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管论文_郭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小,微细,机器人,管内,轴向,模型,陶瓷。

微小管论文文献综述

郭彤[1](2005)在《基于钹形压电复合驱动的微小管内机器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曲线型微细管路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及核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其内部的结构检测及叁维重建却一直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技术瓶颈。因此,针对空间曲线型微细管道潜入式无损检测微小管内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了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 论文在综述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国内外微小管内机器人的研究状况及其所需要解决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空间曲线型分布的深细孔和管路内壁质量检测和叁维几何模型重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惯性驱动并具有自主定位功能的钹形压电复合微小管内机器人。 针对这种微小管内机器人技术,文章从该微小管内机器人的爬行驱动系统及爬行定位系统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 首先针对微小管内机器人的动力源,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压电逆效应的可应用于微小管内机器人动力驱动的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根据微小管内机器人动力装置的实际应用特点,提出了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的开槽式结构优化方法,建立了开槽式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理论建模、有限元及实验分析验证了开槽结构优化后,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较无槽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其输出位移、输出力及能量转化率等特性均有大幅提高。基于这种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设计制造了基于惯性驱动原理并能满足φ10mm管道爬行的机器人动力装置。针对钹形压电复合动力动力装置的具体结构,建立了该动力装置的时域动力学模型及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并通过模态分析及计算机动力学仿真分析,论述了该系统的运动机理。根据对该钹形压电复合动力装置进行运动速度、负载能力及管道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实验,说明了该动力装置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 为了满足微小管内机器人进行φ10mm管道爬行定位的要求,研制了一种仿尺蠖式爬行的微小管内机器人爬行轴向定位系统。该系统基于钹形压电复合动力装置响应速度快的特点,采用机械碰撞接触式运动机构的定长碰撞解决了仿尺蠖爬行式微小管内机器人轴向的全程定位问题。通过碰撞理论及实验分析证明了该定位机构的接触碰撞属有利碰撞,有利于提高距离定位测量的精度。然而,尽管该系统具有结构简捷紧凑并巧妙结合驱动器运动进行相对位移检测的特点,但实(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9-01)

孟宇[2](2004)在《固壁轴向导热对微小管内对流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加工技术和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当量直径在微米/毫米量级的微细、微小通道在现代工业中被广泛使用,微细/微小管内的对流换热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微加工技术的限制,微细管的壁厚相对于管内径而言较大,常规尺度下被忽略的固壁轴向导热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在微尺度下需要给以充分的重视。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壁导热对微细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采用内径为924和952的厚壁不锈钢圆管作为实验管,其外内径之比分别为2.1和2.4。通过对不锈钢管进行直接通电加热产生均匀内热源的方式,实验研究了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管内不可压层流换热。当采用文献中常用的算术温差法整理数据求总传热系数时,结果与常规认识一致;当采用忽略固壁轴向导热影响的一维热阻模型整理实验数据时,扣除固壁导热热阻后获得的努谢尔数明显与常规尺度下的理论预测值不同。论文采用FLUENT通用软件对实验工况下的管内对流换热与固壁导热的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表明管内换热已经进入充分发展阶段,用壁温与当地流体的截面平均温度之差定义换热系数获得的努谢尔数接近4.36, 与常规尺度下等热流边界时的努谢尔数相近。但用忽略管壁轴向导热的一维热阻模型整理数据时,努谢尔数明显大于4.36, 且并且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管壁轴向导热的作用与大尺度下厚壁管的对流与导热耦合问题相同,采用忽略固壁轴向导热影响的一维热阻模型整理微细/微小管内对流换热可获得偏离常规尺度下理论预测的努谢尔数,取决于条件的不同,所得出的努谢尔数既可大于(固壁有均匀内热源)也可小于(外壁为等温或对流条件)常规尺度下的理论预测值,且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但不能称为微尺度对流换热的新现象。(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4-05-01)

微小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微加工技术和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当量直径在微米/毫米量级的微细、微小通道在现代工业中被广泛使用,微细/微小管内的对流换热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微加工技术的限制,微细管的壁厚相对于管内径而言较大,常规尺度下被忽略的固壁轴向导热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在微尺度下需要给以充分的重视。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壁导热对微细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采用内径为924和952的厚壁不锈钢圆管作为实验管,其外内径之比分别为2.1和2.4。通过对不锈钢管进行直接通电加热产生均匀内热源的方式,实验研究了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管内不可压层流换热。当采用文献中常用的算术温差法整理数据求总传热系数时,结果与常规认识一致;当采用忽略固壁轴向导热影响的一维热阻模型整理实验数据时,扣除固壁导热热阻后获得的努谢尔数明显与常规尺度下的理论预测值不同。论文采用FLUENT通用软件对实验工况下的管内对流换热与固壁导热的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表明管内换热已经进入充分发展阶段,用壁温与当地流体的截面平均温度之差定义换热系数获得的努谢尔数接近4.36, 与常规尺度下等热流边界时的努谢尔数相近。但用忽略管壁轴向导热的一维热阻模型整理数据时,努谢尔数明显大于4.36, 且并且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管壁轴向导热的作用与大尺度下厚壁管的对流与导热耦合问题相同,采用忽略固壁轴向导热影响的一维热阻模型整理微细/微小管内对流换热可获得偏离常规尺度下理论预测的努谢尔数,取决于条件的不同,所得出的努谢尔数既可大于(固壁有均匀内热源)也可小于(外壁为等温或对流条件)常规尺度下的理论预测值,且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但不能称为微尺度对流换热的新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管论文参考文献

[1].郭彤.基于钹形压电复合驱动的微小管内机器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

[2].孟宇.固壁轴向导热对微小管内对流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碳纳米管纤维的拉伸应力随应变的变化一SYBRGn,n的分子结构图和3D立体图一巧压电迭堆微小管内机器人图1一...一9微小管内机器人光学定位系统实...微小管内机器人整体叁维结构图久效磷对真鲷鳃、肝和肾细胞影响的超微...

标签:;  ;  ;  ;  ;  ;  ;  

微小管论文_郭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