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振动评价论文-龚平

环境振动评价论文-龚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振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铁,振动,评价,标准

环境振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龚平[1](2019)在《地铁环境振动评价标准及评价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国家《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没有针对地铁的适用范围和评价量。当前地铁振动环境影响评价参照声环境"4a类(即交通干线两侧)功能区"评价在科学性和合规性方面存在瑕疵;但可根据标准的技术原理和地面道路相邻区域建筑功能属性,相应将地面道路两侧一定区域划分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振动标准的"适用地带范围"。地铁环境振动评价量采用VLZ10,但隧道内监测实施难度大,地面测量又难以精确监测和验证,类比在振动机理、时域、频域等特征相似的铁路振动评价,地铁采用VLZmax为评价量和测量方法,可以反映出人体受振动干扰最强烈的情况,易于测量和验证,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要求和不同振动敏感目标环境保护要求,应用于环境振动治理的减振产品,其效果的评价指标应采用Z计权振级;应用于古建筑或振动敏感建筑(如优秀历史建筑等)减振的减振产品,其效果的评价指标应采用振动速度。(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9年04期)

吴崇山,卢庆普[2](2018)在《轨道交通环境噪声和环境振动评价的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在带来了市民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地铁结构传声扰民的问题。地铁结构传声扰民问题与其他噪声源结构传声扰民问题具有评价地点环境振动和环境噪声的单值评价量达标,但频谱评价量相对背景状态却存在明显的异常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典型地铁结构传声扰民案例的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和结构传声的几个参考评价量进行比较。说明运用合适的评价量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结构传声的评价范围以及实现主客观一致评价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马广轩,郭瑞娟,郝高岩,张占一[3](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评价方法与指标计算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时所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轨道交通环境中车辆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居民生活工作质量、建筑结构安全及机械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介绍,并对评价指标量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参数进行分析讨论。得到了不同计算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趋势,其中分析点数的增加会使分频最大振级的计算结果有所降低,使用峰值保持法比线性平均方法得到的指标量更大,在重迭系数大于3/4后计算结果将趋于稳定。本文为准确评价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水平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S2期)

杜林林,刘维宁,刘卫丰,马蒙[4](2017)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评价指标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衡量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水平的指标是最大Z振级和分频最大振级。目前,关于评价指标的计算存在着诸多混淆,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计算、评价结果,甚至进一步影响线路的规划及设计。通过详细计算重迭系数及计权因子对最大Z振级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当重迭系数达到3/4时,最大Z振级计算结果基本稳定;采用ISO 2631—1:1997中的频率计权曲线更能综合考虑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对人体健康、舒适性及工作效率的影响,建议修订《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88)时采用此频率计权曲线。针对分频最大振级计算方法中的混淆问题,计算并分析线性平均、峰值保持等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建议采用峰值保持法进行计算和评价。(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7年05期)

黄慧超[5](2015)在《新型橡胶隔振器浮置板轨道结构参数设计及环境振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量建设和投入使用,在满足城市高效快捷的出行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振动噪声污染源。新型橡胶隔振器浮置板轨道具有隔振效率高、顶升方便、便于检修等优点,并在国外铺设试验线取得了良好的隔振效果,但目前橡胶隔振器浮置板设计缺乏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适应性研究,因此还需对这种新型浮置板结构进行进一步设计研究。本文在收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常见减隔振措施的使用状况和研究国外新型橡胶隔振器结构及试验线试验效果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浮置板结构自振频率进行分析,再对其结构强度进行检算,从而设计出新型橡胶隔振器浮置板系统的动力学参数;之后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了行车条件下新型橡胶隔振器浮置板系统的动力学响应;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无限边界理论建立叁维隧道—土体耦合模型研究地铁引起的环境振动传播规律并评价橡胶隔振器浮置板系统的隔振效果,计算结果表明:(1)浮置板系统的模态频率随垂向支承刚度的减小而减小,随浮置板质量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提高浮置板质量、增加隔振器排布间距、降低隔振器支承刚度可以有效提高橡胶隔振器浮置板系统隔振效率:但上述做法可能对结构安全、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2)通过对橡胶隔振器浮置板强度的检算,并考虑经济因素,推荐选择使用:橡胶隔振器垂向刚度12.5 kN/mm,隔振器间距2.5m的布置方案。(3)浮置板的隔振器结构使车辆通过时产生的振动能量不能有效的转递到隧道地基内,同时隔振器阻尼又不足以完全消耗该部分能量,因此浮置板地段的车体、钢轨和轨道结构的振动情况会大于普通整体道床区域;(4)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分析,新型橡胶隔振器浮置板均能达到很好的隔振效果;在德国高干扰不平顺条件下,系统的隔振幅度达到了28.91 dB,短波不平顺条件下,系统的隔振幅度达到了17.53 dB。(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蔡翔宇,姚晓平[6](2010)在《环境振动评价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环境振动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环境振动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各国环境振动评价标准,并针对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我国环境振动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日后改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27期)

陈国兴,苏晓梅,陈斌[7](2008)在《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软件ABAQUS为计算平台,给出了模拟地铁列车振动荷载的表达式;采用修正Martin-Seed-Davidenkov动粘弹塑性本构模型描述土的动力特性;分析了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地表振动特性;以地表振动加速度振级表征地表振动强度,对地表振动强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地铁线路选线和地铁沿线邻近建(构)筑物的减隔振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赵伟[8](2007)在《地铁引起的环境振动评价与沉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日益凸现。与此同时,地铁运行时对周边环境及建筑物的振动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而如何评估这种影响,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意义所在。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铁引起环境振动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2、关于地铁运行引起环境振动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国外规范对于建筑物的划分以及环境评价范围的界定与国内现有的《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相比更趋于合理,也更加严格、客观、细化,论文对此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得到了一些可供我国规范制定时参考的结论。3、地铁运行引发环境振动的评价方法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论文对美国交通运输部制定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评价导则》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入了一种新的评价机制。该方法基于现场实测,消除了地质条件的影响,是一种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此外,论文还对此评价方法中的欠缺之处进行了讨论。由于在规划地铁的测试过程中无法考虑隧道的衰减作用,使得该理论在试验细节上还需作进一步的修正。此外,由于地铁施工而造成地面沉陷及基坑滑坡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而对于由地铁施工所引发的地表沉降的影响范围以及地面建、构筑物的等级划分,国内目前还缺少相应的规范、规程,本文基于此作了如下研究工作:1、关于地铁开挖的影响范围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利用所收集的不同地区12组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沉降实测数据,对《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中提出的简便公式进行了验证,数据拟合表明,上述公式基本满足精度要求,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此外,利用收集的沉降实测数据,证实了Peck公式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适用性、准确性。2、对于地铁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国内尚未有统一的保护等级划分标准,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关于建筑物变形的评价标准、保护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初步建议了《城市区域隧道开挖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保护等级划分表》。(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7-11-01)

张玉华,左鹏飞,陈无平,谢伟平[9](2007)在《交通系统环境振动评价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武汉市轻轨一号线一期工程环境振动的现场测试,研究轻轨对周边地面和邻近建筑物的振动影响。实测结果表明:高架轨道交通所引起的环境振动随着距轨道中心线距离增加而减小,但在建筑物地基附近存在振动放大现象;本底振动对总体振动的影响随着距轨道中心线距离增加也逐渐增大;对于多层建筑物,楼层越高,振动越强烈。(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07年04期)

蔡翔宇[10](2007)在《基于交通荷载随机特性的环境振动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大规模发展趋势极为迅速。然而在城市交通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振动问题也日益得到广泛重视,因此对于环境振动评价方法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环境振动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环境振动的理论基础,包括振动评价量、振动评价标准种类以及各种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国环境振动评价标准,重点介绍了各国的生理标准,即振动对人体舒适性的限值标准。并针对GB 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论文通过对交通荷载随机特性及其振动传播规律的研究,发现振源和评价点的随机振动都满足高斯正态分布规律,指出采用单一限值评定交通荷载引起的环境振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环境振动本身具有随机特性,同时人、结构以及精密仪器等振动受体对环境振动的反应是随受体的种类以及受振的环境而变化的,只有兼顾上述两者的环境振动评价标准才是完善的。因此,本文引入失效概率的概念,提出了单一限值结合限值失效概率的环境振动评价方法。通过对某环境振动评价案例进行计算,分析了各种参数对环境振动评价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GB 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为基于交通荷载随机特性的环境振动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6-01)

环境振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在带来了市民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地铁结构传声扰民的问题。地铁结构传声扰民问题与其他噪声源结构传声扰民问题具有评价地点环境振动和环境噪声的单值评价量达标,但频谱评价量相对背景状态却存在明显的异常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典型地铁结构传声扰民案例的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和结构传声的几个参考评价量进行比较。说明运用合适的评价量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结构传声的评价范围以及实现主客观一致评价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振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龚平.地铁环境振动评价标准及评价量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9

[2].吴崇山,卢庆普.轨道交通环境噪声和环境振动评价的误区[J].广州环境科学.2018

[3].马广轩,郭瑞娟,郝高岩,张占一.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评价方法与指标计算讨论[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4].杜林林,刘维宁,刘卫丰,马蒙.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评价指标计算与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7

[5].黄慧超.新型橡胶隔振器浮置板轨道结构参数设计及环境振动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蔡翔宇,姚晓平.环境振动评价标准研究[J].山西建筑.2010

[7].陈国兴,苏晓梅,陈斌.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评价[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

[8].赵伟.地铁引起的环境振动评价与沉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9].张玉华,左鹏飞,陈无平,谢伟平.交通系统环境振动评价问题的探讨[J].土工基础.2007

[10].蔡翔宇.基于交通荷载随机特性的环境振动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

标签:;  ;  ;  ;  

环境振动评价论文-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