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伍臣瑞(合浦县石康中学广西合浦536100)

1.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时代性,现今的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具体包括:①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②爱国主义教育;③理想教育;④道德教育;⑤集体主义教育;⑥劳动教育;⑦自觉纪律教育;⑧民主法制教育。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定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通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说过如果把学生单纯当作“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他们不真正理解,道德判断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然而,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大都局限在口头的说教上;局限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度上;局限在对学生的行为的约束上;局限在对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意识的处罚上,甚至有人把实行的“德育工作”当成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实际上这样做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能培养学生的“奴性”而阻碍了学生辨别“真”“伪”“美”“丑”“善”“恶”的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长期以来教育导导致的“重智轻德”偏差阻碍了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使之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德育在学校里是一个薄弱环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只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学校工作也大多重分数、重经济效益。致使许多学生理想淡化、思想僵化,精神萎靡、目光短浅、物欲膨胀、急功近利、及时行乐的思想十分严重,有的学生则崇尚感性,鄙视理性、好逸恶劳、喜欢踏着别人的肩膀走路;有的则不求进取、不学无术、成天贪玩鬼混、还死顾面子、无德无识。他们不但失去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良好的品性,而且人与人之间缺乏友善的态度,话没说清就动手动脚,毫无人情味;为了一点小事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有的轻生自杀,心理随挫折的能力极差。如此种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当年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

当今留美学生中的卢旬枪杀案、浙江金华的徐力杀母事件、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袁鑫自杀事件,浙江永嘉桥头镇中学的学生枪杀事件、清华大学学生的伤熊事件……,这些事实证明现在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克令人忧心,每一次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向教育界敲响一次警钟;每一次事件的出现也就是对教育者的一次严厉警告。

总之,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道德约束力弱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出现模糊不清的困惑;一是少数中学生推崇及时行乐,缺乏理想、胸无大志、没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不强;二是拜金主义泛滥,唯利是图,心中无他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三是无政府主义思想抬头,无组织无纪律,打架斗殴、赌博、看淫秽书刊和影视等现象有上升趋势;四是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社会道德意识差,待人接物没有礼貌、乱扔废物品、随地吐痰等;五是少数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心理素质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缺乏上进心。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现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上海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说:“现在社会变迁很大,而多流于偏废只重物质、不讲道德,尽管学富五车而行为可丝毫不顾。这种错误,我们既已觉察出来,就应该竭力矫正,学行并重,才可避免畸形发展的弊病。所以,现在的教育者不但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事,他应该更进一步地教学生们‘行些’些什么?简方之,就是做人之道,这样才能算好的教育。张先生这段话,很值得借鉴,他要求我们要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放弃或不把它放在应有的地位,我们的很多工作就会出现偏差,学校教育就达不到教育学生做一个‘好人’和‘有用的人’的目的”。

3.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道德教育论》中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①要根据儿童习惯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②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③奖惩结合,切忌体罚;④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据此,学校德育工作应采用以下方法途径来教育青少年学生注重学会做人,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3.1优化教学,渗透德育思想。教学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各科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因此,结合各学科特点,自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养文明习惯,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3.2美化环境,营造德育氛围。环境是校园文化直观外在的反映;学校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在育人。良好的氛围、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随时注意发挥德育环境的感染熏陶作用。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化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

3.3塑造形象感召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形象就是学校德育工作旗帜。学校应实施“铸师魂”工程,要求老师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慈母”品性。“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使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

3.4开展活动教育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姻林斯基都非常重视集体教育。学校应开展集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它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学校本着“寓教于乐”,“从长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向革命烈士学习的活动。

3.5利用学校舆论宣传工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如果不用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占领宣传舆论阵地,社会上各种反动腐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侵蚀中小学生的头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论述中强调在道德教育中必须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他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中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与行为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学校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广播、校刊、墙报、好的电影片、录相片、阅览室等宣传工具的作用,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将会不断出现,学校德育的理论,也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论同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看待社会现象,提高断送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是德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系,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回避现象、空尚说教,只会削弱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面对现象,正视矛盾,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做实、做好、做活。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够适应新世纪挑战和考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收稿日期:2011-07-20

标签:;  ;  ;  

浅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