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非线性散射论文_李国强,何家洪,徐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非线性散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瑞利,血清,茜素,白蛋白,光谱,刚果,荧光。

共振非线性散射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强,何家洪,徐强[1](2016)在《铈(Ⅲ)-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体系共振线性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铈-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Ce(Ⅲ)-CGR-BSA)叁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构建了一种新的检测痕量铈的共振线性及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RNLS)分析法。研究发现,在pH 7.6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Ce(Ⅲ)能够与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反应生成粒径更大、疏水性更强的叁元离子缔合物,致使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强度迅速增加,其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278、543和390nm处。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以0.6 mL pH 7.6的NH3-NH4Cl缓冲溶液作为反应介质,0.025mg/mL刚果红溶液用量为1.8mL,0.1mg/mL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用量为1.0mL,反应时间为5min,且大量存在的常见离子对Ce(Ⅲ)的测定不产生干扰。进一步考察发现,在各自最大散射波长处,3种散射光强度的增强(ΔIRRS,ΔISOS和ΔIFDS)与Ce(Ⅲ)在2.0~10.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Ce(Ⅲ)的检出限(3σ)分别为0.29(RRS)、0.91(SOS)和3.54ng/mL(FDS)。同时,还对反应机理和散射光谱增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铈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94%~1.2%,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结果相一致,加标回收率介于96%~102%之间。(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6年01期)

邹容,何家洪,李国强[2](2015)在《以茜素红为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钴(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 5.4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Co(Ⅱ) 与茜素红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通过静电引力、疏水性作用力形成粒径较大的疏水性叁元离子缔合物,导致体系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其最大散射峰(λex/λem)分别位于380nm/380nm(RRS)、289nm/578nm(SOS)和620nm/310nm(FDS)。在最佳条件下,3种散射光强度变化值(ΔIRRS、ΔISOS和ΔIFDS)分别与Co(Ⅱ) 质量浓度在0.08~19.25、0.14~16.42和0.14~17.78μg/mL范围呈线性关系。同时,体系表现出较高检测灵敏度,对Co(Ⅱ) 的检出限(3σ)分别为1.6(RRS)、2.3(SOS)和2.8ng/mL(FDS)。试验研究了Co(Ⅱ) 与茜素红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相互作用对RRS、SOS和FD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并以RRS为例具体考察了溶液介质条件、pH值、共振探针用量等因素对散射体系的影响,考察了该散射反应的稳定性及共存物质的影响,并对体系散射增强的原因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将实验方法用于水样中Co(Ⅱ) 的检测,结果与标准法相符,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5%。(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5年08期)

李国强[3](2014)在《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测定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振光散射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测试手段,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仪器价廉、操作简便、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特别青睐。一些国内外学者利用生物大分子上生色团的聚集作用,或是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借静电引力、电荷转移作用及疏水性作用形成二元或多元离子缔合物,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强度极大地增强且出现了新的散射光谱的特性,对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重金属离子,染料,表面活性剂,药物等实际样品进行了分析与测定。本文以染料和表面活性剂为共振探针,采用共振瑞利散射(RRS)和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构建了测定环境中痕量钴、银、镧、铈的分析体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 Co(Ⅱ)-ARS-CPB共振线性及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痕量钴在pH5.4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氯化钴、茜素红(ARS)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通过静电引力、疏水性作用力反应形成叁元离子缔合物,致使整个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信号急速增强,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λex/λem)分别为380nm/380nm、290nm/580nm和578nm/289nm。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3种散射光强度的增加(ΔIRRS,ΔISOS和ΔIFDS)与Co2+的质量浓度成正比,方法线性范围为0.128~19.2μg/mL(RRS)、0.64~33.28μg/mL(SOS)、0.64~35.84μg/mL(FDS)。同时,体系表现出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对Co2+的检出限(3σ)分别为0.015μg/mL(RRS)、0.044μg/mL(SOS)和0.052μg/mL(FDS)。此外,本文以RRS法为例优化了反应条件,并对共存物质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表明该方法具有选择性好、试剂用量少、操作简捷等优点,用于维生素B12中Co2+含量的检测,重复性较好,其样品回收率为100.78%~104.08%。2. Ag(I)-XO-CPB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在pH5.0的C6H8O7-Na3C6H5O7缓冲溶液中,带正电的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与带负电的二甲酚橙(XO)能够与硝酸银反应生成叁元离子缔合物,致使共振瑞利散射(RRS)和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光谱强度迅速增加,其最大RRS,SOS,FDS波长(λex/λem)分别位于467nm/467nm,340nm/680nm,680nm/340nm。实验进一步对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及反应机理作了详细的探讨,结果显示,SOS和FDS光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体系散射强度的增加(ΔIRRS,ΔISOS和ΔIFDS)在一定范围内与Ag+的质量浓度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线性范围为2.6~19.5μg/mL(RRS)、6.5~91.0μg/mL(SOS和FDS),检出限(3σ)分别为0.0126μg/mL(RRS)、0.1167μg/mL(SOS)、0.1222μg/mL(FDS)。此外,本体系还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稳定性与选择性,用于检测实际水样和合成样品中Ag+的含量,结果满意。3. La(III)-CGR-CPB共振瑞利散射、二级和倍频散射光谱法测定镧基于La(III)-CGR-CPB叁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构建了一种采用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倍频散射(FDS)技术检测环境水样中微量镧的方法。研究表明,以pH3.4的H3PO4为反应介质,硝酸镧与刚果红(CGR)按1:1络合形成配阴离子后,进一步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在静电引力和疏水性作用力下聚集形成分子量和分子体积更大、疏水性效应更强的叁元离子缔合物,致使溶液RRS、SOS、FDS强度快速增加,叁者最大散射波长(λex/λem)分别位于467nm/467nm,289nm/578nm,540nm/270nm。最优化实验条件下,分别探讨了不同La3+浓度和体系散射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种散射光强度的增加(ΔIRRS,ΔISOS和ΔIFDS)与La3+的质量浓度成比例增大。方法线性范围分别为1.296~10.692μg/mL(RRS),0.972~5.508μg/mL(SOS),0.972~6.156μg/mL(FDS),检出限(3σ)分别为0.0143μg/mL(RRS),0.0101μg/mL(SOS),0.0123μg/mL(FDS)。实验对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La(III)-CGR-CPB体系的最大共振瑞利散射峰正好位于紫外吸收峰内,表明体系散射强度的增加是由于散射频率与吸收频率相等而发生共振引起的。此外,该体系展示出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与稳定性,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La3+的定量分析,其加标回收率为97.28%~102.89%。4. Ce(III)-CGR-BSA共振线性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在pH7.6的NH3·H2O缓冲溶液中,采用共振线性(RRS)和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技术对硝酸铈、刚果红(CGR)、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缔合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整个扫描范围内单一或两两混合的溶液的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倍频散射(FDS)强度都十分微弱。然而,叁者在静电引力作用下络合生成离子缔合物后,微粒分子量和体积增大、疏水效应加强,致使RRS、SOS、FDS光谱突然增加,并有新的RRS光谱出现。其中,叁种散射强度的增加(ΔIRRS,ΔISOS和ΔIFDS)在各自的最大散射波长处(λRRS=278.6nm, λSOS=543.6nm和λFDS=390.6nm)与Ce3+的质量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线性范围均为2.5~12.5μg/mL,对Ce3+的检出限(3σ)为0.0426μg/μg/mL(RRS)、0.1139μg/mL(SOS)和0.4419μg/mL(FDS)。可以看出,RRS法的检出限最低,故本文以RRS法为例探讨了最佳检测条件,考察了离子强度及共存物质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与稳定性,据此发展了一种新的分析痕量Ce3+的RRS、SOS、FDS光谱法。该法用于合成样品及水样中Ce3+含量的定量分析,效果理想。(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10-01)

张颖,张娅,何家洪,宋仲容[4](2014)在《酸性铬兰K-OP-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 3.2的邻苯二甲酸氢钾-HCl缓冲液中,酸性铬兰K(ACBK)-O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叁元离子缔合物,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的显着增强,光谱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420,678和340nm。体系的光散射强度与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增强,RRS在0~3.5 mg/L,SOS在0~3 mg/L,FDS在0~3 mg/L范围内对BSA的检出限分别为0.3,0.7和0.8μg/L,据此建立了测定BSA的共振线性(RRS)和共振非线性光散射(RNLS)分析法。以RRS法考察了酸性铬兰K-OP与白蛋白形成叁元缔合物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等。方法可用于合成样品及血清样品中蛋白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4年02期)

杨清玲,刘健,陈刚才,傅生会,王剑[5](2013)在《Ag~+-Cl~--荧光素体系的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 3.5~4.4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g+与Cl-离子反应形成AgCl。当Ag+离子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结合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荧光素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最大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50和560 nm处。两种散射增强(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FDS最灵敏,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是0.04~1.22μg/mL,检出限为10.9 ng/mL;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L时,其线性范围是0.007~0.21 mg/m3,检出限为1.9×10-3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样品中,当采气体积为10 L时,其线性范围是0.04~1.25 mg/m3,检出限为1.1×10-2mg/m3。该文研究了纳米微粒对吸收、RNL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3年06期)

孙谦,杨迎春,叶芝祥,张林[6](2013)在《汞(Ⅱ)-邻菲啰啉-刚果红缔合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9.0的弱碱性环境中,Hg2+与邻菲啰啉(phen)反应形成无色螯合物[Hg(phen)3]2+,再与刚果红(CR)反应,形成叁元离子缔合物Hg(phen)3CR,其摩尔比为1∶1。此时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光谱显着增强,最大的散射波长分别位于578 nm(RRS法)、612 nm(SOS法)和352 nm(FDS法)。在一定条件下,散射增强(ΔI)与Hg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2.32μg/L(RRS法)、3.20μg/L(SOS法)和1.56μg/L(FDS法),考察了最佳实验条件和影响因素,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以RRS法为例研究了共存物质的影响。据此建立了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快速准确测定Hg2+的光散射新方法,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Hg2+的测定取得满意结果。并对RRS增强的原因和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3年04期)

李翠侠[7](2011)在《吸收、荧光光谱法、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技术测定利尿药的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尿药(diuretics)是一类通过促进肾脏排尿功能而增加尿量的药物。在临床上根据利尿效能将利尿药划分为高效能、中效能和低效能叁个等级。其中,高效利尿药,又称髓襻利尿药。主要包括呋塞米、托拉塞米及依他尼酸等。目前在临床上呋塞米和托拉塞米的应用较为广泛,二者无论是在药效上还是在药物用途上,均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以呋塞米和托拉塞米为研究对象,研究、发展和建立了快速简便的测定呋塞米和托拉塞米的吸收、荧光光谱法、共振瑞利散射(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RRS)、二级散射(Second-Order Scattering, SOS)和倍频散射(Frequency Doubling Scattering, FDS)方法。同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中,结果满意。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呋塞米-Pd(Ⅱ)螯合物与某些碱性叁苯甲烷类染料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4.5~7.0的Britton-Robinson (BR)缓冲溶液中,呋塞米(FUR)与Pd(Ⅱ)形成1:1的螯合阴离子,它能进一步与乙基紫(EV)、结晶紫(CV)、甲基绿(MeG)、亮绿(BG)、甲基紫(MV)等碱性叁苯甲烷染料(BTPMD)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形成FUR:Pd(II):BTPMD为1:1:1的离子缔合物。此时,该离子缔合反应不仅能引起吸收光谱的变化,而且更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的显着增强,其最大RRS波长分别位于324nm (EV, CV和MV体系)和340 nm(BG和MeG体系),最大SOS波长分别位于550nm(EV, CV, BG和MeG体系)和530nm(MV体系),而最大FDS波长均位于392 nm附近。在一定条件下叁种散射增强(△IRRS,AISOS和△IFDS)均与呋塞米(FUR)的浓度成正比。对不同染料体系,叁种方法对FUR的检出限分别在0.3-4.9 ng-mL-1(RRS),3.2~33.1 ng-mL"'(SOS)和9.0-85.7 ng.mL-1(FDS)之间,均可用于痕量FUR的测定。研究了叁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对吸收, RRS, SOS和FD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和分析化学性质,并以RRS法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一种高灵敏度、简便、快速测定FUR的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将其用于片剂、注射液、人血清和尿样中FUR的测定,结果满意。文中还对叁元离子缔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2.Ag(Ⅰ)-呋塞米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二级散射和倍频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3.5的HAc-NaAc介质中,FUR与Ag(Ⅰ)形成1:1的螯合物,从而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光谱显着增强,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10、584和330 nm。在一定范围内,叁种散射增强(△IRRS,△ISOS和△IFDS)均与呋塞米浓度成正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灵敏度,RRS, SOS和FDS法对FUR的检出限(3σ)分别为1.3 ng-mL-1、3.0 ng-mL-1和6.9 ng-mL-1。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共存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提出了简便、快速、准确且高灵敏测定痕量呋塞米的光散射新方法,并应用于片剂和尿样中呋塞米的测定。同时对反应机理和散射光谱增强的原因进行了讨论。3.钯(Ⅱ)-托拉塞米反应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4.0~7.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托拉塞米(TOR)与Pd(Ⅱ)形成1:1的缔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40,586和349 nm附近。在一定范围内,叁种散射增强与托拉塞米的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托拉塞米的检出限(3σ)在1.1-5.5 ng-mL-1之间。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提出了测定痕量托拉塞米的灵敏、简便和快速的新方法。4.托拉塞米与12-钨磷酸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0.6-1.1的NaAc-HCl缓冲溶液中,TOR与12-钨磷酸(TP)形成3:1的离子缔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的显着增强,并且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70,666和388 nm附近。在一定范围内,叁种散射增强(△IRRS,△ISOS和△IFDS)与托拉塞米的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叁种方法对托拉塞米的检出限(3σ)分别为0.7173 ng-mL"1,7.007 ng-mL"1和10.90 ng-mL-1。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共存物质的影响,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提出了一种灵敏、简便和快速测定痕量托拉塞米的新方法,并可用于片剂和尿样中托拉塞米的测定。5.荧光光谱法研究托拉塞米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在pH7.40和离子强度0.15 mol-L-1的模拟生理条件下,TOR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荧光产生较强的猝灭作用。从吸收光谱的变化、温度对猝灭作用的影响及猝灭常数判断该猝灭作用是TOR与BSA形成基态配合物而导致的静态猝灭过程。文中计算了TOR与BSA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和相关的热力学函数。在最大猝灭波长342 nm处,荧光猝灭程度(△F)与托拉塞米的浓度成正比,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02~5.0μg-mL-1和6.3ng-mL-1。本文还研究了适宜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据此提出了以BSA为探针快速测定痕量TOR的荧光光谱新方法,适用于片剂和尿样中托拉塞米的测定。(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5-02)

孔玲[8](2011)在《蛋白质、多肽与DNA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或共振光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分析技术。由于它的简易性和高灵敏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生化和药物分析、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的测定以及纳米微粒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对于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它们与染料、药物等小分子以及纳米微粒的相互作用,尚很少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鉴于RRS光谱对于分子间静电引力,疏水相互作用,氢键作用等弱结合力的结合作用以及分子大小、形貌和构象变化较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常见的分子光谱分析法更为锐敏,这就为RRS光谱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简易性,它们能够为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独特的新信息。而且从研究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分子识别的体系,还可发现和筛选出对于核酸、蛋白质及多糖类物质的高灵敏度和某些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1)木瓜蛋白酶与DNA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1.0-2.8的酸性介质中,带正电荷的木瓜蛋白酶能与带负电荷的生物大阴离子DNA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结合产物。此时不仅能引起吸收光谱的变化和木瓜蛋白酶荧光的猝灭,还将导致RRS和RNL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散射光谱。RRS对于两者的相互作用显示了更高的灵敏度。本文根据吸收、荧光和RRS光谱的变化并结合圆二色光谱和热力学数据讨论了木瓜蛋白酶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结合力、两者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认为两者反应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引力、氢键作用力、疏水作用和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特别是色氨酸残基)与DNA碱基之间的芳基堆集作用。木瓜蛋白酶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在DNA大沟槽中与它的碱基之间的芳基堆积作用是引起吸收光谱变化和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而结合产物体积增大,两者电荷被大量中和导致表面疏水性增强以致疏水界面的形成,产生一种表面增强的散射效应。散射位于分子的吸收光谱带中产生的共振增强作用以及蛋白质和DNA反应前后构象变化均可能是引起散射增强的重要原因。由于RRS法具有高灵敏度,对DNA和木瓜蛋白酶的检出限(3σ)分别为4.5~15.3 ng·mL-1和5.6 ng·mL-1。因此木瓜蛋白酶与DNA反应体系为用RRS快速定量测定木瓜蛋白酶和DNA创造了条件。(2)胰岛素与ctDNA的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pH 7.4 Tirs-HCl缓冲溶液中,胰岛素与ctDNA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此时将引起吸收光谱、圆二色光谱的变化,胰岛素的荧光发生猝灭,共振瑞利散射(RRS)和二级散射(SOS)、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散射光谱。本文研究了胰岛素与ctDNA反应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及相关的分析化学性质,并结合RRS、吸收、荧光、圆二色光谱及其原子力显微镜讨论了胰岛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认为主要结合力包括氢键作用、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和芳环堆积作用力。并认为胰岛素进入B型构象的DNA大沟槽中,其Try-16、Tyr-26以及phe-24和phe-25四个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受到与DNA结合的影响。而反应产物体积增大、疏水性增强以及吸收-散射共振能量转移作用和DNA构象变化可能是散射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外,该反应体系还可用两者作探针RRS法对DNA和胰岛素进行相互测定。当用ctDNA作探针测定胰岛素时,检出限(36)为6.0ng.mL-1。当用胰岛素作探针测定ctDNA时,检出限(3σ)为7.2 ng.mL-1。两者均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好地选择性,而且方法简便快速,因此这一反应体系也对发展高灵敏度测定胰岛素类药物以及DNA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3)血红蛋白与sDNA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及荧光光谱研究在弱酸性介质中,血红蛋白与sDNA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同时血红蛋白的荧光发生明显猝灭。本文研究了血红蛋白与sDNA反应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及相关的分析化学性质。猝灭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加入sDNA后荧光寿命变短并结合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讨论了荧光猝灭的类型是动态猝灭。反应产物体积增大、疏水性增强、吸收-散射共振能量转移作用以及构象变化是散射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外,该反应体系还可用血红蛋白作探针RRS法和荧光法对DNA进行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检出限(3σ)分别为5.5 ng·mL-1和202.3 ng·mL-1。RRS法用于合成样品中DNA含量的测定,获得满意的效果。2.多肽与DNA相互作用的RRS和RNSL光谱及分析应用研究(1)多粘菌素B与DNA相互作用的RRS和RNSL光谱及分析应用研究在适宜的酸性介质中,多粘菌素B(PMB)能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物,此时将引起吸收光谱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最大吸收波长略有红移并且吸光度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可观察到共振瑞利散射(RRS)和二级散射(SOS)、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散射光谱。本文研究了PMB与DNA反应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及相关的分析化学性质,并以RRS增强和吸收以及圆二色光谱的变化讨论了PMB与DNA的主要结合力以及可能的结合模式。认为其主要结合力是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氢键作用力以及芳基堆积作用等非共价键结合作用。此时PMB可能进入DNA的小沟槽并与磷酸链和相应的碱基结合而形成复合物。并认为反应产物体积增大、疏水性增强以及吸收-散射共振能量转移作用和DNA构象变化可能是散射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反应体系可用于RRS法测定DNA和PMB。当用ctDNA作探针测定PMB时,检出限(36)为9.8ng·mL-1。当用PMB作探针测定3中不同的DNA时,检出限(3σ)在3.8~9.0 ng·mL-1之间。两者均具有较高灵敏度而且方法简便快速,因此这一反应体系也对发展高灵敏度测定多肽类药物以及DNA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2)盐酸万古霉素与DNA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分析应用研究在适宜的酸性介质中,盐酸万古霉素(VCM)能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和二级散射(SOS)、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散射光谱。本文研究了VCM与DNA反应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及相关的分析化学性质,并结合RRS、圆二色光谱、吸收光谱的变化和原子力显微镜讨论了VCM与DNA的相互作用。认为其主要结合力是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氢键作用力以及芳基堆积作用等非共价键结合作用。此时VCM与DNA发生嵌入结合。并认为反应产物体积增大、疏水性增强以及吸收-散射共振能量转移作用和DNA构象变化可能是散射增强的主要原因。当用VCM作探针RRS法测定3种不同的DNA时,检出限(3σ)在6.8~11.1 ng.mL-1之间。方法具有较高灵敏度且简便快速,对发展高灵敏度测定DNA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3.同多钨酸根RRS和RNLS光谱法测定硫酸多粘菌素B在pH 1.3~1.6的HCl-NaAc缓冲介质中,多粘菌素B(PMB)以及钨酸钠溶液本身的RRS和RNLS强度均十分微弱,但是当两者相互反应时,RRS和RNLS急剧增强。本文研究了PMB与钨酸根反应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及相关的分析化学性质,并以RRS增强、吸收和圆二色光谱的变化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照片讨论了PMB与同多钨酸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认为反应产物体积增大、疏水性增强以及吸收-散射共振能量转移作用可能是散射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反应体系可用于RRS、SOS和FDS法测定PMB。叁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中RRS法灵敏度最高,其检出限(3σ)为5.5 ng·mL-1。且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用于药物、人血清和尿液中多粘菌素B含量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4-20)

刘进芳[9](2011)在《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法测定食品色素赤藓红的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技术作为新的分析技术备受关注,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等特点,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在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多糖、表面活性剂、无机离子、药物、溶菌酶以及叁甲苯类染料等的测定。特别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纳米粒子和量子点的研究方面也日益增多。此外,这些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对临界胶束浓度、包结常数的测定。本文运用RRS,SOS和FDS技术分别研究了赤藓红与Fe(Phen)32+(水相及乙醇增敏体系)、有机溶剂敏化赤藓红(甲醇、乙醇、乙腈、丙酮、DMSO),赤藓红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几种测定食品色素赤藓红的快速、简便的新方法。且对其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反应机理及其实际样品的测定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水相中赤藓红与Fe(Phen)32+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二级散射和倍频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近中性的BR缓冲水溶液介质中,赤藓红与Fe(Phen)32+相互作用形成了1:1的离子缔合物,它不仅引起体系吸收光谱发生变化,还导致体系的RRS、SOS和FDS强度均显着增强,并产生了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358/358 nm (RRS)、290/580 nm (SOS)和780/390 nm (FD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叁种散射强度与赤藓红的浓度成正比,且其相应的检出限分别为0.028μg mL-1,0.068μg mL-1,0.11μg mL-1。其中,RRS法的灵敏度最高。据此建立一种高效快捷测定饮料中赤藓红的新方法。实验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分析化学性质,并对离子缔合物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2.乙醇敏化赤藓红与Fe(Phen)32+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弱酸性的BR缓冲乙醇溶液介质中,赤藓红与Fe(Phen)32+相互作用形成了2:1的离子缔合物,它不仅引起体系吸收光谱发生变化,还导致体系的RRS、SOS和FDS强度均显着增强,并产生了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350/350 nm (RRS)、280/560 nm (SOS)和780/390 nm (FD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叁种散射强度与赤藓红的浓度成正比,且其相应的检出限分别为5.6ng mL-1,13 ng mL-1 17ng mL-1。实验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分析化学性质,并对离子缔合物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据此发展了一种高灵敏、简单测定饮料样品中赤藓红的新方法。3.有机溶剂敏化赤藓红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0.05~0.15 mol L-1 HCl介质中,一种基于有机溶剂测定赤藓红的高灵敏、可靠的RRS,SOS和FDS光谱法已建立。赤藓红与甲醇、乙醇、乙腈、丙酮、DMSO等有机溶剂通过氢键、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形成一种聚合物,且观察到体系的RRS、SOS和FDS强度均显着增强。研究了当5种有机溶剂与赤藓红反应时,除丙酮体系外其他体系均具有相似的RRS光谱特征,但其灵敏度差异较大,其中乙醇最灵敏,而丙酮或乙腈的灵敏度最低。以乙醇-赤藓红为例,研究了此体系叁种散射光谱的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338/338 nm (RRS)、275/550 nm (SOS)和660/330 nm (FD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叁种散射强度与赤藓红的浓度成正比,且其相应的检出限分别为8.1 ng mL-1,15 ng mL-1,21 ng mL-1。此方法用于不同水溶性食品中赤藓红的测定,结果满意。实验考察了吸收光谱及叁种散射光谱的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4.基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赤藓红的一种高灵敏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及其分析应用在弱酸性的BR缓冲介质中,建立了一种基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测定赤藓红的高灵敏的RRS、SOS和FDS光谱法。赤藓红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氯化十六炕基二甲基苄基铵(CDBAC)、溴化十六烷基叁甲铵(CTAB)、氯化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铵(Zeph)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离子缔合物,且观察到体系的RRS、SOS和FDS强度均显着增强。研究了当5种CS与赤藓红反应时,其均具有相似的RRS光谱特征,但其灵敏度差异较大,其中CDBAC最灵敏,而CTAB的灵敏度最低,且其相应的检出限分别为8.0 ng mL-1,15 ng mL-1。本文研究了适当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并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此法可用于食品样品中赤藓红的测定,结果满意。此外,研究还发现RRS强度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分子量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4-20)

敖登高娃,刘俊轶[10](2011)在《茜素红-镧-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 4.5的HAc-NaAc缓冲液中,茜素红(ARS)-镧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叁元离子缔合物,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光谱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373 nm、620 nm和310 nm。体系的光散射强度与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增强,线性范围分别是RRS在0.034~13.40μg/mL、SOS在0.201~13.40μg/mL和FDS在0.201~10.05μg/mL范围内,对于BSA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μg/mL(RRS法)0、.052μg/mL(SOS法)和0.089μg/mL(FDS法),据此建立了灵敏的测定BSA的共振线性(RRS)和共振非线性光散射(RNLS)分析法。以RRS法考察了茜素红-镧与白蛋白形成叁元离子缔合物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等,此法可用于血清、卵清和尿样中蛋白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1年02期)

共振非线性散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pH 5.4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Co(Ⅱ) 与茜素红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通过静电引力、疏水性作用力形成粒径较大的疏水性叁元离子缔合物,导致体系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其最大散射峰(λex/λem)分别位于380nm/380nm(RRS)、289nm/578nm(SOS)和620nm/310nm(FDS)。在最佳条件下,3种散射光强度变化值(ΔIRRS、ΔISOS和ΔIFDS)分别与Co(Ⅱ) 质量浓度在0.08~19.25、0.14~16.42和0.14~17.78μg/mL范围呈线性关系。同时,体系表现出较高检测灵敏度,对Co(Ⅱ) 的检出限(3σ)分别为1.6(RRS)、2.3(SOS)和2.8ng/mL(FDS)。试验研究了Co(Ⅱ) 与茜素红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相互作用对RRS、SOS和FD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并以RRS为例具体考察了溶液介质条件、pH值、共振探针用量等因素对散射体系的影响,考察了该散射反应的稳定性及共存物质的影响,并对体系散射增强的原因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将实验方法用于水样中Co(Ⅱ) 的检测,结果与标准法相符,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非线性散射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强,何家洪,徐强.铈(Ⅲ)-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体系共振线性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J].冶金分析.2016

[2].邹容,何家洪,李国强.以茜素红为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钴(Ⅱ)[J].冶金分析.2015

[3].李国强.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测定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

[4].张颖,张娅,何家洪,宋仲容.酸性铬兰K-OP-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4

[5].杨清玲,刘健,陈刚才,傅生会,王剑.Ag~+-Cl~--荧光素体系的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3

[6].孙谦,杨迎春,叶芝祥,张林.汞(Ⅱ)-邻菲啰啉-刚果红缔合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分析应用[J].应用化学.2013

[7].李翠侠.吸收、荧光光谱法、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技术测定利尿药的新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8].孔玲.蛋白质、多肽与DNA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刘进芳.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法测定食品色素赤藓红的新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0].敖登高娃,刘俊轶.茜素红-镧-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1

论文知识图

3 用硫酸软骨素A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及~...1 呋塞米-Pd(Ⅱ)螯合物与某些碱性叁苯甲...1 用硫酸软骨素A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及~...2 用硫酸软骨素A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及~...1b 茜素红-镧-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共振瑞...1 用蛋白质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

标签:;  ;  ;  ;  ;  ;  ;  

共振非线性散射论文_李国强,何家洪,徐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