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

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

邓俊丽[1]201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着力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国特色视域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机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收益率、养老金发放等方面;研究焦点集中在缴费率是否高、替代率是否低、国家责任如何承担、个人责任如何体现等方面。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的研究则比较少,整体系统性研究就更少。鉴于此,本文选择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在认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演进历程基础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内生性优势即价值取向优势和制度立场全覆盖优势,实践性优势即多主体责任共担、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系统分析了优势的形成、现实形态、影响优势发挥的因素及优势充分实现的路径等基本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共22万字。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创新与不足进行了基本说明。正文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本文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对象,分别对养老保障制度研究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制度优势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维度作了说明,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演进历程及每一个进程中的实质性进步作出了概括和总结,这一部分奠定了全文的基础知识框架。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内生性优势和实践性优势进行了深入论证,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其本身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方向以及未来制度建设和改革任务都是建立在这一制度优势的基础之上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践的探讨部分,论证了制度优势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下充分的实现路径。结论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作了整体性总结,并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观点有: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研究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制度、实践形态方面的创新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发展观等都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表现提供了逻辑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逻辑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践的理性认识过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型下不断探索和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具体制度的科学实践过程,就是在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优势形成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从其历史渊源看则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程中,尤其是建国以来的宪法、劳动保险条例、养老保障制度及机制,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框架,两者一脉相承、前后相继,逻辑而历史地统一在一个制度体系中,其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优势形成的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新世纪以来老龄化的不断加重,是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成了制度缺失的弥补任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了制度一体化的升级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优势逐渐清晰化并不断得到强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优势建构过程秉持开放包容的马克思主义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吸取借鉴了西方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生命周期理论、世代交迭模型理论、代际正义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关于制度优势分析的合理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养老的科学思想,弘扬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关敬老养老的思想精华,借鉴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运行的基本经验,改革了建国以来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我们只有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正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发挥被影响的表现,才能合理分析影响优势发挥的原因,才能科学规划制度优势充分实现的具体路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胡秋明[2]2009年在《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养老金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总是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相辅相成、互为犄角的。换言之,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丰富了养老金理论研究的内容,并推动着养老金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而养老金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又反过来推动着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并指引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政策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实现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构建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同样也是当前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难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客观上要求从理论上明确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设计的内在要求。只有在理论上首先明确了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设计的内在要求,方才能明确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亦才能正确选择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制度优化路径。论文以可持续养老金制度为研究对象,以构建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为主题,以明确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设计的内在要求为主要任务,进而提出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其制度优化路径。毫无疑问,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的视野,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初步构建一个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着重于分析不同养老金制度模式运行机理的经济学内核、人口老龄化对不同养老金制度长期财务平衡的影响效应、不同养老金制度模式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不同养老金制度模式在为全体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可以明确预期的、充足的老年收入保障方面的功效,从理论上明确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设计的内在要求,从而为明确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其制度优化路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基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系统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取向及其对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启示,并深入挖掘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制度约束条件,明确了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论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国情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并充分考虑既有养老金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明确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其制度优化路径。全文由8章和4个附录构成,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1章导论,提出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首先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一个完整的养老金制度分类维度,目的是界定本文所使用的有关养老金制度的概念体系。然后利用两期世代交迭模型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现收现付制待遇确定型(NDB模式)、基金积累制缴费确定型(FDC模式)和非积累制缴费确定型(NDC模式)叁种主要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内部收益率进行理论推演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叁种养老金制度运行机理的经济学内核,从而为养老金制度改革中的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经济理论解释框架。本章还基于欧亚六国NDC模式养老金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改革进程(详细资料参见附录1),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NDC模式养老金制度的起源进行了解释,并简要介绍了NDC模式养老金制度的制度渊源和理论基础以及NDC模式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结构及其特有的财务平衡机制。第3章首先基于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推动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决定因素,并刻画了全球人口年龄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与长期发展趋势。鉴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主要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章接下来同样利用两期世代交迭模型的分析方法,引入养老金制度的财务赤字占经济总产出的比重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了人口老龄化对叁种主要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长期财务平衡的影响效应及其政策含义,并明确指出,现阶段叁种典型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均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经济产出及其增长,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要能够以一定的传导机制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第4章则依托于以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既有的研究思路进行扩展,从养老金制度安排与物质资本积累、养老金制度安排与人力资本积累、养老金制度安排与劳动力供给、劳动者退休决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养老金制度安排与全要素生产率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比较不同养老金制度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本章的分析表明,伴随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的引入,养老基金的积累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养老基金通过促进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以及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将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正面效应。第5章则从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与为全体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可以明确预期的、充足的老年收入保障之间的内在逻辑入手,分析了扩大养老金制度覆盖面的约束条件及其可能的政策选择、不同养老金制度的收入再分配特性及其风险特性。本章的分析表明,建立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将有助于扩展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有助于预防老年贫困、有效降低老年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因此,各国在进一步增强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中缴费与养老金待遇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同时,亦更加重视引入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并合理确定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在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体系中的目标定位。第6章首先基于本文前面章节的分析所揭示的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设计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普遍适用的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其制度约束条件。紧接着又基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系统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取向(详细资料参见附录2、附录3和附录4),并抽象提炼出其对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要点。本章的分析表明,以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应着力于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制度结构弹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经验实证检验还表明,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集中于:其一,积极实施参量式改革以改善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平衡状况;其二,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制度体系;其叁,建立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适度结合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其四,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养老金制度中的责任定位。第7章立足于中国养老金制度城乡分离发展的路径依赖,回顾了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制度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基于可持续养老金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对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其目的是明确中国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本章的分析表明,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主要包括:现行养老金制度体系残缺与制度分立并存,制度碎片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未得到充分实现;政府、市场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养老金制度体系中的责任定位不清,多层次的养老金制度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现行“统账结合”模式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性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中国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第8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国情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明确了中国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而提出中国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其制度优化路径。本章的分析表明,中国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应着力于:建立以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为主体、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为补充、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基本结构统一、适度集中、有序组合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体系。基于中国养老金制度建设的现实约束及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当前中国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制度优化路径应着力于:进一步完善优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并逐步建设成覆盖全体城镇劳动者、政府主导、劳资分责、互助共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基础性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建立公职人员基本养老金制度和年功年金制度;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民基本养老金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非缴费型老年津贴制度,以充分实现预防老年贫困、有效降低老年群体贫困发生率的政策目标。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一是初步构建了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在充分把握国内外有关养老金制度及其变革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的视野,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将一个个局部的、隔离的信息纳入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这一总体分析框架,从理论上理清了各种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从理论上明确了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设计的内在要求,亦为明确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其制度优化路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论文选取内部收益率这一可计量的变量,利用两期世代交迭模型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叁种主要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内部收益率进行理论推演和比较分析,揭示出缴费型养老金制度运行机理的经济学内核;接下来论文基于叁种主要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运行机理,同样利用两期世代交迭模型的分析方法,引入养老金制度的财务赤字占经济总产出的比重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人口老龄化对叁种主要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长期财务平衡的影响效应及其政策含义;鉴于经济产出及其增长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论文依托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从理论上理清了养老金制度安排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及其约束条件,并比较了不同养老金制度模式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并非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建立健全养老金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为全体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可以明确预期的、充足的老年收入保障,所以接下来论文则从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与为全体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可以明确预期的、充足的老年收入保障之间的内在逻辑入手,分析了扩大养老金制度覆盖面的约束条件及其可能的政策选择,并比较不同养老金制度的收入再分配特性及其风险特性。二是丰富和发展养老金制度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论文依托于以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演绎的基础上,对既有的研究思路进行扩展,从养老金制度安排与物质资本积累、养老金制度安排与人力资本积累、养老金制度安排与劳动力供给、劳动者退休决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养老金制度安排与全要素生产率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着手,理清养老金制度安排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及其约束条件,并比较了不同养老金制度模式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养老金制度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特别是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养老金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决策、劳动者退休决策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及其约束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养老金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及其行为的研究内容。而且,论文创新性地引入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并从理论上理清了养老基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养老金制度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叁是明确了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制度约束条件以及制度优化路径。论文以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进行经验实证检验,通过比较制度分析明确了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制度约束条件以及制度优化的基本路径。论文明确提出,以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应着力于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制度结构弹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其具体内涵体现为:实现人人老有所养,为全体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可以明确预期的、充足的老年收入保障;有效预防和消除老年贫困,并向大多数工薪劳动者提供合理的养老金收入替代;改善养老金制度的长期财务平衡状况,提高养老金制度自身的运行效率;以一定的传导机制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应具备动态可调整性以及一定的制度弹性。而政治支持的力度、广度和持久度、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政府和私人机构的执行能力以及养老金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等则构成为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制度约束条件。四是突破了城乡养老金制度分离式发展的既有思维惯性的束缚,基于城乡养老金制度统筹发展的研究视角,以城乡养老金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明确中国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以及城乡养老金制度统筹发展、动态整合的有效路径。论文并不是孤立地研究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改革,亦不是仅仅停留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而是将二者统一到构建城乡统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的研究框架中。笔者认为,无论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都必须立足于城乡养老金制度统筹发展的战略高度,都必须能够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急剧转型的现实需要,特别是要能够适应城乡劳动力就业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劳动力跨地区迁移的现实需要。只有将城乡养老金制度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方才有助于解决社会经济结构急剧转型中新生群体,包括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亦才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流动时其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转移难题,也才能够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

张光炜[3]2008年在《中国特色养老金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养老金制度是减少老年贫困的重要方法,对于人们的生活、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社会养老保障之路我们只走了一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人口老龄化等等因素影响,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可以说世界各国都处在养老金制度体系改革的大潮中。尽管世界各国由于背景、文化等的不同,改革的措施也各有不同,但是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体系,成为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各国在养老金体系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原计划经济体制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上,我国着力改革并初步建立了养老金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未富先老”的中国特色国情背景,养老金建设的渐进性与过渡性,以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等,使中国尚未定型的养老金体系既面临国外共性的难题,又面临有中国特色的困难,如何构建中国养老金体系,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养老金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提出对策和建议,有效、妥善地推进养老金改革,成为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对中国特色的养老金体系建设进行探索,期望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国内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养老金体系的对策建议。首先,阐述养老金及其体系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廓清对养老金及其体系的认识,为进一步对养老金体系进行讨论打下统一的基础;其次对国外养老金改革实践和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历史变迁,进行比较考察,区别国情,寻找共性的问题和规律性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现状、问题,得出新历史条件下对养老金改革的新要求,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体系。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应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国养老金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金体系的思路与对策建议,这是本文重点和目的所在。

刘猛[4]2012年在《中国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金制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19世纪末,德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公共养老金计划后的一百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养老金制度,其具体制度的设计与推行均由政府承担,其中公共养老金计划已成为社会成员维持老年基本生活最可靠的保证。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1951年建立公共养老金制度以来经历了多次的调整,以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1997年,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运行模式。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运行后发现,养老金体系运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制度设计者的预期,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体系运行中逐渐暴露出来,反映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2005年,公共养老金制度再一次大幅度推进改革,开始采用缴费确定型积累制和给付确定型现收现付制相结合的统账结合制度模式。从运行情况看,改革后的养老金制度还存在相对脆弱的环节,在面临全球共同的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中国养老金的特殊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是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前半期就要推进到完全覆盖城乡,政府承担做实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的保障责任,财政压力巨大;其次替代率和保障水平问题也一直是中国养老金制度的脆弱环节,随着替代率的不断提升和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行养老金节余会快速减少,甚至入不敷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中国特有养老金矛盾,究竟是随着城市化的扩张,让农民工养老金进入城镇居民体系还是按照农民工的户口属性,采用新农村养老保险来作为载体都将是下一步政策考虑的关键问题。总体上,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矛盾更加突出,问题也更加尖锐。本文基于养老金制度建设理论,在公共养老金制度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国养老金制度的难点和不足,并依此构建理论模型,先后纳入农民工、社会保障税、全国社保基金等因素和变量,从经济增长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两个角度对不同公共养老金制度模式进行比较,重点研究不同公共养老金制度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而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国家准备基金制度为基础,提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建议。此外,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厘清养老金制的机制和作用,将养老金制度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进一步明晰养老金制度的作用。根据上述主要问题和研究目标,按照现有文献研究回顾和理论综述、养老金制度的现状、养老金制度的主要问题、解决养老金制度问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以及以养老金制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思路,深入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厘定涉及全文的重要概念,在综述养老金制度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明研究视角和基本思路,明确研究价值。第2章养老金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主要梳理世界各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养老金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总体情况,城镇、农村养老金制度分析。其中,对世界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考察可以为客观地认识中国养老金制度提供参照和基础;分析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历程为认识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提供背景和条件;而对城镇、农村养老金制度的分析则为以后各章的分析奠定基本框架和模式。第3章中国养老金制度转轨过程中隐性债务问题。在分析隐性债务形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隐性债务形成的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现代化的切实需要,并依照现行养老金缴纳和管理立法的要求,构建隐性债务的测算模型,测算养老金隐性债务。第4章中国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和替代率问题。养老金待遇和替代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当前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偏低,而新增的养老人口和养老金支出压力很大。一方面要有效地提升养老金待遇,另一方面还要在收入分配制度大幅改革的前提下提高替代率,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压力巨大。本章以最优度测算为基础,提出中国养老金待遇和替代率的改革方案。第5章中国养老金目前的支出压力和筹资分析。主要包括对中国当前养老金支出规模的测定,农民工群体纳入养老金制度后的支出压力和解决养老金不足的筹资方案。其中,创新性地提出社会保障税对现行养老金制度的支持,预测税收规模、使用方向和保障能力。第6章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基础,提出国家养老准备基金的建设和发展方案,提出具有政策性和操作性的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措施。这一方案,与国务院对全国社保基金的定位基本相同,与全国社保基金2010年发展战略规划会的基本方针大致相同,也对未来全国部分社会保险基金交由社会保障基金托管进行动态化预测。第7章是对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提升,养老金制度对消费结构、消费规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基础。本章通过对农民工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全国社保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问题、社会保障税的征收问题等的分析,给出中国未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状况,并提出国家财政保障的基本规模和方法。论文的创新和特点:一是论证方法的创新。坚持总量上的定性和政策上的定量方法相结合,如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养老金制度的保障能力、可持续性和未来风险;而在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险(障)基金的投资等方面,则采用定量方法测定。这样,既避免过度陷入保险式的精算技术主义,又规避了过于粗放式、评论式的经验主义研究。二是论证内容的创新。从理论上重新界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提出国家准备金的概念。叁是结论的创新。本文的结尾力求对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保障方案提出定量化、可操作的测算,主动对接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既突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又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思路。论文的缺陷和不足包括:1.数据上的不足。由于中国财政数据公布的粗线条和滞后,所需数据的项目往往只公开到类级,距离满足款级研究的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本文的部分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难以进行实证检验,致使最初的某些目标研究无法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章的说服力。2.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如果有充足的公开数据的支持,可以尝试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如各省养老金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中国目前数据公布的现状使许多有效的研究方法难以使用,直接影响到最初研究目标的实现。3.结论上的不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许多重要的结论,只提出了思路和初步方案,未能达到可操作的程度,影响到本文的直接实用性,这也正是我今后要继续深化研究的内容。

杨东[5]2014年在《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经济发展放缓、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的不良人口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带给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巨大的挑战。它不仅改变了以现收现付为主要筹资模式或财务平衡方式的各国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投资收益基础(阿伦条件),也促使老龄抚养比增加而大幅度提升了公共养老金的支出。面对这一挑战,各国进行了特色各异的公共养老金改革,目的或者是为了增加养老金的收入,或者是为了减少养老金的支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些改革可以是对于公共养老金筹资模式的变革或者是公共养老金的‘参数’调整的改革(退休年龄的变更、收入关联或指数化机制的改变等)。除此以外,公共养老金改革的内涵中还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改革形式——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尽管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有着与其他改革形式共同的改革功能(增收减支),然而它却有着与其他改革形式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并不完全是一种经济人口危机导向性的改革,尽管它也有解决这一危机的功能,它的动力之源也来自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性,以及这种公共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所表现出的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换句话说,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是有着社会保障或者说福利制度的深层次的根源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更应当被理解成为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过程在养老金改革的历史阶段的特有形式。同时,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也在某些特定的社会保障或福利制度发展背景下兼容了其他两种主要的公共养老金改革形式,而使之融入到一体化改革的前进过程之中。案例的观察也表明,某些一体化改革的种类实际上是公共养老金制度公共性起源机制在改革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另外,一个已经拥有一体化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也往往将筹资模式的变革或者是公共养老金的‘参数’调整等其他改革形式融入和服务于一体化改革的方向,使之成为一体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认为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不仅是一种养老金改革历史时期的改革形式,也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公共养老金起源、发展、改革历史的,应对社会保障或福利制度发展的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的过程。本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枚举了论文所要依托的国内外学者有关公共养老金一体化的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点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本章也对于论文整体协作过程中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公共养老金的特性、一体化和一体化改革分类。本章首先介绍了公共养老金的两项重要特性(立法强制性和基金来源的二重性)。进而,从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改革的角度介绍了公共养老金一体化由开始、推进到完善的整个过程。最后本章将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总结为以下一些类别:不同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之间的合并一体化改革(日本部分单独统筹的共济年金与厚生年金的合并);公共养老金一体化优化的改革(美国、瑞典对于一体化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的退休年龄变更、养老金收入关联和指数化调整);私有养老金的公共机制化改革(美国联邦公务员私有职业养老金的OASDI公共机制化和瑞典私有国家职业养老金的名义账户公共机制化);公共养老金的扩展一体化改革(制度推广型:日本的国民年金制度向共济年金和厚生年金的扩展一体化等和制度构建型:中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叁章、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的内因:叁种福利因素/模式(市场、职业、民权)。本章首先介绍社会福利的概念以及社会福利模式的不同学术分类,然后选择了丹麦学者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的社会福利模式叁分法并将之总结为市场、职业和民权叁种福利因素,最后运用这叁种福利因素来对于公共养老金和一体化改革的整体养老金福利定位、形态和功能进行简要的分析。第四章、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的外因:四类驱动因素。本章所要介绍的福利制度外,四种一体化的驱动因素来自政治、经济、法律和现代信息技术四个方面,分别是政治权力的集中、产业振兴与扩张、公民社会权利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五章、美国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本章是对于美国这一案例国家由养老金历史和分类,到公共养老金改革福利模式特点,再到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和驱动因素总结的整体介绍和分析的过程。内容涉及公、私养老金各自的发展和彼此的关系,不同福利因素和外在驱动因素对于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塑造和推动。第六章、日本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本章是对于日本这一案例国家由养老金历史和分类,到公共养老金改革福利模式特点,再到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和驱动因素总结的整体介绍和分析的过程。内容涉及公、私养老金各自的发展和彼此的关系,不同福利因素和外在驱动因素对于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塑造和推动。第七章、瑞典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本章是对于瑞典这一案例国家由养老金历史和分类,到公共养老金改革福利模式特点,再到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和驱动因素总结的整体介绍和分析的过程。内容涉及公、私养老金各自的发展和彼此的关系,不同福利因素和外在驱动因素对于公共养老金的一体化改革塑造和推动。第八章、美、日、瑞叁国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的比较和总结。本章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中的最不相似系统设计将已有的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基础理论、福利模式/因素和一体化驱动因素、案例国家的一体化改革经验进行了综合组织,比较,并且得出一般性结论。第九章、美、日、瑞叁国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本章首先描述和列举了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改革以及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然后根据美、日、瑞叁国的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的比较总结提出整体战略启示和具体经验借鉴

刘秋月[6]2014年在《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养老金是减少老年人贫困的重要手段,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危机的频发、全球经济泡沫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个人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在社会隐含的各种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国都处在养老金制度体系改革的大潮中,尽管由于各国的背景、文化等不同,改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金体系,成为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原有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上,我国着力改革并初步探.索建立了新的养老金体系,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未富先老”的中国国情背景,养老金改革的曲折性与渐进性,以及城乡之间的二元化等,使中国尚未成型的养老金体系既面临国外共性的难题,又面临有中国特色的困难。因此,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体系提出建议,有效地推进养老金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建设展开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国内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对策和建议。首先,阐述了养老金及其体系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增加了对养老金及其体系的认识,为进一步讨论养老金体系打下基础;其次对美国养老金改革实践和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历史变迁,进行比较考察,寻找共性的问题和规律性的经验做法;然后深入探索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中国现行养老金体系的症结之所在;最后,针对养老金体系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和建议。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现行中国养老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可持续发展等的原则,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这是本文重点和目的所在。

宋海跃[7]2016年在《我国养老金入市及其对股票市场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老金以保障退休人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它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针对养老金的研究课题一直是中外学界和社会科学领会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养老化愈发严重,养老问题也愈发严峻,解决养老难的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刻不容缓。同时,股票市场也面临着自身问题的改善需求,引入养老金入市可以进一步改善自身波动性大、投资结构不良等缺陷。养老金和股票市场的互动是一个互利的良性过程。我国养老金目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使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不能抵补现有资金缺口。因此对养老金基金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在明确相关理论概念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养老金运营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即缴存比例过高、支柱过于单一、国有资产划拨进展缓慢和退休年龄过早。分析比较美国养老金401K计划的运营背景和基本制度后,可得出其对美国当时股市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在我国养老金入世后,其对股市的短期影响可由资金净流入量与股指波动关系推倒出,在长期来看养老金入市在长期会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稳定性和丰富投资工具。养老金运营是我国养老金制度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养老金的"存量缺口"已经不容忽视。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养老难题防患于未然,在公平化养老制度、强化养老保障、丰富养老资金来源的同时,优化养老金运营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我国目前急需实现对养老金的统筹和专业管理。从长期看,还应逐渐引入竞争机制,引入个人账户的投保人自我管理机制。

柯龙山[8]2016年在《我国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演进与终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1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正式废除,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告别“免缴费”时代。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双轨制山来已久,追溯历史能够更好地鉴往知来,回顾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经验和教训有益于进一步的改革推进。民国期间现代意义上的养老金制度开始创设时,城镇的养老金制度就有双轨制特征。公教人员的养老金制度建立时间早于企业职工,且前者的养老金待遇优厚于后者。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和社会分层结构特点的变化,我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的演变过程经历初建与探索、停滞与恢复以及调整与改革叁个阶段,养老金双轨制也经历从双轨确立到并轨尝试、从遭受破坏到双轨回归、从不均衡发展到双轨终结等叁个阶段,呈现出先分后合、再分又合的特征。我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的分合变迁反映并且适应经济和社会的演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较早地跟随经济社会转型而转向,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则相对滞后,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差距过大,显然有失社会公正并轨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统一了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和制度规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得到了提升,在正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差距合理性的同时,要继续深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解决财务可持续性方面的矛盾。

孙帮俊[9]2016年在《中东欧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世界上第一个法定的养老金计划于1889年在德国创立之后,东欧地区的养老金计划也很快建立起来。由于养老公积金在二战期间损失殆尽,战后东欧各国转而采用现收现付制来筹资,并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非常类似的国家保险型养老金制度。1989年东欧政局剧变之后,中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纷纷转轨。在政治上,从中央集权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演变;在经济上,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对外关系上,扩大和加强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同盟关系,以图迅速回归欧洲。在转轨之前,中东欧国家从社会主义时期继承下来的国家保险型养老金制度就已危机四伏,而转轨初期带来的经济危机对于公共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而言则又是一记沉重的打击,进一步加剧了中东欧国家养老金制度的财政失衡状况。同时,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更是不堪重负,难以为继。为了减少养老金赤字,改善养老金制度的财政状况,1998年,在世界银行的倡导下,匈牙利率先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随后,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纷纷跟进,就此开启了中东欧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大幕。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东欧国家进行了第一波的范式改革。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在老年保障方面都继承了共同的遗产,但却选择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其中,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改革过程中都选择了私有化的路径,表现出很强的趋同性。各国对养老金制度都进行了部分私有化的改革,不但缩减了公共养老金计划的规模,而且还设立了私人管理的个人积累账户,建立起“多支柱”公私混合型养老金制度。同时,各国对公共的养老金计划还实施了一些参量式改革,如:延长了养老金申领的合格年限、延长了退休年龄以及实现了养老金指数化的调整等。而捷克、斯洛文尼亚两国,则在改革过程中充分表现出对俾斯麦式养老保险传统的坚守,仅对原有的养老金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参量式改革。中东欧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是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看,改革计划的实行是退休者、在职者、政府内部参与者、叁方合作伙伴等众多行为人互动的结果。从外部来看,虽然欧盟的入盟标准对中东欧候选国家的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受限于《欧盟法》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规定,欧盟无法直接参与各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只能通过“开放式协调方法”这种柔性的治理工具介入其中并施加影响。与欧盟相比,世界银行在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领域则是一个更强有力的外部参与者。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组织通过传播私有化改革思想、提供技术援助和结构调整贷款等方式在把养老金制度改革提上中东欧国家的政治日程并最终促成改革的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财政的可持续性得到了改善。但在管理实施和制度设计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虽然改革还在进行中,但其早期的改革实践无疑会给同处于转型期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带来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夏心雄[10]2010年在《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下的缺口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养老金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世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的影响,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模式逐渐出现了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中国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然而,制度的转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转轨成本的大小、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新的均衡等,都是本文旨在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革之后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和缺口,以及产生缺口的外因和内因的分析,根据一般均衡理论的思路,利用精算理论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统筹缺口、个人账户缺口和转轨成本模型,以此作为研究的基本框架。接着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设定,进行模拟实证研究,预测了2005年至2030年的养老金缺口,并对养老金供求进行均衡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别从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缓解和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办法。通过模拟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初期,社会统筹账户盈余,而个人账户处于缺口状态,此时的转轨成本是养老金缺口的主要部分;但是在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二十年后,随着退休职工比重的剧增,社会统筹账户盈余额每年递减,而个人账户的缺口额每年大幅增加,盈余开始小于缺口。可以预见,在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叁十年后,中国养老金体系将再次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因此,本文提出通过国家减持国有资产、发行特别债券和使用政府经常性收入等方式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存量,以及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养老金制度重新设定的调整和加入补充政策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流量的改进建议,希望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持续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D]. 邓俊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 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 胡秋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 中国特色养老金体系的构建[D]. 张光炜.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猛.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5]. 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研究[D]. 杨东. 武汉大学. 2014

[6]. 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D]. 刘秋月.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7]. 我国养老金入市及其对股票市场影响研究[D]. 宋海跃.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8]. 我国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演进与终结研究[D]. 柯龙山.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9]. 中东欧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D]. 孙帮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10]. 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下的缺口分析及对策[D]. 夏心雄. 南京财经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