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实证研究

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实证研究

赵敏[1]2004年在《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10月31日,上市公司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其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成功完成分拆上市的上市公司,而且到目前为止它也是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唯一成功的一家,同仁堂模式为广大学者研究分拆上市这一新型的资本运作方式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现实的视角。本文对西方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两大财务假说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同仁堂分拆上市的经济动因。同时对同仁堂公司的同业竞争者的股价反应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同仁堂分拆上市的经济动因更符合信息不对称假说理论,即同仁堂分拆上市导致股东财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分拆之前同仁堂公司的价值被市场相对低估,而同仁堂科技公司的价值被市场相对高估,通过分拆,公司价值信息获得了更多的披露,这减轻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市场重新认识了同仁堂和同仁堂科技公司的价值,而同仁堂公司的价值是同仁堂科技公司价值的好几倍,因此同仁堂股票对分拆上市事件的净反应为正,即在分拆上市宣告期,同仁堂股票获得了显着的正的超额报酬率,分拆上市带来了母公司股东财富的增加。

赵敏[2]2004年在《同仁堂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分拆上市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重组方式,它能够导致母公司股东财富的增加,西方对这一经济现象的解释主要为两大财务假说--信息不对称假说和资产剥离价值假说,本文运用这两大假说探讨了同仁堂分拆上市的经济动因,并对分拆宣告期同仁堂的同业竞争者的股价反应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支持了信息不对称假说,从而得出了同仁堂分拆上市的一个经济动因。

于海云, 杨庆林, 罗正英, 蒋薇薇[3]2009年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动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00年1月1日到2010年4月13日之间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至境外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采用事项研究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市场反应及其经济动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在分拆上市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后有显着的正向市场反应,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次之,上市公告日前后短期市场反应为负,长期为正。本文通过对所有案例在分拆上市前后年度的现金流状况、现金收益(即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资产总市值)、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及高管人员持股数量及薪酬进行对比,总结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四大经济动因:母公司价值提升、融资策略、核心化战略和管理层激励。研究还发现,分拆上市的市场反应绩效具有较强的正向趋同性,与分拆上市后母公司的实际财务绩效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并且投资者产权保护较好的公司分拆上市的市场反应绩效和财务绩效的一致性更为明显。

林旭东, 聂永华[4]2009年在《分拆上市与价值创造:多视角的经济动因分析》文中认为从不同视角研究分拆上市因素,可以认为:控制权收益、财务方面的考虑、子公司经营业绩的合并能力,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入能力,是公司管理层考虑实施分拆上市时的重要决策依据;从分拆上市的经济动因看,不对称信息假说能更好地解释分拆宣告期的超常收益,而分离收益假说则在解释分拆给母子公司带来经营绩效的改善方面更具说服力,两者可统一在为公司相关利益者(股东、管理者)创造价值的基点方面。研究分拆上市对我国来说也有很大的意义和空间。

叶丰源[5]2013年在《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研究》文中提出分拆上市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早在2000年,当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青鸟天桥(原600657.SH)分拆其旗下的北大青鸟环宇(8095.HK)赴香港上市,此举创造了我国上市公司(不含港台)进行狭义分拆的先例。之后同仁堂、同方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也陆续完成分拆,分拆上市一度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话题。然而十二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国上市公司成功完成分拆上市的案例仅仅只有十二例。如此缓慢甚至停滞的发展态势与国内上市公司跃跃欲试的姿态并不相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证监会对上市企业分拆的审核标准一向是从严把握,降低了我国狭义分拆的成功率;二是2006年中国股市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波牛市,许多企业在此期间抓住机遇实现整体上市,因此分拆上市渐受冷落。直到2010年,证监会在创业板业务交流会议上提出允许境内主板上市公司分拆下属企业到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分拆上市这一资本收缩手段又重新开始受到热捧。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许多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再加上证监会严把股权融资的审核关,上市公司群体的流动性状况也出现了偏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并且能够有效筹集资金改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许多上市公司又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分拆上市这一资本收缩手段,有不少上市企业开始研究分拆子公司到香港上市的可行性。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较大的争议,分拆上市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围绕着分拆上市能否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而展开了激辩,至今也未得出统一的结论。而本文正是围绕分拆上市是否能够改善相关上市公司的绩效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这一争议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本文主要可以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作者自己整理写作思路,并且让读者能够较为直观的对整篇文章建立起一个初步认识。这一部分先是指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通过研究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并说明了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意义;然后介绍了本文主要的研究逻辑以及展开研究的主体框架;接下来展示了将会采用的六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独特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的所涉及的理论以及前人研究的整理和综述。这一部分先是对本文所研究的分拆上市的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将其与其他相近的概念区分开来,并且明确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分拆上市属于狭义分拆,即已上市公司的分拆;继而再对相关的支持性理论进行阐释和说明,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对此前分拆上市这一领域的中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评述,明确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加入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本文决定采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分拆上市为母公司带来的短期价值提升,运用会计研究法来研究分拆后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改善情况,最后采用国内研究分拆上市时常用的案例分析法来总结出本文的最主要论点。第叁部分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现状的分析。该部分先是对当前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且列出了当前上市公司要申请分拆上市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接着对已经成功分拆的案例进行了多角度描述性统计;最后对成功完成分拆的上市公司的动机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拆上市风险分析中关于分拆上市是否能改善上市公司绩效的争议引出了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分拆上市完成前后母公司绩效状况的研究。该部分先是采用事件分析法来研究分拆上市的公告效应对母公司市场价值的短期影响;接着采用会计指标研究法来研究分拆上市带给母公司的中长期影响。经过实证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分拆上市能够为母公司的股票价格带来显着的超额收益率;从长期来看,各家进行分拆上市的公司之间经营绩效分化明显。有些上市公司在完成分拆后经营绩效全面稳定提升,如同仁堂和友谊股份;但也有些企业在分拆后没有扭转经营情况出现恶化迹象,如海王生物;甚至还出现托普软件这样在分拆后业绩大幅下滑而导致退市的情况。那么同样是进行了分拆上市,为什么各上市公司的后续发展情况会出现如此大的不同,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从分拆上市中真正获利呢?下面的一部分将通过对我国分拆上市中的两个经典案例的对比分析,来对这一问题作出笔者自己的解释。第五部分主要是要探讨究竟什么样的上市企业能从分拆中获利,该部分是通过对同仁堂以及托普软件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案例的对比分析来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若想通过分拆上市达到改善公司绩效的目的,其关键在于其分拆融资的出发点一定是要切实落在合理的经营战略规划上,要有的放矢。而脱离了公司经营的实际状况,只把分拆上市当成一个纯粹的资本运作手段来进行操作的话,往往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第六部分是通过对文章叁、四、五部分研究结果的梳理,来突出强调本文的主要结论。同时,也为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提出一些简要的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首先,之前国内对于分拆上市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进行,抑或者是针对所有的广义分拆行为进行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已上市公司分拆行为的全面研究。本文则从这一角度做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其次,之前国内外对于分拆上市长期绩效的研究主要也是采用事件分析法来进行,但笔者认为分拆上市其根本的目的是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而这些经营绩效的改善状况,仅仅靠事件分析法来对样本股票价格进行研究是无法完全体现的。因此,本文创新的引入了会计研究法来考察分拆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再者,本文对影响短期分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这在国内的研究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同时,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文中所使用的事件分析法是笔者自学的,难免可能处理的不是很成熟。其次,对于我国分拆上市的案例,是笔者根据公开披露信息以及一些数据库资料进行的手动搜集,难免可能存在遗漏。还有,就是一些狭义分拆的内容在本文中没有得到探讨,特别是基于子公司视角的研究在本文中体现的较少,希望在今后有机会能弥补这些遗憾,也恳请各位评阅老师不吝指正。

陈伯明[6]2012年在《A股上市公司子公司分拆上市及财富效应探讨》文中提出将子公司分拆上市是上市公司剥离和重构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利于重估企业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股东财富。尤其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部分企业的价值由于多元化等原因被低估。因此,鼓励分拆上市,能够促使企业的价值回归,最终也给予股东更大的回报。

李慜劼[7]2011年在《我国集团公司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演进历史来看,经济组织经历了从单一组织到大型化和集团化组织的过程。当下国际国内经济组织的主流方式是集团公司,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经营方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财务运作能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围绕集团公司展开。企业战略包括总体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叁个层次。卡普兰教授指出:集团公司在制定战略时必须让成员企业通过协同效应为整个集团公司增加价值。在这个集团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财务战略在整个集团公司的战略矩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战略是为适应公司总体的竞争战略并筹集必要的资本,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行这些资本的方略。集团公司财务战略是指集团公司通过分析战略环境和集团内部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策划集团总体的长期发展相关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并确保其执行,以维持集团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实现集团公司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和制定企业的财务战略需要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资本市场为集团公司财务战略尤其是筹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前提,资本市场的筹资速度和质量也符合集团扩张的时间性安排和低成本意图。离开资本市场的财务战略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是否上市是集团公司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集团财务融资战略的重要内容。整体上市是指一家公司将其主要资产和业务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进行上市的方式。分拆上市是指一家公司将其部分资产、业务或某个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进行上市的方式。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是两种企业上市的不同方式。从股权分置到全流通时代,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此消彼长,见证了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开放、多元和规范的过程。财务战略是用战略的思维方式解决财务问题而制定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决策措施。财务战略目标应该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财务战略的制定只是良好的开端,如何有效的实施财务战略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财务政策的落实。财务政策是指企业制定的用来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财务行为的一套指南和规则。财务政策不仅是实现集团公司经营政策和财务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优化集团公司理财行为,提高理财效率的重要基础。财务战略和财务政策最终会反映在财务绩效上所谓绩效,也称效绩、业绩、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层含义。财务绩效是经营绩效在财务数据上的体现,是通过财务数据反映出来的企业经营的业绩和效率。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是相互联系的概念,也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脉络。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财务绩效通常是其财务战略实施结果的体现,而财务战略又是结合企业现有财务绩效基础以及希望实现的财务目标而制定出来的,财务政策是财务战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桥梁。财务政策是财务战略实现的具体到融资、筹资、利润分配等方面的措施,也是达到财务绩效目标的手段。集团公司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有其特殊性,首先集团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需要考虑集团整体战略,因此其制定过程更加复杂;其次,集团公司财务政策的落实需要集团公司强有力的牵引和约束,其实施必须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再次,集团公司财务绩效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支撑。通过分析集团公司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的相关性,一方面帮助我们深入认识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的大背景下研究集团公司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以及对应的筹资、融资、利润分配等活动,有利于我们认识财务管理的本质以及财务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集团公司个体差异,集团公司会选择整体上市或分拆上市两种不同的上市方式。无论采用何种上市方式,集团公司上市的最终目标是让企业产权证券化和多元化,提高市场竞争活力并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集团公司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马太效应”,即越是经济效应好的集团公司越重视财务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越重视财务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集团公司的经济效应越好;反之则不好。本文通过分析集团公司上市方式、路径及选择,以经济组织大型化、集团化发展趋势为起点,研究集团公司上市过程中财务战略规划、财务政策制定、以及由此导致财务绩效上的差异,为集团公司上市方式的选择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框架结构为: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思路框架。第二章归纳汇总了国内外上市方式的相关理论;国内外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相关研究成果;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的文献综述。第叁章分析了经济组织的集团化发展趋势、我国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与资本市场,得出了集团公司选择上市融资的必然性。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分拆上市与整体上市的概念、历史溯源、经济动因比较和优缺点比较。第五章主要对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分别具体研究以及研究叁者之间的相关性。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研究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上市方式与财务政策、上市方式与财务绩效的关联性。第六、七、八章是对第五章内容的充实,也与第四章上市方式的内容联系。通过阐述第四、五章的内容以及在第六、七、八章的研究基础上,第九章论述了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本章的研究包括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是整篇论文的核心章节。第十章是研究总结和政策建议,其中研究总结包括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从经济组织发展形式的角度切入,以集团公司为研究的主体,重点探讨集团公司组织形式、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方式等相互关联的内容。将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叁者的联动性在集团公司层面以及放入上市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第二,对传统意义的集团上市方式做了再分类和上市路径的研究。根据集团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范围将整体上市分为第一类整体上市和第二类整体上市。根据分拆上市前集团公司是否已上市,将分拆上市分为第一类分拆上市和第二类分拆上市。本文还结合各时期历史、集团公司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归纳出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实现上市融资的两条典型路径。第叁,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将中外运集团分拆上市和中远集团整体上市相关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和财务绩效做了比较和分析。通过论述两大集团公司采用不同上市方式后财务战略制定、财务政策实施和财务绩效表现,生动翔实的数据得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包括财务战略制定、实施、评价与上市方式之间的联系。并将案例与理论分析结合得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通过本文研究我们深入认识了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的内在联系以及财务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性。集团公司选择不同的上市方式会带来财务战略的差别,财务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差别,最终表现出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绩效的差异;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国有集团公司相关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为国有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和跨越式发展,打造资本市场的平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规范国有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提供参考。为那些正在准备或将来准备上市的国有大中型集团公司提供可操作的依据;为大型民营集团公司的上市进程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对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和广大股民而言,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促使投资者关注集团公司和集团公司的上市子公司基本面,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减少投机行为。

田书贤[8]2014年在《分拆上市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证监会推出主板上市公司在满足六大条件之后可以在创业板上分拆上市的消息后,一时间,分拆上市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话题。而公众对分拆上市的议论也都是围绕着以下两个话题:企业应不应该进行分拆上市?分拆上市到底对企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所以,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公司进行分拆上市前后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进行分拆上市的样本公司汇总发现,分拆上市的公司绝大部分集中在国有的大中型企业,并且很多企业在几年之内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而民营企业则存在着审批程序慢,难以满足条件的问题。而且联系到国有企业自身的“一股独大”的现象以及政府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同待遇。所以文章又进一步以产权为视角,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责任和风险水平五个方面的差异,以此构建了因子分析法的指标体系,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同时又分别针对以上所述的五个方面对分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整体样本中,分拆上市并没有使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所改善。(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分拆上市前后的业绩表现有所差异。国有企业在分拆上市前后经营绩效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相反,民营企业则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由于产权性质的不同,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责任和风险水平对其经营状况影响程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韩涛[9]2011年在《基于公司收缩战略的企业分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扩张和收缩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两种方式,从本质上讲不存在优劣的比较,但是在我国企业经历了相对的扩张期后,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角度来考虑,盲目扩张必然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不断下降。基于此,兼并重组带来的多元化浪潮造成的管理低下以及协同效应的难以实现都促使人们对其反思。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发展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对资产剥离、分拆上市、股份回购这叁种收缩手段的动因和价值效应进行研究。2000年同仁堂成功分拆上市,是收缩性资本运营在我国的第一次成功运用。2009年创业板成功设立, 2010证监会允许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为分拆上市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分拆上市又逐渐走入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视野。基于以上的背景,首先,本文在介绍收缩性资本运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收缩性资本运营与收缩战略的关系,指出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收缩战略的具体体现;其次,分析了分拆上市的国内外发展历史以及分拆上市的动因理论和分拆上市创造财富的理论;然后,在确定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后,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价值效应分别来实证研究分拆上市,短期价值效应的研究采用传统的事件研究法,长期价值效应的研究采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通过计算两项指标即:稳定性指标θ*和Malmquist指数来相互印证的方法。从分拆前后十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走势图,以及分拆前后稳定性指标θ*均值变化图和Malmquist指数图可以看出,企业可以获得短期和长期价值效应;最后,针对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研究局限性和合理化建议。本文选取收缩性资本运营中有代表性的分拆上市进行长短期的价值效应研究,力求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始于西方的收缩性资本运营在我国是否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2)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我国企业运用收缩性资本运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姚肖[10]2012年在《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的日益壮大,作为公司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公司重组的现象日渐增多。过去,中国公司热衷追求规模效应,较多地采用了扩张式的并购重组。而作为公司重组的另一种方式,公司紧缩受到的关注则较少。但近年来宏观经济逐渐降温,部分上市公司开始对过去一味追求公司规模的举措进行反思,并将目光转向了紧缩式的重组方式。中国证监会于2010年推出了允许主板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政策,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分拆上市作为公司紧缩式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已经被普遍采用。近些年,国内部分上市公司虽然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由于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分拆的子公司均选择了在香港联交所等海外市场上市。随着国内政策的放开,尤其是2011年出现了首个分拆上市的案例:康恩贝分拆旗下子公司佐力药业在创业板上市后,分拆上市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新一轮关注,特别是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高溢价上市吸引了众多主板上市公司的目光。作为在国内分拆上市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践,康恩贝分拆佐力药业的案例具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选取康恩贝分拆佐力药业的案例,研究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论文的导论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描述,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章和第叁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其中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分拆上市的相关研究,并做了总结概括。第叁章阐述了分拆上市的相关理论。包括分拆上市的含义、分拆上市的基本类型和模式、分拆的动因以及优缺点,最后介绍我国资本市场的分拆上市现状。第四章构建了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方法。首先对分拆上市绩效进行界定,其次论述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角度构建了分拆上市绩效评价体系。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案例分析部分,案例选取了康恩贝分拆佐力药业创业板上市。首先介绍了案例公司的背景及有关行业状况,接着分析了分拆上市的过程,在第四章确定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分拆上市对康恩贝绩效和佐力药业绩效的影响。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提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在分拆上市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从财务角度切入,构筑了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影响的评价体系,并且以2011年我国资本市场康恩贝分拆上市佐力药业为案例,对康恩贝、佐力药业分拆上市前后的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资本市场在分拆上市中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的不足在于:由于分拆上市在我国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我国国内对分拆上市绩效的研究文献资料不多,研究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各种理论还未能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在写作时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资料较少,在对分拆上市绩效的评价体系设置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获取手段的单一性,对相关财务数据信息的资料获取度不够完善,因此,可能影响了财务指标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也是以后有待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实证研究[D]. 赵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同仁堂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实证研究[J]. 赵敏.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4

[3]. 我国A股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动因的实证研究[C]. 于海云, 杨庆林, 罗正英, 蒋薇薇. 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2009

[4]. 分拆上市与价值创造:多视角的经济动因分析[J]. 林旭东, 聂永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5]. 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研究[D]. 叶丰源.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6]. A股上市公司子公司分拆上市及财富效应探讨[J]. 陈伯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7]. 我国集团公司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D]. 李慜劼.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8]. 分拆上市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D]. 田书贤. 天津财经大学. 2014

[9]. 基于公司收缩战略的企业分拆研究[D]. 韩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11

[10]. 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D]. 姚肖.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分拆上市经济动因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