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李志平[1]200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创新理论、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理论和创造性综合发展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农科院近几年已毕业研究生为对象,对农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1、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在学期间发表学术性论文水平、学位论文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叁个方面。2、构建了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课程学习成绩、在学期间发表学术性论文、学位论文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四大因素构成。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表明,科研工作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在决定创新能力中起主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科研单位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和规律,丰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3、将学位论文由定性指标实行了定量化评价。根据对学位论文的评价要点,分为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结果、写作能力五个二级指标,在收集数据中采取了多人独立打分,评阅人和评审委员会意见各占50%加权平均的办法,将学位论文指标实行量化评价。4、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学历教育、学科专业差异、导师水平、研究生个体素质差异和培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导师水平和学生个体差异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最关键因素,而在导师和学生的创新因素中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又是决定其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高于硕士研究生,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学科专业之间有的差异显着有的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措施。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基本数据库,定期不定期全方位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基本评价和专题抽样评价。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同时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论文通过总结分析中国农科院20多年来研究生教学实践,以抽样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考察和分析农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式,对于改进农科研究生评价和培养教育模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展研究生教育办学思路,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都将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李志平, 韩惠鹏[2]2008年在《影响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导师水平、学生素质及学术环境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学生素质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撰写能力。

王仕龙[3]2017年在《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因素及创新潜力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研机构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青年人才是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当前,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更注重已有成果的作用,很多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不能及时被发现。因此,了解青年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时发掘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对于壮大农业科研队伍、加快青年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立足国内外人才培养实际,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模糊综合判断等研究方法,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展开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科学界定了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的内涵和特征,系统分析了青年人才成长的内在和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了青年人才创新潜力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进一步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借鉴国外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针对青年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推动国家及农业科研院所发现并促进青年科研人员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影响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层次分析和实证分析,解析出影响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的内在和外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有教育背景、内在需求与动机、工作价值观及科研道德,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和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科研环境、科研支撑及福利待遇因素,这些因素为构建人才创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支撑。2.构建了针对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潜力评价要以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科研产出、道德素质为一级指标,在二、叁级指标中加入了研究方向、条件保障、培养研究生等内容,突出了农业科研工作及潜力的特点,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1个叁级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模糊综合判断模型,并选取了9家科研单位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优化农业科研机构人才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意义。由于青年人才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要更加注重人才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好人才发展潜力评价结果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政策、研究所体制机制和制度、文化建设,推动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陆建中[4]2011年在《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农业科研机构自身发展、丰富和发展创新理论的需要,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信息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科学界定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系统分析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系统及其形成与演化、识别与调控机制,构建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农业科研机构开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管理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1)在研究提出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基本特征和科技创新特点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内涵,建立了农业科学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系统及其结构模型,包括机构内部运行系统、机构内外协调系统、机构外部环境系统。(2)揭示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演化机制,建立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模型,归纳出包括农业科研机构内在驱动力、条件支撑力、发展推动力、需求拉动力、国际影响力等在内的动力因素。(3)阐明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识别与调控机制,建立了“能力识别模型”和“能力调控模型”,强调能力识别的关键在于把握机构内部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功能效应,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在调控上既要注重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的静态调控,更要注重演化过程的动态调控。(4)建立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指标体系共包括1个综合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8个叁级指标。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系统布局农业科研体系,强化机构内部创新管理,协调机构内外关系,把握外部发展态势,全面提高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王仕龙, 王海峰[5]2015年在《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我国正处于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发展需要有一大批能够满足创新型国家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来承担起建设重任。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科技活动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我国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综合性高的优秀人才。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为例,从需求分析、特色优势、政策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什么样的培养机制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从而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罗长富[6]2006年在《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是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中的一项前沿研究课题,把主要用于工商领域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移植到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领域,是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综合运用质量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服务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以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为特定的对象,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主要是探讨研究生教育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同时对研究生教育服务结果的质量管理,即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进行了重点探索。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如下:一是明确提出了过程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核心,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模式。论文对研究生教育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阐述了顾客满意理论在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应用服务价值链的理论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内部服务价值链和外部服务质量控制链,并将“内部顾客”的概念引入到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二是研究了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模式,构建了质量评价的差距分析模型。对研究生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评价是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充分运用数理统计手段,依据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差距分析模型和SERVQUAL方法,对研究生教育服务过程质量的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用差距分析模型评价研究生教育服务过程质量是非常有效和十分科学的。叁是全面阐述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内涵以及学位论文质量目标管理的模式。文中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从学位论文输入管理、过程管理、输出管理叁方面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观点和方法,并详细论述了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质量控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我国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和措施。四是构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对研究生教育服务结果的质量评价是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又一重点。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其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研究生教育服务的结果质量。对论文不同评审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的双盲评审比公开评审更客观、更准确。五是应用ISO9000的过程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论文结合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具体特点,对框架中各要素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能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帮助。

安凤玲[7]201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程度的日益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渐上升为经济、科技、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竞争。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研究生教育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实践出发,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农科院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院校、导师、学生进行多维度的问卷调研,全面剖析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培养质量现状,并通过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保证理论进行对比论证,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总结出一套适合农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本文首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现有成就,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此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主要数据,利用图表分析关键指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面剖析,并通过分析和总结该院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现有成绩和主要问题,得出结论,认为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建立特色的培养模式,有效利用丰富的科研资源,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注重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生源质量,科学地制定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建立合理的评审制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李金龙[8]2015年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计划”不仅是一项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科教工程,更是一种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行动指引的国家战略。它将“人才、学科、科研叁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旨在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结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在人才培养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空间、氛围与环境。因此,“2011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机制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具有共同的使命与诉求: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共同使命,在协同创新空间中实现联合培养基本目标;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共同路径,在协同创新氛围内实现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共同诉求,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实现联合培养内源发展。其中,“机制改革”将成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政产学研等主体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了我国研究联合培养事业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共经历“初创、探索、扩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在合作理念、合作动力、合作形态和培养定位等方面总体呈现四种发展趋势。(2)基于“2011计划”的基本理念和协同创新战略的时代要求,探索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在“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相应的四种模式。(3)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研访谈法深入系统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宏观调控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四大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系列问题。(4)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系统耦合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整体运作模型、政府调控机制模型、沟通协调机制模型、资源共享机制模型和科学评价机制模型,并依据各机制模型分别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立体化的、有针对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改革设想。由协同创新理念引导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过程的非线性和培养资源的整合性;更加注重打通多主体间的体制机制桎梏,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以深彻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机制设计大力整合政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化解横亘于多元组织间的利益分配、评价标准、共享交流等诸多矛盾,广泛促进各主体自愿、主动、长效联动,在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协同发展情境下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与创新素养。因此,注重机制设计与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并深入、系统地对之研究,才能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事业的内源性发展提供动力与保障,使其真正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田松杰, 汪勋清, 王春霞, 刘荣乐[9]2011年在《农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与优化——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查,辅以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人的发展"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提议建立自下而上或共同参与的课程管理模式,使"课程管理"逐步过渡到"课程领导"。提出了农科课程体系科学构建的原则和优化的策略,探索了农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及发展方向。

李志平, 韩惠鹏[10]2008年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动态变化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2007年间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评审意见的创新性信息为基础,应用集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评价比较不同年份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呈明显递增趋势;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中,选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叁个方面增强趋势明显;不同专业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年份变化表现不同,与各领域学科发展的活跃性有关系。系统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创新能力增强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 李志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2]. 影响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 李志平, 韩惠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3]. 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因素及创新潜力研究[D]. 王仕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4]. 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 陆建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5]. 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为例[J]. 王仕龙, 王海峰. 高等农业教育. 2015

[6].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 罗长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7].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 安凤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8].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农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与优化——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 田松杰, 汪勋清, 王春霞, 刘荣乐. 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0]. 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动态变化实证分析[J]. 李志平, 韩惠鹏.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