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鉴定论文_赵丹华,李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染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染性,病毒,鉴定,乙脑,肠系膜,水貂,耐药性。

感染性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华,李玉华[1](2019)在《带荧光素酶基因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带有荧光素酶基因的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感染性克隆,并通过体外拯救获得恢复病毒,用于乙脑病毒致病机理研究、病毒感染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以及乙脑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高通量方法建立。方法:应用反向遗传学、融合PCR以及无缝拼接等体外重组技术,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F-LUC)插入到乙脑病毒SA14-14-2全长感染性克隆的5'非编码区与C蛋白编码区之间,线性化后体外转录为RNA并转染BHK_(21)细胞,在细胞感染和动物试验分别检测恢复病毒的拯救和F-LUC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带有F-LUC报告基因的SA14-14-2乙脑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并拯救获得了重组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及细胞与动物水平均证明拯救的病毒可较高水平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结论:本研究构建出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F-LUC的SA14-14-2感染性克隆,并拯救获得带有荧光素酶的重组乙脑病毒,为乙脑血清中和抗体的高通量筛选、病毒感染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9年11期)

鲁荣光,刘维全,闫喜军[2](2019)在《新型RDPV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貉细小病毒(Raccoon dog parvovirus, RD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可引起貉和多种野生动物发生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幼龄动物感染后多因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死亡,是危害野生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为了探索RDPV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本文对采集自河北,辽宁等多个地区的貉腹泻样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RDPVVP2基因进行测序,遗传进化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与2010年流行的RDPV的毒株相比,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毒株在VP2基因上的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非同义性突变,其中包括S297A,S27T和(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容富强[3](2019)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检验方法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检验方法及鉴定情况。方法分析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间收治200例真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探究各检验方法。结果 200例患者检出白色念珠茵134例(67.00%)、热带念珠茵30例(15.00%)、光滑念珠茵24例(12.00%)、近平滑念珠菌7例(3.5%)、葡萄牙念珠茵5例(2.5%)。结论通过直接镜检、培养检查、免疫学检查以及动物检查等方法,可对临床真菌感染患者的菌种进行有效检出,而通过对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真菌检验与鉴定,可减少或避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小凤,庄春红,郑友限,陈韵妍[4](2018)在《2013—2016年泉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血清学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013—2016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送检的腹泻患者标本进行沙门菌增菌培养和分离鉴定,采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液相悬浮芯片技术(xMAP)法进行血清学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460份标本中有73份检出沙门菌,共分离到沙门菌73株(15.87%),检出11个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圣保罗沙门菌(42.47%,31/73)、阿雷查瓦莱塔沙门菌(16.44%,12/73)和布利丹沙门菌(12.33%,9/73)。玻片凝集法检出61株(83.56%,61/73)完整血清型,12株不确定血清型,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法确定了71株(97.26%,71/73)完整血清型,仅2株未确定。药敏试验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和妥布霉素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100.00%(73/73),其次为阿米卡星(95.89%,70/73)和庆大霉素(84.93%,62/73),对厄他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英这4种抗生素不具有耐药性。结论泉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应及时了解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路伟,张秀华,苏玮玮,武华,朱国强[5](2018)在《一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对猪的感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猪流感病毒(SIV)黑龙江分离株的基本特性,本研究将2007年从黑龙江省某猪场采集的鼻拭子样品接种10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经微量血凝试验、HA和NA基因RT-PCR扩增并测序确定其病原特异性,与Gen Bank已登录的序列进行比对分别分析HA和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确定该分离病毒对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接种鼻拭子样品的SPF鸡胚尿囊液有凝集鸡红细胞的活性,经RT-PCR扩增出H3和N2目的基因片段,HA基因序列(HM765432)与A/swine/Korea/CAS07/2005(H3N2)(EU798791)的H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NA基因序列(HM765434)与A/swine/Korea/CAS09/2006(H3N2)(EU798832)的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结果表明分离株为H3N2亚型SIV。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病毒能够使80%猪发病,且与临床发病猪的症状类似,表明该分离病毒对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有望成为H3N2亚型SIV疫苗效力评价用效检病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徐晓东[6](2017)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HNyc15的感染性克隆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传染性疾病。2012年开始,从我国养猪场分离到一类与2008年在美国分离到的美洲型NADC30毒株有很高的核苷酸相似度的PRRSV毒株,最近几年这类毒株在我国养猪场广泛发现,在我国命名为PRRSV类NADC30毒株。该类毒株具有中等致病力,有研究表明现有的商品化疫苗已经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该类毒株的遗传演化及分子致病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对PRRSV类NADC30毒株HNyc15分离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以期探究该类毒株的变异规律;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了类NADC30毒株HNyc15的感染性克隆,以期为开展该类毒株致病机理、变异机制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对河南伊川猪场的血清样品进行PRRSV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为PRRSV阳性,且分型检测初步表明其为类NADC30毒株;利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进行病毒分离,接种PAM细胞后48h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96h收获细胞培养物;对其做RT-PCR,扩增Nsp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Nsp2基因测序结果比对显示,与NADC30毒株Nsp2区域有着相同的131个氨基酸缺失。因此,确定为类NADC30毒株,命名为HNyc15株。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NADC30毒株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HNyc15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分为12段扩增,将各段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进行拼接,基于国内外已有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遗传进化分析、重组分析。全基因序列测定表明,HNyc15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5049bp;与已报道的毒株全基因序列对比发现,HNyc15株与LV株、VR-2332株、NADC30株的核苷酸一致性分别为60.4%、85.2%、93.8%;进化分析表明,HNyc15、HENAN-XINX、HNjz15、HENAN-HEB、NADC30属于同一亚群,该亚群大多是由2012年之后在我分离到的类NADC30毒株所组成;软件分析重组情况表明,HNyc15株在ORF2-4区域重组了VR-2332和CH-1a的基因片段。由此推断,我国的类NADC30毒株可能是由美国NADC30株与美洲型毒株经历基因重组和逐渐积累变异而来的。本研究将PRRSV类NADC30毒株HNyc15基因组根据合适的酶切位点分为A、B、C、D、E、F六个片段,设计引物分段扩增,将扩增后的产物插入中间载体pEASY-Blunt simple构建中间质粒;在pBluescriptⅡSK(+)载体多克隆位点(MCS)的上游插入CMV真核启动子,下游引入用于提高转染效率的丁型肝炎病毒的核酶因子(HDV)及BGH终止信号序列,改造出转录载体pBlue-CMV-HB;利用各片段两端的单一酶切位点将六个片段连入改造后的转录载体pBlue-CMV-HB中构建全长cDNA克隆质粒pBlue-CMV-HNyc15,并在B、C片段连接处通过同义突变引入酶切位点XbaⅠ,作为感染性克隆的遗传标记。转染BHK-21细胞,48h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接种PAM细胞,接种后48h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通过IPMA鉴定表明病毒拯救成功,酶切鉴定遗传标记存在于拯救病毒。比较亲本病毒与拯救病毒的多步生长曲线,表明HNyc15拯救病毒与其亲本病毒在PAM细胞上的增殖特性没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PRRSV类NADC30毒株HNyc15株感染性克隆构建成功,为研究PRRSV类NADC30毒株的分子生物学以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慧敏[7](2017)在《我国鼠诺如病毒的分离培养及其基因组序列分析和人诺如病毒感染性克隆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离我国实验小鼠中鼠诺如病毒(SH1603株),并进行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2)为实现体外获得有感染性的人诺如病毒,本文对已构建的人诺如病毒感染性克隆进行了验证。方法(1)利用RAW264.7细胞接种病毒,分离鼠诺如病毒SH1603,参照国外已发表的MNV4(DQ223043)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经过重迭的反转录PCR扩增全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2)将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人诺如病毒重组质粒转染BHK-T7细胞,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诺如病毒衣壳蛋白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情况。结果(1)鼠诺如病毒株SH1603引起RAW264.7细胞的病变,其基因组全长近7238个核苷酸,包括4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预测的ORF1、ORF2、ORF3、ORF4编码蛋白大小分别为186KD,58KD,22KD,23KD,其中ORF1和ORF2之间有14个核苷酸重迭,ORF2和ORF3之间有1个核苷酸重迭,ORF4包含在ORF2中。NCBI Blast比对发现SH1603基因组与MNV4同源性最高(94%)。衣壳蛋白区的进化分析发现SH1603与鼠诺如病毒MNV4(DQ223043)和Berlin0606(EF531291)亲缘关系最近。衣壳蛋白区氨基酸比对发现SH1603与MNV4有四个位点突变,分别是:aa211S→A,aa358I→V,aa404E→L,aa534V→A。(2)人诺如病毒感染性克隆重组质粒转染BHK-T7细胞后观察到轻微的细胞病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诺如病毒衣壳蛋白VP1的表达;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转染后人诺如病毒RNA量显着增加,且与转染后时间成正相关。结论(1)我国实验小鼠携带有同国外报道的MNV4具有高度同源性的鼠诺如病毒,为我国相关鼠诺如病毒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本实验室构建的人诺如病毒感染性克隆在BHK-T7细胞中能够增殖和表达,为深入研究人诺如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工具。(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孙维华,朱祥,尧晨光,孙鸽,寇铮[8](2016)在《伴HBV感染性肝癌调控枢纽基因筛选与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原发性肝癌涉及多种基因、转录本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调控。从单个基因的角度来看,某个基因的表达量的改变只能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局部作出解释而无法从整体行为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索,无法满足高度复杂性的调控研究需要。筛选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基因芯片数据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后,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算法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识别与肝癌发生相关的模块,利用可视化筛选枢纽基因,并针对枢纽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和初步验证。富集分析和文献挖掘一致发现,某些枢纽基因确实与多种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存在显着的关联。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被证明是一个高效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应用该方法发现了新的HBV相关性肝癌枢纽基因。经实验验证,发现枢纽基因SHARPIN促进细胞迁移。该研究对肝癌发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发现HBV慢性感染导致肝癌的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或)药物作用靶点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来源于《生物信息学》期刊2016年04期)

郗冀[9](2016)在《新型水貂阿留申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阿留申病(Aleutian disease of mink, AD)是由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 AMDV)感染而引起的重要疫病。该病以浆细胞弥漫性增生和慢性持续性感染为主要特点,常可导致免疫系统紊乱,母貂产仔数减少,仔貂大量死亡,给养貂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AMDV基因组的3’-端和5’-端分别存在Y-型和U-型结构,给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造成一定的困难。目前,仅AMDV弱毒株ADV-G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而野病毒株序列均为基因组中间部分。另外,弱毒株ADV-G能够在克兰德尔猫肾细胞系(Crandell feline kidney cells, CRFK)细胞系中连续培养,而野病毒株均无法在体外持续传代。上述特点使阐明ADV-G与野毒株基因组间的差异无法进行,更无法阐明其分子致病机理,给该病的病原学、免疫学研究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本研究首先设计AMDV基因组末端特殊克隆方法,成功完成了一野毒株BJ的全基因测序(GenBank KT329428)。通过BJ与ADV-G的各部分基因的同源比对,预测可能影响病毒体外复制和致病力的功能基序。以成功构建的ADV-G感染性克隆为基础,在其主要结构蛋白VP2中引入系列突变,通过检测突变体克隆在CRFK细胞中生长水平的差异,定位影响ADV-G体外增殖的功能残基。进而将ADV-G中的个别氨基酸残基或部分片段替换成BJ中的对应氨基酸残基或部分片段,构建出嵌合体感染性克隆。成功实现体外拯救的感染性克隆对水貂的感染,为AMDV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设计特殊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 ITR)克隆方法,完成了一野毒株BJ的全基因组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BJ的结构蛋白2(Viral protein 2, VP2)基因中存在所有高致病毒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证实BJ为高致病毒株。通过与ADV-G进行同源比较,发现两毒株5'U型ITR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并证实AMDV毒株非结构蛋白3 (Non-structural protein 3,NS3)开放阅读框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并不固定,这个现象在其它细小病毒中十分罕见。(2)参照BJ和ADV-G的同源比对结果,选择人工合成非结构蛋白1 (Non-structural protein 1, NS1)a.a.36-52和VP2 a.a.428-446两个保守的亲水肽段,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成功筛选数个杂交瘤细胞株,产生的细胞培养上清液经检测与拯救毒株rADV-G反应灵敏且特异,可用于拯救病毒的检测。(3)参照NCBI上公布的ADV-G全序列,人工合成基因组3’和5’端难以克隆的区域,再利用PCR克隆中间非发夹序列,利用In-Fusion技术将各片段连接起来,构建成ADV-G全长基因组克隆质粒pADV-G,并对基因组进行无义突变(A3875C)引入Sac I酶切位点作为遗传标记。将pADV-G转入CRFK细胞,连续传代,从基因组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证明成功拯救病毒rADV-G,对盲传13代rADV-G的cDNA进行遗传标记检测,证实rADV-G能够在CRFK细胞中稳定遗传。(4)利用从国内不同地区分离鉴定的AMDV毒株(BJ, SD, HLJ和HB)基因序列与其他国内外报道的17株AMDV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发现野毒株与ADV-G在VP2上存在4个保守的氨基酸位点差异,即92、94、115和116位。在pADV-G引入上述突变,通过突变体克隆在细胞中转录和翻译水平的检测,证实位于VP2衣壳表面叁重对称轴附近的92H和94Q氨基酸残基对于ADV-G在CRFK细胞中的持续增殖起着决定性作用。(5)将BJ高致病毒株编码VP2 455-590位氨基酸区段的核苷酸序列替换pADV-G感染性克隆中的对应序列,再引入VP2 I352V氨基酸突变,构建出两个嵌合体全基因克隆,并成功拯救出病毒。水貂接种实验证明,嵌合体病毒能够感染水貂,在接种10天后产生短暂的病毒血症,接种30天仍能检测到抗AMDV的抗体,但组织切片显示未产生典型的AD。以上结果从全病毒的角度定位了AMDV衣壳蛋白VP2上存在的决定ADV-G体外复制能力的关键功能残基,并且通过构建嵌合体病毒的方式证明了ADV-G VP2部分基序的改变可以使病毒获得感染水貂的能力。同时在全基因水平比较野毒株BJ同ADV-G间的差异,为AMDV致病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韩焘,张硕,吴佳俊,周智,李晓霞[10](2016)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疫苗株JXA1-R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构建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JXA1-R疫苗株的感染性克隆,经RNA转染BHK-21细胞后成功拯救了病毒,对拯救病毒进行了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用该病毒免疫30日龄仔猪进行免疫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感染性克隆与HP-PRRSV JXA1-R疫苗株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能够很好的诱导猪体产生免疫抗体,并可保护免疫猪抵抗HP-PRRSV NVDC-JXA1强毒株的攻击。为进一步研究HP-PRRSV JXA1-R株疫苗的保护机制以及研发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感染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貉细小病毒(Raccoon dog parvovirus, RD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可引起貉和多种野生动物发生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幼龄动物感染后多因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死亡,是危害野生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为了探索RDPV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本文对采集自河北,辽宁等多个地区的貉腹泻样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RDPVVP2基因进行测序,遗传进化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与2010年流行的RDPV的毒株相比,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毒株在VP2基因上的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非同义性突变,其中包括S297A,S27T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染性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丹华,李玉华.带荧光素酶基因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J].中国药事.2019

[2].鲁荣光,刘维全,闫喜军.新型RDPV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3].容富强.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检验方法与鉴定[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

[4].吴小凤,庄春红,郑友限,陈韵妍.2013—2016年泉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血清学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

[5].路伟,张秀华,苏玮玮,武华,朱国强.一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对猪的感染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6].徐晓东.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HNyc15的感染性克隆构建与鉴定[D].河南农业大学.2017

[7].王慧敏.我国鼠诺如病毒的分离培养及其基因组序列分析和人诺如病毒感染性克隆的鉴定[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7

[8].孙维华,朱祥,尧晨光,孙鸽,寇铮.伴HBV感染性肝癌调控枢纽基因筛选与初步鉴定[J].生物信息学.2016

[9].郗冀.新型水貂阿留申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D].中国农业大学.2016

[10].韩焘,张硕,吴佳俊,周智,李晓霞.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疫苗株JXA1-R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一5细胞内病毒粒子的电镜图红阳猕猴桃感染细菌性溃疡病的典型症状感染性克隆的酶切鉴定纯化Sap2蛋白电泳图的免疫原性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狂犬病毒核蛋白在Sf...学术团体与群众团体中华医学会2003年学术活...

标签:;  ;  ;  ;  ;  ;  ;  

感染性鉴定论文_赵丹华,李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