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论文-张佳佳,张傲雪,高亚茹,司继伟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论文-张佳佳,张傲雪,高亚茹,司继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成绩,小学儿童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佳,张傲雪,高亚茹,司继伟[1](2019)在《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小学儿童数学表现的双向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阶段,教师支持这一外部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学业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期间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开始发展,该内在因素对学业发展同样具有突出影响。而学业成绩则是衡量个体学习结果的重要指标。以往关于教师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研究,多为横断探索,无法深入理解儿童学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基于已有研究认识,本研究以673名3至5年级小学生为被试,深入考察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使用学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问卷和小学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采集两年纵向数据,并运用交叉滞后分析,探究叁者之间的双向联系。结果表明:(1)在横断层面上,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数学成绩和数学自我效能感呈显着正相关,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绩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2)交叉滞后结果表明,T1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T2数学自我效能感和T2数学成绩没有显着预测作用,但T1数学自我效能感可以显着正向预测T2的数学成绩,T1数学成绩也可以显着正向预测T2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这意味着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绩的影响较为短暂,而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绩之间的双向影响具有长期效应。该发现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2](2019)在《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教师情感支持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1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和学习投入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为15%。结论: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姚万鹏[3](2019)在《中职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数学焦虑与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学科作为传统的叁大学科之一,是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对历届学生们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之前的种种研究证明:在影响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各式各样的因素中,以数学焦虑和数学教师支持这两个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中职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数学焦虑与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坐落于河南省某中职学校的叁个年级的在读学生为被试,通过数学焦虑量表、数学教师支持量表以及相对应的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指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探究被试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数学焦虑与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中职生对于数学自我效能感方面,整体上表现出较低的效能感,并且其中女生较男生表现出更低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在影响中职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众多因素之中,以中职生体现出来的数学焦虑尤为重要。数学焦虑水平低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数学自我效能感的评分都较高,反之则较低;另外,感知到数学教师支持程度高的中职生得到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评价分数普遍较高,与数学焦虑现象相关性明显。同时,我们发觉到数学焦虑在数学教师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中存在中介效应这一现象。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可以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为引导学生提高数学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佳佳,官冬晓,赵晓萌,崔爽,司继伟[4](2018)在《小学儿童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就的联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成就是衡量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师作为小学儿童的"学习支架"会明显制约其数学成就的获得,而数学自我效能感则是制约数学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动机因素。但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教师支持如何作用于小学儿童的数学成就。为深入探讨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就之间的联系,本研究采用学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问卷和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了3012名叁至五年级小学儿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因素后,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小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就呈显着正相关,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就亦呈显着正相关;(2)小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在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数学成就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3)年级因素调节着"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成就的前半路径,即随着年级的升高,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小学儿童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这意味着较高的教师支持有利于培养小学儿童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其数学成就。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支持的积极作用便愈加明显。该发现对于有效促进我国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实践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刘海波[5](2018)在《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尊与数学学习期望—价值的关系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年的中学时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数学学科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学习存在许多困难。数学教师的支持行为和态度会对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好数学的预判,也会影响学生所赋予数学学习价值的大小,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探讨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数学学习期望-价值的现状以及两者彼此间的关系是值得的。本文选取郑州市某乡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共500名学生,选用《中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问卷》、《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以及《中学生数学学习期望价值问卷》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处理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总体得分高于中间分,学生能较高程度地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在年级以及性别上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存在显着差异;2.初中生的自尊整体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3.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期望-价值水平整体而言处于良好状态,且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4.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尊和数学学习期望-价值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5.自尊在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和数学学习期望-价值两个变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初中生感知到教师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期望-价值,也可以通过自尊来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期望-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侯茂琴,周以黎[6](2018)在《中学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与数学学习投入:内部动机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感知到的教师支持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和内部动机量表对四所中学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探讨内部动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回收653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1)中学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学习投入、内部动机两两显着相关;(2)内部动机在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与数学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8年02期)

张婷婷[7](2017)在《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持有非常强烈的信任和崇拜。因此,教师对该阶段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不言而喻。为了了解教师的支持对小学生的影响,本研究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知觉到的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以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采用干预手段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上海市普陀区一所公立小学叁、四、五年级的3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问卷”和“学生学业自我概念问卷”进行施测,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1)学业自我概念中的数学能力在性别上有差异显着,表现为男生大于女生;(2)是否班干部方面,学业自我概念及其叁维度、感知教师支持及其叁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班干部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得分均显着高于非班干部学生;(3)年级对学业自我概念及其叁维度、感知教师支持及其叁维度上均有显着影响。其中,五年级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得分均显着高于叁、四年级学生;(4)感知教师支持及学业自我概念呈显着正相关。感知教师支持及其叁维度能显着预测学业自我概念及其叁维度。在以上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学业自我概念问卷分数较低的60名学生,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制定干预方案,对语文、数学、英语叁门任教教师进行教师期望技能训练,并在实验组学生身上实施,六个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测试。经过前测、后测两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使用教师支持行为技能训练针对教师进行干预后,学生感觉到的教师支持行为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这种干预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即学生自我概念得分也显着提高了。这说明该干预措施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为优化教育教学提供重要指导。(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3)

崔伟,徐夫真,陈佩佩,刘宇鹏,于洪飞[8](2016)在《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适应的关系:情绪性人格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适应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适应核心指标的学业适应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及教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越多,则越有利于其良好的学校适应,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可能会受到人格等个体内部特征的影响。学业适应是否也与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有关,人格特征是否在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是本研究拟考察的主要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量表,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问卷,以及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对318名初一至初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初中生学业适应状况依次为;学习态度适应最好,人际环境适应次之,学习方法适应较差,学习任务适应最差;(2)男生在学习任务适应上好于女生,女生在学习态度适应上好于男生;初一、初二学生学习任务适应均好于初叁学生;(3)在控制了性别与年级后,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其学业适应,情绪性人格特征在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具有较低情绪性人格特征的个体而言,感知到较高教师支持者的学业适应极其显着好于感知到较低教师支持者;在具有较高情绪性人格特征的个体中,感知到较高教师支持者的学业适应略显着好于感知到较低教师支持者。(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肖楠[9](2016)在《医学院大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我决定动机与学校适应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适应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频发负性事件,更加使人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及学校适应等相关问题。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校园生活适应、人际关系相处、情绪情感困扰、职业规划选择等等。加之,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欠缺。以上种种现实因素和客观限制条件都可能干扰和制约大学生妥善地解决他们在大学阶段所面临的各项发展性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纵观前人已有的研究,还没有研究者探究是否大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和自身的自我决定动机两者结合共同形成对学生在高校中学校适应的影响和制约机制,是否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研究领域中还是个有待澄清的未知问题。截至目前为止,我国针对医学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学校适应性情况的相关研究可以说屈指可数。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主要后备力量,医疗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责任重大。相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多,实验任务重,加之医学专业知识抽象,记忆量大,难以理解,医学专业学生承担了更为繁重的课业负担。本研究在综合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学校适应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医学院在校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了解医学院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适应的一般性特征。同时,探讨医学院大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和自我决定动机两因素单独和结合时,是否对医学生学校适应形成了某种作用机制。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严格选取正规问卷,通过问卷发放调查,收集河南理工大学医学院280名在校本科生对其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我决定动机和在学校适应情况的数据,进行严谨科学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医学院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水平普遍不高,且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综合类大学医学院学生感知到的教师的支持能显着预测其学校适应情况;3.综合类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在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和学校适应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柴晓运,龚少英[10](2015)在《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与数学自我概念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834名中学生为被试开展问卷调查,在考察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的预测作用及数学自我概念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性别对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影响较小,初二男生的数学学习投入得分高于女生,其他年级不存在性别差异;(2)从初中到高中,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呈现显着下降的趋势;(3)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显着正向预测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4)数学自我概念在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对数学学习投入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5年06期)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考察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教师情感支持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1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和学习投入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为15%。结论: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佳,张傲雪,高亚茹,司继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小学儿童数学表现的双向联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姚万鹏.中职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数学焦虑与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张佳佳,官冬晓,赵晓萌,崔爽,司继伟.小学儿童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就的联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刘海波.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尊与数学学习期望—价值的关系及对策[D].河南大学.2018

[6].侯茂琴,周以黎.中学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与数学学习投入:内部动机的中介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7].张婷婷.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8].崔伟,徐夫真,陈佩佩,刘宇鹏,于洪飞.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适应的关系:情绪性人格的调节作用[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9].肖楠.医学院大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我决定动机与学校适应间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6

[10].柴晓运,龚少英.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与数学自我概念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

标签:;  ;  ;  ;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论文-张佳佳,张傲雪,高亚茹,司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