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水土保持林论文_郭小鸿,李文,李方新,杨小波,杨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水土保持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土保持,人工降雨,径流,坡地,龙须草,黄花,紫穗槐。

人工水土保持林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鸿,李文,李方新,杨小波,杨红[1](2019)在《白背黄花稔的人工种植对山地散养鸡场水土保持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宁都黄鸡山地散养具有投资小,简便易行,所饲商品肉鸡品质优良等特点,在宁都县已得到普遍推广。但鸡所具有的尖嘴利爪及爱刨的生理特点及习性,常给鸡场地表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的可引起水土流失。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尝试在山地散养鸡场人工种植百喜草、黑麦草、白背黄花稔(本文来源于《江西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孙平,侯健宾[2](2018)在《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缺水的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展开讨论,旨在为解决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杨娅双,王金满,万德鹏[3](2018)在《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及其水土保持效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堆垫地貌由城镇、工矿建设中松散易侵蚀的弃土、弃渣堆垫而成,全世界每年数百亿立方米的堆积物压占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的岩土侵蚀。微地形改造可调控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地表微生境。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特征;对梯田、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挡水埂等微地形改造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改造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探讨了不同微地形整地措施的减流减沙、蓄水保肥、植被恢复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效果;并指出当前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方法、整地措施组合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堆垫地貌径流侵蚀机理、水文学原理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治理、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雨鑫,谢云,辛艳,王文婷,张珊珊[4](2016)在《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垄作区田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垄作区田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发生溢流和损毁的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为实施垄作区田的适宜条件评价和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垄作区田和顺垄耕作实施不同雨强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二者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土保持效益变化。[结果]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有溢流产生,但土档不会损毁,水土保持效益略有降低;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土档在溢流后很快损毁,水土保持效益有明显的下降。区田未损毁情况下的蓄水效益为87.5%,保土效益为88.2%;区田损毁后的蓄水效益降至34.1%,保土效益降至21.0%。[结论]垄作区田在60mm/h雨强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超过60mm/h时,由于土档在溢流后容易损毁,从而使其水土保持效益显着下降,丧失了拦蓄径流和泥沙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龙[5](2015)在《人工羊草地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弱,加之降雨分布集中,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退耕建植人工草地可以明显减轻土壤侵蚀程度,有利于土壤在雨季对降水的蓄积。羊草在我国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东部,在陕西、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亦有分布,是禾本科牧草中分布最广、利用价值最高的优良禾草。因而分析羊草盖度对产流产沙过程和风蚀过程的影响,明确羊草的水土保持效益,对羊草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和风洞试验,研究了5种盖度下羊草地的产沙产流特性和抗风蚀特性,探讨了不同盖度羊草地的水土保持效应。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模拟降雨条件下,随羊草盖度的增加初始产流逐渐延后;坡度越大,产流时间越快;雨强越大,产流时间越快。当羊草盖度小于60%时,盖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羊草盖度为100%时,产流时间最慢。坡度为5°时,产流时间最慢,随着坡度的逐渐增加,产流时间的增加率逐渐增大。黄绵土的初始产流时间快于风沙土的初始产流时间。羊草盖度对不同土类的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比较稳定,随着羊草盖度的逐渐增加,风沙土的初始产流时间相比黄绵土的平均滞后速率没有明显变化。2.相同坡度和雨强下,随羊草盖度的增加,累积径流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坡度和雨强同样是影响累积径流量的重要因素。盖度为20%时,平均累积径流量76.15 L/(m2·h),当羊草盖度增加到100%时,平均累积径流量减少44%。坡度越大,累积径流量越大,当坡度由5°增加到15°时,平均累积径流量增大26%;雨强越大,累积径流量越大,当雨强由90mm/h增大到120mm/h时平均累积径流量增大42%。风沙土的累积径流量小于黄绵土的累积径流量,随着羊草盖度的逐渐增加,风沙土的累积径流量相比黄绵土的平均减少速率先减小后增大,当羊草盖度为60%时,其减少速率达到最小。3.羊草盖度、坡度和雨强是影响累积产沙量的重要因素,累积产沙量与羊草盖度呈反比,与坡度和雨强呈正比。当羊草盖度由20%增加到100%时,平均累积产沙量减少65%;当坡度由5°增加到15°时,平均累积产沙量增加63%;当雨强由90mm/h增加到120mm/h时,平均累积产沙量增加79%。风沙土的累积产沙量大于黄绵土的累积产沙量,当羊草盖度小于60%时,风沙土累积产沙量相比黄绵土累积产沙量的平均增加速率随着羊草盖度的增加缓慢上升;当羊草盖度为大于60%时,其增加速率迅速增大。4.黄绵土羊草地和风沙土羊草地的产流趋势均呈现在降雨初期产流率快速增长,在降雨中后期产流率保持稳定;产沙趋势呈现在降雨初期产沙率快速增长然后出现小幅回落,在降雨中后期产沙率保持稳定。在降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黄绵土的产流率高于相应条件下风沙土的产流率;黄绵土的产沙率低于相应条件下风沙土的产沙率,在雨强120mm/h、坡度15°和羊草盖度为20%时这一特征表现最明显。5.风蚀量与羊草盖度呈反比,与风速呈正比,黄绵土的风蚀量低于相应条件下风沙土的风蚀量。当羊草盖度从60%增加到80%时,风蚀量的减少率最大,由此可知,羊草抵抗风蚀的临界盖度介于60-80%之间。0-23cm高度内这两层的集沙仪收集到的风蚀物的质量比较接近,主要是由蠕移颗粒和大部分的跃迁颗粒组成,这一高度内收集到的风蚀物占整体风蚀量的70%以上。6.人工羊草地的盖度比较大,从而有效的阻止了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与细竹蒿草相比,羊草的减蚀率达到37.47%。留茬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与深翻地相比,荞麦留茬的减蚀率是62.01%,玉米留茬的减蚀率是70.99%,羊草留茬的减蚀率与玉米留茬的减蚀率比较接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徐灿,张平仓[6](2014)在《水土保持措施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人工铺设草皮措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探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和涵养水源、延长水利设施寿命、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功能;从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分析着手,进一步阐明了水土保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还分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人工草皮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以期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深化改革 助推水生态文明建设——第九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12-01)

李闯,刘艳伟,杨具瑞[7](2014)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红壤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概括了我国南方红壤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提出亟待保护的迫切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坡地试验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产流特征,研究不同植被小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并且分析降雨对小区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期对红壤土的综合利用提出理论支持。针对我国红壤退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分析红壤水分特征、产汇流过程所做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找到合适植物以改良红壤,使得红壤沙化过程减缓。(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3期)

王安[8](2013)在《人工降雨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抗蚀性弱,降雨分布不均且高度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保护性耕作对产流产沙量和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可以明确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揭示保护性耕作减少水土流失的机理。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耕翻、秸秆覆盖、残茬覆盖以及玉米种植密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综合评价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类型下,低覆盖高留茬减弱地表径流的效果明显,初始产流较对照平均延后2.06倍,径流量平均减少20%,在黑垆土上效果突出。覆盖减少土壤侵蚀的效果明显,不同土壤类型下均可有效减弱土壤侵蚀。2.种植玉米时,低覆盖高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最明显,玉米不同生育期内初始产流较对照平均延后91%,径流量平均减少21%,产沙量平均减少66%,在玉米拔节期效果突出。3.90mm/h雨强下,耕翻的径流量较免耕均有增加,不同坡度下径流量的增幅在耕翻30%时平均为6%,耕翻50%时平均为35%,耕翻70%平均为29%,全耕时平均为14%。120mm/h雨强下,耕翻30%的径流量较免耕出现减少,减幅平均为3%,耕翻70%的径流量在坡度为5°和10°时也分别减少9%和3%,耕翻50%和全耕径流量仍较免耕增多,耕翻50%增幅平均为6%,全耕增幅平均为11%。耕翻和免耕之间径流量的差异随坡度的增大而趋于明显,随雨强的增大而趋于减小,耕翻面积为50%时径流量最多。4.耕翻面积越大,产沙量越多。90mm/h和120mm/h雨强下,耕翻30%在不同坡度下的产沙量较免耕的增幅分别平均为1.37倍和1.81倍,耕翻50%时为2.83倍和3.54倍,耕翻70%时为6.04倍和5.30倍,全耕时为7.36倍和7.39倍。耕翻对产沙量有明显影响,耕翻面积较小时,耕翻和免耕之间产沙量的差异随雨强增大而趋于明显,耕翻面积较大时则随雨强增大而减小。5.耕翻面积和雨强相同时,坡度由5°增大到10°,产流产沙量增多。90mm/h雨强下不同耕翻面积的径流量平均增加24%,产沙量平均增加5.70倍;120mm/h雨强下径流量平均增加16%,产沙量平均增加4.83倍。坡度由10°增大到15°,90mm/h雨强下产沙量平均增加85%,120mm/h雨强下平均增加1.19倍;径流量在免耕和耕翻30%时分别平均减少8%和9%,在耕翻50%和耕翻70%时都是平均增加11%,全耕的增幅平均不到2%。坡度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对地表径流影响较小,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在坡度由5°增大到10°时表现明显。6.耕翻面积和坡度相同时,雨强越大,产流产沙量越多。雨强由90mm/h增加到120mm/h,同一耕翻面积在不同坡度径流量的增幅平均为10%-40%,产沙量的增幅平均为21%-63%。雨强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7.小麦高留茬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流产沙影响明显。种植密度由2600株/亩—5200株/亩递增,产流产沙量减少。种植密度由2600株/亩增大到3900株/亩,不同生育期的径流量平均减少7%,产沙量平均减少4%;种植密度由3900株/亩增大到5200株/亩,径流量平均减少7%,产沙量平均减少15%。种植密度由5200株/亩—7800株/亩递增,径流量增多,产沙量的变化存在差异。种植密度为5200株/亩时,产流产沙量最少,最有利于水土保持。8.相同种植密度下,生育期由苗期推进到拔节期,径流量减少8%-20%,产沙量减少9%-42%;生育期由拔节期推进到抽穗期,径流量增加11%-27%,产沙量减少17%-34%。(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巴德日胡[9](2013)在《人工种植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计算了人工草地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水土保持的贡献率,选择15°和25°坡地种植无芒雀麦,在抽穗期进行刈割处理,两种坡度设置成地下生物部分区(TR1)和全生物部分区(TR2)与裸露地(CK)对照,收集径流和侵蚀,利用公式计算无芒雀麦整株、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各自防止水土流失的贡献率。同时研究各处理区生物学特征、根系多种指标的分析、土壤水分动态规律、次降雨对裸露地和草地实时径流动态、土壤渗透和蒸散、土壤容重变化和土壤紧实度变化等性质,研究人工草地防治水土流失效应。实验结果如下:1.人工种植无芒雀麦能有效防止坡度水土流失,25°无芒雀麦整株保水能力为89.89%,根部保水能力占60.99%,整株固土能力为99.36%,根部固土能力占90.94%;15°无芒雀麦整株保水能力为98.39%,根部保水能力占86.77%,整株固土能力为100%,根固土能力占95.32%。2.次降雨15°坡度无芒雀麦实验区的土壤入渗率明显大于同坡度裸露地,15°坡度裸露地能接受的最高渗透速度为0.06mm/min,15°坡度无芒雀麦能接受的最高渗透速度为0.44mm/min。15°坡度无芒雀麦草地的保水能力,固土能力,抗冲能力和渗透能力都显着的强于同坡度的裸露地。15°坡度无芒雀麦的保水能力和固土能力高于裸露地4000多倍,渗透能力高于裸露地13倍。3.植物覆盖的草地其土壤渗透率显着小于裸露地,蒸散率显着大于裸露地。实验区刈割地上生物量后,土壤水分蒸散显着下降,渗透率变化不明显。4.在生长末期对两种坡度处理区的根系扫描发现,根总长和根尖数这两个指标显着下降,而根截面积、根表面积、根的平均直径、根体积等指标变化不显着。5.无芒雀麦在生长季节和降雨量大时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较大,刈割处理会影响它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无芒雀麦的生长期刈割能缓解在旱季过多消耗土壤水分。6.无芒雀麦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熟化程度,使25°和15°坡度0-20cm土层土壤容重显着下降,但对20cm以下土层影响不显着。刈割处理影响土壤容重的变化。7.种植无芒雀麦会提高土壤紧实度,土壤紧实度的提高增加了土壤的抗冲性,使土壤侵蚀下降。经过一个生长阶段后刈割的土壤紧实度下降明显,未刈割和裸露地的土壤紧实度变化不显着,刈割处理对土壤紧实度的增加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3-04-10)

常介田,王喜枝,杨喜田,李保印[10](2012)在《人工龙须草与紫穗槐的水土保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豫西南丘陵坡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种植龙须草、紫穗槐与次生植被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种植龙须草、紫穗槐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效果显着(p<0.05),使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9.15%和10.56%,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0.56%和12.28%;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8.64%和42.93%;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4.78%和5.98%。种植龙须草、紫穗槐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显着(p<0.05),其中土壤毛管最大持水量分别增加了15.35%和18.49%,土壤饱和含水量分别增加了18.14%和19.57%,土壤饱和贮水量分别增加了4.10%和4.42%。人工种植龙须草、紫穗槐土壤的渗透率提高显着(p<0.05),其分别是次生植被的2.09倍和2.17倍。茎叶吸水率:龙须草>紫穗槐>次生植被。试验还表明,种植龙须草和紫穗槐3a后,地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和土壤养分流失量低于次生植被。(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2年03期)

人工水土保持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缺水的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展开讨论,旨在为解决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水土保持林论文参考文献

[1].郭小鸿,李文,李方新,杨小波,杨红.白背黄花稔的人工种植对山地散养鸡场水土保持效果观察[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9

[2].孙平,侯健宾.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8

[3].杨娅双,王金满,万德鹏.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及其水土保持效果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8

[4].刘雨鑫,谢云,辛艳,王文婷,张珊珊.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垄作区田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6

[5].李龙.人工羊草地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徐灿,张平仓.水土保持措施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人工铺设草皮措施为例[C].深化改革助推水生态文明建设——第九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论文集.2014

[7].李闯,刘艳伟,杨具瑞.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红壤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

[8].王安.人工降雨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9].巴德日胡.人工种植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0].常介田,王喜枝,杨喜田,李保印.人工龙须草与紫穗槐的水土保持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2

论文知识图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图行业管理与建设《中国林业地图集》各径流小区不同年份产流次数对比退耕20 a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养...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A与土壤有机碳含...丘陵区稻、果、牧、渔综合型生态农业生...

标签:;  ;  ;  ;  ;  ;  ;  

人工水土保持林论文_郭小鸿,李文,李方新,杨小波,杨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