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地震论文_姚大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史前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史前,断层,龙门,事件,华北,时序,先秦。

史前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姚大全[1](2015)在《史前地震事件研究新进展——2014 AGU秋季年会参会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2月16日作者赴旧金山参加AGU秋季年会(2014年12月15日~12月19日),目的是想展示课题组近年来对史前地震研究的成果,了解和感受国际史前(古)地震研究现状和动态,以借鉴参考,开阔眼界。总体来说,虽说在美时间短暂,但感到目的达到,收获颇多。1会议盛况这次在旧金山举行的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第47届秋季年会,参会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学科之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2期)

姚大全,宫希成,沈小七,吴卫红,郑海刚[2](2014)在《安徽及邻区史前地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_S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皖西南的西周一春秋期和皖北大汶口晚期及豫南东周期文化层中分别发现史前地震遗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地区段落,自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数次以斜向平移逆冲为主要方式的快速变形事件,后者得到微观研究方面的证实。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震史料记载的局限,并丰富了考古和史前地震乃至地震预测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陈剑[3](2013)在《先秦地震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史前及商周地震考古工作取得系列新发现与新认识,为龙门山地区这个多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的史前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基础和参考样本。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研究应避免"两张皮"的困境,田野工作与整合研究均需要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机融合。龙门山地区史前先民在定居地点选址方面的科学智慧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姚大全,邵晶,陈安国,郑海刚[4](2012)在《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2年02期)

姚大全,汤有标,沈小七,陈安国,郑海刚[5](2012)在《郯庐断裂带赤山段中晚更新世之交的史前地震遗迹》一文中研究指出赤山地处安徽省泗县东北部,为郯庐断裂带西支断裂通过处。以往研究认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第四纪以来有较为明显的活动。此次在垂直于赤山段开挖的多个探槽中均揭露出史前地震遗迹(多期逆断型崩积楔),具体表现为断层上盘砖红色上白垩统砂岩或黄白色中更新统砾石层向东迭置于褐黄色中、上更新统黏土之上。在楔状体根部均发现向NW陡倾的断裂,陡立的断面向上转变为缓倾的上翻垮落面。多条探槽揭示的断裂点的连线总体呈NNE走向,断裂通过处的上盘后缘大部分残留了凸起地貌,部分EW向冲沟被断裂右旋扭错。多条探槽两壁都一致显示出从西向东的推挤垮塌痕迹。其中Tc1~Tc4表现为砖红色砂岩(K2)逆冲垮落于黄褐色含铁锰结核黏土(Q2p-3)之上,Tc5则表现为红砂岩(K2)和黄白色砾石层(Q2p)逆冲垮塌于上述的黏土之上。在几个探槽的逆断型崩积楔上均揭示出此段曾有多次逆断型崩积事件发生,个别探槽揭露楔体较少,可能与其所处的位置、揭露深度和剥蚀残存的高度有关。对开挖探槽及光释光测年结果的详细分析初步得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中、晚更新世之交曾多次发生大规模逆断型黏滑事件,即曾多次发生史前大地震。(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2年01期)

姚大全[6](2011)在《活动构造和史前地震研究新进展——《第2届INQUA—IGCP-567国际专题讨论会》参会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9月19日至24日,第2届IN-QUA—IGCP-567活动构造,地震地质,考古和工程国际专题讨论会在希腊中南部科林斯市举行,出席会议专家学者共90余人,代表多来自欧美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和希腊等国,其他洲或地区偏少,如亚(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1年11期)

陈剑[7](2011)在《龙门山地区的史前地震考古:基础、方法和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史前及商周地震考古工作取得系列新发现与新认识,为龙门山地区这个多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的史前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基础和参考样本。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研究应避免"两张皮"的困境,田野工作与整合研究均需要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机融合。龙门山地区史前先民在定居地点选址方面的科学智慧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1年04期)

姚大全,沈小七,童远林,陈安国[8](2008)在《中国东部史前地震事件的识别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加上地震周期长,人类活动频繁,地质事件遗迹难寻;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建(构)筑物和公众地震安全要求攀升。本文为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矛盾作了相应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经验预报统计样本局限性分析入手,综述史前地震识别标志和事件时序的分析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强化研究思路,即充分利用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工程所揭露的机遇,抢救性编录、分析。同时与考古、地质等相关部门联手,反演并重构全新世以来天然变形事件时序,用于弥补经验性预报的样本局限,从而科学预测地震趋势。作者的初步实践表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望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08年02期)

马建华[9](1996)在《死海地堑梅察达(Masada)附近的史前地震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死海地堑梅察达(Masada)附近的史前地震变形ShmuelMarco和AmotzAgnon活动地区的古地震记录对于评价过去的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是很有价值的.一个理想的地震记录要有跨时久远的可靠、清晰和可测年代的地震指示.我们认为Lisan湖(古死海...(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1996年01期)

李克,聂宗笙[10](1986)在《内蒙大青山山前断裂带全新世活动、史前地震与地震重复间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青山山前断裂是河套断裂系中一条规模宏大、活动强烈的重要断裂,控制着大青山和呼包断陷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纪期间,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层运动十分强烈,构造特征、地貌特征都十分显着。以往对该断裂的研究程度较低,近年来才开展起来。本文通过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叁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1986-10-01)

史前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_S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皖西南的西周一春秋期和皖北大汶口晚期及豫南东周期文化层中分别发现史前地震遗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地区段落,自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数次以斜向平移逆冲为主要方式的快速变形事件,后者得到微观研究方面的证实。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震史料记载的局限,并丰富了考古和史前地震乃至地震预测的研究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史前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姚大全.史前地震事件研究新进展——2014AGU秋季年会参会有感[J].国际地震动态.2015

[2].姚大全,宫希成,沈小七,吴卫红,郑海刚.安徽及邻区史前地震研究进展[J].地质科学.2014

[3].陈剑.先秦地震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的启示[J].民族学刊.2013

[4].姚大全,邵晶,陈安国,郑海刚.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

[5].姚大全,汤有标,沈小七,陈安国,郑海刚.郯庐断裂带赤山段中晚更新世之交的史前地震遗迹[J].地震地质.2012

[6].姚大全.活动构造和史前地震研究新进展——《第2届INQUA—IGCP-567国际专题讨论会》参会有感[J].国际地震动态.2011

[7].陈剑.龙门山地区的史前地震考古:基础、方法和借鉴[J].中华文化论坛.2011

[8].姚大全,沈小七,童远林,陈安国.中国东部史前地震事件的识别问题[J].震灾防御技术.2008

[9].马建华.死海地堑梅察达(Masada)附近的史前地震变形[J].海洋地质动态.1996

[10].李克,聂宗笙.内蒙大青山山前断裂带全新世活动、史前地震与地震重复间隔的研究[C].中国地震学会第叁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86

论文知识图

茂县盆地断裂带分布图震后的汶川龙溪寨(南———北拍摄)第四纪测年方法的测年范围统计(改绘...样品采集图川西仰韶、龙山时代遗址分布图茂县新羌城规划效果图(密集建筑分布处为...

标签:;  ;  ;  ;  ;  ;  ;  

史前地震论文_姚大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