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

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

论文摘要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2.0阶段涌现出来的新实践,正在变革着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人类对教育本体论的认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正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复杂,我们需要重新追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问题。本研究回顾了人类教育的变革与教育本体论发展,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必须正视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进一步结合对"互联网+教育"创新特征与本质的分析,提出"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基于对该本体论的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包括三条核心思路。其一为学习视角层面的联通,即认知、概念、社会三类网络的联通与创新;其二为教学层面的联通,即以资源共享、开放大学与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其三为组织生态层面的联通,即以自组织、社区化教育等新业态发展为代表的教育新生态。研究最后分析了联通主义本体论的价值以及教育理论创新的方向。本研究是对"联通主义"从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到"互联网+教育"本体论的发展。这一发展可以使得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从科学世界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世界中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让整个教育体系有效联通真实生活与实践。同时,基于此不仅有助于构建适应未来高度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对应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及面向学习者发展的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建构系统的"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当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论文目录

  • 一、引言
  • 二、教育哲学本体论
  •   (一)人类教育的变革与本体论的发展
  •   (二)教育问题与研究的复杂性
  • 三、“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本体论
  •   (一)“互联网+教育”的特征与本质
  •   (二)“互联网+教育”本体论:联通主义
  • 四、“互联网+教育”创新的核心思路:“联通”的三个层次
  •   (一)个体学习层面:认知、概念、社会网络之间的联通
  •   (二)教学层面联通:以资源共享、开放大学与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创新
  •   (三)组织生态层面:以自组织、社区化教育等新业态的发展为代表形成的教育新生态
  • 五、联通主义本体论的价值与教育理论创新方向
  •   (一)联通主义本体论的价值
  •   (二)基于联通主义本体论的教育理论创新方向
  •     1. 对“互联网+教育”本体论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     2. 对“互联网+教育”哲学基础中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基本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
  •     3. 面向全新的教育生态体系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志军,陈丽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教育理论,创新实践,教育哲学,教育信息化,本体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生态体系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2019年08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信息科技

    专业: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单位: 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1834002),教育部委托项目“‘互联网+教育’战略研究”,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DA074)的资助

    分类号: G434

    DOI: 10.13541/j.cnki.chinade.2019.08.002

    页码: 1-9+26+92

    总页数: 11

    文件大小: 2426K

    下载量: 1974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作品到行动:当代艺术本体论的冒险[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3)
    • [2].论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本体论的重构[J]. 河西学院学报 2020(04)
    • [3].试析社会本体论多元主义转向[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04)
    • [4].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J]. 江海学刊 2017(06)
    • [5].集体行动者与能动性——集体本体论的两个核心概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2)
    • [6].本体论证明与语言的实际性——梅亚苏《有限性之后》的拓展诠释[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 [7].休谟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失陷[J]. 西部学刊 2017(03)
    • [8].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J]. 江汉论坛 2017(09)
    • [9].存在概念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J]. 哲学分析 2015(01)
    • [10].论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贡献[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02)
    • [11].萨特的希望本体论分析[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20(01)
    • [12].批判性重建马克思本体论的典范之作——评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1)
    • [13].教育叙事研究本体论假设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7)
    • [14].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1)
    • [15].解释排斥与事件的本体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1)
    • [16].浅谈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本体论原理[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13)
    • [17].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J]. 理论建设 2017(03)
    • [18].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J]. 中国文学研究 2015(01)
    • [19].马克思如何理解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J]. 世界宗教研究 2014(02)
    • [20].从朱熹到王阳明:宋明儒学本体论的转向及其基本路径[J]. 哲学研究 2015(02)
    • [21].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1)
    • [22].舞蹈本体论观《重》之三部曲[J]. 同行 2016(13)
    • [23].论教育研究的本体论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1)
    • [24].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新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5].传统本体论批判与艺术本体论追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6].关于工程本体论的认识[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7)
    • [27].技术的本体论解读[J]. 科技成果纵横 2012(06)
    • [28].美在显现——论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美的本体论结构与功能的现象学分析[J]. 凯里学院学报 2011(01)
    • [29].从物质本体论到过程本体论的嬗变[J]. 宜春学院学报 2010(01)
    • [30].社会本体论与社会认识论的统一[J]. 法制与社会 2010(17)

    标签:;  ;  ;  ;  ;  ;  ;  ;  ;  

    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