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及邻近西北太平洋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生态研究

南海北部及邻近西北太平洋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生态研究

论文摘要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对于理解环境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和食物链能量流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于2017年7月-8月和2018年6月-7月在南海北部,2017年8月-9月和2018年8月-9月在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以及2018年3-4月在台湾海峡,采用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流式影像仪(FlowCam),研究了夏季南海北部以及邻近的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生态。论文重点探究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浮游植物不同类群生长率的空间变化以及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同时探讨了春季浙闽沿岸流影响下,台湾海峡不同区域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生态特征。主要结果如下:在夏季南海北部表层,原绿球藻和聚球藻在海盆区和吕宋海峡附近占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聚球藻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逐层递减;而定鞭藻-8型、青绿藻的相对丰度则随深度逐层递增。在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表层,聚球藻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都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与原绿球藻一起贡献超过80%的总叶绿素口;在亲潮影响区域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低纬度区域有显著的差异,定鞭藻-8型和青绿藻相对丰度有显著的提高;在DCM层,亲潮影响区域的甲藻的相对丰度相较于低纬度区域有显著的提高。在沿岸流影响下的春季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显著的空间演变,硅藻在锋面影响区域内占绝对优势,其次是隐藻、青绿藻和定鞭藻-8型;而在锋面外侧,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优势地位更加的明显。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空间变化:在表层,小型浮游动物平均摄食率在夏季南海北部(0.93±0.49 d-1)、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域(0.71±0.41 d-1)、亲潮影响区域(0.93±0.34 d-1)和春季台湾海峡(0.75±0.66 d-1)均无显著差异。在DCM层,这四个区域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也均无显著差异(夏季南海北部:0.17±0.16 d-1;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域:0.15±0.19 d-1;亲潮影响区域:0.31±0.23 d-1;春季台湾海峡:0.34±0.35 d-1)。浮游植物平均生长率:在表层,夏季亲潮影响区域(1.27±0.47 d-1)和春季台湾海峡(0.92±0.51 d-1)的浮游植物平均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夏季的南海北部(0.71±0.66 d-1)和西北太平洋(0.71±0.64 d-1)(p<0.01)。在DCM,浮游植物生长率在四个区域分别为:夏季南海北部(0.17±0.16 d-1)、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域(0.15±0.19 d-1)、亲潮影响区域(0.31±0.23 d-1)和春季台湾海峡(0.34±0.35 d-1)。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和浮游植物生长率在表层均显著高于DCM层(p<0.01,p<0.01)。夏季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浮游植物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在表层和垂直剖面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p<0.01)。这指示了小型浮游动物对饵料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浮游植物的生长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随浮游植物生长率降低而降低。在夏季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原绿球藻、聚球藻的生长率和被摄食率在表层和垂直剖面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1,p<0.01);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在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无此现象。5种特征光合色素19 But、Fuco、19 Hex、Zea和Dv-Chl a的生长与被摄食的耦合、生长率之间的耦合在研究的几个海区和不同水层不尽相同。表层真核浮游植物特征色素19 But、Fuco、19 Hex表征的被摄食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原核浮游植物特征色素Zea和Dv-Chl a表征的被摄食率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此现象在DCM层并不明显。基于南海北部的历史数据(n=94),表明:南海北部春季表层的浮游植物平均生长率显著高于夏季(p<0.05)和冬季(p<0.05),而与秋季无显著差异。小型浮游动物表层平均摄食率在四个季节均无显著差异。在西北太平洋亲潮影响区域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在春季要显著高于低纬度区域,而在夏季无显著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型浮游动物类群
  •   1.2 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生态的研究进展
  •     1.2.1 小型浮游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作用
  •     1.2.2 小型浮游动物的捕食策略
  •     1.2.3 小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和浮游植物的策略
  •     1.2.4 气候变化对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的影响
  •   1.3 浮游生物粒径谱研究
  •   1.4 稀释法在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     1.4.1 稀释法的基本原理
  •     1.4.2 稀释法与多种实验方法的综合运用
  •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科学问题
  • 第二章 研究海区概况、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海区概况
  •     2.1.1 南海北部海域概况
  •     2.1.2 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域概况
  •     2.1.3 台湾海峡海域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站位与现场采样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小型浮游生物粒径谱
  •   3.1 研究海区环境
  •     3.1.1 南海北部夏季环境
  •     3.1.2 西北太平洋夏末环境
  •     3.1.3 台湾海峡春季环境
  •   3.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3.2.1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3.2.2 西北太平洋夏末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3.2.3 台湾海峡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3.3 小型浮游生物群落粒径谱分析
  •     3.3.1 南海北部夏季小型浮游生物群落粒径谱分析
  •     3.3.2 西北太平洋夏末浮游生物群落粒径谱分析
  •     3.3.3 台湾海峡春季小型浮游生物群落粒径谱分析
  •   3.4 比较与讨论
  •     3.4.1 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变化
  •     3.4.2 浮游生物群落粒径谱的空间变化
  • 第4章 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   4.1 南海北部夏季海盆区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模式
  •     4.1.1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植物总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总摄食率
  •     4.1.2 南海北部夏季超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
  •     4.1.3 南海北部夏季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生长率和被摄食率
  •   4.2 西北太平洋夏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随空间的动态变化
  •     4.2.1 西北太平洋夏末浮游植物总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总摄食率
  •     4.2.2 西北太平洋夏末超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
  •     4.2.3 西北太平洋夏末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生长率和被摄食率
  •   4.3 台湾海峡春季中尺度锋面对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的影响
  •     4.3.1 台湾海峡春季浮游植物总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总摄食率
  •     4.3.2 台湾海峡春季超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
  •     4.3.3 台湾海峡春季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生长率和被摄食率
  •   4.4 比较与讨论
  •     4.4.1 不同海区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的差异
  •     4.4.2 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不同季节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
  •     4.4.3 与世界其他海区的比较
  •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变化
  •     5.1.2 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的空间变化
  •     5.1.3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在不同季节的比较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5.4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永志

    导师: 黄邦钦,柳欣

    关键词: 浮游植物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选择性摄食,空间变化,南海北部,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台湾海峡

    来源: 厦门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厦门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2016YFA0601200)”,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课题“海洋荒漠区真光层初级生产力与浮游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控制机理(41890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关键参数间的定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41776146)”

    分类号: Q958.8

    总页数: 180

    文件大小: 16330K

    下载量: 39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域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及组成研究[J]. 海洋科学 2020(05)
    • [2].夏季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05)
    • [3].未来能源:粪便或成生产生物燃油的原料[J]. 农家书屋 2017(01)
    • [4].1998—2017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研究[J]. 中国高新科技 2019(01)
    • [5].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响应的个例研究[J]. 海洋通报 2019(05)
    • [6].西北太平洋迅速加强热带气旋的高空外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02)
    • [7].舞蹈行业正在迈向新时代[J]. 尚舞 2020(07)
    • [8].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 海洋预报 2012(01)
    • [9].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英文)[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2(02)
    • [10].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1].西北太平洋双台风引导气流的伴随敏感性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5)
    • [12].我国开发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的SWOT分析与策略[J]. 现代渔业信息 2010(03)
    • [13].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10(06)
    • [14].利用气候模式能够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气候背景吗?[J]. 科学通报 2008(14)
    • [15].关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对热带气旋生成影响和机理的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06)
    • [16].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形态学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4)
    • [17].两次冷空气过程对西北太平洋海况影响的对比分析[J]. 海洋预报 2012(01)
    • [18].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9].热带西北太平洋10~30d振荡对南海夏季风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2016(03)
    • [20].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J]. 海洋预报 2016(04)
    • [21].游弋在西北太平洋上[J]. 科学之友(上旬) 2012(01)
    • [22].高原东部夏季潜热与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01)
    • [23].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潜在破坏力的气候特征初步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8(02)
    • [24].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5)
    • [25].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热带气旋异常活动特征[J]. 气象科技 2011(01)
    • [26].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季节性差异[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03)
    • [27].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和台风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最近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2016(05)
    • [28].前期热带海温分布型对6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05)
    • [29].热带西北太平洋热盐入侵的时空变化[J]. 科学通报 2012(20)
    • [30].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异常对热带气旋活动年际变化的影响[J]. 气象学报 2010(06)

    标签:;  ;  ;  ;  ;  ;  ;  

    南海北部及邻近西北太平洋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生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