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心理需求调查分析

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心理需求调查分析

一、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期心理需要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曲鸿儒[1](2012)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男性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性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损害对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有持久的影响,认知功能损害使患者不能学习新的技能和回归社会,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最主要方法,但药物治疗在康复期改善患者社会功能、职业能力、认知功能等方面疗效甚微。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应用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以评价该疗法对康复期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效果,探索更加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自2009年6月至12月期间于天津市安宁医院住院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急性期治疗达到临床有效标准:PANSS总分减分率≥50%或PANSS(?)总分≤60;PANSS量表中G12评分≤3;年龄16~40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与本研究,征得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药物治疗状况稳定,近期无换药打算。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分散内观认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给予连续4周分散内观认知疗法(Discontiguous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DNCT);对照组给予原有药物治疗,同时参加四周的工娱疗法,在12周时,对两组病人进行随访调查,分别进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SCT)、数字划销测试(CT)的评定。结果:100例入组患者中,脱落11例,共计分散内观治疗组40例,对照组49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数字划销测试:研究组治疗结束时粗分、净分、失误率较基线时有显着改善(t=-3.116,p=0.003;t=-4.811,p=0.000;t=4.670,p=0.000),12周随访时,粗分、净分、失误率的因子得分与基线时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2.270,p=0.029;t=-3.948,p=0.000;t=3.932,p=0.000);但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在12周随访时,对照组净分、失误率因子得分较基线时有明显的变化(t=-2.288,p=0.027;t=2.403,p=0.020),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着差异。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治疗结束时粗分、净分、失误率均存在差异。②韦氏智力量表测试结果,研究组治疗结束时算术、数字符号较基线时有明显的变化(t=-2.275,p=0.028;t=-2.096,p=0.043);12周随访时数字符号因子得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t=-2.296,p=0.027),与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差异。③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研究组治疗结束时Cc、Re、 nRpe各指标较基线时均有明显改善(t=-2.562,P=0.014;t=-3.617,P=0.001;t=3.617,P=0.001;t=2.820,P=0.008;t=2.469,p=0.018)。研究组在12周随访时Cc、Rc、Re、Rpe、nRpe等指标较基线时均有明显改善(t=-2.082,p=0.044;t=-2.655,p=0.011;t=2.265,p=0.011;t=2.511,p=0.016;t=2.149,p=0.038)。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后Rc、Re、nRpe各指标较基线时时存在差异(t=-2.713,P=0.009;t=2.713,P=0.009;t=2.106,P=0.040);12周随访时在Rc、Re、nRpe等指标较基线时仍存有差异(t=2.545,p=0.014;t=2.717,p=0.009;t=2.356,p=0.023),但于治疗结束时相比无差异。④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预测IQ值无差异,同时12周随访时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预测IQ值无差异。结论:①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显着改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和注意力水平,但记忆因子得分改善不明显,对患者智商无明显改善作用;②分散内观认知疗法作为一种操作方便、可行性比较强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改善具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陆春华,徐韩,陆光华,方贻儒,王祖承,李虹,陈俊[2](2010)在《2009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处方时点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科学各种手段,利用一切可能取得的条件和时机,尽最大的可能纠正患者病态的精神活动,使他们在生活、职业、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适应社会环境和集体生活、树立生

徐慧兰[3](2009)在《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社会心理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社会心理解剖研究是通过与知情信息人访谈的形式,全面地获取死亡者生前的相关信息,从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重新构建死亡者死亡状况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综合的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自杀行为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行为,对于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探讨一直是医学乃至社会学界感兴趣的话题,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由于自杀者死亡后难以获取真实信息,致使自杀死亡的原因以及危险因素研究长期以来未得到很好地开展,而且15~35岁人群是我国自杀死亡的高峰群体,自杀死亡成为这一群体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因此,本文拟采用社会心理解剖方法,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目的:描述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相对危险;比较不同性别各危险因素对自杀死亡的作用;为农村社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象与方法根据单纯随机抽样原则,从湖南省88个县中随机抽取5个县,对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建立的死亡登记信息系统中ICD-10编码为X68~X84,Y89,且死亡时年龄为15~35岁、死亡日期为2005年9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的所有自杀死亡者进行了社会心理解剖研究。自杀死亡者共121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8例,均被当地医院或公安部门确认为自杀死亡。对照样本来自于农村社区一般人群,按1:1匹配相同性别、相近年龄(±1岁)的配对原则,在自杀死亡者生前居住的邻村随机抽取了常住居民121名作为对照样本。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社会心理解剖方法,对于每一对配对个体,分别与4名知情信息人访谈,细致而周密地获取自杀死亡者以及对照者相关信息。知情信息人为个体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或邻居,每次访谈2~4小时。本研究均获得信息人的知情同意,并且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内容与工具1、一般情况,包括:(1)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生育状况、宗教信仰、既往自杀未遂史、躯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史等。(2)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庭其他成员的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史以及吸毒、赌博、酗酒、卖淫/嫖娼、犯罪等社会病态行为问题、家族自杀史、家里储藏农药情况。(3)社区情况:包括社区是否存在接受教育困难、交通不便、就医困难、贫富差距大以及吸毒、酗酒、赌博、迷信、犯罪、虐待配偶或儿童等病态行为问题。2、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具体包括自杀的日期、时间、地点、自杀方式、自杀的隔离性、自杀意愿的透露、自杀计划、后事安排、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过去自杀未遂史以及自杀者院前救治情况等。3、社会心理应激:采用Paykel生活事件量表以及Duke社会支持量表对个体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评定。4、人格特征的评定:采用Dickman冲动量表、Moos应对技能量表、Beck绝望量表以及Spielberger特质焦虑量表对个体的冲动性人格特质、应对技能、绝望水平以及特质焦虑水平进行评定。5、使用DSM-Ⅳ轴Ⅰ临床定式访谈诊断问卷研究版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采用DSM-Ⅳ轴Ⅴ大体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个体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的损害程度。统计分析方法通过SAS 9.13建立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混杂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下,进行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的分析,PhReg程序被使用。结果:(1)66.1%(80/121)的自杀死亡者服农药自杀,主要为甲胺磷高毒农药,9.9%(12/121)采取了自缢的方式,7.4%(9/121)为溺水方式,5.0%(6/121)为跳楼方式,男女自杀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928,P=0.560);自杀高峰月份为5~7月份;女性自杀日期在上旬的4号有集中趋势(r=0.305,P<0.01),男性自杀日期无集中趋势(r=0.061,P>0.05);女性自杀时间在上午10点有集中趋势(r=0.277,P<0.01),男性下午4点有集中趋势(r=0.202,P<0.01);自杀死亡者57.0%(69/121)选择在死者家中自杀,且59.5%(72/121)自杀死亡者自杀现场无人。(2)29.8%(36/121)的自杀死亡者自杀前明确地告诉亲人或朋友自己的自杀意愿;32.2%(39/121)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前作了后事安排;57.0%(69/121)自杀前有自杀计划;28.1%(34/121)留有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15.0%(18/121)的自杀死亡者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有自杀未遂史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x2=4.998,P=0.0025)。(3)51.2%(62/121)的自杀死亡者被发现后已经死亡,未送往医院实施抢救;59人自杀事件被发现后,被送往医院抢救,其中10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49人被发现后获得初次救治的时间中位数为30分钟。(4)121例15~35岁自杀死亡者有63人符合DSM-Ⅳ轴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52.1%(63/121),男女自杀死亡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7,P=0.244);最主要的精神障碍为心境障碍(现患率为27.3%),其次为精神分裂症(现患率为19.8%)和物质使用障碍(现患率为5.8%)。对照样本中有4人符合DSM-Ⅳ轴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现患率为3.3%(4/121),对照样本男女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5)85.7%的农村自杀死亡者生前一年内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平均每个自杀死亡者发生2.6件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前1年经历的最主要的负性生活事件为:本人得绝症或重病(发生率为28.1%),与配偶有激烈争吵(发生率为21.5%),家庭经济困难(发生率为17.4%);32.2%(39/121)的自杀死亡者经历了急性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为婚恋相关生活事件(发生率为12.4%);54.5%(66/121)自杀死亡者经历了慢性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为健康相关生活事件(发生率为47.9%):自杀死亡者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为16.9±3.0分,男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7,P=0.209)。对照样本20.7%(40/121)的人访谈前一年内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负性生活应激事件,访谈前1年经历的最主要的负性生活事件为:家庭成员得绝症与重病(发生率为5.8%),房屋、财产的重大损失(发生率为3.3%),本人得绝症或重病(发生率为3.3%);4.1%(5/121)的对照样本在访谈前经历了急性负性生活事件;16.0%(20/121)的对照样本访谈前经历了慢性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也为健康相关生活事件(发生率为12.0%);对照样本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为1.4±3.0分,男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7,P=0.676)。(6)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健康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应激、人格特征、家庭相关因素、社区相关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获得以下自杀死亡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与自杀有显着关联,相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自杀危险比为3.89(95%CI:1.61-7.81);家庭年均收入与自杀存在显着关联,相对家庭年均收入低于5000元者,家庭年均收入大于20000元者自杀危险比为0.49(95%CI:0.19-0.95)。躯体疾病与自杀存在显着关联,躯体疾病的自杀相对危险比为2.52(95%CI:1.50-40.12);精神疾病与自杀有强的关联,精神疾病的自杀相对危险比为5.02(95%CI:1.52-48.16)。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存在强的关联,相对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5分者,婚恋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家庭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健康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工作、学习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以及法律相关及其它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为5~9分者有更高的自杀危险(OR=9.01,95%CI:2.68-34.22;OR=11.33,95%CI:2.91-34.35;OR=5.99,95%CI:2.88-30.42;OR=2.33,95%CI:1.98-16.75;OR=2.09,95%CI:2.67-34.11),未发现婚恋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家庭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健康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工作、学习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以及法律相关及其它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15分者与自杀的关联;经历过1件负性生活事件者自杀相对危险为无生活事件者的17.90倍(95%CI:3.32-96.40),而经历过3件及以上负性生活事件者自杀相对危险为无生活事件者的3.75倍(95%CI:1.98-35.13)。社会支持是自杀的强保护因素,相对社会支持评定总分<30分者,社会支持评定总分≥40分者自杀危险比为0.02(95%CI:0.01-0.22)。积极评估应对技能、寻求支持和指导应对技能以及问题解决应对技能为自杀的强保护因素,相对应对水平评分<5分者,积极评估应对技能、相对寻求指引和支持应对技能以及问题解决应对技能评分≥10分者有更低的自杀危险(OR=0.10,95%CI:0.01-0.68;OR=0.03,95%CI:0.01-0.25;OR=0.02,95%CI:0.01-0.45)。非功能性冲动人格特质与自杀行为有强的关联,相对非功能性冲动评分<4分者,非功能性冲动评分≥6分者自杀危险比为14.87(95%CI:3.11-71.13),且性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非功能性冲动人格特质对自杀的作用强度比男性大。在诸多自杀危险因素中绝望水平显示了最强的关联,相对绝望水平评分<6分者,绝望水平评分≥11分者自杀危险比为26.01(95%CI:4.35-155.37),但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湖南农村地区对于15~35岁人群至少有四个以上基于研究证据的干预方法,一是加强农药的管理;二是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杀信号的识别与发现的能力;三是加强院前救治能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精神病人的识别与管理。这些干预方法可能是减少湖南农村地区15~35岁人群自杀死亡的合适的策略。我们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支持在农村社区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多水平理解和预防青年人自杀。

吕纪珍[4](2005)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护理干预》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6例处于缓解期的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38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进行比较。采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结果: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3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 01 ),强迫、敌对、偏执3个因子分有显着性差异(p< 0. 05),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无显着性(p>0. 05);而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 05 )。干预后两组在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 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李令康[5](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周小莉[6](2020)在《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体验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真实心理体验,为开展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2)制定针对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并验证干预方案的有效性,以期帮助胎儿异常引产妇女缓解产褥期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最终促进其心身康复。方法本课题通过质性研究了解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真实心理体验;基于质性研究结果制定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初步临床实验验证干预的有效性。具体如下:(1)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体验研究于2018年6月—10月选取杭州某妇产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3例产后门诊就诊的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对13例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并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病人健康问卷(PHQ-9)为研究工具进行心理测评,通过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体验。(2)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基于应激作用过程模型,以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为干预要素,依据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体验和需求,通过文献分析及专家小组会议,拟定了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2018年12月—2019年8月对杭州市某妇产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胎儿异常引产妇女81名随机分入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干预组在入院至引产后4周接受产褥期心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24小时内运用GAD-7、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创伤后成长量表(C-PTGI)评价两组妇女的焦虑、抑郁、创伤后成长水平,以探讨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1)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体验研究结果本研究对13例个案转录稿进行反复诠释和主题提炼,共提炼出4个主题、18个亚主题。4个主题依次为:负性心理体验与积极心理体验并存;多种因素影响产褥期妇女负性情绪;产褥期妇女的社会支持水平明显不足;产褥期支持性照护需求具有多元化特点。心理量表测量结果显示13例受访者焦虑得分2~21,平均8.56±1.26,抑郁得分1~27,平均9.06±1.03。13例受访者中有7例(53.8%)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其中轻度焦虑、抑郁5例(38.5%),中度焦虑、抑郁1例(7.7%),重度焦虑伴极重度抑郁1例(7.7%)。(2)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干预前两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焦虑、抑郁、创伤后成长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最终干预组33例,对照组38例完成研究。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间GAD-7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的GAD-7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的GAD-7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间EPDS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的EPDS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的EPDS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间C-PTGI比较,创伤后成长(PTG)总分、人生感悟维度、新的可能性维度水平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个人力量维度、与他人关系维度、自我转变维度水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的C-PTGI分值比较,PTG总分、新的可能性维度水平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生感悟维度、个人力量维度、与他人关系维度、自我转变维度水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的C-PTGI总分及各维度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的心理体验不容乐观,应引起医院、社区及家庭的关注。医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存在的负性心理体验,重视积极心理体验的培养,并通过加强对产妇及其家属的宣教,引导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以促进其产后身心恢复。(2)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在产褥期的效果研究显示,该干预有助于缓解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王越[7](2019)在《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对康复期慢性精神障碍患者赋能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精神卫生的发展作为健康领域的优先事项,引起了个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处在走出医院和进入社会的关键阶段,长期蒙受社会赋予他们的污名,这种标签化导致即使精神方面的问题已经康复,也会出现无力感、无能感、社会参与度不高、情绪无法合理进行表达等负面状态症状的产生,从而导致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缺失,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帮助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去除自我否定、增加自信、加大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合理的情绪掌控,恢复赋能状态以及重新融入社会方面,社会工作者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采用一种以解决为中心,以未来为导向的咨询技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为干预方法,依托团体辅导,通过干预促使康复期慢性精神障碍患者达到赋能状态。以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作为筛选标准量表、中文赋能量表(Empowerment Scale)作为赋能程度的测量量表,旨在了解作为干预手段的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和赋能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表明,经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干预后的小组赋能比未经过干预小组的赋能效果有显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并且通过访谈等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作为辅助资料,从侧面进一步验证了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的正向干预效果。对于上述的研究发现,还存在了一些不足。对于干预方法方面,应进行后续跟踪调查,了解该干预方法的持效性;对于小组内容活动方面,应设置整体延续性小组,促使组员赋能状态的保持;对于笔者本身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待提高,需在今后不断完善。

王琴[8](2018)在《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精神障碍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女犯中的患病率、人口学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识别高危人群,探讨当前监管条件下对此类特殊人群的有效管理模式。研究方法采用全面普查形式,结合分阶段筛查,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对江苏某女子监狱2454名服刑女犯(全是成年女性即16岁以上)进行全面调查,通过正确运用一系列国内外通用的自评、他评量表结合精神科医生面谈方式,以国际通用的ICD-10-AM精神障碍症状清单(半定式工具)为诊断工具,以WHO通用的ICD-10为诊断和分类标准,确诊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女犯,具体普查及筛选量表如下:《一般健康问卷》(GHQ-12)(自评)、《12项健康筛选条目》(自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人格诊断问卷》、《精神卫生信息调查表》(自评加他人帮助)、《精神障碍线索调查问题清单》(分管民警填写)、《精神障碍诊断资料调查表》(分管民警填写)和《ICD-10-AM精神障碍症状清单》(精神科医生填写),及时将数据整理输入EpiDate3.0数据库,并运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及相关分析。描述服刑女犯精神障碍患病率及人口学分布特点,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人口学特征、既往信息、在监环境对精神障碍的影响,识别高危人群,并探讨当前监管条件下对此类女犯的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结果通过调查和精神科专家诊断出江苏某女子监狱2454名服刑女犯中共有107名服刑人员罹患精神障碍疾病,总体精神障碍患病率为4.36%。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具体如下:情感障碍40例,患病率1.6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3例,患病率0.94%;神经症17例,患病率0.69%;人格障碍10例,患病率0.41%;精神发育迟滞8例,患病率0.33%;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患病率0.08%;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例,患病率0.08%;应激相关障碍2例,患病率0.08%;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例,患病率0.04%;未特定性精神障碍1例,患病率0.04%;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1例,患病率0.04%。健康组与精神障碍组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结果显示:年龄段、文化程度、案由等三个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信息比较发现:精神障碍组既往患病概率(40.19%)明显高于健康组(1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2,P<0.001);精神障碍组既往自伤自杀史概率(14.02%),同样明显高于健康组(4.56%),有统计学差异(x2=19.38,P<0.001);两组人群既往是否吸烟、饮酒、吸毒、滋事、肇事分布无差异(P>0.05);健康组与精神障碍组在监环境比较结果显示:精神障碍组中老残区所占比例(29.91%)明显高于健康组(7.97%),两组所在监区构成分布有统计学差异(x2=60.63,P<0.001);精神障碍组手工作业比例(83.18%)明显低于健康组(9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1,P<0.001);两组之间家人会见、电话书信、大账余额等家庭支持的构成无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财产犯罪相对于暴力犯罪精神障碍发生危险降低(OR=0.52,95%CI(0.29-0.94));躯体疾病、既往有自伤自杀史是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OR=2.01(1.74-3.44),OR=3.18(1.68-6.05));监督岗相对于手工劳作岗精神障碍发生危险降低(OR=0.31(0.14-0.71));老残监区相对于普通监区犯人更容易产生精神障碍(OR=10.01(4.71-21.14))。研究结论江苏某女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患病率处于较低水平;精神障碍女犯疾病谱前四位为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案由、既往自伤自杀史、躯体疾病、劳动岗位、所在监区是女犯精神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日常监管工作中需重点关注暴力性犯罪、有躯体疾病、有自伤自残史、手工劳作岗的女犯;加强对老弱病残监区女犯的关注;预防精神障碍女犯自伤自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监狱面临的新问题。

甘红梅,曲红艳[9](2014)在《67例男性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此期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走访85例精神分裂症被试,对符合康复期标准者给予症状自评问卷(SCL-90)和自制的"工作能力恢复调查问卷"评定。结果康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际关系"、"抑郁"项评分高于国内常模,而"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评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工作能力者的比例为19.4%。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男性被试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马胤,吴瑛[10](2013)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现状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报道,由于精神病患者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自知力缺乏,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近1倍[1],是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给医务工作人员及住院患者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相关因素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内容进行回顾,提出了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降低由攻击造成的严重后果。通

二、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期心理需要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期心理需要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男性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2)2009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处方时点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病区住院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各病区康复治疗处方现况比较
    2.3 各病种康复治疗处方现况比较
3 讨论

(3)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社会心理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自杀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1.2 自杀死亡的流行概况
1.3 社会心理解剖概念的提出
1.4 以往自杀死亡心理解剖研究的证据
1.5 自杀死亡社会心理解剖研究的方法学
1.6 自杀死亡社会心理解剖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1.7 本文构思
1.8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自杀死亡者个案的确定
    2.1.2 对照的确定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况
    2.2.2 自杀行为情况
    2.2.3 社会心理应激
    2.2.4 人格特征
    2.2.5 精神障碍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信息人的选择
    2.3.2 访谈程序
    2.3.3 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3.4 访谈时间
2.4 伦理学问题和处理
2.5 质量控制
    2.5.1 调查人员的培训
    2.5.2 预调查
    2.5.3 调查过程
    2.5.4 资料录入过程
2.6 数据处理方法
    2.6.1 代理人信息处理方法
    2.6.2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信息的质量评价
    3.1.1 信息人的应答与资料的有效率
    3.1.2 两个信息人之间的一致性
    3.1.3 对照者本人与信息人之间的一致性
    3.1.4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3.2 样本一般情况
    3.2.1 个人一般情况
    3.2.2 家庭相关情况
    3.2.3 社区相关情况
3.3 15~35岁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
    3.3.1 自杀方式
    3.3.2 自杀时间与自杀场所
    3.3.3 自杀前自杀意愿的透露
    3.3.4 自杀前的自杀准备
    3.3.5 自杀死亡者自杀未遂史
    3.3.6 自杀死亡者院前救治情况
    3.3.7 信息人报告的自杀死亡者自杀的直接原因
3.4 精神障碍诊断
    3.4.1 诊断与治疗情况
    3.4.2 精神障碍类别分布
    3.4.3 自杀前大体功能评定
3.5 社会心理应激
    3.5.1 生活事件
    3.5.2 社会支持评定
3.6 人格特征
    3.6.1 应对技能
    3.6.2 冲动性人格特质
    3.6.3 特质焦虑与绝望水平
3.7 自杀相关因素与自杀行为
    3.7.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自杀
    3.7.2 健康状况与自杀
    3.7.3 家庭相关因素与自杀
    3.7.4 社区相关因素与自杀
    3.7.5 社会心理应激与自杀
    3.7.6 人格特征与自杀
3.8 自杀案例介绍 第四章 讨论
4.1 社会心理解剖方法学问题
4.2 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
    4.2.1 自杀的时间与场所
    4.2.2 自杀方式
    4.2.3 自杀危险征兆
    4.2.4 自杀未遂史
    4.2.5 自杀者院前救治
4.3 自杀相关因素与自杀行为
    4.3.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自杀
    4.3.2 躯体疾病与自杀
    4.3.3 精神障碍与自杀
    4.3.4 社会心理应激与自杀
    4.3.5 自杀者的心理误区——人格变量与自杀
    4.3.6 家庭以及社区相关因素与自杀行为
4.4 基于研究证据的农村社区自杀预防策略
4.5 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
4.6 本研究创新点
4.7 研究经费支持与笔者在研究中的贡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及方法
        1.2.2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3 讨论

(5)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体验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总体设计
    1.6 技术路线图
2 第一部分: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体验的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过程
    2.4 研究结果
    2.5 讨论
3 第二部分: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
    3.1 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的拟定
    3.2 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干预方案的初步验证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4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4.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胎儿异常孕产妇支持性照护需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对康复期慢性精神障碍患者赋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精神卫生问题影响严重
        二 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关注
        三 患者缺乏外部支持力量
        四 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四节 名词释义
        一 康复期慢性精神障碍患者
        二 赋能
        三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赋能的研究
    第二节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
        一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的内涵
        二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
        三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在国内外的应用
    第三节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赋能效应的探究
    第四节 研究聚焦
第三章 赋能小组研究设计
    第一节 服务对象
        一 服务对象选取
        二 服务对象特征
    第二节 研究场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准实验法
        二 研究构想和假设的提出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 中文赋能量表(Empowerment Scale)
        二 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程序的设计
        二 实验程序的设计
    第六节 团体干预目标
    第七节 团体干预策略
    第八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 量表的数据收集
        二 资料收集
        三 资料分析
    第九节 小结
第四章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小组干预效果
    第一节 成效评估
        一 组员的基本资料
        二 统计处理方法
        三 干预效果分析
        四 组间组内分别干预效果
    第二节 过程评估
        一 成员满意度
        二 成员评价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运用丰富的理论材料作支撑
        二 运用潜在的问题现状作依据
        三 运用正向的治疗方法作干预
        四 运用客观的评估方式作反馈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 医院层面
        二 社会层面
        三 服务对象层面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研究启示
        一 研究局限
        二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探讨当前监管条件下对精神障碍女犯的管理模式
    1 客观认识精神障碍女犯
    2 精神障碍女犯的性格行为特征
    3 实施分类关押管理
    4 精神障碍女犯康复及管理措施
    5 监狱精神障碍女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 监狱精神障碍女犯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章 结论与不足
    1 结论
    2 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病犯罪成因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9)67例男性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2 调查方法
        1.2.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期心理需要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男性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照研究[D]. 曲鸿儒.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2]2009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处方时点调查[J]. 陆春华,徐韩,陆光华,方贻儒,王祖承,李虹,陈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08)
  • [3]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社会心理解剖研究[D]. 徐慧兰. 中南大学, 2009(02)
  • [4]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护理干预[J]. 吕纪珍. 中国民康医学, 2005(06)
  • [5]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胎儿异常引产妇女产褥期心理体验及干预研究[D]. 周小莉. 浙江大学, 2020(02)
  • [7]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对康复期慢性精神障碍患者赋能的干预研究[D]. 王越.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琴. 东南大学, 2018(05)
  • [9]67例男性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甘红梅,曲红艳. 中国疗养医学, 2014(11)
  • [10]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现状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J]. 马胤,吴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36)

标签:;  ;  ;  ;  ;  

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心理需求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