律、支架承载规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等,提出并实施了提高端头区顶煤冒放性与回收率的技术措施。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徐勇智[7](2016)在《液压支架护帮板收放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支架护帮板是机械化采煤中的一种重要装置,通过护帮千斤顶控制其收放过程来完成对煤壁的支护。它的工作状态制约着液压支架的正常运行,当护帮板收放不到位时可能会与采煤机发生碰撞或无法对煤壁进行有效支护,会对综采设备及人员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对护帮板收放监测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以综采工艺为基础,分析了综采“三机”联动过程,确定了相对于采煤机位置护帮板收放的安全距离;结合护帮板的结构及工作过程,设计了护帮板收放监测系统总体方案;对监测系统的硬件,包括压力传感器、电感式接近开关和PLC等进行了选型;利用LabVIEW为开发平台对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与查询、报警等功能;完成了上位PC机与可编程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并对可编程控制器与支架控制器之间的通讯程序进行了设计,以提高监测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最后通过实验室调试,实现了数据的采集、传输并能够进行实时报警,达到了本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本文的研究为综采工作面向无人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对类似的监测系统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谭集蚝,王焕明,卓军[8](2015)在《大倾角煤层开采支护改革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大倾角煤层在我国煤炭储量中占有较多的比例,已成为煤炭开采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川煤集团广能公司多年的连续开采已使一些矿区近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的可采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的不断减小。如何安全、高效地开采大倾角煤层已经成为川煤集团广能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川煤集团广能公司重点研究了大倾角煤层开采课题,通过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详细掌握地质资料、合理选择支架类型、采取一系列防滑、防倒和顶板控制等措施,解决了大倾角煤层开采支护难题,保障了特殊条件下的安全开采,提高了煤炭的回采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大倾角煤层开采顶板管理,支护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刘昌平[9](2005)在《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面端头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与缓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不同,大倾角长壁综放工作面因沿倾斜方向布置,会出现下端头底三角、上端头顶三角煤不易支护的特殊复杂性。由于这种特殊复杂性的存在,往往造成上端头三角区顶煤易冒落并向上扩展;下端头三角区底板易滑落、造成排头支架失稳,直接造成工作面下部“支架-围岩”稳定性失控甚至波及整个工作面,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使得工作面难以正常生产,严重制约综放采煤法在该条件下的使用。故有必要专门研究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上下端头的支护技术。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与上下平巷的交接处的顶煤层理方向结构因受巷道水平顶面切割而易沿层面滑落,向上扩展造成冒顶。特别是,平巷的矿山压力和工作面矿山压力在上下端头处叠加,使得端头处矿压显现及其控制变得极为复杂。2.由于工作面倾角较大,顶煤的垮落表现出在向采空区垮落的同时,还向倾斜方向翻转。在工作面端头,还要受到被压裂或压酥的区段煤柱的影响,支护将更加复杂、更加困难。3.上端头的三角区顶煤,传统采用单体支柱配合长钢梁支护,容易失稳造成局部冒顶,冒落的煤块沿工作面滑滚,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是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多发地点;采用单体支柱配合长钢梁支护,支护强度低,空间狭窄,不利于人员通行、设备运输和工作面通风;由于顶煤冒落后形成较大空洞,容易造成瓦斯集聚和煤层自然发火,对工作面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威胁。4.工作面下端头存在易滑落的底板三角区。其一旦破坏,就会向下滑移,同时破坏滑移区向上蔓延,加剧了工作面支架下滑和倾倒,有可能造成冒顶事故;下端头设备多,加之浮煤、积水的影响,导致下端头作业环境变差、劳动强度更大。端头既是安全事故频发区,又是现场管理的薄弱环节,常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说端头支护是采煤工作面生产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研究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技术,对于提高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和效益,改善端头区的作业环境和安全状况,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分析研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有限元数值计算和现场矿压观测等方法,对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程实例表明,所研究的端头支护技术使用效果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已在支架改进设计和端头支护技术完善过程中被采用。

刘纯贵[10](2004)在《四台矿11号煤层307盘区短壁综采开采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四台矿307盘区11号煤层北翼受小窑滥采滥挖及地质构造影响,不宜布置长壁综采工作面,采用短壁综采技术回采307盘区的小块段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系列化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系列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
    1.1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发展历程
    1.2 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薄及中厚煤层综采技术与装备
        (2)厚煤层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3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
2 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1.2 采场岩层运动破断规律
        2.1.3 液压支架与围压耦合作用关系
        2.1.4 坚硬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1)深孔炸药爆破技术
        (2)水力压裂技术
        (3)CO2气相爆破压裂技术
        2.1.5 破碎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2.2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
        2.2.1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2.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原位测试技术
        2.2.3 锚杆支护技术
        2.2.4 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
        2.2.5 水力压裂卸压技术
        2.2.6 巷道矿压监测仪器与技术
    2.3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
        2.3.1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3.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2.3.3 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
        2.3.4 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与平台
        2.3.5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 特殊开采与矿区环境治理
    3.1 特殊开采技术发展历程
    3.2 开采沉陷理论
        3.2.1 地表移动计算理论
        3.2.2 覆岩破坏与控制机理
        (1)不同开采工艺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
        (2)浅埋煤层采动覆岩破坏规律
        (3)覆岩破坏控制技术
    3.3 特殊采煤技术
        3.3.1 建(构)筑物下采煤技术
        (1)条带开采技术
        (2)充填开采技术
        (3)协调开采技术
        3.3.2 抗采动影响建(构)筑物设计技术
        3.3.3 近水体下安全开采技术
        (1)大型地表水体下综放顶水开采技术
        (2)不同类型水体下控水开采技术
        (3)松散含水层下溃砂机理及判据
        (5)充填保水开采技术
        3.3.4 承压水上开采技术
    3.4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2)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新旧动能转化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生产系统能力匹配
    2.1 主井提升能力的匹配核算
    2.2 缓冲煤仓能力的匹配核算
    2.3 主运皮带能力的匹配核算
    2.4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匹配核算
    2.5 小结
3 生产系统优化
    3.1 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2 掘进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3 辅助系统升级
    3.4 革新支护工艺
    3.5 仓储扩容工程
    3.6 井下智能分矸、洗选前置系统建设
    3.7 井下矸石充填
    3.8 小结
4 劳动组织优化
    4.1 采煤专业劳动优化
    4.2 掘进专业劳动组织优化
    4.3 小结
5 保障措施
    5.1 加快装备全面升级
    5.2 持续优化生产系统
    5.3 大数据平台建设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现状
    1.1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发展历程
    1.2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1.3高可靠性煤机装备发展历程
    1.4薄煤层自动化、智能化开采实践
    1.5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实践
    1.6大采高和超大采高智能化开采实践
    1.7特厚煤层智能化综采放顶煤开采实践
2煤矿智能化定义及发展原则、目标和任务
    2.1煤矿智能化相关术语定义
    2.2煤矿智能化发展原则与目标
        2.2.1煤矿智能化发展原则
        2.2.2煤矿智能化发展目标
    2.3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3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
    3.1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难点
    3.2基于智能感知的数字煤矿智慧逻辑模型
    3.3智慧逻辑模型框架下的开采系统智能化控制
    3.4开采系统健康状态评价、寿命预测与维护决策
4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与关键技术
    4.1智能化煤矿总体架构
    4.2煤矿智能系统组成
    4.3智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
    4.4煤矿机器人
    4.5技术短板与工程难题
5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与技术路径
    5.1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
    5.2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工协同高效开采模式
    5.3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
    5.4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
6煤矿智能快速掘进关键技术与模式
    6.1煤矿智能掘进装备关键技术与研发进展
    6.2巷道快速支护技术研发现状
    6.3锚钻装备与支护关键技术
    6.4快速掘进装备总体配套技术与工艺研发进展
    6.5智能化快速掘进技术
7煤矿智能化发展问题思考与政策建议
    7.1条件多样性与区域不平衡相关问题的思考
    7.2政策建议
8结语

(4)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总方案设计
    2.1 巷道现状分析
    2.2 超前及端头支护技术要求
        2.2.1 超前超高液压支架支护要求
        2.2.2 工作面上端头支护要求
        2.2.3 工作面下端头支护要求
    2.3 液压支架系统结构
    2.4 液压支架工作原理
        2.4.1 折叠支架工作原理
        2.4.2 端头支架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关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总体参数
        3.1.1 折叠支架支护过程
        3.1.2 支护强度的确定
        3.1.3 折叠支架性能参数
    3.2 折叠支架组设计
        3.2.1 折叠支架组使用参数
        3.2.2 折叠支架立柱设计与选型
    3.3 折叠支架的三维实体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3.3.1 折叠支架的三维实体建模
        3.3.2 活塞杆有限元分析计算
    3.4 端头支架设计
        3.4.1 端头支架具体使用参数
        3.4.2 端头支架立柱设计
        3.4.3 端头支架支护设计
        3.4.4 端头支架千斤顶特征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支架液压与控制系统设计
    4.1 液压系统设计
        4.1.1 折叠支架液压系统设计
        4.1.2 端头支架液压系统设计
        4.1.3 乳化液泵站系统
    4.2 折叠支架控制系统设计
        4.2.1 移动机构及工作原理
        4.2.2 移动机构电气控制系统
        4.2.3 控制系统软硬件组成及自动化控制
    4.3 本章小结
5 地面模拟试验及井下试验
    5.1 折叠支架地面测试内容
    5.2 地面模拟试验
        5.2.1 折叠支架地面模拟实验
        5.2.2 端头支架地面模拟试验
    5.3 折叠支架井下试验
    5.4 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试验结果分析
        5.4.1 项目样机达到的指标
        5.4.2 立柱活柱的井下现场情况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5)综采面支架回撤设备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支架回撤设备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可行性分析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液压支架回撤工艺和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液压支架回撤工艺分析
    2.3 液压支架回撤设备配套关系设计
    2.4 液压支架回撤设备设计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综采面液压支架回撤设备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法介绍
    3.2 定义部件材料属性及确定网格单元的形式
    3.3 加长顶梁及伸缩梁的有限元分析
    3.4 加长顶梁及伸缩梁单侧偏载的有限元分析
    3.5 侧向推网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3.6 侧向推网机构单侧偏载的有限元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要求
    4.3 液压传动系统的功能设计
    4.4 液压支架回撤设备液压系统图
    4.5 本章小结
5 液压支架回撤设备样机试验
    5.1 液压支架回撤设备样机试制
    5.2 试验操作注意事项
    5.3 液压支架回撤设备样机功能性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液压支架回撤设备设计的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兖州矿区综放开采端头区顶煤损失率现状及分析
    2.1 东滩矿综放工作面端头区顶煤损失分析
    2.2 鲍店矿综放工作面端头区顶煤损失分析
    2.3 综放面端头区顶煤的损失形式及原因分析
    2.4 综放面端头放煤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2.5 小结
3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设备布置及放煤空间确定
    3.1 常规(现有)布置方式及存在问题
    3.2 交叉侧卸垂直布置方式及其优势
    3.3 放煤空间确定
4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垮落规律
    4.1 综放工作面端头顶板块体结构的受力特征及其失稳条件
    4.2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失稳垮落规律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及顶煤(板)垮落失稳特征
    4.4 端头区放煤对围岩应力场分布及回采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4.5 端头区顶煤垮落失稳特征及煤岩运移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的冒放规律及合理工艺参数研究
    5.1 模型的建立及方案
    5.2 端头不同放煤区域顶煤的冒放规律
    5.3 不同煤层硬度端头顶煤冒放规律
    5.4 不同采放比端头顶煤冒放规律
    5.5 端头区放煤工艺参数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1306综放工作面概况
    6.2 综放工作面端头顶煤运移规律
    6.3 1306综放面端头区放煤应用及效果分析
    6.4 综放面端头区矿压显现规律
    6.5 经济及社会效益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液压支架护帮板收放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液压支架发展现状
    1.3 护帮板监测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液压支架护帮板收放过程
    2.1 综采工艺分析
        2.1.1 综采工作面
        2.1.2 综采工艺
    2.2 工艺流程
        2.2.1“三机”联动工艺方案
        2.2.2“三机”联动过程
    2.3 护帮板工况分析
        2.3.1 护帮板工作原理
        2.3.2 护帮板收放监测必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护帮板收放监测系统方案
    3.1 监测系统总体方案选择
        3.1.1 下位机方案选择
        3.1.2 上位机方案选择
    3.2 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3.2.1 监测系统组成
        3.2.2 系统功能
    3.3 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3.3.1 系统参数确定及监测方法
        3.3.2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
        3.3.3 通信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监测系统硬件结构
    4.2 可编程控制器选型
    4.3 传感器选型
        4.3.1 煤矿井下传感器的选用标准
        4.3.2 传感器选型
    4.4 系统通信硬件配置
    4.5 本章小结
5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监测系统软件组成及功能
    5.2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5.2.1 主程序模块
        5.2.2 选择程序模块
        5.2.3 参数设置模块
        5.2.4 数据采集和报警模块
        5.2.5 数据存储模块
    5.3 PLC与LabVIEW通讯程序设计
    5.4 PLC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
    6.1 系统模拟调试
        6.1.1 调试步骤
        6.1.2 调试结果
    6.2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面端头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大倾角煤层的定义及其开采特征
        1.1.2 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开采现状
        1.1.3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的现状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2.1 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的特殊性
        2.1.1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域
        2.1.2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的特殊性
    2.2 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的复杂性
    2.3 小结
3 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端头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3.1 大倾角长壁工作面端头矿压研究现状
    3.2 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3.2.1 相似模拟实验的针对性
        3.2.2 相似模拟实验研究的主要问题
        3.2.3 相似模拟实验
        3.2.4 相似模拟实验的主要结论
    3.3 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3.3.1 数值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应用程序
        3.3.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3.3.3 数值模拟计算的主要结论
    3.4 矿压观测
        3.4.1 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
        3.4.2 矿山压力观测的特殊性
        3.4.3 工作面矿压观测
        3.4.4 回采巷道矿压观测研究
    3.5 小结
4 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技术研究
    4.1 下端头支护技术
    4.2 上端头支护技术
    4.3 工作面端头支承压力区支护措施
        4.3.1 支承压力产生特点
        4.3.2 工作面端头支护的选择
    4.4 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5.2 采煤方法
    5.3 工艺流程
    5.4 工作面端头支护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系列化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J].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19(02)
  • [2]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曹东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3]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J]. 王国法,刘峰,孟祥军,范京道,吴群英,任怀伟,庞义辉,徐亚军,赵国瑞,张德生,曹现刚,杜毅博,张金虎,陈洪月,马英,张坤.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8)
  • [4]可折叠大步距移动式液压支架关键技术[D]. 刘晓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综采面支架回撤设备的设计与研究[D]. 赵金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6]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D]. 时成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7]液压支架护帮板收放监测系统研究[D]. 徐勇智.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5)
  • [8]大倾角煤层开采支护改革与发展[A]. 谭集蚝,王焕明,卓军. 第十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专题一:采矿与井巷工程, 2015
  • [9]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工面端头支护技术研究[D]. 刘昌平. 西安科技大学, 2005(05)
  • [10]四台矿11号煤层307盘区短壁综采开采技术[J]. 刘纯贵. 煤炭科学技术, 2004(10)

标签:;  ;  ;  ;  ;  

综采工作面端部支护系列化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