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差层论文_陈梦思,欧阳传湘,张浩,纪国法

导读:本文包含了薄差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阻率,状况,硼酸,孔隙,正交,交联,水淹。

薄差层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思,欧阳传湘,张浩,纪国法[1](2019)在《薄差层油藏控缝高技术研究及压裂参数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薄差层油藏具有层多层薄、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在其压裂过程中经常出现缝高难以控制、铺砂困难、施工压力高的情况,提出了改进的人工隔层控缝高技术。通过增加对主裂缝处理前的小裂缝处理,打开油气通道,采用多次加砂与多级注入相结合的方式,将上浮剂与下沉剂两种转向剂依次泵入裂缝,形成一道人工应力屏障,有效控制裂缝在垂向上的延伸。采用硼酸交联的聚乙烯醇溶液作为压裂液,进一步提高支撑剂的泵入效率。对压裂参数进行优化,并结合累产比随缝数、缝长及导流能力的变化,优选出最佳的参数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9年08期)

葛郎[2](2018)在《精控压裂工艺技术在薄差层挖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差储层物性差、注采关系不完善、动用不均衡。以提高薄差层动用程度和措施增油效益为目的,开展了精控压裂工艺技术研究。根据理论研究明确穿透比对措施后增产效果的影响,确定层内最佳穿透比范围。针对储层及层内砂体的不同发育条件,在纵向上对措施目的层实施精分细卡,在平面上对施工参数实施精准控制,同时配套应用多项工艺技术。在4口井中应用精控压裂工艺技术,平均单井日增油4.8 t,累计增油6 086.9 t,且持续有效,阶段投入产出比达到1∶2.9,见到明显增油效果。应用表明,精控压裂工艺技术可以实现对薄差层的精准改造及有效动用。(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8年04期)

王羽馨[3](2016)在《X区块高分高浓调减体系下薄差层补孔后油层动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分子量调整前后注入参数及注、产剖面变化的研究分析,确定了聚驱后期高—中分子量变更后注入剖面的变化特征,并由此编制了配套调整方案,并于生产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周祥,张士诚,马新仿,柳明[4](2015)在《薄差层水力压裂控缝高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低渗透薄差层的开发,水力压裂是非常有效的增产措施,而薄差层改造的最大技术难题是缝高的控制.本文归纳了影响缝高扩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结合冀东油田的地质参数和施工参数设计了五水平七因素的正交方案,并利用FracproPT软件模拟了不同参数下裂缝的扩展情况,对影响缝高的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缝高的各因素依次为隔/产层地应力差、施工规模、施工排量、压裂液粘度、隔/产层杨氏模量差、地层渗透率、断裂韧性差;隔/产层地应力差越大越有利于控制缝高,减小施工排量和压裂液粘度能减小缝内净压力而有利于控制缝高;油田实例表明,综合人工隔层、变排量和使用较小粘度压裂液能有效控制缝高.本研究对于薄差层的水力压裂优化设计和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代青楼[5](2015)在《薄差层厚度识别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庆长垣目前普遍采用的HY-1000测井系列存在电性特征响应不明显而导致薄差层划分效果较差的问题,开展了薄差层厚度识别技术研究。通过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建立成像测井色级与常规测井电阻率的对应关系及直方图均衡化处理,使原来凸显不出来的薄差层露出本色。以基本岩性曲线图版和色级作为二次辅助判别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薄差层的划分精度。经萨北开发区30口密闭取心井验证,应用改进的方法,平均单井补划表外薄差层厚度2.4 m,补划率2.1%,储层厚度解释符合率高达90.2%,比常规解释提高8.2%。(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5年04期)

赵鑫源[6](2015)在《杏六区薄差层动用界限及合理注采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当前现有的油气总储量中,在物性很差的薄差储层中储存着很大一部分油气,自然产能十分低下。除了油层本身有较低的自然渗透率和物性差,在油田开采的后期,由于地层压力的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地层产生了不可逆塑性形变,油层的渗透率也随之降低;而且这些油层本身具有较小的有效厚度,各项物性的非均质性特别严重,平面分布又不连续,这就为有效的开发利用薄差储层增添了难度。本文以大庆油田杏六区为对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影响薄差储层动用效果因素,并确定杏六区薄差层合理注采方式。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对表外岩样进行常规物性测试并利用稳定法进行启动压力测试;通过人造浇铸岩心对杏六区进行渗透率级差筛选,找出低渗透层动用临界值,并利用可视化岩心微观驱替实验,研究薄差层剩余油分布对动用效果影响;通过人造浇铸岩心模拟研究薄差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对薄差层采收效果的影响,其中包括不连续泥质薄夹层的分布模型和砂体迭置及相变模型的研究,找出在不同注采方式下影响薄差层水驱采收效果影响因素,得出薄差储层水驱规律,为薄差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15)

段英娇[7](2015)在《杏四~六面积北块薄差层布井方案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期甚至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而采出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剩余油还存在于地下,剩余油挖潜的潜力还很大。杏四~六面积北块非主力油层综合含水率达到93.75%,已进入特高含水期,薄差层成为水驱开发的主要对象。因此,为保证油田长期稳产,确保长远的经济及社会效益,需对薄差层提高采收率进行研究,对区块层系细化、注采开发、井网方式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注采系统,设计措施方案,形成薄差层综合评价技术及挖潜技术,有效动用薄差储层剩余油。本文在详细了解区块地质特点和储层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现场所给的静态地质数据建立了区域地质模型,考虑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对地质模型进行了粗化。然后,根据现场提供的开发动态数据进行了历史拟合,拟合的主要指标包括:产液量、含水率和采出程度,拟合满足精度3%。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薄差储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确定剩余油类型,通过量化各类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加密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制定布井方案,并从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优选布井方案。优选结果显示:薄差储层分叁套层系开采,即萨尔图好层、萨尔图差层和葡Ⅰ4组及以下油层,含水率下降了2.84%,采收率提高了5.05%,明显提高了水驱开发效果。所得成果为改善薄差储层动用程度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15)

苗清,刘江,齐向东,李砚明[8](2015)在《薄差层水淹模式分析与定性判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测井系列下薄差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符合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油田挖潜需求。从目前测井系列出发,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取多项反映水淹特征的判别指标,通过指标的模式结构分析,提出了简单易行的距离判别方法,明确了影响薄差油层解释符合率的主要因素是测井曲线垂向分辨率低、井眼扩径、钻井液侵入及孔隙度测井误差,实现了水淹级别的定性判断。经取心井高、中、低、未4个水淹级别验证,解释符合率高达79%,较过去提高10%以上,为老区挖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5年02期)

梁爽[9](2014)在《大庆油田杏六区薄差层有效动用界限及技术政策界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长垣内部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不断深入,目前的水驱开发对象已由中高渗透层逐渐转变为薄差储层,这类储层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开发效益较差,但是已探明的储量中却有剩余的数亿吨储量主要存在于低渗透的薄差储层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杏六区已布四套井网,分别是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网、二次加密井网和叁次加密井网,其中二次和叁次加密井网主要针对薄差储层开采,而叁次加密井尚未完全投产。经过二次加密调整后,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薄差储层开发井网的部署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注水井驱动效果差、动用程度低等问题,油层发育较差的表外储层动用仍困难。为了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渗透率低、物性差的薄差储层的动用程度,使其能建立起有效的驱动体系,就需要加强对薄差储层动用界限和技术政策界限的研究。本文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薄差储层有效动用与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界限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研究了薄差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并与厚油层进行对比,同时开展了薄差储层有效动用界限和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的研究。本文以大庆油田杏六区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地质特征和储层物性的研究,分析储层的构造及断层特征,地质发育和物性特征。通过室内常规压汞实验和恒速压汞实验,对比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是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和孔喉比,采用毛管压力曲线归一化方法对比表内厚层、表内薄层和表外储层的物性差异,并分析影响不同类型储层动用程度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通过取芯井水洗资料,对薄差储层的动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影响薄差储层动用程度的因素,包括储层的物性参数以及开发因素等,并通过压力数法、非线性渗流指数法确定了渗透率的动用下限,基于室内双管并联实验确定了级差上限,由核磁共振实验确定了孔喉动用下限。结合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合理井网密度及井距,建立了杏六区中部区块的叁维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在模型拟合精度达标的基础上分析平面及纵向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开展表外储层独立开发研究,同时探讨了增产措施的潜力及相应界限。研究表明:杏六区表内薄层水洗状况较好,表外储层随着砂岩厚度增加,动用层数增加,二次加密后仍有相当部分的表外储层未发生动用;渗透率、含油性、厚度及厚度类型、储层非均质性、沉积相分布、注采类型、层间干扰和井网井距均对薄差储层有效动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杏六区薄差储层有效动用的渗透率下限为1×10-3μm2,物性较差的薄差储层有效动用的级差上限为5,薄差储层流动孔喉半径下限平均值为0.288μm;杏六区合理井网密度为32.85口/km2,合理井距为156~228m;表外砂体分布面积较大的薄差储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当同时开采薄层和表外层时,薄层的开采效果较好,薄差油层射孔层KH标准差大于20以后,产油量与KH标准差呈负相关关系,通过进行表外储层独立开采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独开采表外储层有利于油层动用程度的提高;区块存在措施控水潜力,措施对改善薄差油层的开发效果起到较好的作用,根据已实施的措施效果给出参数界限:补孔层含水85%以下;堵水层含水97%以上;压裂层含水90%以下;细分注水层段内小层数控制在7个以内、砂岩厚度5m以内。(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6-15)

夏鹏[10](2014)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薄差层地质特征研究及水平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孤岛油田中一区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开发,目前主力油层都已经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期,含油饱和度急剧下降。为保证油田稳产需求,以及有国内外对薄差油层开发的大量实践经验作为指导,中一区薄差油层逐渐受到油田工作者们的重视。本次论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结合生产课题,研究薄差层基本特征以及适合孤岛油田中一区Ng5、Ng6砂组薄差油层开发的水平井地质设计方案。水平井地质设计是以薄差层中油气分布为主要导向的,而油气在薄差层内的分布受到工区基础地质特征、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原油物理性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论文研究发现薄差层在工区内呈条带状分布,非均质明显。平面上整体物性较差、干层较多,并且心滩附近物性明显好于主河道;垂向上薄差层呈正韵律特征。干层的存在使薄差层中油层呈孤立条带状、土豆状发育,适合于采用水平井开发方案。对于水平井地质设计,主要内容是对井口坐标,直井段长度,造斜点深度,水平井造斜段曲率半径,A、B靶点坐标,水平段方位,水平段垂向位置以及水平段长度等水平井基本参数的设计。论文通过分析Ng561薄差层中影响水平井各设计参数的主要因素,针对该薄差层提出水平井W1井的水平段方位为NE77.89°,长度为140m;直井段长度为540m,造斜点海拔为-540m;井口坐标(E,N)=(0,0),A靶点坐标(E,N)=(79.5,131.3),B靶点坐标(E,N)=(180,226)。(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06-01)

薄差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薄差储层物性差、注采关系不完善、动用不均衡。以提高薄差层动用程度和措施增油效益为目的,开展了精控压裂工艺技术研究。根据理论研究明确穿透比对措施后增产效果的影响,确定层内最佳穿透比范围。针对储层及层内砂体的不同发育条件,在纵向上对措施目的层实施精分细卡,在平面上对施工参数实施精准控制,同时配套应用多项工艺技术。在4口井中应用精控压裂工艺技术,平均单井日增油4.8 t,累计增油6 086.9 t,且持续有效,阶段投入产出比达到1∶2.9,见到明显增油效果。应用表明,精控压裂工艺技术可以实现对薄差层的精准改造及有效动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差层论文参考文献

[1].陈梦思,欧阳传湘,张浩,纪国法.薄差层油藏控缝高技术研究及压裂参数优选[J].中国科技论文.2019

[2].葛郎.精控压裂工艺技术在薄差层挖潜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8

[3].王羽馨.X区块高分高浓调减体系下薄差层补孔后油层动用特征研究[J].石化技术.2016

[4].周祥,张士诚,马新仿,柳明.薄差层水力压裂控缝高技术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代青楼.薄差层厚度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

[6].赵鑫源.杏六区薄差层动用界限及合理注采方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7].段英娇.杏四~六面积北块薄差层布井方案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5

[8].苗清,刘江,齐向东,李砚明.薄差层水淹模式分析与定性判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

[9].梁爽.大庆油田杏六区薄差层有效动用界限及技术政策界限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10].夏鹏.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薄差层地质特征研究及水平井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论文知识图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图9喇萨杏油田萨葡油层薄差层荧光显...高台子油层组薄差层水淹层典型...10喇萨杏油田萨葡油层薄差层油质...葡萄花油层组薄差层水淹层典型...断层附近及河道边部的薄差层存...

标签:;  ;  ;  ;  ;  ;  ;  

薄差层论文_陈梦思,欧阳传湘,张浩,纪国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