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注速调管论文_李烨,李冬凤,杨璐旋,左海渤,王子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注速调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速调管,波段,永磁,调制器,发射机,固态,间隙。

多注速调管论文文献综述

李烨,李冬凤,杨璐旋,左海渤,王子威[1](2019)在《S波段反转永磁聚焦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面雷达设备性能的提升,对功放器件的要求也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带宽和平均功率的提升。本文介绍新研制的S波段反转永磁聚焦宽带多注速调管,带宽达到13.6%以上,平均功率在20kW以上,为目前国内永磁聚焦速调管最高水平。采用反转永磁聚焦方式的速调管不需要外供电源,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整机拆装。但由于其反转区的作用,很难做到较高的动态流通,所以平均功率量级不高,因此提升速调管性能的关键是实现良好的电子注动态流通率,即设计出高效的电子光学系统。文章通过对该速调管电子光学系统,高频系统及其热可靠性在内的多个关键部分的研制做了详细分析和介绍,总结了反转永磁聚焦速调管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和结果可以指导其它同类型的S波段速调管设计。(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陈亚南[2](2019)在《S波段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粒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速调管是一种成果比较完善,发展比较迅速的微波放大器件。多注速调管发展的前提基础是单注速调管,相对于单注速调管来说,多注速调管具有工作电压低、宽频带、高频率和高增益的优点。速调管在微波放大器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也有广大的应用前景,粒子模拟计算在其研究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对S波段TM_(010)多注速调管进行基础理论和叁维粒子模拟研究。结合多种粒子模拟软件对速调管的谐振腔、输入输出结构以及整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基本的速度调制、密度调制、空间电荷理论、多电子注受力以及电子注聚焦系统。基础研究部分主要是结合CHIPIC、MAGIC、CST、HFSS等粒子模拟软件着重研究分析了冷腔状态下速调管输入输出回路以及谐振腔的各种性能参数,包括电磁场分布,模式耦合变换、谐振频率等性能参数,着重研究了输出结构π模双间隙的电磁场分布,模式变换,以及圆柱形中间谐振腔的结构尺寸对谐振频率f,特性阻抗R/Q,品质因数Q的影响。论文整体主要利用CHIPIC粒子模拟软件对S波段TM_(010)模式的18电子注多注速调管进行全叁维的粒子模拟研究。考虑到计算机的性能和内存以及模拟时间等问题利用了多线程粒子模拟;考虑到模拟结构的准确性,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首先进行叁维模型的建立,在冷腔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研究聚焦系统对电子注的影响,同时对电流电压等电参数进行研究;其次研究分析零输入信号状态下的电子速度分布,防止谐振腔自激振荡的产生;最后在不会有自激振荡的情况下输入高频信号,对整个多注速调管进行热腔粒子模拟研究。粒子模拟结果表明在阴阳极电压为17.4KV,所有电子注的总电流为20.9A,每个电子注的平均电流密度3.25A/mm~2,18个电子注的总平均电流为58.5A/mm~2,导流系数为1.26μP,输入平均功率为33W,频率为2.85GHz的高频信号的条件下,得到输出高频微波信号的峰值功率为207KW,输出高频微波信号的平均功率为103.5KW,输出频率为2.85GHz,频谱单一,没有杂频。计算得到效率为29%左右,增益为35dB左右。(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杨金生,何享斌,崔萌,左向华,万知之[3](2019)在《X波段多注速调管双间隙输出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X波段高功率多注速调管输出腔功率容量和对速调管效率的影响问题,通过仿真软件对单间隙和双间隙输出腔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设计优化,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X波段速调管来说,与单间输出腔相比,双间隙输出腔可降低间隙场强约50%,提高特性阻抗R/Q值一倍以上,并可有效提高带宽约31.7%。通过对比双间隙输出腔的谐振频率、-3dB带宽、有载Qext值以及电场分布特性的仿真与测试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对X波段高功率多注速调管研究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李冬凤,郑建一,苏奭,黎讯,李烨[4](2018)在《C波段30 kW高平均功率高次模式多注速调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C波段30 kW高平均功率高次模式多注速调管的研制过程,主要介绍该管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及研制结果。该速调管工作于TM_(210)高次模式,采用两组30个电子注的枪结构,为保证整管的输出带宽及增益采用多腔参差调谐结构高频段及多级滤波器输能系统,为实现峰值输出功率1 MW、工作比3%采用电磁线包聚焦。测试结果其输出带宽达到200 MHz,峰值输出功率达到1 MW,平均输出功率达到30 kW,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栾镝[5](2018)在《大功率多注速调管发射机的小型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载和大功率机载雷达对真空管发射机的体积和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发射机的小型化很有必要。文中介绍了一种大功率多注速调管发射机的小型化设计,叙述了发射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系统组成;阐述了高功率密度高压电源、小型化固态调制器、高压一体化设计和末级组件热设计等发射机小型化关键技术。实验表明:小型化发射机达到预期设计要求。文中对该小型化发射机的实际应用情况和使用前景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8年11期)

柳尚光[6](2018)在《多注速调管发射机设计优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多注速调管发射机的实践,给出了此类发射机的工程化改进思路和方案。应用高次模的多注速调管、高压一体化方案、干式冷却技术、频谱试验成果等,提高了多注速调管发射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引言:多注速调管是一种基于速度调制原理将电子注能量转换成微波能量的真空电子器件。电子注的形成、电子注与微波场的互作用、电子剩余能量的耗散和微波能量的输出是在相互分离的空间中进行的,而且高频互作用系统是分离的谐振腔。因而它具有高功率、高增益、高效率、长寿命等优点。配备多注速调管作为核心放大器件的雷达发射机,一般采用(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8年21期)

李烨,李冬凤,杨璐旋,左海渤,王子威[7](2018)在《S波段反转永磁聚焦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新研制的S波段反转永磁聚焦宽带多注速调管,并对其中包括电子光学系统,高频系统及其热可靠性在内的多个主要部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设计结果可以指导其它同类型的S波段速调管。(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3)

吴亚男,李冬凤,李洪涛,王妍旭,黎迅[8](2018)在《X波段80kW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X波段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进展,目前该管在X波段输出带宽达到400MHz,峰值输出功率达到80kW,平均输出功率达到12kW,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3)

王笑妍,高冬平,王勇,张凤贞,王颖[9](2018)在《X波段宽带多注速调管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完成了用于X波段宽带多注速调管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采用控制极调制的12注电子枪,电子注电压为17 kV,总电流为9.5 A,总导流系数为4.3μP,阴极最大发射电流密度为10 A/cm~2,多电子注技术大幅提高了电子注的总导流系数,降低了阴极负载,提高了阴极工作稳定性和寿命。聚焦系统采用周期反转永磁聚焦系统,大幅减轻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去除了电磁聚焦系统中的线包及其水冷结构。因而该类器件具有工作电压低、效率和增益高、频带宽、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特别适合于脉冲输出功率几十千瓦至兆瓦级,平均输出功率几千瓦至几十千瓦,带宽5~20%的宽频带雷达发射机。(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3)

何享斌,杨金生,万知之,崔萌[10](2018)在《X波段多注速调管双间隙输出腔设计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功率速调管中输出腔影响着整管的效率和峰值功率。为了提高效率和峰值功率,本文对工作在X波段的同轴多注速调管双间隙输出腔结构进行研究,通过理论结合仿真优化,得出合适的双间隙输出腔结构。最后与单间隙结构进行对比,证实双间隙输出腔可以提高输出腔的特性阻抗,降低间隙电场,展宽输出带宽。(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多注速调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速调管是一种成果比较完善,发展比较迅速的微波放大器件。多注速调管发展的前提基础是单注速调管,相对于单注速调管来说,多注速调管具有工作电压低、宽频带、高频率和高增益的优点。速调管在微波放大器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也有广大的应用前景,粒子模拟计算在其研究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对S波段TM_(010)多注速调管进行基础理论和叁维粒子模拟研究。结合多种粒子模拟软件对速调管的谐振腔、输入输出结构以及整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基本的速度调制、密度调制、空间电荷理论、多电子注受力以及电子注聚焦系统。基础研究部分主要是结合CHIPIC、MAGIC、CST、HFSS等粒子模拟软件着重研究分析了冷腔状态下速调管输入输出回路以及谐振腔的各种性能参数,包括电磁场分布,模式耦合变换、谐振频率等性能参数,着重研究了输出结构π模双间隙的电磁场分布,模式变换,以及圆柱形中间谐振腔的结构尺寸对谐振频率f,特性阻抗R/Q,品质因数Q的影响。论文整体主要利用CHIPIC粒子模拟软件对S波段TM_(010)模式的18电子注多注速调管进行全叁维的粒子模拟研究。考虑到计算机的性能和内存以及模拟时间等问题利用了多线程粒子模拟;考虑到模拟结构的准确性,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首先进行叁维模型的建立,在冷腔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研究聚焦系统对电子注的影响,同时对电流电压等电参数进行研究;其次研究分析零输入信号状态下的电子速度分布,防止谐振腔自激振荡的产生;最后在不会有自激振荡的情况下输入高频信号,对整个多注速调管进行热腔粒子模拟研究。粒子模拟结果表明在阴阳极电压为17.4KV,所有电子注的总电流为20.9A,每个电子注的平均电流密度3.25A/mm~2,18个电子注的总平均电流为58.5A/mm~2,导流系数为1.26μP,输入平均功率为33W,频率为2.85GHz的高频信号的条件下,得到输出高频微波信号的峰值功率为207KW,输出高频微波信号的平均功率为103.5KW,输出频率为2.85GHz,频谱单一,没有杂频。计算得到效率为29%左右,增益为35dB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注速调管论文参考文献

[1].李烨,李冬凤,杨璐旋,左海渤,王子威.S波段反转永磁聚焦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J].真空电子技术.2019

[2].陈亚南.S波段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粒子模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杨金生,何享斌,崔萌,左向华,万知之.X波段多注速调管双间隙输出腔特性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2019

[4].李冬凤,郑建一,苏奭,黎讯,李烨.C波段30kW高平均功率高次模式多注速调管[J].真空电子技术.2018

[5].栾镝.大功率多注速调管发射机的小型化设计[J].现代雷达.2018

[6].柳尚光.多注速调管发射机设计优化探讨[J].电子世界.2018

[7].李烨,李冬凤,杨璐旋,左海渤,王子威.S波段反转永磁聚焦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C].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吴亚男,李冬凤,李洪涛,王妍旭,黎迅.X波段80kW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C].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9].王笑妍,高冬平,王勇,张凤贞,王颖.X波段宽带多注速调管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C].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何享斌,杨金生,万知之,崔萌.X波段多注速调管双间隙输出腔设计和模拟[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仿真群聚腔主模的电场分布矢...多注速调管发射机原理框图典型的C波段宽带多注速调管的结构...1 外加载多注速调管谐振腔的结构...多注速调管结构图波段宽带多注速调管结构图

标签:;  ;  ;  ;  ;  ;  ;  

多注速调管论文_李烨,李冬凤,杨璐旋,左海渤,王子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