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从工作实践出发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对策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状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及广大就业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切实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就业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就业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局势总体保持平稳。当前,就业环境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当前就业情况总体上是平稳的。就业情况总体平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用工保持基本平稳,部分企业尽管遇到较大困难,但还能够维持生产经营,对渡过难关抱有信心,特别是连续几年招工难使企业对裁员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因此目前基本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二是梯度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尽管东部地区经济增速下降,但中西部地区增速大多仍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三是目前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多为重化工工业,用工人数相对较少,而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轻工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受冲击相对较小,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有所增长。此外,某些特定行业和领域遇到的困难并不代表全局。发生裁员的企业仅在个别行业。比如,有些光伏产业的公司裁员,是美欧对我国光伏行业起诉从而给我国光伏产业造成巨大压力的结果。而之前诺基亚、阿迪达斯、摩托罗拉的裁员也只是特定情况下生产经营状况不被看好,所以才出现的裁员状况。从目前人社部掌握的登记失业率来看,并没有明显变化,社会上的抽样调查失业率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变化,大多数企业并无此类数据的反映。而现在还有部分行业部分领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所以总体上就业格局还是基本稳定的。
(二)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据统计,城镇新增就业的增幅从2012年4、5月份以来在逐月下降。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从人社部调查统计的全国100多个人力资源市场的情况看,用工需求和求职人数也在下降。这都表明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就业需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受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生产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不稳定因素增加,新增就业岗位需求可能缩减。同时,企业降低成本与毕业生期望高薪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这样一来,就业岗位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很可能会继续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三)地区和行业用人结构发生变化。地区用人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东南部地区人才需求量减少,中部地区人才需求量略有上升,西部地区人才需求量增加较快,北方地区人才需求量保持稳定。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8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城镇新增就业918万,这个数字高于2011年同期水平。一个新的特点是区域和行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地区看,东部的11个省市新增就业人数增幅比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是0.33%。但是今年中部和西部增幅是高于去年同期的,其中中部增长7%,新增就业比去年高7%。西部的增幅比去年高14%。有22个省份新增就业同比是增加的,其中增幅比较大的几个省市包括重庆、湖北、四川、贵州、安徽等,而有9个省份是减少的。行业用人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人才需求量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人才需求量上升。
(四)大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央直属企业、国家部委所属企业及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化招聘是近几年就业市场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特点。集团化招聘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点:一是在招聘工作开始前,企业总部负责拟定整个企业(包括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年度招聘计划、招聘目标院校范围和招聘行程;二是在具体招聘过程中,由企业总部(或其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和技术专家,采取“一条线或若干条线”的方式,按照总部拟定的先后次序,依次前往各目标院校进行招聘;三是招聘结果可能现场敲定,也可能待整个招聘初选过程结束后确定。大企业集团化招聘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集团化招聘的用人单位将学校纳入招聘目标院校范围,说明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是认可的,对学校就业工作是满意的。反之,如果未将学校纳入招聘目标院校范围,那么这些用人单位及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很可能都将无法从学校招聘毕业生,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可能将失去这块就业市场。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总体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总结部分院校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就业指导及相关工作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一)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和正确定位,因此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要有一批高素质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专业人员,必须能经常开展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建议加大投入,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学院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切实做好基层就业,选拔和招聘一批热爱就业工作、熟悉就业工作的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促进学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二)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对培养方向合理定位,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需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要求,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就业能力。
加大学生创新、科研和实践活动投入力度,促进专业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坚持开展校内大学生科技活动,积极参加各级竞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发明与创造中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某校燕翔车队在全国大赛屡获佳绩,车队成员得到了东风、长安、江淮等汽车企业的青睐;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教师工作室为依托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各类设计竞赛,获奖的毕业生大都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以竞赛促就业”已经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要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进行个性化分类指导。
首先,要建立健全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为基础阵地,以职业生涯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个性化指导为方向,继续细化分类指导,对考研、考公务员、到基层就业、参军入伍、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进行分类就业指导;其次,要打造广阔的就业平台。继续实施“基地带动市场、市场促进就业”的战略,结合行业特点,将毕业实习与就业方向相结合,建立和加强与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机构的互惠合作,要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举办大型就业洽谈会、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电话、信函联络推荐等多种途径,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再次,要关注特殊就业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给予“一对一”就业帮扶,将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引导毕业生克服不良心理障碍。通过就业指导、就业平台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注:
[1]王洪.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考—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申凯,雷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3).
[3]殷建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考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2011,(4).
[4]刘燕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J].中国劳动,2013,(1).
[5]梁少群.基于毕业生跟踪调查引起的就业工作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12,(4).
[6]张丽竞,任雪莲.认清困难形势探索就业出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招生就业处
邮编:066004
(责任编辑陈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