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交替作用论文_柴丽娟,郭丽萍,陈波,罗德谟,黄国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冻融交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土,作用,煤矸石,结构,应变,高寒区,团粒。

冻融交替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柴丽娟,郭丽萍,陈波,罗德谟,黄国钢[1](2019)在《冻融和碳化交替作用下生态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剪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减速在生态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桥面无缝连接板内引起的剪应力问题,设计了冻融-碳化交替作用下生态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剪切性能试验.首先研究生态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试块的碳化前沿,然后研究试块的剪切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交替次数的增加,试块的碳化前沿逐渐增加;随着交替次数的增加,试块应力-应变上升段曲线逐渐平缓,弹性模量损伤因子逐渐增加,而剪切应变能损伤因子在交替次数1~3次后增加,在5~15次后降低.因此,在桥面连接板设计中可采用经历15次交替作用后试块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吕涛[2](2018)在《冻融循环与动力冲刷交替作用下生态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生态混凝土因其透水、植生的功能而被普遍运用到护坡工程中,面对冻融破坏和冲刷磨蚀,其耐久性受到了考验。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冻融与硫酸盐侵蚀环境的多孔质生态混凝土动水冲刷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608235)”,2015年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面上项目“透水混凝土——人工湿地雨水回用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H2015004)”和北控水务自主科技立项项目“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改性生态混凝土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ZLX-2017-12)”的资助下,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基础,对生态混凝土分别进行了冻融循环、动水冲刷以及双重因素交替作用下的侵蚀试验;建立了冻融损伤的寿命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今后的配合比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生态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及原材料的选择要求,提出配合比设计方法和制备工艺,确定不同骨料粒径生态混凝土的配合比,对水泥净浆流动度、孔隙率和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2、采用快速冻融法对叁种尺寸的生态混凝土试块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即100mmx100mmx400mm棱柱体试块、100mm立方体试块和150mm立方体试块,探索了其宏观力学性能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观察试块的破坏现象并探讨冻融破坏机理。试验结果发现生态混凝土的质量、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都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抗压强度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更大;生态混凝土冻融破坏的速度比普通混凝土更快,主要是因为其内部连通孔隙的孔径远大于水泥石内的毛细孔,承受更大的膨胀压力和渗透压力。建立了冻融损伤的寿命预测模型,预测出生态混凝土试块的最终冻融循环次数为38次,预测值与试验值相符。3、采用水下钢球法对叁种骨料粒径(3~7mm,5~16.5mm,16.5~31.5mm)的生态混凝土进行了冲刷试验,探究其磨损率与抗冲磨强度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骨料粒径对其耐磨性的影响。生态混凝土的抗冲刷性能高于普通混凝土,且骨料粒径越大,抗冲刷性越好;适当调整骨料粒径可以提高抗冲磨强度,但也要注意细骨料和水泥含量,若过少则会导致骨料间粘结力过低。对生态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与动水冲刷交替作用的侵蚀试验,与单因素试验进行对比,发现交替作用对生态混凝土的影响更大,主要是因为在冻融作用下骨料间的水泥浆受到膨胀应力和渗透压力的破坏而出现微裂缝,随着含砂水流的冲刷,骨料间的水泥浆更容易脱落,粗骨料也因此丧失粘结力而整块脱落。(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晓宁[3](2018)在《川西北高寒区冻融交替作用下土壤水—热运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高寒区广泛分布着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冻融过程中的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在草场退化、土壤沙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川西北高寒区沙化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经昼夜连续反复冻融、长期冻融过程,探明冻融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监测冻融前后土壤的水热运移特征,模型拟合土壤水热运移规律,为合理确定冻融期土壤水热调控技术参数,提高土壤水分生产力,促进川西北高寒区生态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经过不同的冻融循环模式后,天然草地和沙化草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均有差异。连续反复的冻融和长期冻融后,天然草地和沙化草地各层土壤黏粒含量均降低,粉粒和砂粒含量增加,且沙化草地土壤各层砂粒含量高于天然草地;土壤容重较冻融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毛管孔隙度减少,非毛管孔隙度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总孔隙度整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沙化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持水性降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随着水吸力的增大均表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平稳”的变化趋势,曲线形态较接近,且变幅较一致。(2)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研究不同冻结和消融时间、温度、次数条件下,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含水率和温度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反复冻融交替后,无论是沙化草地还是天然草地各层土壤含水率出现骤升的时刻与湿润锋经过的时刻不尽相同,达到稳定的结束时间基本呈现时间短-长相间隔的规律;长期冻融后,沙化草地和天然草地各层土壤含水率出现骤升和骤降的时刻存在差异,且冻融后土壤出现骤降的时刻明显早于冻融前。沙化草地土壤冻融前土壤温度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而冻融后土壤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天然草地土壤冻融前温度呈现缓慢升高趋势,而冻融后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层土壤温度变化无明显规律。长期冻融后,沙化草地各层土壤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天然草地各层土壤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呈现出波动降低的趋势。(3)构建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运移的数学模型,利用Hydrus-1D软件进行求解,并对土壤水热运移数学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连续反复冻融循环和长期冻融对土壤体积含水量有显着影响,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沙化草地3~5月土壤体积含水率随的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6~9月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天然草地3~9月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沙化草地和天然草地各层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年变化相一致,距表层越近温度变化幅度越大,天然草地各层最高土壤温度略大于沙化草地各层土壤温度。(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8)

张海欧,解建仓,南海鹏,韩霁昌,汪妮[4](2016)在《冻融交替对复配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质的交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冻融交替作用下复配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质之间的关系,采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方法,分析冻融周期以及团粒结构含量对复配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交替经过1,2,5,10周期时各个粒级团粒结构的分配比例有明显变化,<0.5mm的小粒径团粒结构含量增加,>1mm的大粒径团粒结构含量减少;冻融循环对复配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极显着影响,1∶1,1∶2,1∶5复配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随冻融周期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周期时达到峰值,与冻融前相比,分别增加68%,55%,59%;冻融循环与土壤团粒结构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复配土壤有机质含量,冻融交替作用下3种比例复配土壤小团粒结构(粒径<0.5mm)与有机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利用冻融交替作用对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有机质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得到持续不断的改善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向东,李庆文[5](2016)在《冻融交替作用下煤矸石混凝土性能裂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冻融交替作用下煤矸石混凝土性能裂化规律,采用快冻法,分析不同水灰比和含气量对其质量、动弹性模量及强度等方面损失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损失率与循环数呈正相关,其显着性为水灰比0.75>水灰比0.65>水灰比0.55;水灰比为0.65和0.75时,其相对动弹性模量显着降低,降低变化率分别为9.56%、11.2%;不同含气量条件下强度损失率与循环数呈正相关,显着性为含气量1.8%>含气量3.5%>含气量4.4%。(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6年02期)

李庆文,李桂秀,李洋[6](2015)在《冻融和碳化交替作用煤矸石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冻融和碳化交替作用下煤矸石混凝土的耐久性,利用冻融与碳化循环试验,研究其质量、动弹性模量、强度及碳化深度等方面损失特性,分析冻融和碳化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质量损失率与循环数呈正相关;相对动弹性模量与循环数呈负相关,显着性为水灰比0.75>水灰比0.65>水灰比0.55;冻融对强度增长起负作用,损失率为0.32%~2.06%,碳化使强度增长,最大增长率7.11%;碳化与时间呈正相关,碳化-冻融对碳化影响比冻融-碳化显着,碳化差值0.94~2.07 mm。冬春交替对其损失率影响比秋冬交替更显着。(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5年04期)

刘绪军,景国臣,杨亚娟,王亚娟,任宪平[7](2015)在《冻融交替作用对表层黑土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冻融交替作用,研究冻融交替作用对表层黑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冻融作用使表层黑土体积增大,导致表层黑土密度降低,土壤大团聚体破碎为小团聚体,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减小,团聚体稳定性能降低;2)土壤含水率大小、冻融循环次数是土壤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3)冻融作用破坏了表层黑土物理性状,降低了黑土黏聚力和抗冲能力,致黑土区春季产生严重的冻融侵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赵高升,何真,杨华美[8](2013)在《冻融循环和碳化交替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边冻融和一维碳化的方法,在冻融循环和碳化交替作用下,研究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孔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交替作用早期,碳化能够阻止部分冻融产生的气孔结构衰变,但随着交替作用周期的延长,碳化不断消耗孔壁周围的钙电子层,破坏气孔体系的稳定.在交替作用早期,碳化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但到后期,碳化反而加速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混凝土结构抗冻耐久性设计和使用寿命预测时,必须考虑和引进碳化与冻融的交替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张益多,许露露,刘荣桂,刘涛[9](2013)在《冻融与疲劳荷载交替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2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冻融和疲劳交替试验,探索疲劳荷载上限、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度及冻融疲劳交替次数比对试件外观形态、疲劳加载时的挠度及混凝土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极差分析方法研究预应力度、疲劳荷载上限和冻融疲劳交替次数比对动弹性模量衰减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加预应力和提高混凝土强度可以有效改善试件的抗冻性能;冻融作用增大了疲劳加载时试件的挠度增加率,促进了试件刚度的衰减;疲劳荷载上限始终是影响动弹性模量衰减的控制因素,随着试验的进行预应力度和冻融疲劳交替次数比对试件动弹模量的影响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3年04期)

邓会江,田正宏,刘代鸿[10](2012)在《冻融—碳化交替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面冻融法与碳化试验方法,对不同成型方式(透水模板成型和普通钢模成型)混凝土试样分别进行冻融—碳化交替作用和单因素作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能有效抑制冻融损伤,且其抑制作用随水胶比增大而增强;透水模板增强混凝土表面成型质量,其冻融损伤和碳化深度显着降低,碳化对冻融损伤抑制作用较普通钢模成型试样小。(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冻融交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生态混凝土因其透水、植生的功能而被普遍运用到护坡工程中,面对冻融破坏和冲刷磨蚀,其耐久性受到了考验。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冻融与硫酸盐侵蚀环境的多孔质生态混凝土动水冲刷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608235)”,2015年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面上项目“透水混凝土——人工湿地雨水回用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H2015004)”和北控水务自主科技立项项目“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改性生态混凝土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ZLX-2017-12)”的资助下,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基础,对生态混凝土分别进行了冻融循环、动水冲刷以及双重因素交替作用下的侵蚀试验;建立了冻融损伤的寿命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今后的配合比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生态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及原材料的选择要求,提出配合比设计方法和制备工艺,确定不同骨料粒径生态混凝土的配合比,对水泥净浆流动度、孔隙率和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2、采用快速冻融法对叁种尺寸的生态混凝土试块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即100mmx100mmx400mm棱柱体试块、100mm立方体试块和150mm立方体试块,探索了其宏观力学性能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观察试块的破坏现象并探讨冻融破坏机理。试验结果发现生态混凝土的质量、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都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抗压强度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更大;生态混凝土冻融破坏的速度比普通混凝土更快,主要是因为其内部连通孔隙的孔径远大于水泥石内的毛细孔,承受更大的膨胀压力和渗透压力。建立了冻融损伤的寿命预测模型,预测出生态混凝土试块的最终冻融循环次数为38次,预测值与试验值相符。3、采用水下钢球法对叁种骨料粒径(3~7mm,5~16.5mm,16.5~31.5mm)的生态混凝土进行了冲刷试验,探究其磨损率与抗冲磨强度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骨料粒径对其耐磨性的影响。生态混凝土的抗冲刷性能高于普通混凝土,且骨料粒径越大,抗冲刷性越好;适当调整骨料粒径可以提高抗冲磨强度,但也要注意细骨料和水泥含量,若过少则会导致骨料间粘结力过低。对生态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与动水冲刷交替作用的侵蚀试验,与单因素试验进行对比,发现交替作用对生态混凝土的影响更大,主要是因为在冻融作用下骨料间的水泥浆受到膨胀应力和渗透压力的破坏而出现微裂缝,随着含砂水流的冲刷,骨料间的水泥浆更容易脱落,粗骨料也因此丧失粘结力而整块脱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冻融交替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柴丽娟,郭丽萍,陈波,罗德谟,黄国钢.冻融和碳化交替作用下生态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剪切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吕涛.冻融循环与动力冲刷交替作用下生态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8

[3].李晓宁.川西北高寒区冻融交替作用下土壤水—热运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4].张海欧,解建仓,南海鹏,韩霁昌,汪妮.冻融交替对复配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质的交互作用[J].水土保持学报.2016

[5].张向东,李庆文.冻融交替作用下煤矸石混凝土性能裂化的研究[J].非金属矿.2016

[6].李庆文,李桂秀,李洋.冻融和碳化交替作用煤矸石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非金属矿.2015

[7].刘绪军,景国臣,杨亚娟,王亚娟,任宪平.冻融交替作用对表层黑土结构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

[8].赵高升,何真,杨华美.冻融循环和碳化交替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

[9].张益多,许露露,刘荣桂,刘涛.冻融与疲劳荷载交替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研究[J].工业建筑.2013

[10].邓会江,田正宏,刘代鸿.冻融—碳化交替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单盐-冻融-干湿循环对比试验中试件的...复合盐浸-冻融-干湿试验中C组盐溶液中...冻融交替作用对黑钙土锌赋存形...冻融交替作用对交换态2n的影响冻融交替作用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冻融交替作用对有机结合态Z。的影...

标签:;  ;  ;  ;  ;  ;  ;  

冻融交替作用论文_柴丽娟,郭丽萍,陈波,罗德谟,黄国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