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及成矿作用

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及成矿作用

一、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与成矿(论文文献综述)

陈可,刘忠法,邵拥军,刘清泉[1](2021)在《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冬瓜山矿床是安徽铜陵矿集区内的大型铜(金)矿床,赋存于中—上石炭统黄龙组和船山组(C2+3)地层中,主矿体受地层、褶皱及层间滑脱带控制,呈层状产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冬瓜山矿床的成因认识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方面对冬瓜山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围岩灰岩、砂岩及大理岩中Cu含量低,不具备提供成矿物质的能力,而岩体中Cu含量高于克拉克值近两个数量级,具有提供成矿物质的能力;构造上青山脚岩体控制了斑岩型矿体的产出,青山背斜和层间滑脱构造控制了主矿体的产状及规模;提出冬瓜山矿床为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施珂[2](2021)在《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以铜陵、皖北及皖东地区典型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要的岩浆作用,其与金、铜等矿床的成因联系更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金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既可以作为贵重首饰同时也具备货币属性,如今更是广泛运用在航空、医疗及电子科技等众多领域,但近年来我国的金储备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加大金矿床的勘探力度及对金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极为重要。铜陵矿集区、皖北蚌埠地区和皖东滁州-马厂地区是安徽省内重要的金、铜资源地,多年来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地区。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也极为发育,但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铜矿床的成因联系仍有诸多争议。特别是区内近年来发现的一系列新矿床,其与燕山期岩浆岩的关系尚未明确,仍需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次工作重点选择上述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铜金矿床,如铜陵矿集区杨冲里金矿、胡村南铜钼矿、蚌埠地区江山金矿及滁州-马厂地区大庙山金矿等作为典型矿床,开展相关的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拟解决成岩成矿的时空关系、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区域矿床成因等主要问题。杨冲里金矿的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该矿床与舒家店斑岩型铜矿为同一成矿系统,不同的成矿组合与成矿流体的成分比例改变有关,浅部可能还存在一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事件。胡村南铜钼矿的研究表明,成矿与区内的燕山期花岗闪长岩有关,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岩浆岩具有俯冲洋壳埃达克质岩的属性,斑岩阶段与矽卡岩阶段的成矿物质基本一致,但略有不同,矽卡岩阶段的地层物质参与更多,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江山金矿的研究表明,成岩成矿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与该地区中生代第三次岩浆活动对应,Sr、Y等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指示了其具有壳源属性,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岩浆具有高氧逸度的特点,有利于金矿成矿,围岩为古老的变质基底,也具有较高的Au元素丰度,硫化物的微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原位的S同位素也指示了岩浆与地层的共同作用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成因,复杂的破碎带构造提供了与区内其他金矿不同的储矿空间,形成了独特的矿体形态。大庙山的研究表明,区内的岩浆岩形成于130Ma左右,过去因为岩体的规模较小,常常忽略与成矿的关系,前人多认为该矿床为似卡林型。但锆石的微量元素显示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有利金成矿,硫化物的原位S同位素指示了一个多元成矿的特征,说明了地层与岩浆均参与了金的成矿,硫化物的微区地球化学特征则表明,岩浆在成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区域成岩-成矿的研究工作,结合前人研究工作总结了三个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铜成矿的关系及区域矿床成因。认为三个地区燕山期的岩浆岩具有从南向北呈现逐渐年轻的趋势,均为高氧逸度的埃达克质岩,区内的Au、Cu多金属矿床均主要与这些燕山期的埃达克质岩有关。三个地区的岩浆源区略有差异,铜陵矿集区和滁州-马厂地区起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铜陵的燕山期岩浆岩特别是辉石闪长岩具有较多的幔源物质,滁州-马厂地区的燕山期岩浆岩混染了较多的壳源物质,其原因可能与铜陵矿集发育的深大断裂有关,蚌埠地区则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同时,由于基底属性的差异导致了三个地区不同的成矿类型和赋矿层位,蚌埠地区的基底在形成时有一定的幔源物质加入,基底Au的元素丰度较高(地壳平均值的5倍),其基底围岩在成矿过程中也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因此该地区的金矿多发育在太古代的变质基底中,成矿类型主要为受构造控制的造山型(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铜陵矿集区和滁州-马厂地区的基底主要为壳源物质,具有幔源物质的岩浆为区内的Au、Cu矿床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和成矿反应的必要热能,因此矿体多发育在地球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碳酸盐岩地层当中,成矿类型多为斑岩-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型矿床。

陈一秀,杨丹[3](2021)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层控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安徽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该矿集区具有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和多种类型的复杂成矿系统演化,找矿潜力大,研究程度较高。区内广泛发育一系列层状硫化物矿床,其成因问题一直是中国矿床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文章从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矿集区内层控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初步归纳,并对对铜陵矿集区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机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铜陵矿集区的层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过程包含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富集两个阶段,但是对于不同矿床的贡献是有差异的,具体到单个矿床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详细分析;(2)燕山期岩浆热液交代改造、叠加富集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大约持续20 Ma,峰值在140 Ma左右;(3)燕山期含矿岩浆从早到晚岩石地球化学上表现出由中基性→中酸性→中性的演化趋势,以岩浆活动高峰期(140 Ma±)的花岗闪长岩成矿规模最大,这种成矿偏好性是否与深部岩浆源区性质有关值得深入研究;(4)目前关于海西期喷流沉积作用对成矿的贡献的工作很少,期望对其有正确客观的评价。

于永善[4](2020)在《铜陵地区侵入岩岩石学和锆石矿物学研究》文中认为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广泛分布中生代侵入岩和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是研究岩浆作用与铜金矿化关系的理想场所。本文选择铜陵地区成矿岩体和不成矿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类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和锆石矿物学研究,探讨了铜陵地区岩浆作用与铜金矿化的关系。岩石学研究表明,成矿岩体中发育闪长质包体和一系列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熔蚀结构、角闪石嵌晶结构、针状磷灰石),表明成矿岩体可能是壳幔混源形成;而不成矿岩体仅发育平衡结构,表明岩浆源区可能相对单一。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表明,两类岩石均表现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稀土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图显示,两类岩石均表现为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具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的特征。成矿岩体中锆石的Ce4+/Ce3+和Eu N/Eu N*平均值分别为322和0.69;不成矿岩体中锆石的Ce4+/Ce3+和Eu N/Eu N*平均值分别为342和0.81。氧逸度估算结果显示成矿和不成矿岩体的锆石?FMQ平均值分别为2.7和3.5。同时在锆石Ce4+/Ce3+-Eu N/Eu N*和log(fo2)-T(℃)图解上,铜陵地区成矿岩体和不成矿岩体样品点落入相近区域。以上特征,结合已有资料发现,成矿岩体具有高氧逸度、高含水量和壳幔混源特征,而不成矿岩体则显示出高氧逸度、低含水量和壳源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氧逸度对成矿具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控制铜陵地区岩浆岩成矿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

蔡杨,杜建国,施珂,万秋,董婷婷[5](2020)在《铜陵矿集区清水塘铜矿成矿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铜陵矿集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清水塘铜矿床是矿集区内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位于凤凰山矿田内。本文对清水塘铜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显示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40.9±1.1 Ma~141.4±1.1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1.3±0.7 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42.0±1.7 Ma,与新屋里岩体花岗闪长岩的年龄(141.3±1.3Ma)接近,表明清水塘铜矿床与花岗闪长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辉钼矿Re的含量为2.23×10-6~4.94×10-6,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以壳源为主。铜陵地区具有多期成矿的特点,其中135~145Ma是铜金成矿作用的高峰期。清水塘铜矿的成岩成矿作用与铜陵矿集区中生代大规模铜金成矿作用在时间上一致,具有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形成于由挤压到伸展转化的构造背景下。

单士锋[6](2020)在《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文中指出铜陵凤凰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内主要矿田之一,位于近东西向铜陵-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中部,大地构造演化经历活动-稳定-再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古生代至早三叠世沉积了海相、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建造,燕山运动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形成与岩浆侵入相关的成矿系列。本论文以凤凰山矿田为整体研究对象,采用地质调查、典型矿床剖析、岩体锆石U-Pb同位素精确定年,岩体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C、O、S、Pb同位素分析,辉钼矿Re-OS定年等主要工作手段。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凤凰山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具有高Ba、高Sr,相对亏损Nb、Ta特征,,表面岩体的源岩既有壳源成分,又有幔混成分,属壳幔混合源。岩体同位素年龄变化范围在152.1~124.4Ma之间,与铜陵矿集区主要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C、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流体具有多源特征,即一部分来自岩浆,另一部分来自沉积碳酸盐围岩。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在140.9~142.2Ma之间,表面其成矿年龄,与凤凰山岩体成岩年龄基本一致。矿物S、Pb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硫具有岩浆来源特征。凤凰山矿田以岩浆成矿系列为主,以接触交代矽卡岩型为主,矿床主要围绕凤凰山岩体呈“一圈一带”分布,具有水平与垂直分带性,主要矿体赋存于岩体正接触带,外带原则上分布在热变质圈内,内带赋存于捕掳体、岩体裂隙带中。综合凤凰山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信息开展预测及圈定找矿靶区,共圈定一级找矿靶区7个,二级找矿靶区5个,并对靶区进行了评价。选择具有潜力的靶区进行钻探验证,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韩颖霄[7](2020)在《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发育大量与燕山期侵入岩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层控型Cu-Fe-Au-Mo矿床。虽然经过多年研究,但远离接触带的脉状金矿化和层控型矿体的成因依然存在巨大争议,而且矿区内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以九瑞矿集区丰山矿田、城门山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内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脉状金矿化、层控型矿体的成因开展研究,并对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进行探讨。丰山矿田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脉状金矿床中发育大量Te-Au-Ag-(T1)矿物,如银金矿、碲金银矿、碲金矿、碲金铊矿物等。这两种矿化在铅锌成矿阶段均发育富Mn碳酸盐,可标识出岩浆热液的前锋位置;在矿田中由近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金矿至远接触带脉状金矿,可识别出Cu-Mo-Te-Bi、Pb-Zn-Mn-Te、As-Te-TI的元素分带。这两种矿化中碳酸盐δ13C和δ18O值由早到晚呈正相关增大趋势,模拟计算显示这是由岩浆热液与碳酸盐岩反应过程中水岩比降低所导致的。新的硫酸盐S同位素测试和前人数据共同显示矿田内矽卡岩型铜金、脉状金矿化为单一的岩浆硫源。在城门山矿区,镜下特征显示纹层状矿石、胶状-草莓状黄铁矿均不能作为同生喷流沉积作用的证据,层控型矿体的矿物组合、生成顺序与斑岩-矽卡岩型矿体一致,即矽卡岩成矿系统可以解释各类型矿石的矿相学特征。城门山矿区发现大量与铜铅硫化物密切相关的Te-Bi矿物,包括碲银矿、辉碲铋矿、硫铋铜矿、硫铋铅矿等,这与丰山矿田中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相类似。原位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黄铁矿具有早期富Se、Co,晚期富As、Au、Tl的典型特征,且含量变化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与其他地区的岩浆热液系统相似,而不同于喷流沉积型矿床;闪锌矿早期富Fe、In,晚期Cd、Mn的特征也符合前人对岩浆热液系统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的总结。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研究显示城门山矿区的硫源为单一且稳定的岩浆硫源(834S=0~4‰),高氧逸度环境会导致局部样品富集轻硫(δ34S最小达-30%‰)。矿相学、稳定同位素、硫化物微量元素等研究显示脉状金矿化、层控型矿体与斑岩-矽卡岩型矿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成因类型分别为远接触带型金矿化、manto交代型矿化,与近接触带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化构成了与燕山期斑岩体相关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矿区内可发育稀散金属富集,例如Te、Tl元素常以细粒的矿物集合体产出,而Se、In、Ga、Cd等元素则可以赋存在不同产状的黄铁矿、闪锌矿之中;同时本文建立的黄铁矿Se/As-Co图解,在识别矿床成因类型时也可提供重要思路。

吴迪[8](2020)在《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铜陵矿集区内新发现的由斑岩型、矽卡岩型、脉型三种类型矿体共同组成的矿床,矿体多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内的石炭-三叠系灰岩捕掳体及其与岩体的接触带中,其矿体独特的产出元素和赋存位置在以发育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为主的铜陵矿集区内十分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姚家岭矿床的赋矿岩体以及三种不同矿体类型的矿石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以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对其地质特征、成岩机制、成矿控制因素及成矿模式进行探讨,取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通过对姚家岭岩体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其赋矿花岗闪长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壳幔混合花岗岩,较低的铝饱和指数和较高的Na/K比值为典型的准铝质“Ⅰ”型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8.6±2.9Ma,属于早白垩世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上侵定位的产物。对岩浆物质来源和成岩过程的分析,认为姚家岭岩体起源于富集地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的内陆环境,并在碰撞挤压向伸展过渡的过程中底侵下地壳形成壳幔混源岩浆,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和与中浅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最终形成本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2.通过对三种类型矿体的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斑岩型矿体多发育铜金矿化,赋存位置多在中深部花岗闪长斑岩体中;矽卡岩型和脉型矿体则多发育铅锌矿化,前者赋存位置多在中浅部的灰岩捕掳体与岩体的接触带中,后者则多赋存在大理岩的层间裂隙中。三种类型矿体的矿石均具有浸染状、块状和细脉-网脉状构造,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和穿插关系,本文将成矿阶段划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中期氧化物阶段、主成矿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四个阶段。3.姚家岭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内发育有筒状隐爆角砾岩体,在垂直方向上向北西侧倾伏,大部分矿体均分布在隐爆角砾岩筒中。根据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机制和环境将姚家岭隐爆角砾岩大致分为中下部的隐爆浆屑角砾岩、中上部的隐爆热液角砾岩和边缘部位的隐爆破裂岩三种类型。而根据隐爆角砾岩筒在垂向上明显的分带性将其划分为顶部的裂隙相、中上部的爆破相、中下部的震碎相和底部的震裂相。由此揭示了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机制,成矿金属元素多在深部以及边缘部位富集并沉淀形成各种矿体。4.对成矿母岩中锆石、磷灰石等副矿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发现锆石较为明显的Ce正异常(δCe=5.54~69.3,平均19.8)以及Eu负异常(δEu=0.38~0.80,平均0.60)和磷灰石中等的Eu负异常(δEu平均为0.63),基本没有Ce异常(δCe平均为1.04)均指示母岩浆形成于氧化环境,对成矿金属元素随成矿流体出溶后的最终富集和沉淀提供了有利条件。5.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高温、中等盐度、低密度向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持续演化过程,基本对应了成矿过程的各个阶段。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早期含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与斑岩型矿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后期则混入了少量大气降水,有利于矽卡岩型矿体和脉型矿体的形成,温度的降低和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成矿金属元素沉淀的关键所在。6.总结了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对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成矿模式。燕山晚期强烈的岩浆活动为姚家岭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含矿流体和热源;黄龙-船山组地层和栖霞组地层以捕掳体的形式参与成矿;北东东向、南东东向两组次级断裂、倒转的戴公山背斜、灰岩捕掳体内的层间滑脱及接触带等构造对矿体的定位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综上认为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受地层岩性、岩浆活动和各种构造联合控制的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在不同构造部位形成的斑岩型-矽卡岩-脉型矿床。

杜杨松,曹毅,秦新龙,庞振山,杜轶伦,王功文[9](2020)在《皖赣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在皖赣沿江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代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相关的夕卡岩矿床。本文在综合整理作者研究团队近30年来所获得的区内大部分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夕卡岩矿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聚焦区域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分析,为发展壳幔成矿学打下一定基础。基性侵入岩和镁铁质岩石包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皖赣沿江地区在中生代发生了碰撞后(145~135Ma)富铜金和造山后(130~120 Ma)富铁金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相应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壳幔混源岩浆作用主要包括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熔离作用。夕卡岩矿床地质调研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两期壳幔混源岩浆侵入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围岩地层后引发了多成因夕卡岩成矿作用,形成了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等多成因夕卡岩矿床。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夕卡岩矿床分别以热液交代、沉积+热液交代、岩浆结晶+热液交代和沉积+岩浆结晶+热液交代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为特征。在碰撞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富Cu和Zn等成矿物质的元古宙变质岩包体,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或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同化了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矿物质(铜锌等)储库导致铜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在碰撞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深位和浅位堆积岩,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和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夕卡岩包体和夕卡岩中辉长岩-夕卡岩过渡包体的存在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导致铜进-步富集,形成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和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是形成碰撞后时期接触交代和层控夕卡岩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和岩浆夕卡岩铜矿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在造山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堆积岩,表明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从而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早中生代铁矿源层或者早中生代铁硅矿源层,导致铁、铁和铁硅的进一步富集,分别形成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及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是形成造山后时期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岩浆夕卡岩铁矿、矿浆型铁矿和接触交代夕卡岩铁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施珂,杨晓勇,杜建国,万秋,蔡杨,陈林杰[10](2019)在《安徽铜陵杨冲里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杨冲里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舒家店矿区新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矿体主要赋存于二长闪长岩与志留纪地层接触带外围的碎裂岩中。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该矿床均一温度范围在220. 1~445. 3℃(平均值为328. 3℃),盐度介于0. 18%~8. 00%NaCleqv之间(平均值为2. 52%NaCleqv),属于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成矿流体。激光拉曼包裹体成分分析显示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和H2O,而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可能含极少量的CO2。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δD值为-85‰~-50‰,δ18O水值为0. 76‰~3. 76‰,落于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之间,受大气降水作用影响明显。矿区内出露两个侵入岩体,岩性分别为辉石闪长岩与二长闪长岩,前人的年代学研究及两者之间的穿插关系表明,辉石闪长岩的侵位时间略早于二长闪长岩;区内两个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杨冲里金矿与舒家店铜矿的流体包裹体具备相似的温度,但盐度相对较低,根据不混溶流体成矿机制,杨冲里金矿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是成矿物质淀积的主要形成因素。结合前人对于矿区内S、Pb等同位素的研究,我们认为杨冲里金矿与舒家店铜矿为同一区域的两次成矿事件,杨冲里金矿为该成矿系统的末端成矿。

二、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与成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1)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床地质特征
2 成矿地质条件
    2.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2.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2.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3 矿床成因
4 结论

(2)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以铜陵、皖北及皖东地区典型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4 取得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铜陵矿集区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化探异常
        2.1.5 区域矿产
    2.2 皖北蚌埠地区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化探异常
        2.2.5 区域矿产
    2.3 皖东滁州-马厂一带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3.4 区域化探异常
        2.3.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分析
    3.2 电子探针分析(EPMA)
    3.3 锆石微量元素、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
    3.4 原位S同位素分析
    3.5 稳定同位素分析
    3.6 辉钼矿Re-Os同位素分析
    3.7 流体包裹体测温与激光拉曼
    3.8 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杨冲里金矿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样品描述
        4.1.3 测试结果
        4.1.4 讨论
    4.2 胡村南铜钼矿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样品描述
        4.2.3 测试结果
        4.2.4 讨论
    4.3 江山金矿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样品描述
        4.3.3 测试结果
        4.3.4 讨论
    4.4 大庙山金矿
        4.4.1 矿床地质特征
        4.4.2 样品描述
        4.4.3 测试结果
        4.4.4 讨论
    4.5 构造地质背景
    4.6 典型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
        4.6.1 杨冲里金矿
        4.6.2 胡村南铜钼矿
        4.6.3 江山金矿
        4.6.4 大庙山金矿
第五章 区域成矿作用研究
    5.1 铜陵矿集区
        5.1.1 区域成矿类型
        5.1.2 区域成矿控制条件
        5.1.3 区域矿床成因
    5.2 皖北蚌埠地区
        5.2.1 区域成矿类型
        5.2.2 区域成矿控制条件
        5.2.3 区域矿床成因
    5.3 皖东滁州-马厂地区
        5.3.1 区域成矿类型
        5.3.2 区域成矿控制条件
        5.3.3 区域矿床成因
    5.4 区域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第六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层控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铜陵矿集区地质及矿床特征
3 矿集区岩浆岩特征
4 成岩成矿时代
    4.1 锆石U-Pb定年
    4.2 硫化物Rb-Sr和Re-Os同位素测年
5 成矿流体来源
6 成矿物质来源
    6.1 硫同位素
    6.2 铅同位素及其他
7 结语

(4)铜陵地区侵入岩岩石学和锆石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3.1 岩石学特征
        3.1.1 成矿岩体
        3.1.2 不成矿岩体
    3.2 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 锆石矿物学
    4.1 锆石形态特征
    4.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 岩浆物理化学条件
    5.1 温度和氧逸度的估算方法
        5.1.1 温度的估算方法
        5.1.2 岩浆氧逸度的估算方法
    5.2 锆石结晶温度
    5.3 岩浆氧逸度
        5.3.1 全岩Fe_2O_3/Fe O比值
        5.3.2 锆石Ce~(4+)/Ce~(3+)
        5.3.3 锆石log(fo_2)
        5.3.4 小结
6 岩浆岩与成矿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5)铜陵矿集区清水塘铜矿成矿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特征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 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成矿年龄
    5.2 成岩成矿关系
    5.3 Re含量及成矿物质来源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6 结论

(6)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3.1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1.3.2 矿产勘查工作程度
        1.3.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基底构造
        2.2.2 盖层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凤凰山矿田地质背景
    3.1 地层
        3.1.1 志留系
        3.1.2 泥盆系
        3.1.3 石炭系
        3.1.4 二叠系
        3.1.5 三叠系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2.3 接触带构造
    3.3 地球物理场特征
        3.3.1 重磁场基本特征概述
        3.3.2 重磁异常的划分与分类
        3.3.3 局部重磁异常解译
        3.3.4 综合物探剖面解译
    3.4 地球化学场特征
    3.5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3.5.1 热变质作用
        3.5.2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3.5.3 围岩蚀变
第四章 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4.1 岩浆岩形态特征
        4.1.1 浅部形态特征
        4.1.2 深部形态特征
    4.2 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4.3 岩浆岩年代学特征
    4.4 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
    4.5 岩浆岩岩体成因机制
第五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5.1 药园山铜矿
    5.2 宝山陶铜矿
    5.3 南阳山铜钼矿
    5.4 仙人冲铜矿
    5.5 龙潭肖铜铅锌矿
    5.6 金泉铅锌矿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6.1 碳-氧同位素
    6.2 硫同位素
    6.3 铅同位素
    6.4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6.5 成矿流体来源
    6.6 成矿物质来源
第七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7.1 成矿地质条件
        7.1.1 地层与成矿
        7.1.2 构造与成矿
        7.1.3 岩浆岩与成矿
    7.2 矿床类型
    7.3 成矿规律
        7.3.1 空间分布
        7.3.2 分带性
        7.3.3 富矿段的控制因素组合类型
    7.4 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与评价
    8.1 综合信息预测
        8.1.1 成矿预测图的编制
        8.1.2 变量的提取和赋值
        8.1.3 变量特征分析
    8.2 预测结果
        8.2.1 评价单元的划分
        8.2.2 评价单元属性叠加
        8.2.3 预测结果
    8.3 靶区圈定及评价
        8.3.1 靶区圈定
        8.3.2 一级找矿靶区评价
        8.3.3 二级找矿靶区评价
        8.3.4 靶区验证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7)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矿物缩写
1 绪论
    1.1 赋存于碳酸盐岩中金矿化
        1.1.1 研究现状
        1.1.2 丰山矿田
    1.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控型矿体
        1.2.1 不同矿床类型的特征总结
        1.2.1.1 喷流沉积矿床
        1.2.1.2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1.2.1.3 Manto交代型矿体
    1.3 稀散金属
        1.3.1 定义和研究意义
        1.3.2 长江中下游稀散金属分布情况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计划实施及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九瑞矿集区
3 丰山矿田脉状金矿化成因研究
    3.1 矿区地质
        3.1.1 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3.1.2 脉状金矿床
    3.2 矿相学特征
        3.2.1 矽卡岩铜金矿床
        3.2.2 脉状金矿床矿相学研究
    3.3 碳酸盐成分
    3.4 稳定同位素研究
        3.4.1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3.4.2 硫酸盐硫同位素研究
    3.5 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意义
4 城门山矿区层控型矿体成因研究
    4.1 矿区地质
        4.1.1 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2.1 断裂
        4.1.2.2 褶皱
        4.1.3 岩浆岩
    4.2 矿石类型
    4.3 矿石组合及生成顺序
    4.4 硫化物微量元素测试
        4.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4.4.1.1 城门山矿区
        4.4.1.2 丰山矿田鸡笼山矿床
        4.4.1.3 黄铁矿Se/As-Co图解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4.4.2.1 城门山矿区
        4.4.2.2 丰山矿田鸡笼山-曹家山成矿系统
        4.4.2.3 闪锌矿Fe/Mn-In图解
    4.5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
    4.6 金、银、稀散金属赋存状态
    4.7 城门山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意义
5 结论
    5.1 主要认识
    5.2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姚家岭矿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岩浆岩
    3.4 隐爆角砾岩
    3.5 矿体特征
    3.6 围岩蚀变
第四章 岩浆岩成岩作用
    4.1 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2 副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1 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2 磷灰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
    4.4 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源区探讨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1 岩相学特征
        5.1.2 均一温度
        5.1.3 盐度和密度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氢氧同位素
        5.2.2 碳氧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成矿物质来源
        6.1.2 成矿流体的迁移与演化
        6.1.3 成矿控制因素
    6.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安徽铜陵杨冲里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3.1 样品
    3.2 测试方法
    3.3 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
        3.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3.2 流体包裹体测温
        3.3.3 激光拉曼
    3.4 H、O同位素测试结果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性质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机制
    4.4 成矿模式
5 结论

四、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与成矿(论文参考文献)

  • [1]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成因分析[J]. 陈可,刘忠法,邵拥军,刘清泉. 矿产勘查, 2021(05)
  • [2]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以铜陵、皖北及皖东地区典型矿床为例[D]. 施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层控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进展[J]. 陈一秀,杨丹. 矿床地质, 2021(01)
  • [4]铜陵地区侵入岩岩石学和锆石矿物学研究[D]. 于永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铜陵矿集区清水塘铜矿成矿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蔡杨,杜建国,施珂,万秋,董婷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5)
  • [6]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D]. 单士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D]. 韩颖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8]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D]. 吴迪.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皖赣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研究综述[J]. 杜杨松,曹毅,秦新龙,庞振山,杜轶伦,王功文. 地学前缘, 2020(02)
  • [10]安徽铜陵杨冲里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J]. 施珂,杨晓勇,杜建国,万秋,蔡杨,陈林杰. 岩石学报, 2019(12)

标签:;  ;  ;  ;  ;  

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及成矿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