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行为学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

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行为学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

姜睿[1]2004年在《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行为学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一目的依据心身相关理论,从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行为学变化探讨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发病后的影响,以及具有理气降逆散结功效的复方中药心身5号方的调节作用。二方法给予大鼠小剂量多次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配合高脂饮食制作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此基础上给予大鼠心理应激(不规则光电刺激),观察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的影响。应激实验分急性应激、慢性应激两部分进行,每部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应激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应激组和糖尿病+应激+中药组五组。运用放射免疫学、免疫组化、RT-PCR技术检测心理应激对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指标、脑及胰腺NPY表达的影响;借鉴经典的旷场实验评定了心理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同步观察了中药复方心身5号的调节作用。叁结果1. ZTZ配合高脂饮食可使大鼠血糖升高(平均血糖值25. 3mmol。L),胰岛β细胞受损,造成大鼠糖尿病模型。2. 心理应激可以促使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降低,血清胰岛素升高,血糖升高,中药组各指标均有改善趋势。3. 心理应激可以促使正常大鼠脑c-fosmRNA、FOS蛋白表达增强,血清皮质醇显着升高(P<0. 05) ,但对糖尿病大鼠c-fosmRNA、FOS蛋白表达、血清皮质醇影响较正常大鼠弱,中药组的这种变化有改善趋势。4. 糖尿病大鼠脑神经肽Y(NPY)mRNA、NPY、胰腺NPY表达增强,急性应激时正常大鼠NPY mRNA表达有所增强,糖尿病大鼠表达有所减弱,中药组大鼠脑NPY mRNA有下调,NPY表达有增强趋势。5. 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比较行为学有改变,心理应激可使正常及糖尿病大鼠行为发生改变(P<0. 01) ,中药组大鼠改变较轻。四结论1. STZ配合高脂饮食可使大鼠血糖升高,造成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中文摘要心理应激后具有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降低、胰高血糖素升高、皮质醇分泌增多,及宏观行为改变的特点,表明心理应激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加重糖代谢及内分泌紊乱,并呈现糖尿病病证(气机失调证)结合表现。 2.心理应激能加重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紊乱状况。其病生理机制可能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和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有关。这些改变与中医的气机失调的病机密切相关,可能是气机失调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 3.糖尿病大鼠反应性较正常大鼠差,心理应激可导致STZ大鼠的行为活动异常,主要表现短期以兴奋为主,随时间的延长转为抑制,从大鼠宏观状态反映了气机失调的外在表现。 4,心身5号可能通过干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和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减轻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病理变化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大鼠宏观反应(一般状况和行为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叶茂茂[2]2004年在《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相关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 目的心身疾病是指在其发生、发展、变化中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糖尿病是其中一类疾病。本课题是从心身相关的角度出发,探讨情志因素对糖尿病病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复方中药心身5号方的调节作用。二、 方法本实验依据中医情志病因病机理论,结合现代生物医学和心身医学的观点,采用静脉少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加高热量饮食制作了实验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光电结合应激方法对实验大鼠进行应激,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正常加应激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加应激组和糖尿病应激加中药组,共五组。观察了大鼠的一般状态的改变并检测了各组大鼠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血清胰高糖素、血清ACTH、脑内GLUT3和GR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了各组大鼠的胰腺组织形态变化。叁、 结果1、 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显着高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P<0. 01) 并且血糖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值为25. 3mmol/1。2、 情志应激可以促使正常状态下大鼠ACTH的显着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 01或P<0. 05=糖尿病组,ACTH变化不明显。3、 急、慢性情志应激可以促使糖尿病大鼠胰岛素降低,中药有升高胰岛素的趋势。慢性应激期,情志应激有升高血糖的趋势,而复方中药有降低的趋势。总体上,糖尿病组的胰高糖素要高于正常组。4、 总体上,从GLUT3蛋白总数目表达来看,正常状态的要高于病理状态。急性应激期,GLUT3mRNA、蛋白数目和蛋白灰度正常应激均高于正常组。而糖尿病病理状态下,慢性应激期,GLUT3 mRNA、蛋白数目和蛋白灰度糖尿病应激组低于糖尿病组。GR蛋白的灰度表达结果可见,糖尿病病理组相对正常状态组的表达要低,从数目上看,急性和慢性期,中药组相对糖尿病加应激组略高。 中文摘要四、结论 1、尿病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施加光电不规则应激又形成了糖尿病和气机紊乱证的病证结合模型,该模型有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降低、胰高糖素升高、应激激素分泌增多和宏观行为学改变的特点。并且,应激有累加作用,慢性应激相对急性应激作用平稳。 2、实验应激可以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也可使糖尿病大鼠产生应激反应,激活其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植物神经一肾上腺皮质系统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两条通路。而糖尿病模型血糖水平较高,模型病情较重,体内自稳功能失调,使应激时ACTH的变化不明显,对应激的反应性降低。 3、应激对脑内GLUT3和GR表达有影响,在糖尿病状态下,GLUT3是低表达,慢性期,在糖尿病状态下,应激对GLUT3的表达有降低作用,干扰了糖代谢过程,GLUT3可能与脑内葡萄糖监控系统的神经网络功能有关。糖尿病病理状态下GR的表达降低,推测为加重糖尿病的不利因素,中药有增加GR蛋白表达的作用,提示有改善糖尿病病理状态的作用。 4、心身5号方可以调节机体的自稳功能,增强机体对应激的反应性。可以对血糖和胰岛素有微量调节作用,这可能是通过干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有关。

叶茂茂, 李慧吉, 姜睿, 潘从清, 武成[3]2007年在《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行为和血糖的影响及复方中药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行为、血糖的影响及复方中药心身5号方对此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组、正常+应激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应激组、中药组(在糖尿病+应激组的基础上灌服中药),糖尿病模型采用少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加高热量饮食方法制作,采用光电结合应激方法对大鼠进行应激,中药组大鼠应激后给予中药灌胃,观察大鼠行为学、血糖的变化。结果:光电结合应激对糖尿病大鼠的行为、血糖产生了影响,中药组大鼠相对糖尿病+应激组大鼠血糖下降,情绪唤醒实验分值升高。结论:少量STZ加高热量饮食糖尿病大鼠造模方法接近2型糖尿病病因病理过程,应激使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行为抑制,中药心身5号方对糖尿病大鼠有调节作用。

燕娟[4]2009年在《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施与心理应激,观察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作用,初步探讨心理应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交感神经系统,SNS)两条途径诱发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神经机制,对控制糖尿病病程发展及其并发症方面提供实证依据。方法:给予雄性SD成年大鼠高糖高脂饮食配合低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给予大鼠心理应激(强迫寒冷游泳与束缚应激),观察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将65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g)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1、对照组;2、糖尿病模型组;3、心理应激组;4、糖尿病模型+心理应激组。观察大鼠一般状态的改变,血糖测试仪测查大鼠空腹血糖,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EPI)、去甲肾上腺素(NE),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体质量的改变。第2、4组体质量均降低,第1、3组体质量均增长。第3组体质量增长值低于第1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组比第2组体质量降低值大,有统计学差异(P<0.01)。2.糖代谢:第2组空腹血糖升高,IAI降低,与第1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胰岛素降低,与第1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高血糖素升高,与第1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第3组与第1组血糖、胰高血糖素基本在同一水平;胰岛素降低、IAI升高,与第1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第4组比第2组血糖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第2组胰高血糖素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第2组胰岛素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比第2组IAI升高,没有统计学差异。3.神经内分泌:第2组皮质醇、EPI、NE与第1组比较基本在同一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第3组比第1组皮质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3组比第1组EPI、NE升高,没有统计学差异。第4组比第2组皮质醇、EPI、NE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心理应激影响糖尿病模型大鼠糖代谢水平,引起一系列内分泌指标的改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心理应激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及交感神经系统(SNS)两条通路,造成大鼠糖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心理应激可能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或危险因素。

常成成, 魏聪[5]2019年在《从脉络学说角度探讨通络治疗脉络-血管系统病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脉络学说是指导脉络-血管系统病变治疗的重要理论,该理论以脉为独立脏腑组织为立足点,探讨多种现代血管系统疾病的共性病理机制微血管病变,并提出该类疾病的共性干预策略“孙络-微血管”保护,而通心络作为“孙络-微血管”保护的代表性通络中药复方,通过多种途径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实现对微血管的保护,进而有效治疗心肌梗死后无再流、脑梗死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多系统脉络疾病的作用特点,体现脉络学说从脉为单独研究对象对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行为学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D]. 姜睿. 天津中医学院. 2004

[2]. 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相关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D]. 叶茂茂. 天津中医学院. 2004

[3]. 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行为和血糖的影响及复方中药的干预作用[J]. 叶茂茂, 李慧吉, 姜睿, 潘从清, 武成. 江苏中医药. 2007

[4]. 心理应激对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 燕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09

[5]. 从脉络学说角度探讨通络治疗脉络-血管系统病规律[J]. 常成成, 魏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标签:;  ;  ;  ;  ;  ;  ;  ;  

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行为学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