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源对比论文_杨见,何寅,王振齐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源对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气,同位素,地球化学,准噶尔盆地,阿尔金山,盆地,海相。

油气源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杨见,何寅,王振齐[1](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油气源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油气源对比,是从成因关系出发,将含油气盆地油气与烃源岩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已聚集油气的来源,将油气和烃源岩一一对应。其原理是根据有机化学的知识,确定对比参数,从而分析油、气及与源岩之间的配置关系。文章是对比原油(天然气)和烃源岩之间相同馏分中某种成分的含量,确定了原油A、B、C叁大类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标志性特征。结果可对分析油气朝哪个方向运移、运移距离和油气的次生变化,寻找油气聚集带,确定有利的勘探区域,为油气开发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9年09期)

黄合庭,税蕾蕾,陈金定,杨宝伟,黎燕凌[2](2019)在《琼东南盆地陵水13-2气藏凝析油生物标志物检测及油气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琼东南盆地深水气藏的气源及其成藏地质条件,针对其深水气藏(邻近深水区陵水13-2和深水区陵水17-2)凝析油轻烃组分多、常规方法难以检测到甾萜烷生物标记物信息而无法开展有效的油气源对比追踪等问题,采用ZSM-5型分子筛对饱和烃络合等手段,成功获取了一系列甾、萜烷系列化合物信息,进而为深水气藏的气源追踪判识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深水气藏伴生凝析油中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即代表陆源高等植物的奥利烷含量异常丰富以及树脂生源的双杜松烷类脂化合物含量中等和规则甾烷组成中表征高等植物的C_(29)胆甾烷远大于低等水生生物C_(27)胆甾烷等重要生源信息,综合判识与确定了研究区深水气藏的油气源主要来自渐新统崖城组叁角洲前缘煤系-半封闭浅海烃源岩。(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蒋志伟[3](2019)在《阿尔金山前带东段油气源对比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油气类型,重点体现不同类型油气之间的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化验资料发现研究区存在四类原油,尖顶山原油为咸水湖相油;牛东和冷湖原油为淡水湖沼相油,利用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分布划分天然气类型并确定天然气来源,天然气为煤型气且局部存在碳同位素倒转,西部侏罗系源岩热演化程度高于东部。(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2期)

王遥平[4](2019)在《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油气源对比与实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考虑多参数的影响和划分样品或变量的类别方面,化学计量学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适合于大量数据集的数据挖掘和区域性的油-油和油-源对比。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叁种目前国际上常用于油-油和油-源对比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谱系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多维标度(MDS),并且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做了详细地对比和讨论。在应用化学计量学开展研究区域的地球化学对比时,我们还需要谨慎对待样品的筛选、对比参数的选择、数据预处理和高维空间距离的度量等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比结果的可靠程度。本文主要通过叁个实例(呼和湖凹陷、方正断陷和乌尔逊凹陷)证实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我国油-油和油-源对比问题的可行性,这对开展我国其它某一特定地区的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还将HCA和PCA这两种化学计量学方法首次引入到划分吐哈盆地的天然气成因类型上,通过与经典图解对比发现,化学计量学也是一种可靠的多参数气-气对比方法。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根据呼和湖凹陷烃源岩的岩石热解数据可知,3套泥岩烃源岩均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而煤的生烃潜力整体相对较低,然而K_1n_2的的煤可能也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由谱系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知,呼和湖凹陷存在Group A、Group B和Group C叁组成熟度不同的原油,其中Group A组原油的成熟度最高,主要来源于K_1n_2和K_1n_2段的泥岩;而Group B和Group C组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分别来源于K_1d_1段泥岩和K_1n_2段的煤。通过油-源对比结果,我们认为南屯组和相对较浅的地层(如K_1d_1段)均可作为呼和湖凹陷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方正断陷原油的主要特征为低-中碳数的正构烷烃(n-C_(12)-n-C_(20)或n-c12-n-C_(25))优势、中-高的Pr/Ph比值(1.44~5.3)、相对较低的C_(27)/C_(29)规则甾烷含量、C_(35)/C_(34)藿烷和GA/C_(31)R比值,反映了原油的沉积母质为淡水沉积条件下的相对氧化的沉积环境及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的特征。通过前人已有的结果,我们证实了MDS也是一种可靠的多参数油-油和油-源对比方法。PCA和MDS结果表明,方正断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新安村+乌云组,并通过MDS结果与非线性MDS双标图相结合,说明研究的烃源岩和原油样品的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的大致变化方向。乌尔逊凹陷的K_1n组是研究区内最好的烃源岩,而K_1t组和K_1d_1段对乌尔逊原油的贡献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多维标度(MDS)两种化学计量学方法解决了乌尔逊凹陷的油-油和油-源对比问题。根据PCA和地质证据,乌尔逊凹陷北部的原油主要来源于K_1n_1段的烃源岩,油气成藏时间约为100 Ma,而乌尔逊凹陷南部的原油可分为Group I和Group II两组。结合趋势面分析,MDS对比图中还揭示了烃源岩和原油的沉积条件和成熟度的变化方向。Group I组原油来源于后期生烃阶段(约25 Ma)的K_1n_1和K_1n_2段烃源岩的混合,而Group II组原油主要来源于早期生油阶段(约93 Ma)的K_1n_1烃源岩。Group I和Group II两组在乌尔逊凹陷南部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通过经典图版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重新讨论了吐哈盆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划分。与经典图版一样,化学计量学也是一种有效的多参数天然气分类方法。根据经典图解可知,吐哈盆地的天然气可分为叁组;而化学计量学的结果表明,吐哈盆地的天然气可分为A、B、C和D四组,并且B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B_1和B_2两个亚组。此外,通过PCA叁个主成分的主要控制变量确定了吐哈盆地天然气中的叁个特征地球化学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于洪洲[5](2019)在《石北凹陷叁迭系油气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石北凹陷及周缘油气源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石北凹陷叁迭系油气地化特征与下石炭统滴水泉组腐泥型烃源岩地化特征较为相似,明确了下石炭统滴水泉组烃源岩是该凹陷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卢进才,魏仙样,魏建设,宋博,史冀忠[6](2018)在《银额盆地哈日凹陷Y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Y井是银额盆地哈日凹陷施钻的第一口揭示二迭系厚度较大的参数钻井,于二迭系试获天然气9.15×104m3/d(无阻流量),并产少量凝析油。在对Y井天然气及凝析油组分、同位素,以及凝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天然气和凝析油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天然气为油型(腐泥型)凝析油伴生气,凝析油为高成熟腐泥型,生烃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将Y井凝析油与哈日凹陷周缘杭乌拉剖面出露的下二迭统埋汗哈达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Y井凝析油及天然气源于二迭系,进一步证实了银额盆地石炭系—二迭系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龚德瑜,房忱琛,肖中尧[7](2015)在《柯克亚凝析气田油气来源再认识——一个复杂地球化学过程下的油气源对比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柯克亚凝析气田凝析油和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轻烃、金刚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参数的系统分析,并对比塔里木盆地典型海相和陆相油气,重新梳理了该区油气的成因来源及其经历的各种次生变化,进而探讨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柯克亚凝析气田天然气为来自中、下侏罗统的煤成气,而凝析油则来自石炭系~二迭系高成熟海相烃源岩。天然气和凝析油都遭受了强烈的水洗作用,大量甲烷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期刊2015-10-09)

曹正林,魏志福,张小军,阎存凤,田光荣[8](2013)在《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油气源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参数,以及全油碳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结合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对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油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坪1井凝析油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为1.021,奇偶优势指数(OEP)为1.004,表现出奇碳和偶碳数优势相当的高成熟原油特征;姥鲛烷(Pr)/植烷(Ph)为3.06,表现为姥鲛烷优势;凝析油碳同位素含量为-31.25‰,与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湖沼相原油碳同位素相近,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表征烃源岩为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生物源。综合分析认为:东坪地区油气来自以陆源物质为主要母质输入类型的侏罗系源岩,天然气属于典型的煤型气。(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3年03期)

孙平安[9](2012)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源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是我国中西部的一个典型迭合(前陆)盆地油气聚集区,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近80年历史,深受国内外石油地质学界所瞩目。但因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区域油气分布和成藏规律不明,限制了勘探部署和突破。本文主要研究油气源的精细对比,目的是在查明研究区有多少套(潜在)烃源岩系的基础上,剖析研究区目前所发现油气跟其中的哪(几)套烃源岩有成因关系,并分析原因,以为区域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丰富和发展复杂油气聚集区的油气源对比理论与方法。首先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进一步结合地质背景评价了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有5套烃源岩系(P、T、J、K、E),其中,J、T以生气为主,P、K、E以生油为主。这5套烃源岩具有各不相同的典型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形成了良好的油气源对比指标,典型是Pr/Ph、C24四环萜烷丰度、伽玛蜡烷丰度。油源精细对比研究表明,在研究区的5套烃源岩中,找到了与其中4套有亲缘关系的原油,仅尚未发现与叁迭系有明确亲缘关系的原油。气源精细对比研究表明,在研究区5套烃源岩中,找到了与其中3套有亲缘关系的天然气,尚未发现与白垩系和二迭系有明确亲缘关系的天然气。未发现有亲缘关系油气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烃源岩母质类型与成熟度的关系,或是烃源岩生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不匹配。这些油气各自具有主要分布区域,并且范围还多有重迭,使得油气分布非常复杂,但总体展示出从二迭系由老至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逐渐迁移的趋势。此外,新探索开展了典型原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芳烃和某些特殊环烷烃(如金刚烷类化合物)检测效果好,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能基本检测出原油的主要微量元素,这在油气源对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合来看,研究区发育多套烃源岩,生烃物质基础好,油气分布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点,反映了构造和沉积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油气资源相态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控制。这些认识对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并对中国中西部迭合(前陆)盆地勘探和研究,乃至国外具有相似地质背景的盆地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27)

鲜志尧[10](2012)在《缅甸D区块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洛瓦底盆地在地理上表现为印缅山脉和中缅山脉之间的中央低地,处于钦敦江、伊洛瓦底江流域。伊洛瓦底盆地南北长约1600km,东西宽约150-200km,面积约25.2×104kln2(D区块1.2×104km2)。洛瓦底盆地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盆地可以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西部深坳区、中部隆起区和东部浅坳区。在盆地西部一侧分布着众多的大油田,具体包括曼尼、拉尼瓦、利班多、仁安姜油田等,现有已发现的这些大油田的砂岩储层段大都分布在中新世和渐新世,而且层位一般较浅。中石化经过了前期的野外勘探和对于现有资料的研究总结后,对于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工作已经有了丰富的认识,并且新发现了始新统的储盖组合,对于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前景充满了希望。D区块拥有油气成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卡巴组、朗欣组、塔本组烃源岩层发育,区块内主要的储层砂地比高,主要储层段大多渗透率较低,为中低孔—特特低渗储层,在有些层位也有高空隙储层的发育;区块内的蓬当组以及塔本组的泥岩层系发育,在两个主要的构造带内发育有连续且稳定的盖层,且存在几套生储盖组合;区块内发育断鼻和背斜圈闭。为了尽快落实本区块的油气成藏特征,尤其是油气来源,为优选有利勘探靶区和目标区服务,并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建议。鉴于此,设计了缅甸D区块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源对比的课题。对于缅甸D区块及周缘3套主要烃源岩层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对该区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以及烃源岩演化的相关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进行评价分析,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朗欣组在西部的露头区为中等级别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Ⅲ,有机质成熟度高是一套优质的生油岩;塔本组的下部是暗色的泥岩层,按照烃源岩评价标准划分为中等烃源岩,塔本组上部为一套煤系地层,有机质类型Ⅲ型,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一套气源岩,上部的煤系地层成熟度低但可生成大量的凝析油及天然气。通过对D区块及周缘天然气组成特征和同位素,原油的组成、全烃及轻烃特征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原油以及油沙抽提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结合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进行油气源对比。据上述研究成果表明,缅甸D区块油气成因复杂为多套烃源岩不同时期多期充注与调整形成的,油气藏多为天然气、凝析油、正常原油混合,上盘浅层油气主要来源来源于朗欣组(LA)浅海~湖沼相泥岩地层正常成熟的原油,也有少量塔本组煤系地层形成低熟凝析油混合。下盘主要为TA组煤系地层形成的低熟天然气与凝析油。(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油气源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琼东南盆地深水气藏的气源及其成藏地质条件,针对其深水气藏(邻近深水区陵水13-2和深水区陵水17-2)凝析油轻烃组分多、常规方法难以检测到甾萜烷生物标记物信息而无法开展有效的油气源对比追踪等问题,采用ZSM-5型分子筛对饱和烃络合等手段,成功获取了一系列甾、萜烷系列化合物信息,进而为深水气藏的气源追踪判识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深水气藏伴生凝析油中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即代表陆源高等植物的奥利烷含量异常丰富以及树脂生源的双杜松烷类脂化合物含量中等和规则甾烷组成中表征高等植物的C_(29)胆甾烷远大于低等水生生物C_(27)胆甾烷等重要生源信息,综合判识与确定了研究区深水气藏的油气源主要来自渐新统崖城组叁角洲前缘煤系-半封闭浅海烃源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源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1].杨见,何寅,王振齐.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油气源对比研究[J].粘接.2019

[2].黄合庭,税蕾蕾,陈金定,杨宝伟,黎燕凌.琼东南盆地陵水13-2气藏凝析油生物标志物检测及油气源对比[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蒋志伟.阿尔金山前带东段油气源对比综合分析[J].化工管理.2019

[4].王遥平.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油气源对比与实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5].于洪洲.石北凹陷叁迭系油气源对比[J].石化技术.2019

[6].卢进才,魏仙样,魏建设,宋博,史冀忠.银额盆地哈日凹陷Y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源对比[J].地质通报.2018

[7].龚德瑜,房忱琛,肖中尧.柯克亚凝析气田油气来源再认识——一个复杂地球化学过程下的油气源对比实例[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2015

[8].曹正林,魏志福,张小军,阎存凤,田光荣.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油气源对比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3

[9].孙平安.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源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2

[10].鲜志尧.缅甸D区块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源对比[D].成都理工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木里煤田构造简图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文23块近东西向油...吐哈盆地油源对比研究中有关源岩及原...两种不同尺度的含油气系统研究成果对比...–14库车坳陷克依构造带原油芳烃图各类原油饱和烃甾烷成熟度参数关系图

标签:;  ;  ;  ;  ;  ;  ;  

油气源对比论文_杨见,何寅,王振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