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堤加高加厚工程中的测量问题

黄河大堤加高加厚工程中的测量问题

一、黄河大堤加高培厚工程中的测量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娜[1](2021)在《晚清惠民县黄河水患与社会因应》文中研究表明1855年黄河北徙后,由于清廷无暇顾及,新河道长期溃决横流,这在打破黄泛区生态平衡的同时,也在重塑着新的区域环境。自黄河北徙夺占大清河河道,大清河原有的河流景观被奔腾汹涌的黄水所替代,两岸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也深受冲击。这在山东惠民县有着深刻体现。惠民县在清代为武定府的附郭县,位于大清河北岸,在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之前,自然及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改道后,长期频繁的黄水漫淹破坏了该县既有的生态平衡。县境内的徒骇河、沙河等河流支渠屡被淤垫,原本围绕河流支渠的社会秩序亦被打破。在黄水漫淹之下,居民生存环境为之一变。为适应已然改变的生存环境,惠民县官绅民修守黄河,经理徒骇、沙河等河渠,调解淤塞和疏浚所带来的各种纠纷,以确立新的生存秩序。惠民县官绅民在应对区域内水文变化的同时,还因应黄水漫淹淤垫给住所、交通、土地等造成的破坏,不断调适,改变房屋建筑样式,调整作物耕种,寻求土地改良之法,甚至改变谋生方式。汹涌横冲的黄河水患不仅给惠民县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还给他们的心理与记忆烙上了深刻印痕,进而重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从河神信仰来看,惠民县官绅民不仅大力修建河神庙,设坛致祭,以祈求河神庇佑,获得精神寄托。可以说,惠民县官绅民凭借自身已有的经验、技术对已然变化了的生存资源进行了整合,从而构建起新的生存环境。进言之,沿河民众与河患环境下诸要素的动态互动推动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变迁。以惠民县为代表的山东沿黄区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合系统,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受区域社会韧性的影响。在这一系统中,沿河地方民众适应环境的能动性行为,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参与,与区域自然环境动态互动,并协同演进,形成了新的区域环境。这一互动过程既是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变迁的过程,亦是黄河从打破区域生态平衡的“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逐渐内化到区域生态系统中的过程。

李隆俊[2](2020)在《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作为一条“性格多变”、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我国曾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治理洪水灾害。建国后,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将保证黄河不决溢作为黄河治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而堤防工程安全是确保黄河不决溢的重要前提,是确保黄河安澜、保障沿黄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进行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量的黄河堤防工程资料,结合黄河堤防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古以来的黄河决溢或其它险情进行了分析,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建立了黄河堤防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因素进行综合权重分析,通过询问专家意见并结合黄河堤防工程现状,确定评价集与对应隶属函数,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建立了现有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能的评价模型。为验证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中牟黄河堤防工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评分;采用本文构建的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给出了分析段堤防安全等级。最后,根据等级认定情况,对影响中牟黄河堤防工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堤防工程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防护措施,为确保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支持。

李阳[3](2016)在《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黄河—铁塔样带”地貌与景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历次泛滥自上游携带而来的泥沙是城北至黄河区域内地形特征、地貌形态以及景观格局的主要塑造者。区域内地势北高南低,以平原为主,地表形态呈阶梯状分布,由北到南、由高到低分别是黄河滩地、背河洼地、近郊平地以及低平市区。黄河行水使得河道内形成一缕缕出露水面的沙垄和沙波;河道被限制在南北相隔约7公里的两岸大堤以内,常年泥沙淤积导致河道不断抬升,形成狭长而宽广且高于开封市区地表10米左右的黄河滩地,形成典型的“地上悬河”;同样受黄河河道抬升的影响,加之人为取土塑造了沿南岸大堤宽度3-4公里的条带状背河洼地;黄河泛滥携带大量泥沙自河道向开封城侵袭期间由于护城堤、城墙等人工防御工事的阻挡作用,造成当下迎水面地表高程高出背水面数米。开封柳园口河段附近黄河冲刷南岸,使得北岸泥沙淤泥,形成面积广阔的沙滩景观;黄河滩地受黄河季节性淹没,造成滩地内湿地与草地景观广布;背河洼地内由于地下水位较浅且距黄河较近的地理区位导致其区域内多水田、坑塘景观;黄河来水受人工防御工程的阻挡致使工程两侧地表高程骤降,塑造并改变区域内的景观格局。本文选取“黄河-铁塔”样带为案例,着重对所选取“黄河-铁塔”样带内的地貌、景观的现状及其出现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有:(1)利用野外实测检查点采用内插中误差评价样带不同栅格尺寸的DEM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同时对各栅格尺寸的DEM的数据量进行统计。栅格尺寸低于2.5m时,DEM精度的增长极为缓慢,但其单张影像的数据量却在成倍增长,综合DEM数据精度与单张DEM影像数据大小,选择2.5m的栅格尺寸作为该比例尺下最为适合样带内地形特征的最佳DEM栅格尺寸;(2)对样带DEM数据的精度进行评估得出:DEM数据的栅格尺寸在2.5m时,C值曲线相对平稳且略高于1,说明DEM在这一栅格尺寸取得最优精度;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相应的残差值也相较于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区地形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且多植被景观,导致获取的影像上出现阴影或者覆盖物导致测图精度的降低。(3)根据地形剖面对样带局部微地貌以微观视角分析微地貌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从微观上讲,样带微地貌复杂多样、变化剧烈,尤其是在三大防御工事附近呈现出明显的局部微地貌变异,分析其主要是黄河河道泥沙沉积以及黄河洪水泛滥与样带内人工防御工事共同作用而形成。(4)样带地貌宏观上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梯面高程的依次降低,即黄河滩区、背河洼地、郊区平地以及城区这四大典型地貌区域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地的梯度的变化,地形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四大典型地貌区中相邻的两梯面之间都存在人工工程,即黄河大堤、护城堤、北城墙这开封城三大防御工程体系,对黄河洪水及泥沙的阻挡作用,塑造了黄河样带内地貌形态在空间上的梯度变化,显示出样带内地貌形态在空间上的梯度变化是黄河与人工防御工程综合作用的结果。(5)样带景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分异规律。黄河及两岸临河滩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水域景观;临近黄河的滩区分布着大片淤沙滩地景观;滩区分布着大量草地景观;临堤滩地内广泛分布着旱地景观;黄河大堤附近出现了面积较大的林地景观;黄河大堤至护城堤间背河洼地内分布着大片的水田景观且坑塘、河渠景观密布;护城堤至郊区平地旱地景观广泛分布;市区内水域、湖泊景观广布。样带内景观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条带状”的分异规律,同时局部区域由于受地貌、人工工事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小范围内的景观分异现象,分析其原因是黄河、微地貌、防御工事等因素共同作用。

陈启文[4](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指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张波[5](2014)在《菏泽黄河滩区堤沟河危害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菏泽河段的河道位于山东黄河最上游,为宽、浅、乱的游荡性河段,冲淤变化剧烈,水流宽浅散乱,河势变化不定,主流摆动频繁,是历史上着名的“豆腐腰”险段。近几年,经过河道治理,河势的游荡范围已大大减小。但随着河道整治工程、人为修筑生产堤、近堤取土等人类活动和汛期高含沙水流冲淤演变使得主槽淤积速度快,滩地淤积速度慢,堤根附近淤积较少等影响,使黄河大堤临河滩地高于背河地面,同时嫩滩平均高程高于堤根平均高程,在黄河大堤临河滩地形成堤沟河。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水量较小,还淤困难,逐步形成了堤根逐年低洼的不利局面,一旦大洪水漫滩,洪水进入黄河堤防临河坡堤根附近的低洼狭长地带(即堤河或称堤沟河)或串沟走溜引起堤河通过较大流量的现象,形成顺堤行洪,引发横河、斜河,严重威胁堤防安全和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增加河道整治难度,使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严峻,防洪任务艰巨。由于主槽淤积萎缩,造成漫滩机遇增加、水位偏高、退水困难,也使滩区的生产和安全环境恶化。菏泽黄河滩区居住18万人口,黄河滩区即为“行洪河道”,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在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时,滩区必须为全局利益做出牺牲。为了解决滩区群众受灾后的生活问题,1974年以后黄河滩区陆续开展了安全建设,修筑村台、和撤退道路,在保障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投资较少,群众负担能力有限,滩区安全建设还不能满足防洪需要。一是安全建设投资少,进度缓慢。二是避水工程标准低,孤立分散,已经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堤河的存在是顺堤行洪的必要条件,治理堤河是防止顺堤行洪的有效措施。开展堤沟河治理对策研究,在不断加强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堤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人工强化淤筑堤河,可以防止顺堤行洪,提高堤防抗渗能力、减缓顺堤行洪威胁、改善临河生态环境。

胡中升[6](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代艳莉[7](2010)在《湖南省洞庭湖城西垸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区蓄洪垸在长江中下游防洪局势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结论,作为10个洞庭湖重点蓄洪堤垸之一的城西垸堤防标准低,只能防御一般性洪水,同时存在明显的堤身渗透变形和穿堤涵闸水管破损断裂等严重问题。一旦溃垸将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各项建设成就也将毁于一旦。为使堤防工程建设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为了保证有计划、有秩序的分蓄洪水,充分发挥城西垸的蓄滞洪作用,加强堤防建设也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本文从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工程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对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进行城西垸堤防加固工程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并通过各种方案比较、分析,制定了针对治理各种堤防险情的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实施了堤防加固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移民和水土流失的影响,最后做出资金估算和效益分析,由此做出工程的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和敏感性分析。城西垸堤防加固工程的实施,将有效的提高该垸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实现有序分洪,减少分洪时的经济损失,有效的保证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王红[8](2010)在《明清两湖平原水事纠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水利就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两湖平原水土资源大规模的开发源起于明代,一直持续至今。由于降雨丰沛,且年内分配不均,河湖密布,地势低洼,洪涝渍灾害频仍,在此地发展农业,防洪和排涝是必须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难题。为防洪和排涝,两湖平原的人们沿江河两岸修筑了绵长的堤防,将江河洪水束缚于两岸大堤之间的主河床内,并发明了独特的农田水利工程——垸田。垸田仰赖于垸堤,垸堤可以起到二次防洪的作用。垸田颇类似于长江下游平原的圩田,各有闸剅,可灌可排,是适宜两湖平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独特农田水利工程型式。江河堤防和垸田在两湖平原的经济崛起过程中可谓功勋卓着,明中叶,“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已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然而,事物总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在总体“湖广熟”繁荣的表象之下,实则掩盖了环境问题。江河堤防和垸田的修筑,虽保证了丰收,却干扰了两湖平原河湖水系自然演变的规律,改变了泥沙的淤积规律,以前呈面状散漫地在两湖平原平均落淤的泥沙,则呈线状地淤积在主河床之中。于是,江河便频频溃口,垸田则积水难消。当人们更加努力地坚筑江河堤防、更加完善垸子的防洪和排水功能之后,仍无法改变洪水、泥沙、地势低洼、气候等自然条件和自然现象对两湖平原洪涝渍灾害的侵袭之时,人们被迫“饮鸩止渴”,即通过筑塞江汉各分流穴口或支河港汊以阻止洪水进入己境,如此来,江汉主河床的淤积进一步加速,河湖水系环境更加恶化,江河防洪压力继续加大,决口泛滥更加频繁。两湖平原陷入了“河湖水系生态失衡——洪涝渍灾害——以邻为壑——河湖水系以剧变的方式寻求新的生态平衡——再破坏河湖水系的自然生态环境——洪涝渍灾害加重——再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之中。每当人们在自然规律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时,惟一的出路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以邻为壑,水事纠纷不可避免。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压力的增大,两湖平原的环境愈加不堪重负,愈往后水事纠纷愈加频繁复杂,两湖平原的垸田经济发展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两湖平原不同水利利益群体之间水利利益的争斗史。两湖平原的水事纠纷种类繁多,如按河湖水系的自然布局和人工修筑的江河堤防划分,可分为左右岸之间的水事纠纷、同岸上下游之间的水事纠纷、堤外洲滩与堤内广大平原之间的水事纠纷;如按行政区划划分,可分为湖北省与湖南省之间的水事纠纷,湖北省内部各级行政区划之间的水事纠纷;如按垸子划分,可分为垸与垸之间的水事纠纷和垸内水事纠纷;如按血缘划分,可分为宗族间与非宗族间的水事纠纷;如按行业划分,有航运业、水产业、种植业、商业等不同行业间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水事纠纷;如按工程类型式划分,可分为疏堵纠纷(或称开塞纠纷)、围垦纠纷、协修纠纷和排渍涝纠纷。此外,平原和山区之间也曾发生过协修纠纷。以上这些水事纠纷往往群发,即交相发生,各类水事纠纷相互纠结,难分彼此,某个或某类水事纠纷往往历经数朝数百年的时间反复地长期地发生,足见两湖平原水事纠纷的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面对如此密集和复杂的水事纠纷,欲理出头绪,异常困难。本文尊重水事纠纷的客观史实,抽像出水事纠纷的共同特性——地缘特征、行政区划特征、以邻为壑特征和宗族血亲特征;将水事纠纷按照其依托的水利工程分成四类——疏堵纠纷、围垦纠纷、协修纠纷和排涝渍纠纷;通过查找大量文献、档案等资料,在弄清大量水事纠纷的基础上,将两湖平原水事纠纷中的当地人群关系进行了较为切合实际的界定,即居住在同一个地缘的人们拥有共同的水利利益,他们别无选择地(不分贵贱贫富、不计恩怨情仇、不论宗族血亲)组成一个利益群体(也称利益同盟,或称利益共同体),此群体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共同保卫着他们的水利利益不被他方侵害,同时,还争取他们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水利利益;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水利管理部门,享有水事纠纷协调权,本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协调水事纠纷,但由于官僚阶层的管理模式和官员之间的微妙关系,或者迫于对河湖水系环境的变迁的无奈,或者是迫于民生问题,或者是迫于政治局势等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官员在协调解决水事纠纷时会有失公允。总之,水事纠纷是两湖平原水土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水事纠纷的发生和发展又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两湖平原自然河湖水系的干扰和破坏,水事纠纷势必升级,人群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两湖平原河湖生态更大程度上的破坏。如何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当是摆在两湖平原人们面前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在两湖平原的人们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才会出现两湖平原各水利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

冯仲林,殷世林,穆家朝[9](2009)在《黄河标准化堤顶公路设计特点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标准化堤顶公路既具有一般公路的运输功能,又有别于一般公路的特殊作用,它是防洪工程与道路工程的有机结合。探讨它的设计特点,有益于标准化防洪大堤和堤顶公路的设计与建设。堤顶公路设计,既要考虑它的运输通行作用,也要顾及到对堤防工程的影响与标准化堤防的和谐。

索新海[10](2009)在《山东省滨县段黄河治理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成立初期,即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逐渐由个人所有逐渐转变为国家、集体公有。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国家对于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参与者在这一时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以滨县治理黄河为例,由追溯解放后共产党人治理黄河的实践入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治理黄河活动进行历史的考察,探讨那一时期滨县政府的治理黄河的组织办法与策略。这些办法和策略的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力图从组织者和参与者角度来审视这些决策,探究各自在治理黄河中的作用,以及治理黄河对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总结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产生新的认知。

二、黄河大堤加高培厚工程中的测量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大堤加高培厚工程中的测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惠民县黄河水患与社会因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铜瓦厢改道前惠民县环境概况
    第一节 改道之前惠民县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改道之前惠民县的社会概况
    小结
第二章 改道后惠民县的河患及治理
    第一节 改道后惠民县的河患
    第二节 黄河水患治理
    第三节 其他波及河流的整治
    第四节 河患治理的自然与社会效应
    小结
第三章 惠民县官绅民的环境调适
    第一节 河患环境下地方交通的调整
    第二节 河患环境下村庄的迁立
    第三节 河患环境下的土地、农业与民生
    小结
第四章 精神世界的调适:以河神信仰为中心
    第一节 黄河北徙之前山东河神信仰与祭祀
    第二节 黄河北徙山东后河神信仰的变化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 黄河堤防工程概况
    2.1 黄河堤防工程现状
    2.2 黄河堤防工程的特点
    2.3 黄河堤防存在的安全隐患
    2.4 黄河堤防的险情类别及成因
    2.5 黄河堤防工程加固的主要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分析
    3.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因素分析
        3.1.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外部因素
        3.1.2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内部因素
    3.2 安全评价指标的获取
    3.3 安全评价指标的拟定原则
    3.4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HP-熵权法的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模型
    4.1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4.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堤段
    4.3 安全评价值的建立
        4.3.1 定性指标的量化
        4.3.2 定量指标的量化
    4.4 AHP-熵权法
        4.4.1 AHP确定主观权重
        4.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4.3 AHP-熵权法确定组合权重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4.5.1 基本原理
        4.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4.5.3 综合评价隶属度函数
    4.6 综合评价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黄河堤防工程典型段安全性评价
    5.1 代表性堤断及主要参数
    5.2 专家评价
    5.3 综合评价值计算
    5.4 安全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黄河—铁塔样带”地貌与景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学者对于无人机遥感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对黄河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样带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水文气象
    2.3 背河洼地
    2.4 护城堤
    2.5 地上悬河
    2.6 城墙
3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样带数据采集方法
    3.1 低空无人机遥感平台
        3.1.1 无人机平台
        3.1.2 无人机平台机载相机
    3.2 无人机地面控制站
    3.3 无人机影像数据的获取
        3.3.1 线路规划
        3.3.2 野外影像获取
        3.3.3 无人机影像质量检查
    3.4 像控点采集
        3.4.1 河南省连续运行参考站
        3.4.2 野外像控点选刺与测量
    3.5 像控点坐标系统转换
4 样带影像库建设与质量评价
    4.1 数据准备
        4.1.1 定位定向系统
        4.1.2 像控点点文件
        4.1.3 相机参数文件
    4.2 空中三角网测量
        4.2.1 影像初畸变校正
        4.2.2 影像匀光匀色及旋转
        4.2.3 空中三角测量
        4.2.4 影像内定向
        4.2.5 影像相对定向
        4.2.6 影像绝对定向
        4.2.7 空中三角网精度评估
    4.3 DEM数据库建立
        4.3.1 立体测图获取DEM
        4.3.2 全区匹配获取DEM
    4.4 样带DOM
    4.5 DEM分辨率质量评估
        4.5.1 立体测图DEM精度评价
        4.5.2 全区自动匹配DEM精度分析
    4.6 地面粗糙度检测
    4.7 相对精度
5 黄河对样带地貌及景观影响分析
    5.1 地标建筑开封铁塔高程分析
    5.2 黄河对样带地貌影响
        5.2.1 微地貌变化及其原因
        5.2.2 样带地貌空间梯度变化
    5.3 黄河对样带景观格局的影响
        5.3.1 样带景观分类系统原则
        5.3.2 景观格局特点分析
        5.3.3 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菏泽黄河滩区堤沟河危害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河菏泽河段概况
    2.1 黄河洪水
        2.1.1 河龙区间洪水
        2.1.2 龙三区间洪水
        2.1.3 三花区间洪水
    2.2 水沙特性
    2.3 河道概况
    2.4 滩区概况
        2.4.1 黄河滩区分布
        2.4.2 黄河滩区特点及存在问题
        2.4.3 菏泽黄河滩区安全建设
第三章 黄河滩区“堤沟河”现状及问题
    3.1 堤沟河成因分析
        3.1.1 主槽淤积速度大大快于滩地淤积的速度
        3.1.2 堤根附近淤积较少
        3.1.3 生产堤的影响
    3.2 黄河滩区“堤沟河”现状
    3.3 堤沟河对黄河下游防洪的影响
第四章 堤沟河可能发生顺堤行洪分析及其防治
    4.1 堤沟河险情分析
        4.1.1 东明南滩河段
        4.1.2 鄄城刘口河段
    4.2 模型试验分析
        4.2.1 黄河东明河段滚河可能性及堤河护岸工程模型试验
        4.2.2 东坝头至苏泗庄河段特大洪水预报模型试验
    4.3 防止顺堤行洪的基本途径
        4.3.1 河道整治工程措施
        4.3.2 标准化堤防建设
        4.3.3 人工淤滩固堤措施
第五章 淤筑堤河技术分析
    5.1 淤筑堤河具备的技术条件
        5.1.1 水沙条件
        5.1.2 滩区地形条件
        5.1.3 引洪放淤工程
        5.1.4 放淤机械设备
        5.1.5 防洪调度与运行管理经验
    5.2 引洪淤筑堤河技术
        5.2.1 放淤工程
        5.2.2 引水引沙技术
        5.2.3 输水输沙技术
        5.2.4 淤区调控技术
    5.3 机械淤筑堤河技术
        5.3.1 挖沙机械的选择
        5.3.2 挖沙技术
        5.3.3 输沙技术
        5.3.4 淤筑技术
    5.4 引洪放淤与机械放淤结合技术
第六章 淤筑堤河对社会环境影响
    6.1 社会影响
        6.1.1 淤筑堤河,是贯彻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重要措施
        6.1.2 淤筑堤河可改善滩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6.1.3 为滩区补偿政策实施创造条件
    6.2 环境影响
        6.2.1 淤筑工程占地影响
        6.2.2 土壤沙化影响
        6.2.3 退排水影响
        6.2.4 水土流失影响
        6.2.5 对交通的影响
        6.2.6 施工噪音影响
    6.3 不利影响的预防措施
        6.3.1 工程占地
        6.3.2 土壤环境
        6.3.3 风沙
        6.3.4 退水
        6.3.5 水质
        6.3.6 空气质量
        6.3.7 噪声
        6.3.8 水土流失
        6.3.9 施工人员健康保护
        6.3.10 交通
第七章 淤筑堤河典型段方案
    7.1 引洪放淤辅助人工加沙淤筑堤河方案
        7.1.1 引洪淤筑堤河段选择
        7.1.2 放淤条件
        7.1.3 淤区范围和淤积高程
        7.1.4 淤滩工程布局
        7.1.5 放淤顺序和淤筑时间
        7.1.6 放淤水沙条件
        7.1.7 加沙方案
        7.1.8 淤区调控运用
        7.1.9 淤筑工程量
        7.1.10 淤区观测及效果分析
    7.2 高村险点自流淤背工程
    7.3 机械淤筑堤河方案
        7.3.1 淤筑堤河段选择
        7.3.2 淤筑内容
        7.3.3 工程设计
        7.3.4 设备选择
        7.3.5 施工布置
        7.3.6 施工安排与要求
        7.3.7 淤筑工程量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二、黄委会的成立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沿革
        二、机构设置
        三、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第三节 内部管理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二、人事管理
        三、财务管理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三、严密黄河防汛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一、筑堤坝阻敌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三、花园口合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湖南省洞庭湖城西垸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城西垸概况
    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2 水文气象
        2.1 区域水系概况
        2.2 气象
        2.3 水文
        2.4 堤防设计水位
        2.5 施工期洪水
    3 工程地质
        3.1 地质概况
        3.2 已建堤防概况
        3.3 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3.4 堤防工程地质分段及评价
        3.5 建议处理堤段
        3.6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3.7 天然建筑材料
        3.8 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
    1 蓄滞洪区以往治理概况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本垸在洞庭湖蓄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2 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洪灾和险情
        2.4 建设的必要性
    3 工程目标与任务
    4 防洪标准
    5 工程规模
        5.1 工程防护范围
        5.2 工程规模
第三章 工程设计及电气
    1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1 工程等别和标准
        1.2 设计基本资料
        1.3 工程布置
        1.4 堤身加固设计
        1.5 堤基渗控处理设计
        1.6 穿堤建筑物设计
        1.7 进水涵闸防螺工程设计
        1.8 观测设计
        1.9 主要工程量
    2 金属结构及电气
第四章 工程管理及施工组织设计
    1 工程管理
        1.1 工程管理现状
        1.2 工程管理设计依据
        1.3 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4 工程建设期管理
        1.5 工程运行期管理
        1.6 工程安全监测
        1.7 管理设施
        1.8 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1.9 管理经费及来源
    2 施工组织设计
        2.1 施工条件
        2.2 料场规划与开采
        2.3 施工导流
        2.4 主体工程施工
        2.5 施工总布置
        2.6 施工血防措施
        2.7 施工总进度及技术供应
第五章 工程占地处理及移民安置
    1 工程占地影响范围
    2 主要调查成果
    3 农村移民安置初步规划
        3.1 规划原则
        3.2 规划目标
        3.3 移民安置任务
        3.4 移民安置去向
        3.5 移民安置初步规划
        3.6 耕地占补平衡及临时用地复垦规划
    4 专项迁建初步规划
        4.1 规划原则
        4.2 初步规划方案
    5 工程占地处理投资估算
        5.1 补偿标准
        5.2 分项投资
第六章 水土保持
    1 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
        1.1 水土流失现状
        1.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1.3 水土流失预测
    2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方案
        2.1 水土流失防治原则与目标
        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
        2.3 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评价
        2.4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2.5 水土保持措施施工组织设计
        2.6 水土保持监测
        2.7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8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1 投资估算
        1.1 编制说明
        1.2 工程投资
    2 经济评价
        2.1 概述
        2.2 国民经济评价
        2.3 财务评价
        2.4 综合评价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工程特性表

(8)明清两湖平原水事纠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自述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水事纠纷的特征
    一、地缘特征
    二、行政区划特征
    三、以邻为壑特征
    四、宗族血亲特征
第二章 疏堵纠纷
    一、开口疏河纠纷
    二、塞口断河纠纷
第三章 围垦纠纷
    一、洞庭湖区洲滩的占垦与禁围纠纷
    二、江汉平原、江汉堤外洲滩的围垦与禁围
第四章 协修纠纷
    一、请协与拒协
    二、协修份额之争
第五章 排涝渍纠纷
    一、上垸盗决下垸之堤以泄上垸积水纠纷
    二、上垸借道下垸排水纠纷
    三、下垸阻止上垸排水入公河纠纷
    四、垸田排泄积水与湖利纠纷
    五、大垸内部各子垸之间的排涝渍纠纷
第六章 水事纠纷与地方社会
    一、地方水利利益的一致性与本土官绅民的精诚团结
    二、各级官员与水事纠纷的协调
    三、地方士绅——官员协调水事纠纷的阻力和助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9)黄河标准化堤顶公路设计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堤顶公路的特殊作用
二、堤顶公路设计特点探讨
    (一) 关于路基压实度的处理
    (二) 关于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
    (三) 关于路面基层填筑材料
    (四) 设计弯沉值计算与确定
三、结语

(10)山东省滨县段黄河治理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学术回顾
    (三) 研究思路
第1章 新中国成立前滨县段黄河治理面临的形势
    1.1 滨县县情
    1.2 滨县黄河段的基本状况
    1.3 共产党领导下的黄河治理实践
第2章 新中国建立至"一五"计划结束时期的黄河治理实践
    2.1 修复加固黄河大堤
    2.2 保护大堤
    2.3 组织群众积极防汛
    2.4 废除民埝,宽河泄洪
第3章 黄河治理中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3.1 这一时期的黄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
    3.2 经验总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四、黄河大堤加高培厚工程中的测量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惠民县黄河水患与社会因应[D]. 张凤娜. 山东大学, 2021(02)
  • [2]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D]. 李隆俊. 郑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黄河—铁塔样带”地貌与景观特征研究[D]. 李阳. 河南大学, 2016(03)
  • [4]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5]菏泽黄河滩区堤沟河危害及对策研究[D]. 张波. 山东大学, 2014(11)
  •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 [7]湖南省洞庭湖城西垸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D]. 代艳莉.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8]明清两湖平原水事纠纷研究[D]. 王红. 武汉大学, 2010(10)
  • [9]黄河标准化堤顶公路设计特点探讨[J]. 冯仲林,殷世林,穆家朝.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9(09)
  • [10]山东省滨县段黄河治理研究(1949-1957)[D]. 索新海. 河北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黄河大堤加高加厚工程中的测量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