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贸易壁垒论文_张辑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际贸易壁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贸易壁垒,边界,效应,地方,贸易,保护主义,行政区。

区际贸易壁垒论文文献综述

张辑[1](2008)在《区际贸易壁垒成因的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际贸易是在同一个政治实体内各地区之间发生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易行为。本文论及的区际贸易主要是指发生在我国行政区划而非经济区划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贸易不仅发生在毗邻行政区接壤的边界区域,更倾向于以整体出现在行政区之间。同国际贸易类似,区际贸易也存在着阻碍因素,即区际贸易壁垒。俗话所说的地方保护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国情国力》期刊2008年01期)

丁湘城[2](2007)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区际贸易壁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需要,因区际贸易壁垒造成的地方市场分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对策是: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建立区域经济管理机构;正确处理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完善财税体制。(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07年10期)

黄赜琳,王敬云[3](2007)在《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别利用直接贸易流量和间接产业趋同两种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叁次产业的地方保护程度。一方面,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贸易及相关数据,运用边界效应模型分别考察了八大区域中的总贸易和叁次产业地方保护程度,分析了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区域位置及区间距离等因素对区际产业贸易的影响,测算边界效应值并运用区域贸易依存度进行了验证和区域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计算产业地区集中度,考察1997-2005年期间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趋势,以此考察各产业贸易壁垒的趋势变化。研究发现,产业属性差异对区际贸易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和谐的贸易体制,尊重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发展,降低区际贸易壁垒,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周鹏[4](2005)在《我国区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与管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经济主体、管理主体是我国区际贸易技术性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的统一、市场质量监管的统一、技术服务网络的统一是克服区际贸易技术性壁垒,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进而达到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05年10期)

刘国涛[5](2004)在《国内区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合法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性 ,既对自由贸易有一定的阻碍性 ,某些情况下这种“阻碍”又是合法的 ,有利于保护环境 ,促进技术进步。在国内区际贸易中依法采用绿色贸易壁垒是可行的 ,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法学》期刊2004年01期)

王雷[6](2003)在《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竟争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定贸易主体内部均质且协整,在简化了分析的同时,与现实的差距越走越远。同时,贸易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往往被过多的引向国际视角,国内情况的深入挖掘被大大忽略了。作为影响国内区际间分工和贸易便利度的重要因素,区际贸易壁垒自身演变的规律及其与地区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其中内在的机理又有哪些?本文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尝试应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主要分叁个步骤进行展开。首先,应用“H(istory)-A(ctuality)-R(elation)”方法,借鉴Poncet(2002)、钟昌标(2002)、樊刚(2003)等人的研究,对中国上世纪末区际分工、贸易的状况及地区国际竞争力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考察了区际贸易壁垒和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际贸易壁垒有下降的趋势,东部的贸易壁垒低于中西部,沿海和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对于地区市场化改革推动的竞争力提升作用不再明显。中国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在动态条件下并不具备走向更糟的条件,“空间合成谬误”会在时间坐标轴上转化为“合成正确”。因此,“N-A-P”难题(或者Border Effect Puzzle)在中国问题上得到了解决。 然后,应用“E-G”机制分析方法,分别从微观企业层次和宏观制度环境层次解释了区际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微观方面,区际贸易壁垒通过影响企业成本控制,阻碍企业最优规模的实现,并对产业集聚的发生造成随机性影响。同时,产业间层次上的制成品贸易壁垒比重大于要素贸易壁垒,而制成品相对要素的区际贸易壁垒(无论产业间还是产业内层次)有下降的趋势。宏观方面,政府行为对于区际整合有着重要影响,财税制度和规制建设在转型经济中对地方分割等影响经济增长的众多方面造成影响。 文章最后结合前文分析结果提出了些许政策建议,力求对影响国内经济疏通机制的政府行为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11-01)

王雷[7](2003)在《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区际贸易壁垒会通过影响一国经济整体内部的协调而阻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就我国区际分工和贸易壁垒问题的现状结合近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 ,发现我国整体的区际贸易壁垒虽然仍较高 ,但有降低的趋势 ,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对国内经济协调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发现我国区际贸易开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无论是产业间的还是产业内的贸易。通过对区际贸易壁垒形成机理及其与国际竞争力相关度的分析 ,发现制度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将大大推进我国区际贸易的协调和全国专业化分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 ,进而可以有效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财贸研究》期刊2003年05期)

区际贸易壁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需要,因区际贸易壁垒造成的地方市场分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对策是: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建立区域经济管理机构;正确处理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完善财税体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际贸易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1].张辑.区际贸易壁垒成因的博弈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8

[2].丁湘城.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区际贸易壁垒研究[J].世纪桥.2007

[3].黄赜琳,王敬云.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

[4].周鹏.我国区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与管治探讨[J].经济问题.2005

[5].刘国涛.国内区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合法性探讨[J].现代法学.2004

[6].王雷.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竟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3

[7].王雷.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财贸研究.2003

论文知识图

1985~2004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变化情况区域物流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沿线区域现代...分类号》伪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国内贸易的边界效应值

标签:;  ;  ;  ;  ;  ;  ;  

区际贸易壁垒论文_张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