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新乡市产业结构调整

加入WTO与新乡市产业结构调整

一、加入WTO与新乡市工业结构的再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赵彪[1](2019)在《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辖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降低城市发展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十九大又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作为调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市辖区正好处于纵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横向的城市空间布局重构的焦点所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不仅包括经济体制转型,还包括社会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转型,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城市化支撑,市辖区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于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体制维度和空间维度,探究市辖区应该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设置,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外需不振、投资乏力,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作为最大的内需,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等级化造成的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之车与建制之马不匹配、人口频繁流动与真实分布造成的资源错位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的构成中心,其发展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城市问题实质上也是整个时代的问题。当前的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等问题,共有2.7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长期的家庭分割对家庭关系、子女身心健康、老人养老等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解决这些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形成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就有必要对市辖区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伴随着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实践需求的不断增加,行政区划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关于市辖区改革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本研究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整体性治理、尺度重构、施坚雅区域体系等理论,运用了GIS和RS技术,通过对市辖区的体制内涵、演化历程、发展路径、调整模式、作用机制和政策绩效的研究,探索当前我国城市型政区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强调了降低体制成本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市辖区改革对于破除城市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行政区划研究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多重思维,市辖区改革必须与城市化和行政区划改革两个更宏大的系统相对接,才能看清当前市辖区面临的复杂问题及其改革方向。三是详细分析了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及其转换逻辑,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是把“双刃剑”,若实际经济发展中行政区划“不需要调整的调了”,或“需要调整的没调”,都会产生体制与现实的“矛盾”,要把行政区划当作一种资源,做到有效化解矛盾,真正推进行政区划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四是阐述了建国以来市辖区设置可分为大幅调整期、波动上升期、地市合并期、大城市主导期和战略引领期,市辖区设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是论述了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的调整路径、主要模式和空间差异,发现市辖区设置呈由东向西逐步推进,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两种扩张路径相结合,“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偏向共存的特征,提出市辖区变动可以分为规模增减、结构调整、建制转换三种模式。六是分析了当前我国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体制障碍和空间瓶颈,其中市辖区设置的体制障碍包括市与市辖区、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市辖区设置的空间瓶颈主要包括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市辖区面积过小、市辖区建制缺失和市辖区空间结构不合理四类,并对各类问题分别举例说明了其作用机制。七是发现了近年来我国撤县(市)设区显着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撤县(市)设区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中小城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县(市)改区效果更加显着,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也具有最佳调整期,并以大西安建设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市辖区优化设置的对策建议:(1)基于城市群思维统筹推进市辖区空间优化布局。城市群内要重点考虑(培育形成网状城镇体系),根据城市群发展需求和自身基础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重要发展轴线上(重在培育发展轴),根据发展战略和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非关键地区(重在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重点优化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有效回应其市辖区规模不适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着重布局区域次中心城市,再次是县级市等其他中小城市,不同等级的城市空间距离要适度,特大镇问题的解决也要优先考虑城市市辖区的发展需求。(2)重点解决大城市市辖区规模不适度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只有大城市的区划先行调整好了,城市群内部的次一级区划调整才能进行,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区划调整是上位规划,只有上位规划调整了,才能落实次一级的区划调整,大城市行政区划界线的划定落实,将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大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群布局优化的重点。(3)调整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划设置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共同作为历史政区边界的划定原则,造成一些完整的生态环境单元被不同的行政边界所人为分割,加大了行政区交界地的资源环境问题,为此要优化行政边界的设置原则,可基于实际情况跨河流设置行政边界。(4)市辖区调整应重点关注城市的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只有在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都较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增设市辖区,在开发强度大、发展潜力小的城市,更需要进行内部城市空间重构,区县重组的可能性较大。增设市辖区时,首先要看中心城区是否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其次看拟设市辖区是否具有典型的城市型政区特征,再次要符合地域相邻、紧密相连的条件。

沈勇[2](2009)在《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体本身产值总量的增长,而且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变换升级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产业结构性矛盾是一个基本的制约因素。“十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已经进入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能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到经济持续协调增长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河南省作为中部的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曾经长期以农业为主,而今正向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迈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一步一步的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步的增多,那么在这个二者都快速变化的过程中,是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还是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如果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以主动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经济增长。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得出了产业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接下来,本文将河南省作为一个考察对象,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得出了河南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回归模拟方程,由该方程知道,第一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0.283758%,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0.419787%,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0.309125%。由此可见,对河南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再把全省的十八个地级市作为考察对象,使用偏离份额的方法计算各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按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十八个地级市分为三类。理论上,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地级市应是经济竞争力比较强的地级市,实际情况是否如此,通过选取2006年的相关指标,对十八个地级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是十八个地级市分为四类,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的城市分在前三类,这和按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十八个地级市分为三类的情况大致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产业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

俞路[3](2006)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自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方针和思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之前的数十年中,国家一直试图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在毛泽东时代,国家试图利用区域发展政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空间重构,平衡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并且国家动员和组织了东部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来满足中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但是这明显违背了人口迁移的自然法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人们往往趋向于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国家的政策却与之相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意识到以前所犯的错误,开始改正其人口迁移政策,取消了很多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规章制度。人口迁移受市场经济影响日益强烈,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区域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了大逆转。人口迁移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在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强烈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流量,从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 国家和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资源分配(尤其是投资)的最终权利是属于国家的,因此国家对各地区的发展策略将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人口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样受到国家的支配与控制,国家根据地方需要,将相应的人力资源布置到当地,这在改革开放以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国家在区域政策上的变化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人口迁移的流向与分布。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改变了强制性的人口迁移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型的人口迁移政策,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强烈影响到人口迁移的流向与分布。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很旺盛,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中西部很多地区经济不发达,就业需求不足,劳动力过剩,因此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结构特征。同理,迁移人口的分布也同样受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强烈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来体现出人口迁移的流向与分布特征。在改革开放之前,迁移人口的分布明显存在着均衡化的趋势,迁移人口的分布如同洒胡椒面一样,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而改革开放之后,迁移人口的分布明显存在着集聚的趋势,迁入人口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大城市,而迁出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一些人口大省。根据笔者的研究,无论是从大区域的

王潇,何伟林[4](2001)在《加入WTO与新乡市工业结构的再调整》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 ,新乡工业进行了不断的结构调整 ,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竞争能力。但是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经济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我市企业将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 ,我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便成了必然选择

二、加入WTO与新乡市工业结构的再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与新乡市工业结构的再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市辖区行政区划改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1 行政分割与政府碎片化问题
        2.1.2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经济发展
        2.1.3 行政区划与财政体制改革
    2.2 国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城镇化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2.2.2 行政区划制度与市制改革取向
        2.2.3 市辖区体系改革与建制创新
    2.3 相关述评与本文的切入视角
第三章 基本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行政区划
        3.1.2 县
        3.1.3 县级市
        3.1.4 市辖区
    3.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比较辨析
        3.2.1 县与县级市的体制差异
        3.2.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
        3.2.3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转换
    3.3 相关理论基础
        3.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3.3.2 尺度重构理论
        3.3.3 施坚雅区域体系理论
        3.3.4 其他相关理论
第四章 经济结构转型与市辖区体制变迁的阶段与脉络
    4.1 阶段一(1949-1957):体制转轨下市辖区的大幅波动与逐步规范
    4.2 阶段二(1958-1977):投资规模与粮食产量的双重制约
    4.3 阶段三(1978-1997):经济分权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阶段四(1998-2011):土地财政催化大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4.5 阶段五(2012 年以来):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布局引领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我国城市市辖区空间扩展的基本趋向与主要模式
    5.1 城市布局调整与市辖区扩展的演化路径
        5.1.1 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5.1.2 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
        5.1.3 “大区制”和“小区制”
    5.2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模式
        5.2.1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
        5.2.2 市辖区设置的主要模式
    5.3 市辖区设置的现状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5.3.1 我国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状况
        5.3.2 各省市辖区设置的现实需求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6.1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其影响
        6.1.1 市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1.2 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2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空间瓶颈及其影响
        6.2.1 城市型政区地域化问题
        6.2.2 市辖区面积过小问题
        6.2.3 市辖区建制缺失问题
        6.2.4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体制转型与城市发展:市辖区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
    7.1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说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异质性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平行趋势检验
        7.4.2 改变控制变量
        7.4.3 灯光指数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市辖区改革:以大西安为例
    8.1 大城市市辖区改革是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焦点
        8.1.1 城市空间布局重构也是体制改革
        8.1.2 中小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城市
    8.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瓶颈与“大西安”的战略突破
        8.2.1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大西安
        8.2.2 行政区划改革:大西安建设的必由之路
    8.3 大西安行政区划不合理导致的主要问题
        8.3.1 城三区的城市管理问题
        8.3.2 西咸新区发展的问题
        8.3.3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
        8.3.4 咸阳城市衰落的问题
    8.4 基于城市群思维重构大西安行政区划新格局
        8.4.1 推动西安向北跨河发展
        8.4.2 妥善解决咸阳出路问题
        8.4.3 加快渭北地区设市进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
        1.1.2 河南省产业结构概况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2.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2.3 本文的不足
    1.3 本文的内容
        1.3.1 内容概述
        1.3.2 文章结构
第2章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2.1 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2.1.1 两种观点
        2.1.2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代表人物与理论
        2.1.3 产业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的代表人物与理论
        2.1.4 小结
    2.2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2.2.1 引入产业结构理论
        2.2.2 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
    2.3 学者对河南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2.3.1 三个研究方向
        2.3.2 本文拟研究的内容
第3章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3.1 河南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1.1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的纵向比较
        3.1.2 河南产业结构与中部其它省市的横向比较
        3.1.3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3.2 河南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3.2.1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3.2.2 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慢
        3.2.3 服务业发展数量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
        3.2.4 就业结构不合理
第4章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格兰杰因果检验
        4.1.1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原理
        4.1.2 ADF检验
        4.1.3 协整检验
        4.1.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2 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和计量分析
        4.2.1 计量模型
        4.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4.3 偏离份额分析
        4.3.1 偏离——份额模型
        4.3.2 数据处理
        4.3.3 各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
        4.3.4 各市三次产业的竞争力情况
        4.3.5 各市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效果
    4.4 聚类分析
        4.4.1 聚类分析
        4.4.2 数据选取
        4.4.3 聚类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1.毛泽东时代:平均主义和国家防卫
        2.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气象:效率优先与国门开放
    第二节 研究人口迁移的一般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与评价
        1.国内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
        2.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研究创新
第二章 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理论综述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划分原则与理论研究意义
        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划分原则:区域原则和时间原则
        3.人口迁移的区域分级体系
        4.人口迁移研究的学科特点
        5.研究区域人口迁移的地理学意义
    第二节 区域人口迁移的常用指标及其理论体系
        1.区域人口迁出率和迁入率及其相关关系
        2.区域人口迁移常见的其他分析指标
        3.区域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特征
    第三节 区域人口迁移的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
    第四节 区域发展与增长极理论
        1.区域的涵义
        2.区域发展理论
        3.增长极理论
第三章 区域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外部机制——区域差异
        1.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
        2.区域人文条件的差异
        3.区域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二节 内在机制——个体差异
    第三节 人口迁移过程的概念性总结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分析
    第一节 我国省际迁移与区域发展:基于四普和五普数据的比较
        1.区域发展与人口迁移理论
        2.社会主义期间和社会转轨期间的中国人口迁移
        3.中国的人口迁移数据
        4.省际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
        5.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
        6.省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之定量分析
    第二节 我国区域迁移人口分布特点及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
        1.迁移量、迁移率的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2.人口迁移与迁移距离
        3.流向选择与人口迁移圈
        4.迁入迁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5.区际人口迁移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流动人口问题——基于五普县际及县内迁移的分析
        1.2000年人口普查迁移数据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2.持续增长的流动人口:模式和趋势
        3.流动人口的迁入地和迁出地分析
        4.流动人口总量的区域分布与集中趋势
        5.迁移原因分析
第五章 区域人口迁移与分布的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人口迁移与分布的空间分析过程
        1.空间分析在人口学中的总体框架
        2.人口研究中进行空间分析的数据要求以及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人口空间分析常用指标
    第三节 我国人口分布及迁移状况的宏观空间特征分析
        1.我国人口分布概况的基本特征
        2.我国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关系的定量分析
        3.我国人口分布重心及其移动轨迹
第六章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热点区域的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线性要素空间分析方法概述
        2.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趋势的空间分析
        1.点要素空间分析方法概述
        2.北京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及其原因分析
        3.北京市人口分布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分析
    第三节 世纪初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动态变化研究
        1.面要素空间分析方法综述(空间自相关统计)
        2.上海市近年来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趋势
第七章 论文重要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加入WTO与新乡市工业结构的再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乡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2.结构调整要围绕利用比较优势和建立竞争优势来进行
3.劳动力价格——新乡工业最大最基本的比较优势
4.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创建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四、加入WTO与新乡市工业结构的再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D]. 赵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 沈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09(S1)
  • [3]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 俞路.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4]加入WTO与新乡市工业结构的再调整[J]. 王潇,何伟林.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加入WTO与新乡市产业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