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成分论文-黄志磊,李葆春,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

抗性成分论文-黄志磊,李葆春,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麦,品种,叶斑病,抗病性

抗性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磊,李葆春,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1](2019)在《不同抗性大麦品种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及主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大麦对叶斑病响应的生理机制,以对该病害抗性不同的两个大麦品种蒙啤麦1号(感病)与蒙啤麦3号(抗病)为材料,接菌后测定了大麦苗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氧化还原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MDA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11个生理指标,比较了两个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对叶斑病菌侵染的反应差异因生育时期和指标而异,其中与蒙啤麦1号相比,蒙啤麦3号苗期的脂氧合酶(LOX)、β-1,3-葡聚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含量的升高幅度较大,拔节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LOX、β-1,3-葡聚糖酶和PAL活性及脯氨酸(Pro)和MDA含量的上升程度较大,孕穗期的SOD、POD、PPO、LOX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Pro和SS含量增加幅度较大。通过对1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LOX、PPO、POD、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SS含量对大麦抗叶斑病能力贡献率较大。由此可见,大麦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因品种、生育时期而异;LOX、PPO、POD、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SS含量6个指标可作为评价大麦抗叶斑病的重要相关指标。(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思禄[2](2018)在《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对桉叶化学成分及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健康桉树植株接入桉树枝瘿姬小蜂,测定桉叶中与化学防御相关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分析在受害寄主上该害虫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种群趋势。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3 d后桉叶中可溶性糖、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有明显的下降,黄酮、单宁和总酚等次生物质含量有明显的上升;其子代羽化出蜂数下降15.19%,雌蜂体重下降11.28%,怀卵数下降11.10%,种群趋势指数下降8.89%。说明受害后桉叶生理生化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对该害虫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高亚辉[3](2017)在《基于组学技术鉴定奶牛副结核易感/抗性及乳成分性状功能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奶性状是奶牛最重要的生产性状,随着奶牛平衡育种理理念的推行与实践,抗病性状逐渐被重视并纳入育种规划中,鉴定抗病性状和产奶性状功能基因或遗传标记并将之应用于奶牛基因组选择有望提高选择准确性并加快遗传进展。近几年,组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动植物复杂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奶牛副结核病易感/抗性和产奶性状,基于组学技术开展了功能基因挖掘及鉴定研究。(一)奶牛副结核易感/抗性功能基因鉴定本研究基于北京地区大规模中国荷斯坦母牛群体,对副结核病易感性遗传力进行了估计,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RNA sequencing和Small RNA sequencing鉴定影响奶牛副结核病易感/抗性的关键基因和致因突变。试验1:中国荷斯坦牛副结核病易感/抗性遗传力估计以北京地区叁元绿荷牛业所属7个牛场共计8214头中国荷斯坦母牛血清样本为试验材料,以ELISA检测法获得的血清副结核病抗体OD值为表型,利用SAS软件确定场和胎次为显着固定效应,采用DMU软件,基于叁种数学模型(线性模型、二分类阈模型和有序阈模型)对副结核病易感性遗传力进行估计。副结核病易感性遗传力估计结果为0.0543到0.1098,进行抗病育种是控制该疾病有效途径。试验2:中国荷斯坦牛副结核病易感/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于试验1的中国荷斯坦母牛群体,选取其中945头奶牛为研究群体,采用Case-control策略进行GWAS。利用Illumina 50k芯片(54609个SNPs)和GeneSeek 150k芯片(138893个SNPs)进行个体基因分型,以血清副结核抗体OD值为表型(阳性185头,阴性760头),利用GRAMMAR-GC和ROADTRIPS软件对两个数据集(50k和150k两种芯片交集数据vs.将低密度填充到高密度后的数据集)分别进行GWAS。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到14和18个全基因组水平显着SNPs(P<5×10-5),位于7和11条染色体。综合两种方法的显着位点,结合通路分析筛选到8个候选功能基因,即IL5,IRF1,MyD88,PACSIN1,DEF6,TDP2,ZAP70和SRF。试验3:基于RNA-seq与Small RNA-seq鉴定奶牛副结核病易感/抗性功能基因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遗传机理,以7头中国荷斯坦牛(2头血清阳性且临床发病牛(DP),2头血清阳性但未发病牛(SP),3头健康牛(NP))的空肠组织为试验材料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采用Cuffdiff软件分别鉴定到DPvs.NP、DPvs.SP、SPvs.NP差异表达基因275、301和320个(q-value<0.05),共鉴定到12个候选功能基因,即CDKN2B CYKA、FCER1G、HHLA2、IDO1、ITF、JUNB、KCNN4、LGALS3M、S100A12、SNX10和VNN1。分别鉴定到差异表达lncRNA24、30、37个(q-value<0.05)。将cis阈值设定为lncRNA上下游100 kb,分别预测到47、50和69个靶基因。筛选到10个lncRNA的靶基因与副结核病相关。基于Small RNA-seq数据,鉴定到564个已知miRNA和90个新miRNA。采用DESeq2软件分别鉴定到叁个比较组差异miRNA44、28、85个(p-value<0.05),采用miRanda分别预测到11949、15137和49101个靶基因。筛选到28个miRNA的靶基因与副结核相关。利用miRanda软件预测叁组差异表达lncRNA与miRNA的关系,并基于差异表达mRNA信息,对叁者进行联合分析。分别获得277、108和1115个mRNA-miNRA-lncRNA对子,包含50、21和75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叁者的调控网络图。筛选到20个重要功能基因及144个ceRNA对。除上述重要功能基因外,试验2所提出的重要功能基因均被试验3筛选到。(二)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进行奶牛CNV分析对8头具有极高极低乳蛋白率(4头极高,育种值0.01到0.22;4头极低,育种值-0.13到-0.03,可靠性均在0.9以上)和乳脂率育种值(4头极高,育种值0.09到0.56;4头极低,育种值-0.31到-0.14,可靠性均在0.9以上)的荷斯坦公牛基因组DNA进行Illumina高通量重测序(深度为8.2到11.9)采用CNVnator软件检测到14821个CNVs,包括5025个增加(duplication)和9796个缺失(deletion)。高低组间筛选到487个差异CNVRs,约8.23 Mb(UMD3.1),且235个基因与之重迭。经通路分析,富集到胰岛素、催乳素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筛选到10个重要功能基因,即INS、IGF2、FOX03、TH、SCD5、GALNT18、GALNT16、ART3、SNCA和WNT7A。此外,95个差异CNVRs与75个已知与奶牛乳蛋白和乳脂性状有关的QTL重迭(Cattle QTLdb)。(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11-01)

侯林林,孟瑞霞,刘文明,王丹,白全江[4](2017)在《对欧洲葵螟不同抗性的向日葵品种挥发物成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Hübner)是目前危害向日葵种仁最为猖獗的害虫,造成向日葵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为明确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花盘挥发物成分差异,文章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对向日葵花盘挥发物进行了收集,并利用气谱-质谱仪(GC-MS)对挥发物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如下:向日葵花盘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占90%以上(如α-蒎烯、白菖烯、柠檬烯、崁烯等),还有少量的醇类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抗虫油用向日葵品种S31花盘挥发物比感虫品种3638C多检测出9种成分(如2-甲基-5-异丙基双环[3.1.0]己-2-烯、桃金娘烯醇等);抗虫品种S31花盘挥发物中萜烯类化合物种类和总相对含量比感虫品种3638C少;抗虫品种S31挥发物中的β-蒎烯、乙醇、乙酸龙脑酯相对含量均比感虫品种3638C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葵螟寄主定向选择的化学信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探索开发葵螟防治新途径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侯林林[5](2017)在《不同抗性品种向日葵挥发物成分分析及对欧洲葵螟性诱剂诱捕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葵螟(Homoeosoma nebullum Hiubner)是取食向日葵花盘和种仁最为猖獗的害虫,造成向日葵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抗虫油葵品种S31和感虫食葵品种3638C,利用气谱-质谱仪(GC-MS)对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受害前后花盘挥发物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并对主要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嗅觉行为测定;在田间进行了向日葵挥发物主要组分对葵螟性诱剂引诱作用的研究。研究结果为提高性信息素的性能及探索开发利用信息物调控葵螟行为的防治途径提供依据。1.向日葵花盘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占90%以上,还有少量的醇类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在受葵螟危害前,抗虫油葵品种S31花盘挥发物中萜烯类化合物种类和总相对含量比感虫食葵品种3638C少,但多检测出9种成分,其中S31挥发物中的β-蒎烯、乙醇、乙酸龙脑酯相对含量均比3638C高;受葵螟危害后,花盘挥发物中萜烯类化合物种类增加,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升高,并有6种新的化合物产生,其中崁烯、白菖烯相对含量显着增加,柠檬烯、Y-松油烯、异松油烯3种物质的含量却显着减少,3638C挥发物中的丁酸丁酯消失。2.根据对不同抗性向日葵受葵螟危害前后花盘挥发物的分析结果,选取3种成分即丁酸丁酯、乙酸龙脑酯和柠檬烯在不同浓度梯度(0.1μL/mL、1μL/mL、10μL/mL、102μL/mL、103μL/mL)下对葵螟雄成虫进行嗅觉行为反应测定,表明在高浓度(103μL/mL)下,3种挥发物组分单体、两两挥发物组分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物对葵螟雄成虫显示有极显着或显着驱避作用;其中,丁酸丁酯、乙酸龙脑酯、丁酸于酯与乙酸龙脑酯的混合物、乙酸龙脑酯与柠檬烯的混合物及丁酸丁酯与柠檬烯的混合物,随着挥发物组分浓度的降低,其对葵螟雄成虫的作用均表现为从驱避到吸引,再逐渐变为无明显作用;除高浓度(103μL/mL)外,柠檬烯对葵螟雄成虫无明显作用;3种挥发物的混合物在适中浓度(1OμL/mL)下对葵螟雄成虫表现为显着吸引作用。3.田间诱捕试验中,单独使用不同浓度的3种挥发物单体丁酸丁酯、乙酸龙脑酯、柠檬烯,均没有引诱到葵螟;而不同浓度下的3种挥发物单体分别和性诱剂的联合诱芯则可以诱到不同数量的葵螟,并且联合诱芯的诱螟量均低于性诱剂单独使用的诱螟量。其中,除丁酸丁酯在高浓度(103μL/mL)、柠檬烯在低浓度(0.1μL/mL)外,不同浓度下的3种成分分别与性诱剂的联合诱芯的诱螟量均显着低于单独使用性诱剂的诱螟量。因此,3种植物挥发物的加入均显着抑制了性诱剂对葵螟雄成虫的引诱作用,并且丁酸丁酯随着浓度的升高其对葵螟性诱剂定向行为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柠檬烯随着浓度的升高对葵螟性诱剂定向行为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乙酸龙脑酯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没有明显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顾超超[6](2017)在《微量环丙沙星对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成分组成及其抗性基因的演变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广泛使用,大量残留的FQs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造成一定的污染。长期微量FQs存在能诱导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甚至是产生抗性基因(ARGs),威胁正常的生态平衡,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大量的FQs及其ARGs在污水处理厂聚集,甚至在污水厂出水中均被检测到。关于污水厂FQs和ARGs的检测以及去除效果的研究日益增多。生物膜法也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生物膜其独特的结构组成能够较好的去除污染物。然而,研究微量环丙沙星对曝气生物滤池(BAF)生物膜成分组成及其抗性基因的演变影响机理尚未明确。因此,本文以BAF生物膜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长期微量环丙沙星(CIP)作用下,BAF生物膜中不同层次胞外聚合物(EPS)成分变化,以及生物膜胞内胞外ARGs的演变情况,并分析EPS、CIP-ARGs、int I1以及CIP四者之间的相关性。(1)通过SEM电镜图可以观察到生物膜周边分布大量的EPS。为确定生物膜EPS提取的最佳方法,采用去离子水作为提取液,对比考察了8种方法对生物膜EPS提取效率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提法(60oC)对生物膜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提取效率最高,提取量可达132.0 mg/g VSS,且对细胞破坏程度最小,DNA含量约占TB-EPS总量的7.0%,表明热提法为生物膜EPS提取的有效方法。此外,UV-vis光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热提法在生物膜EPS提取过程中对细胞的破坏程度最轻。FT-IR光谱表明,采用化学法提取的EPS受到化学试剂的污染。(2)探讨分析不同CIP浓度对BAF中生物膜的EPS的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CIP后,BAF系统COD、NH4+-N等污染物去除效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去除率趋于稳定。由化学分析结合EEM图可知,总的EPS中TB-EPS含量最大,蛋白质为EPS的主要成分。受不同浓度CIP的影响,BAF生物膜的EPS含量变化明显。随着CIP浓度的增加,生物膜中的蛋白质的也相应增加,这可能是生物膜微生物的毒性对CIP的一种应激反应。结合平行因子分析6组TB-EPS的EEM谱图,可以确定1种类蛋白类物质组分C1、2种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C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IP与组件C1的荧光强度Fmax值、蛋白质含量显着相关,而在UV254、DOC、腐殖酸与C3的荧光强度Fmax值相关性较强。因此,荧光组分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蛋白质,腐殖酸的定量计算的依据。(3)探究持久性微量CIP作用下对生物膜CIP-ARGs的演变影响。结果表明:对比e DNA和i DNA的含量可知,胞外的抗性基因含量远远高于胞内抗性基因的含量,大约高1~2数量级。此外,对比底部顶部i DNA含量,par C抗性基因削减大约2个数量级,抗性基因oqx B、aac(6')-Ib浓度减少大约1个数量级,这说明BAF工艺对于不同抗性基因的削减具有选择性。投加CIP后,各取样点抗性基因qep A、par C浓度降低明显,aac(6')-Ib浓度整体有所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CIP与16S r RNA、int I1和aac(6')-Ib基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aac基因与DNA、蛋白质、TB-EPS以及总的EPS之间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P<0.05)。表明在CIP诱导条件下,aac(6')-Ib基因得以大量表达,其编码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会增多,同时通过第一类整合子int I1,在同种属菌株间和不同种属的菌株之间发生水平转移,促进更多的微生物获得抗性基因,导致微生物中抗性菌株的增多。(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08)

周中凯,李莹,王俊轩,卫泽锋[7](2016)在《壳寡糖、抗性淀粉及其复合物对高脂饮食大鼠粪便中脂质成分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D大鼠为饲养模型,研究了3种不同多糖:壳寡糖、抗性淀粉及其复合物对高脂饮食造成的副作用的消减效果。干预6周后,分别测定大鼠血清、粪便中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和正常组相比,高脂饮食会造成血清中血脂指标升高,且能增加肠道中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胆汁酸(TBA)及总脂肪(TF)含量。壳寡糖和抗性淀粉单独干预时,均可有效降低血清中TC、TG含量,增加粪便中脂质物质的外排,复合物干预时降血脂、促进脂类排出效果最为明显,且优于壳寡糖和抗性淀粉单独作用。这种复合物的显着性影响可能来源于其所含的寡糖与肠道中的脂类物质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抑制了机体对脂类物质的吸收,另外该复合物在肠道中被微生物利用改善了机体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UFA)的代谢与吸收,从而改善肠道中脂质成分的比例,进一步加强了胆固醇等不利脂质成分的粪便排出。(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金珊,孙晓玲,张新忠,叶乃兴,陈宗懋[8](2016)在《8个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分析及抗性成分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和鉴定茶树中与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相关的抗性成分。【方法】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分析8个茶树品种的氨基酸及其组分、咖啡碱和茶多酚及其组分的含量。采用人工饲料喂饲法对可能的抗性物质进行初步鉴定。【结果】通过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水平差异较大的茶树品种的30多种生化物质的分析,筛选出抗、感茶树品种间差异较大的物质,包括茶多酚、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绿原酸和茶氨酸。分别将其作为可变因子设置不同浓度梯度,加入到人工饲料饲养假眼小绿叶蝉,统计5种化学成份不同浓度人工饲料上假眼小绿叶蝉的成活率,初步确定了这5种化学成份对假眼小绿叶蝉成活率的影响。其中,γ-氨基丁酸可能是茶树抗虫物质之一。【结论】为阐明茶树抗叶蝉的化学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苏卓勋[9](2015)在《黑小麦76号抗性、营养成分与产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对新引进黑小麦76号在第五师八十八团的生长适应性、抗逆性、营养成分和产量结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八十八团创建优势品牌、特色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周晓叶,蒋细旺,镇鸿燕[10](2015)在《菊花挥发油主要成分对肿瘤抗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作为药食同源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菊花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绿原酸、生物碱、多糖、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菊花具有多种功效,如抗癌、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菌等,并对心血管、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有一定作用。菊花成分中的挥发油,证实能够对多种癌症有抵抗功效,对近几年菊花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β-榄香烯、小白菊内酯及菊花叁萜烯二醇和叁醇、α-甜没药萜醇、棕榈酸等的抗癌功效研究进行综述,以明确挥发油成分的抗癌潜力。(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抗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健康桉树植株接入桉树枝瘿姬小蜂,测定桉叶中与化学防御相关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分析在受害寄主上该害虫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种群趋势。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3 d后桉叶中可溶性糖、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有明显的下降,黄酮、单宁和总酚等次生物质含量有明显的上升;其子代羽化出蜂数下降15.19%,雌蜂体重下降11.28%,怀卵数下降11.10%,种群趋势指数下降8.89%。说明受害后桉叶生理生化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对该害虫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黄志磊,李葆春,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不同抗性大麦品种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及主成分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张思禄.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对桉叶化学成分及抗性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8

[3].高亚辉.基于组学技术鉴定奶牛副结核易感/抗性及乳成分性状功能基因[D].中国农业大学.2017

[4].侯林林,孟瑞霞,刘文明,王丹,白全江.对欧洲葵螟不同抗性的向日葵品种挥发物成分比较[J].北方农业学报.2017

[5].侯林林.不同抗性品种向日葵挥发物成分分析及对欧洲葵螟性诱剂诱捕作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6].顾超超.微量环丙沙星对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成分组成及其抗性基因的演变影响[D].东华大学.2017

[7].周中凯,李莹,王俊轩,卫泽锋.壳寡糖、抗性淀粉及其复合物对高脂饮食大鼠粪便中脂质成分的差异性[J].食品科技.2016

[8].金珊,孙晓玲,张新忠,叶乃兴,陈宗懋.8个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分析及抗性成分的初步鉴定[J].应用昆虫学报.2016

[9].苏卓勋.黑小麦76号抗性、营养成分与产量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5

[10].周晓叶,蒋细旺,镇鸿燕.菊花挥发油主要成分对肿瘤抗性的研究进展[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抗性成分论文-黄志磊,李葆春,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