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居群论文_汪琛颖,朱倩,朱璐璐,买买提明·苏来曼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居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样性,子代,性状,自然保护区,腾冲,神农架,中国。

自然居群论文文献综述

汪琛颖,朱倩,朱璐璐,买买提明·苏来曼[1](2019)在《利用rpl32-trnL分析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真藓居群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6个真藓(Bryum argenteum)居群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通过对32条叶绿体DNA的rpl32-trnL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变异的分析,发现了14种单倍型,存在201个可变位点;分子变异分析显示有51.02%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间水平,居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为48.98%,真藓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略大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化系数为0.510 2,基因流值为0.48,显示各居群间的基因流低。单倍型多态性水平为(0.780 2±0.076 0),核苷酸多态性水平为(0.058 59±0.020 09),表明真藓居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对所有变异位点进行的Taijma's检验的结果是Taijma's D值为-1.567 05 (p>0.10),显示所有变异符合中性进化假说。(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范佳佳,盛继露,李晓红,张小平[2](2018)在《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青檀自然居群交配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保护遗传学角度来看,保护物种的遗传和进化潜力是其保护和复壮的重点。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是植物种群内2代个体间遗传联系的有性系统,决定了其后代居群的基因型分布,与植物演化密切相关,对植物的分布、群体有效大小、遗传结构、基因流和选择、种群演化等均有影响[1],因此,深入了解植物的繁殖信息对遗传育种方法选择和植物保护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隶属于青檀属(Pteroceltis Maxim.)[3],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雌雄同株(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黄湘元,张兴超[3](2018)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大理铠兰最大野生居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黄湘元 张兴超) 7月30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在对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过程中,在保护区发现疑似大理铠兰的野生植物居群,后经专家鉴定,明确了大理铠兰在高黎贡山南段有分布。高黎贡山保护区腾冲分局在发(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8-08-05)

尹瑞萍,黄佳聪,尹光顺,吴建花[4](2018)在《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居群种实形态多样性与子代苗期生长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调查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分布区的基础上,对9个自然居群的滇橄榄果实、种子、子代幼苗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滇橄榄种实和子代幼苗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2个性状在居群间、居群内均达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差异;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31%,居群内变异(50.81%)远高于居群间(12.67%),说明居群内变异是滇橄榄变异的主要来源.种子和幼苗性状与居群地理、环境因子及母树生长大多相关显着,而果实性状则与之相关不显着(P≥0.05);居群间表型性状的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着.研究结果可为滇橄榄良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亦为制定持续健康的产业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朱弘,蔡厚才,尤禄祥,伊贤贵,杨国栋[5](2017)在《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的物种多样性、环境解释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M.Roem.)自然居群5个典型生境(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的物种组成和α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最小生成树(MST)分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SPPA)分别研究水仙自然居群物种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仙与其伴生种的种间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5个生境共有植物28种,其中,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分别有16、13、9、8和8种。5个生境中水仙的重要值均最高。弃耕地和乔木林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灌木林地和林缘其次,荒坡最低。5个生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弃耕地和乔木林地聚为一组,其他3个生境聚为另一组。CCA排序结果显示:水仙的分布与坡度呈负相关,与土壤的电导率、含水量和温度以及坡向和海拔呈正相关,说明水仙适宜生长于坡度平缓以及土壤的含水量、电导率和温度适中的生境。MST分析结果显示:水仙与其伴生种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 DC.)的种间关系最近,这3个伴生种应作为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生物治理的重点防控对象。SPPA分析结果显示:荒坡中水仙群丛分布数量相对较多,集中分布于东北角,西部和南部较少;在0.0~0.1 m尺度时,水仙群丛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大于0.1 m尺度时,表现为集中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坡的弃耕地,海岛生境异质性与自身繁殖特性是影响南麂列岛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建议对水仙群落动态进行长期监测和相关研究,并结合岛屿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管理。(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许晓岗,吴秀萍,丁芳芳[6](2017)在《垂珠花自然居群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垂珠花自然居群间表型差异的内在因素,该研究用14个表型性状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法对6个垂珠花自然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4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皆存在极显着差异;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_(st))为22.64%,垂珠花自然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大于居群间的表型变异,说明居群内变异是垂珠花居群的主要变异来源。(2)4对微卫星引物在87个个体上共检测到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条引物10.63个,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00%;平均观察杂合度(H_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659和0.811,Shannon多样性指数(I)平均达1.894;居群内遗传多样性(H_s)高达0.811,居群间遗传多样性(D_(st))仅为0.110,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118,说明11.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88.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内,与表型变异研究所得结论大体相一致。表型性状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结果均表明垂珠花自然居群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较高的基因流(Nm=2.050)使得垂珠花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小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付光晟,谭学春,王滑[7](2017)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桃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挖掘湖北神农架核桃(Juglans regia)的种质资源,采用12对多态性高的SSR分子标记引物对3个神农架核桃居群90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12对针对核桃属植物基因组设计的SSR引物共检测到108条谱带,其中多态带占比为100%。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居群总期望杂合度为0.604,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很可能蕴含了稀有基因资源。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有8.22%的变异存在于3个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这可能与3个居群的地理距离远有关。部分位点显示出居群总体有杂合不足的现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宋凤[8](2017)在《基于SCoT分子标记的甘草属植物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渐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草属(Glycyrrhiza L.)植物种间由于生殖隔离机制不完善,属内邻域、同域分布种间,常常发生杂交而导致种间基因渐渗,而对自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SCoT与EST-SSR分子标记在甘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比较分析,探讨SCoT标记的适用性;其次应用SCoT标记对甘草属植物的4种1变种的16个自然分布居群,共计195份材料,进行种内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分析,探讨种内遗传分化现状;最后根据居群地域分布特点,将12个居群划分为4个同域分布复合群体,分析这4个同域分布群体的遗传组成、同域分布种间基因渐渗模式,并探讨种间杂交渐渗对物种形成和分化的影响,分析杂交种黄甘草的形成和进化趋势。结果表明:1.实验筛选出的20条SCoT引物共扩增358条清晰条带,357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99.7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位点品均期望杂合度(He)等遗传参数与EST-SSR标记无显着差异。多态性检测效率高的标记为SCoT(E=17.333,Ai=21.145),高于EST-SSR(E=6.909,Ai=8.719)。SCoT与EST-SSR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趋势相似,与基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结果表明SCoT标记多态性高,信息量大,可揭示甘草属种间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亲缘关系,是进行甘草属植物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种间基因渐渗等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2.甘草属内物种均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光果甘草(G.glabra L.)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e=0.245,I=0.391),乌拉尔甘草其次(G.uralensis L.,He=0.238,I=0.384),黄甘草(G.eurycarpa P.C.Li.,He=0.237,I=0.383),胀果甘草(G.inflata Bat.)遗传多样性最小(He=0.229,I=0.367);根据Nei’s遗传分化系数(Gst)及AMOVA方差分析结果可知,4种甘草居群内、间存在明显的分化(Gst为0.438~0.450),但绝大多数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内(65%~75%),Gst估算所得居群间基因流均值(Nm=0.625<1),表明不同居群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导致的有限基因交流;种内居群水平、个体水平的聚类和Mantel检测,均显示甘草属植物变异分化具有地域性特征。新疆天山以南和东疆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干旱等地理环境可能促进了甘草属物种的分化和迁移,几种甘草种群在扩散过程中,于天山以南、东地区出现物种相遇,为杂交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3.甘草属内不同种的同域分布对种内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影响,同域分布群体内各物种多样性水平高于各物种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水平;同域分布群体内种间基因流均值(Nm=3.369)大于种内居群间的基因流均值(Nm=0.624),表明甘草植物种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基于混合模型的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将同域复合群体A、B、D划分为2个亚群,C划分为4个亚群,与基于形态学鉴定的物种划分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此外,不同地理分布区,种间发生基因渐渗的程度、方向也不同,A表现为乌拉尔甘草与胀果甘草间的双向杂交渐渗,但渐渗更倾向于乌拉尔甘草;B中2亚群与地理分布有关,种间可能存在遗传同塑现象,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渐渗;C内2-4亚群相互渐渗,导致物种复杂的遗传背景,其中乌拉尔甘草被分化出3个不同的亚群,具有不同遗传结构,胀果甘草则是2~4个亚群的渐渗背景,部分黄甘草具有纯合遗传背景,分化形成新亚群;D中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发生双向基因渐渗,渐渗更倾向于胀果甘草。4.黄甘草的起源及发展趋势:同域群体Structure结构分析指出黄甘草是同域分布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的产物,不同群体中黄甘草的遗传组成不同:一是通过回交的方式参与同域群体的基因渐渗事件,因其回交具有一定倾向性(群体内数量及空间位置占优势的物种),导致黄甘草类型的分化;二是通过复杂的多个种的杂交渐渗,产生新的遗传类型。此外,黄甘草的多样性水平高于同域分布的其它甘草物种,在数量及适应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促进了甘草属植物种间基因交流。推测黄甘草的出现是建立在甘草属种间不断分化,并伴有一定基因交流和渐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物种形成的邻域、同域模式下的产物。黄甘草在与同域分布物种不断渐渗的过程中,既可能由于回交导致杂交类型的消失,也可能会逐渐形成能够稳定遗传的类型,使得杂交种独立成“种”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曾斌,刘梦雯,王建友,王波[9](2017)在《新疆野扁桃五个自然分布居群S基因型的鉴定及发生频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野扁桃5个自然分布居群的150个株系为试材,采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新疆野扁桃5个自然分布居群的S基因类型及其发生频率。旨在为新疆野扁桃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及该物种自交不亲和性进化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受试株系中共鉴定出6个S-RNase基因,S基因型有11种类型,各基因型组成在不同居群中的存在比率是不均等的,有占主导地位的S基因型;还有一些S基因型是某个居群特有的;也有一些S基因型出现的比率很低,变化差异较大;表明S-RNase基因经历了一定的进化历程。(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10期)

尹瑞萍,黄佳聪,尹光顺,吴建花[10](2017)在《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居群子代苗期生长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滇西地区9个滇橄榄自然居群的种子开展育苗试验,定期测定其苗高、地径,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生长过程,以揭示其子代苗期生长节律,为其良种选育研究及苗木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各居群子代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均呈现"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各居群子代幼苗地径、高的速生期分别为70~88d和42~60d,前者平均比后者长28d,两者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例均在55%以上;各居群子代苗高和地径生长特性存在明显差异,以瑞丽市半宁村居群表现最佳,其苗高和地径的速生期开始早、持续时间长,生长拐点出现早,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自然居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保护遗传学角度来看,保护物种的遗传和进化潜力是其保护和复壮的重点。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是植物种群内2代个体间遗传联系的有性系统,决定了其后代居群的基因型分布,与植物演化密切相关,对植物的分布、群体有效大小、遗传结构、基因流和选择、种群演化等均有影响[1],因此,深入了解植物的繁殖信息对遗传育种方法选择和植物保护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隶属于青檀属(Pteroceltis Maxim.)[3],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雌雄同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居群论文参考文献

[1].汪琛颖,朱倩,朱璐璐,买买提明·苏来曼.利用rpl32-trnL分析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真藓居群遗传多样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2].范佳佳,盛继露,李晓红,张小平.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青檀自然居群交配系统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3].黄湘元,张兴超.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大理铠兰最大野生居群[N].云南日报.2018

[4].尹瑞萍,黄佳聪,尹光顺,吴建花.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居群种实形态多样性与子代苗期生长变异[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朱弘,蔡厚才,尤禄祥,伊贤贵,杨国栋.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的物种多样性、环境解释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

[6].许晓岗,吴秀萍,丁芳芳.垂珠花自然居群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7

[7].付光晟,谭学春,王滑.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桃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宋凤.基于SCoT分子标记的甘草属植物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渐渗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9].曾斌,刘梦雯,王建友,王波.新疆野扁桃五个自然分布居群S基因型的鉴定及发生频率分析[J].北方园艺.2017

[10].尹瑞萍,黄佳聪,尹光顺,吴建花.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居群子代苗期生长动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在居群花期(2012年4月16号至30号)内的...伊犁郁金香不同大小花雌雄蕊的空间位...供试8个老芒麦自然居群采集地分...拟南芥自然居群里风媒花粉流的...南京中山植物园内迁地保护小居群与衍...一4两物种称猴桃自然居群的取样示...

标签:;  ;  ;  ;  ;  ;  ;  

自然居群论文_汪琛颖,朱倩,朱璐璐,买买提明·苏来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