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权论文_孟锐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民主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权,卢梭,原则,公意,马克思,代表,立宪。

人民主权论文文献综述

孟锐峰[1](2019)在《“同意”与“公意”之辨——论实现人民主权的两种原则的区别、困境及融贯》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意原则和公意原则是实现人民主权的两种不同原则。以同意原则为前提的人民主权是把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终极来源,肯定了"权力"为人民所有和所赋。把符合公意作为实现人民主权的理想诉求,强调政治权力为公器,政治权力的使用要为民所用、为民所谋,要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为根本目的。同意原则与公意原则的矛盾体现为权力的来源归属与权力行使的实践效果之间的矛盾。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只有把同意原则和公意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协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基本善与共同善,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和谐统一。(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韦宇婷[2](2019)在《马克思对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主权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卢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强调了人民主权的不可分割、不可代表和至高无上性。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马克思权力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关于法律、政府和主权的论述是马克思建立人民主权国家的理论基础。但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并未跳出时代的限制,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理想主义的设想。马克思的人民主权思想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出发,对实现主权在民的社会理想提出了现实的方法论指导,是对卢梭思想的超越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笑宇[3](2019)在《新时代人民主权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主权作为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与近些年西方国家频繁爆发的民主危机相比,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良好态势。人民主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更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证明。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人民主权在新时代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需要以新时代的人民主权思想进行解答。此外,公民权利与人民主权息息相关,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完善和保障公民权利只是落实人民主权的一个方面,新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发展新时代人民主权的应有之义。本文一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论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人民主权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新时代人民主权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详细介绍,并对主权与国家主权、民主与人权等概念进行辨析,同时剖析了人民主权的内涵(人民意志、人民地位、人民利益),为进一步论证新时代人民主权内容与特点奠定基础;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从人民主权的价值追求、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等叁个方面论证了新时代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且总结出新时代人民主权思想所具有的发展性、继承性和人民性等特点;第四章详细阐述了人民主权与公民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明确了当代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主观教育和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并从明确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法和优化教育环境等叁个层面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总之,本文基于问题导向对新时代人民主权思想的内容与特点进行论证,旨在回答为什么中国的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以及论证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优越性。并且,对当代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新时代人民主权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曹翰阳[4](2019)在《论人民主权思想的历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主权思想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杰作,其充分阐述了政治社会中每个公民和政治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表达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人民主权理论经过历史的变迁,无数思想家对该理论的研究与改进,已经深深影响了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体制和国家政治生活标准。本文将从近代人民主权学说入手,纵观学说的变迁,探求人民主权思想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3期)

刘华云,陈炳辉[5](2018)在《代表制与人民主权——卢梭代表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卢梭对代表制的态度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者依据《社会契约论》认为卢梭政治理论中代表制与人民主权是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通过解读卢梭经典文本可以发现,卢梭对代表制的态度经历了消极接受、明确拒绝、再次采纳叁个动态变化阶段。卢梭通过区分主权代表与治权代表,主张在理想共同体中,人民直接行使主权而拒绝主权代表,同时接受政府作为治权代表存在。但是,面对民主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以及现实政治立法的科学性,卢梭试图以命令形式的主权代表制保障人民主权原则的实现。卢梭代表概念的复杂性提示我们,当代人民主权与代表制的争论并不是民主的危机,它们之间存在的张力推动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明辉[6](2018)在《卢梭人民主权的理想图景与实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一方面需要从卢梭政治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加以把握,另一方面还必须从《社会契约论》的内在论证逻辑中探寻。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起点是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描绘的自然状态,而终点则是卢梭心目中那个以日内瓦为原型的理想化的共和国。当人类不可避免地从自然状态走入公民社会,一个基于全体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为政治权力提供了正当性论证。人们签订这个基于全体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由平等,社会契约的内容是囊括了所有人意志的公意。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公意是主权的内容,而法律是公意的表达,是主权行使的唯一方式。政府是主权的执行者,一方面人民需要政府来迫使臣民服从公意,另一方面人民又必须防范政府背离公意。为此,卢梭要求人民通过定期集会来维护主权权威,防范政府背离公意。但卢梭同样意识到人民自身也可能腐坏,因而在人民大会之外还提出了作为主权机构外部保障的国家制度来保障真正人民主权的实现。(本文来源于《现代法治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胡艾雄[7](2018)在《美国人民主权者的重现及行动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主权者:南北战争前的人民与美国宪法传统》一书回顾了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前的历史事件,并重新考量了“人民主权”原则。不同于现代大多数人将其视为一种理念,书中展现的是人民自身作为真正主权者的行动,以及事件之下激烈的政治论战反映“人民主权”理念的模糊。而今,弗里茨讲述的那些激烈的行使主权方式已然消逝,但其存在的历史与归于法律修订的结局却可启示今天的研究。主权者行动的结局——宪法,能否为“主权人民”表达与行动提供途径?本文希望通过书中历史事件展现的问题及得出的结论,重现人民成为主权者的“道路”,并探求人民主权者在司法领域再次实现的可能与方式。第一部分为对《美国主权者》中列举历史事件的梳理归纳出作者对南北战争前的“人民主权”概念提出的两个问题,即“谁是人民?”与“主权人民以何种方式行动”,并展现其他美国学者对本书论证重点概念“异议权”的评述。书中第一个问题是有关处于各种“定义”内的人民与特性,而第二个问题则以建国初期人民行使主权方式的历史事件作为回答。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前述问题产生原因即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民主权”定义为何被模糊,以及历史曾出现过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又为何受阻。经过分析发现麦迪逊在弗吉尼亚决定中扩展出的“异议权”成为“人民主权者”真正可能的行动方式。并经过对“异议权”分析,看到其意义投射于现代美国司法的光影。第叁部分探究美国制度下司法领域“人民主权”存在的空间,即从制宪时期起建国者的规划中已将独立的司法机构作为“人民”行动的预留之地。但在发展过程中却诞生了“司法权至上”理论,并与“人民立宪”的初衷交锋,在历史与现实中博弈,为再证明司法领域中存在人民主权者的重现,还需回归“人民主权”本身的源头进行探究。第四部分循着宪法学者们的逻辑发现司法领域暗含“人民主权者”行动空间,其理由在于人民对宪法的塑造以及其在宪法之下行动时对理性的遵从。在此基础上对现实中可能的方式进行探寻,同时也看到其困境与批判,即便如此人民对自身作为“主权者”的确信从未改变,他们的行动也未曾因困难而退缩。(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3-13)

王玉辉,陈瑶[8](2017)在《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主要内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强调公意是人民主权的基础,人民主权具有不可转让、不可代表、不可分割、至高无上的属性,实行人民立法的原则,法律是人民主权实现的保障,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者。(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32期)

马德普[9](2017)在《人民同意与人民主权——西方近代以来两种民主理论传统的区别、困境与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近代以来有两种民主理论传统,一是民主主义传统,二是自由主义传统。前者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后者的基本原则是人民同意原则。学界对这两种原则存在诸多误解,如把人民主权理解为自由主义的民主原则,或者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人民同意原则混淆在一起,或者把人民主权原则理解为西方政治的现实等。实际上,这两种原则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体现的是统治的民主,即人民直接掌握立法权,后者体现的是被统治的民主,即最高权力掌握在代议机构手中。二者在实践中都存在诸多困境,其中人民主权的困境使其在西方政治中还无法成为现实,但其中的合理因素即公民对法律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仍可能具有克服自由主义民主弊端的潜力。当代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民主主义的民主传统。(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谭万霞[10](2017)在《论作为宪法原则的人民主权的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学研究中,人民主权原则往往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公理性原则,"人民主权"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人民主权原则确认了人民地位具有神圣性、人民意志具有至上性、人民权力具有本源性的内涵。(本文来源于《政法学刊》期刊2017年05期)

人民主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民主权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卢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强调了人民主权的不可分割、不可代表和至高无上性。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马克思权力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关于法律、政府和主权的论述是马克思建立人民主权国家的理论基础。但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并未跳出时代的限制,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理想主义的设想。马克思的人民主权思想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出发,对实现主权在民的社会理想提出了现实的方法论指导,是对卢梭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民主权论文参考文献

[1].孟锐峰.“同意”与“公意”之辨——论实现人民主权的两种原则的区别、困境及融贯[J].教学与研究.2019

[2].韦宇婷.马克思对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唐山学院学报.2019

[3].周笑宇.新时代人民主权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9

[4].曹翰阳.论人民主权思想的历史发展[J].现代交际.2019

[5].刘华云,陈炳辉.代表制与人民主权——卢梭代表理论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陈明辉.卢梭人民主权的理想图景与实现路径[J].现代法治研究.2018

[7].胡艾雄.美国人民主权者的重现及行动方式[D].西南政法大学.2018

[8].王玉辉,陈瑶.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主要内容研究[J].长江丛刊.2017

[9].马德普.人民同意与人民主权——西方近代以来两种民主理论传统的区别、困境与误读[J].政治学研究.2017

[10].谭万霞.论作为宪法原则的人民主权的内涵[J].政法学刊.2017

论文知识图

西哀耶斯李尔本-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西哀耶斯①教师:有的同学感觉有点思绪了,我...《社会契约论》图示1国家权力与非国家权力分野示意

标签:;  ;  ;  ;  ;  ;  ;  

人民主权论文_孟锐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