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磷分组论文_黄雅楠,黄丽,薛斌,成莉娟,李小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有机磷分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有机磷,组分,活性,石灰,游离态,草甸。

土壤有机磷分组论文文献综述

黄雅楠,黄丽,薛斌,成莉娟,李小坤[1](2019)在《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基于密度分组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穴市10年水-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的传统耕作(C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CTS)、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的水稻土为对象,通过密度分组方法研究各组分有机碳(游离态轻组、闭蓄态轻组、重组)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秸秆还田与免耕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游离态轻组、闭蓄态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25~3.02 g kg~(-1),0.85~3.05 g kg~(-1)和18.46~23.23 g kg~(-1),占总有机碳的4.44%~12.36%、3.53%~10.86%和77.85%~82.73%。NTS处理显着增加土壤闭蓄态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免耕对各组分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明显。闭蓄态轻组和重组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闭蓄态轻组对耕作方式改变的敏感性最强(敏感性指标为4.00),能够敏感地反映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与常规还田相比,NTS处理促进游离态轻组有机碳向闭蓄态轻组有机碳转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是本研究中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措施。(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星[2](2017)在《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改进及特征曲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贵州省普定县的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改进Stewart对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稳定性和保护机制的不同及其含量绘制土壤有机碳的特征曲线,并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特征曲线的影响,以期对土壤有机碳数量、质量及稳定性的认识和评价提供参考。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Stewart等的分组方法的基础上,额外考虑了水溶性有机碳,并分出水溶性有机碳组分;将未保护的粗颗粒组分重新命名为粗颗粒及破碎团聚体组分,并通过密度浮选、分散、筛分、离心和酸解等步骤进一步分组。改进后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归纳为6种保护机制,分别是不受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较原方法增加了物理+化学保护和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2种保护机制。(2)借鉴土壤活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探索并确定了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组分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比色波长490nm,显色时间2小时。对比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与TOC仪法测定的WSOC值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8,P=0.122),乘以系数1.28即可校正为TOC值。(3)利用改进后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进行分组,分别获得六种有机碳组分,土壤各组分碳含量大小趋势相同,但各组分碳含量绝对值差异较大。对于不同组分而言,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均表现为:稳定有机碳组分含量最高(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最高,其次为活性有机碳含量,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最低,说明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稳定有机碳中。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而言,活性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以及稳定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致为耕地<果园<荒草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大小趋势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各保护机制下含量的累积结果(土壤有机碳特征曲线)表明,灌木林地不同保护机制土壤有机碳累积量都最高,人工林地与荒草地累积规律基本一致,果园与耕地累计规律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叁种类型。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而言,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的分配比例最高,其次是活性有机碳组分,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最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张丽敏,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李忠芳[3](2014)在《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成为当今土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土壤有机碳是具有某一特性的一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存在高度异质性,所以选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区分不同碳组分是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关键。首先回顾了土壤有机碳的传统分组方法 (包括物理分组、化学分组和生物分组),进而介绍了Stewart等人近年提出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最后对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4年04期)

张国,曹志平,胡婵娟[4](2011)在《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土壤有机碳在各种提取剂中的溶解性、水解性和化学反应性从而分离出各种组分:溶解性有机碳是生物可代谢有机碳,包括有机酸、酚类和糖类等;酸水解方法可将有机碳分成活性和惰性成分;利用KMnO4模拟酶氧化可分离出活性碳和非活性碳.利用生物技术可测定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碳.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有机碳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库容会发生不同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产生不同影响.为了探明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碳沉积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今后应该加强对各种分组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探索不同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针对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总结出适合的有机碳分组方法或联合分组方法.(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胡慧蓉,马焕成,罗承德,胡庭兴[5](2010)在《森林土壤有机碳分组及其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平衡中占重要地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森林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量随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经营管理、自然与人为干扰等影响而呈现较强动态变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构成土壤有机碳的不同组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分解响应。目前,森林土壤有机碳常用的分组研究方法是:化学分组(传统的腐殖质分组研究)、物理分组(对有机碳的密度分组或颗粒分组)和稳定性分组(即有机碳的活性分组)。研究目的不同,对各组分的概念认识、成分划定不同,导致所采用的分组测定方法,以及研究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等也不同,使研究内容或测定结果缺乏可比性。森林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标准化与各组分的概念统一化;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组成成分划定;测定各组分的方法标准化与统一化等内容,可能成为土壤有机碳分组研究的工作重点。(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0年04期)

董伟[6](2008)在《不同草甸类型土壤有机磷的分组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Bowman-Cole法可以将矿化难易不同的有机磷化合物划分为四类,采用该法测定不同草甸土壤中的四种有机磷组分,结果表明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变化差异不大,并且含量较低,均在5%左右;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在高海拔寒冷地区较低,在低海拔谷地地区较高;低温有利于中等活性有机磷向中等稳定性有机磷转化;而各类高度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较低,仅高于活性有机磷,均在15%左右。有机C/有机P(C/P)比值均大于100,有机质中的相对含磷量较低。藏嵩草十华偏穗草草甸土地壤中全磷含量高,其中又以无机磷为主,可能是该草甸土壤的主要特性。(本文来源于《养殖与饲料》期刊2008年08期)

范业宽,李世俊[7](2004)在《Bowman-Cole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组法应用于石灰性土壤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法。改进法的四组土壤有机磷(P0)的分组为:在氯仿预处理土样后用0.5molL-1NaHCO3浸提活性P0;然后,先用0.05molL-1NaOH、后用1molL-1H2SO4处理残余土样浸提中度活性P0,0.05molL-1NaOH提取的无机磷和1molL-1H2SO4提取的有机磷属于中度活性P0;在氯仿和0.5molL-1NaHCO3处理后,用0.05molL-1NaOH浸提稳定性P0,把浸提液的酸度调至pH3.00时,上清液中的有机磷为中度稳定性P0,而沉淀中的有机磷为高稳性P0。结果表明,改进法能更好地区分具有不同矿化率的有机磷化合物,例如,核酸、甘油磷酸、植酸钙、肌醇叁磷酸铁、植酸铁等。改进法增加了超声波处理,使震荡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的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更理想。(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4年06期)

胡晓玲,尹淑霞,刘华开,孙素华[8](2002)在《石灰性土壤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Bowman -Cole法 ,用于石灰性土壤稳定性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方法的缺点 ,在吸收酸性水稻土改进法优点的基础之上 ,提出石灰性土壤稳定性有机磷的提取方法以及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的有效分级方法。中稳性有机磷 ,指按照NaHCO3-NaOH -H2 SO4 的连续浸提顺序处理 ,用 0 .0 5moL/LNaOH浸提 ,超声波处理 15min ,连续振荡 2h ,在pH 3 .1条件下不发生沉淀的稳定性有机磷 ;高稳性有机磷是指在上述浸提条件下 ,在pH 3 .1条件下沉淀的有机磷(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05期)

刘世亮,介晓磊,李有田,胡着邦[9](2002)在《作物根际土壤有机磷的分组及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玉米盆栽磷肥试验 ,用Bowman cole法对石灰性土壤中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进行了分组研究 .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中施入不同磷肥 ,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 ,不同处理有机磷含量提高顺序为K2 HPO4>SSP >CaMg P >FA ;土壤有机磷含量的提高均以中度活性有机磷为主 .玉米根际土壤有效磷、有机磷总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磷 .有机磷各组分中 ,中度稳定和高度稳定有机磷在根际土壤中的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 ,变幅不大 ,但中度活性有机磷和活性有机磷在根际土壤中的含量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 ,这些活性较强的有机磷可能比较容易发生矿化 ,供玉米吸收 .供试轻壤质土壤中有机磷各组分含量均高于轻粘质土壤(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胡晓玲,尹淑霞,范业宽[10](2001)在《石灰性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度活性有机磷的有效性分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Bowman -Cole用于石灰性土壤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方法的缺点 ,在吸收酸性水稻土改进法优点的基础之上 ,提出石灰性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度活性有机磷的分级方法。活性有机磷 ,指土样用氯仿预处理 ,0 .0 5mol/LNaHCO3 浸提 ,超声波处理 10min ,连续振荡 2 0min所浸提的有机磷 ;中度活性有机磷 ,指按照先碱后酸的浸提顺序 ,1mol/LH2 SO4,连续振荡 2h所浸提的有机磷。(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1年05期)

土壤有机磷分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贵州省普定县的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改进Stewart对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稳定性和保护机制的不同及其含量绘制土壤有机碳的特征曲线,并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特征曲线的影响,以期对土壤有机碳数量、质量及稳定性的认识和评价提供参考。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Stewart等的分组方法的基础上,额外考虑了水溶性有机碳,并分出水溶性有机碳组分;将未保护的粗颗粒组分重新命名为粗颗粒及破碎团聚体组分,并通过密度浮选、分散、筛分、离心和酸解等步骤进一步分组。改进后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归纳为6种保护机制,分别是不受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较原方法增加了物理+化学保护和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2种保护机制。(2)借鉴土壤活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探索并确定了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组分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比色波长490nm,显色时间2小时。对比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与TOC仪法测定的WSOC值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8,P=0.122),乘以系数1.28即可校正为TOC值。(3)利用改进后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进行分组,分别获得六种有机碳组分,土壤各组分碳含量大小趋势相同,但各组分碳含量绝对值差异较大。对于不同组分而言,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均表现为:稳定有机碳组分含量最高(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最高,其次为活性有机碳含量,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最低,说明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稳定有机碳中。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而言,活性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以及稳定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致为耕地<果园<荒草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大小趋势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各保护机制下含量的累积结果(土壤有机碳特征曲线)表明,灌木林地不同保护机制土壤有机碳累积量都最高,人工林地与荒草地累积规律基本一致,果园与耕地累计规律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叁种类型。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而言,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的分配比例最高,其次是活性有机碳组分,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有机磷分组论文参考文献

[1].黄雅楠,黄丽,薛斌,成莉娟,李小坤.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基于密度分组法[J].土壤通报.2019

[2].王星.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改进及特征曲线研究[D].贵州大学.2017

[3].张丽敏,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李忠芳.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概述[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

[4].张国,曹志平,胡婵娟.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1

[5].胡慧蓉,马焕成,罗承德,胡庭兴.森林土壤有机碳分组及其测定方法[J].土壤通报.2010

[6].董伟.不同草甸类型土壤有机磷的分组与探讨[J].养殖与饲料.2008

[7].范业宽,李世俊.Bowman-Cole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法的改进[J].土壤通报.2004

[8].胡晓玲,尹淑霞,刘华开,孙素华.石灰性土壤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法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2

[9].刘世亮,介晓磊,李有田,胡着邦.作物根际土壤有机磷的分组及有效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

[10].胡晓玲,尹淑霞,范业宽.石灰性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度活性有机磷的有效性分组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1

论文知识图

石灰性土壤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改进法盆栽试验示意图1不同浓度有机酸对土壤速效磷活化的影响...屯溪流域土壤图对根际和非根图3不同用量磷肥施用下玉米根...对根际和非根图3不同用量磷肥施用下玉米根...

标签:;  ;  ;  ;  ;  ;  ;  

土壤有机磷分组论文_黄雅楠,黄丽,薛斌,成莉娟,李小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