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论文摘要

冻结和融化是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土壤表层普遍存在的现象,冻融影响土壤养分循环机制,是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冻融循环是地球上生物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其既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又能使土壤中微生物菌种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森林植被,在全球变暖冻土退化大背景下,冻融循环的变化势必影响该地区森林土壤的碳氮含量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过程。土壤碳氮转化是森林生态系统维持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的冻融频次、冻融温度和冻融持续时间发生变化,这势必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因此本文选取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樟子松林土壤与白桦林土壤当作研究目标,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探讨冻融过程对森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垂直深度和不同冻融温度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揭示多年冻土区碳氮循环在冻融期内的潜在变化趋势,为研究森林土壤碳汇功能和有效氮累积的潜力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冻融处理对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有显著降低趋势,恒温处理和冻融处理白桦林土壤碳矿化速率显著低于樟子松林土壤碳矿化速率(p<0.05)。冻融对两种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CO2-C)具有显著降低的影响,恒温处理和冻融处理白桦林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显著低于樟子松林土壤碳矿化累积量(p<0.01)。冻融作用对两种土壤氮素矿化具有显著影响,冻融有利于增加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恒温处理和冻融处理白桦林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樟子松林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p<0.05)。冻融处理和恒温处理两种土壤碳氮矿化关系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冻融处理土壤和恒温对处理土壤相比较在碳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冻融处理后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多。(2)冻融次数和冻融温度对两种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两种温度处理下樟子松林010cm土壤SOC含量高于白桦林,而白桦林1020cm、2030cm土壤SOC含量高于樟子松林。冻融过程中两种土壤LFOC含量基本稳定,白桦林各层土壤LFOC含量始终高于樟子松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慢慢降低的趋势,冻融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DOC含量(p<0.05),冻融过程中樟子松林010 cm土(3)壤DOC含量高于白桦林,1020 cm、2030 cm土壤DOC含量低于白桦林。两种林型下土壤SOC、DOC、LFO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3)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MBC)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变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冻融循环过程中樟子松林各层土壤MBC含量和MBN含量均始终高于白桦林。冻融作用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和MBN含量(p<0.05),冻融温度对MBC和MBN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土壤铵态氮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而硝态氮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冻融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p<0.05),较大的冻融温差会促进土壤氮矿化(p<0.05);冻融过程中白桦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始终高于樟子松林。两种林型下土壤MBC、MBN、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冻融作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相关研究
  •     1.2.2 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的相关研究
  •     1.2.3 冻融作用对土壤氮矿化的相关研究
  •     1.2.4 冻融作用对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特征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地貌条件
  •     2.1.4 土壤条件
  •     2.1.5 植被条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室内模拟冻融试验
  •     2.2.3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第3章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   3.1 冻融循环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
  •   3.2 冻融循环对森林土壤碳矿化累积量的影响
  •   3.3 冻融循环对森林土壤氮矿化累积量的影响
  •   3.4 冻融循环对森林土壤碳氮矿化关系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冻融循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变化特征
  •     3.5.2 冻融循环下森林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     3.5.3 冻融循环下森林土壤碳氮矿化关系的变化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4.1 不同冻融环境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4.2 不同冻融环境对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   4.3 不同冻融环境对森林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冻融环境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     4.4.2 不同冻融环境下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     4.4.3 不同冻融环境下森林土壤轻组有机碳变化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及氮矿化的影响
  •   5.1 不同冻融环境对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5.2 不同冻融环境对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5.3 不同冻融环境对森林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   5.4 不同冻融环境对森林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5.5 讨论
  •     5.5.1 不同冻融环境下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     5.5.2 不同冻融环境下森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特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鲁博权

    导师: 王翠珍

    关键词: 多年冻土,冻融作用,大兴安岭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氮矿化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571199)

    分类号: S714.2

    总页数: 55

    文件大小: 4723K

    下载量: 255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昆虫种类及分布[J]. 防护林科技 2020(08)
    • [2].试论樟子松林培育技术[J]. 现代农业研究 2018(06)
    • [3].樟子松林地土壤容重、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 2016(06)
    • [4].草原樟子松林四幕偶像剧[J]. 解放军生活 2012(09)
    • [5].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鼠的生境选择特征[J]. 野生动物 2011(03)
    • [6].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樟子松林火烧后鸟类群落结构变化[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5)
    • [7].不同防治措施对樟子松林松毛虫防治效果的影响[J]. 防护林科技 2020(07)
    • [8].伊通地区人工樟子松林十年间蓄积量变化初探[J]. 现代园艺 2017(05)
    • [9].人工樟子松林生物量预估模型的研究[J]. 林业科技 2012(03)
    • [10].坝上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土壤改良效益[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10)
    • [11].伊通地区樟子松林十年间蓄积结构变化分析[J]. 南方农机 2016(12)
    • [12].辽宁省章古台林场樟子松林的病害防治[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02)
    • [13].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林地的土壤氮磷效应[J]. 广西林业科学 2019(03)
    • [14].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火烧后恢复演替的空间格局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02)
    • [15].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密度与胸径关系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7(03)
    • [16].2000—2010年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评估[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5(04)
    • [17].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火林清理的必要性[J]. 防护林科技 2014(04)
    • [18].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樟子松林降雨截留再分配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2)
    • [19].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Ⅰ):科属区系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0].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 生态学报 2019(19)
    • [21].樟子松针叶叶量规律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03)
    • [22].榆林沙区樟子松林生态适应性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3].地表火干扰下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乔木层不同组分空间格局的变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2)
    • [24].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5)
    • [25].红花尔基林海镇魂歌[J]. 解放军生活 2014(07)
    • [26].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16(08)
    • [27].郁闭樟子松林抚育间伐的综合效应分析[J]. 防护林科技 2014(10)
    • [28].呼伦贝尔盟白桦林与樟子松林群落结构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5)
    • [29].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黑琴鸡越冬末期生境选择[J]. 生态学杂志 2011(04)
    • [30].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樟子松林组成植物种的区系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31)

    标签:;  ;  ;  ;  ;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