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小说论文_樊文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广芩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满族,共通性,动物,语言,豆汁,系列。

叶广芩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樊文军[1](2019)在《叶广芩生态小说的空间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叶广芩的创作,可以发现其创作历程呈现出一种时空的回溯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文本中时间从现时、20世纪80年代、60年代向民国、清末、唐代、汉代的回溯,在空间上表现为从都市向乡村、秦岭大山深处的回溯。北京、陕西、日本是叶广芩人生最重要的叁个地理存在,实际上这也构成了她文学创作的叁大地理空间。其中,尤以陕西(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毋杉[2](2019)在《“离”与“归”:叶广芩小说的审美意味》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皆是人间之苦,也是小说创作无法逃避的思考与呈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伤离送别,离别,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隔离和疏远,也代表着心灵上的羁绊或者分歧。叶广芩的小说也充满了对"分离告别"这一情感内核的渲染。尤其是她别具特色的家族系列小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轴,生动再现了北京城(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李兆虹[3](2019)在《论叶广芩小说中的饮食文化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广芩的家族小说描画了满族皇胄在民国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典雅精致的生活,其中对饮食文化的书写别具一格。她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满族皇室家族的日常饮食细节和习俗,这些描述与刻画是满族食品精巧化、艺术化的写照,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叶广芩也书写市民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北京民俗文化的魅力和蕴藉。她以人物的命运起伏以及人物的性格勾连起食品之美、饮食之趣,以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民俗文化,以饮食书写人生和人性,写世事无常中人的处世之道和生存哲学。这是叶广芩超越其他民俗小说的地方。(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9年07期)

张帆[4](2019)在《叶广芩小说中的动物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怀念狼》《狼图腾》等诸多名篇佳作的问世,“动物叙事”创作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并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普泛性关注。“动物叙事”作为一个崭新的学术概念,因其独特的文学样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当代文学整体创作的重要存在。叶广芩的动物叙事创作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融入现代伦理理念,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视域,并以生命主体作为叙事视角来阐释生命及生存的意义。叶广芩借助动物叙事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及其对生命物种的价值反思,而且深入思考了人和动物所面临的共通的情感困境,对和谐生态理想的建构展现出一定的昭示性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动物叙事概念进行一定的界定,兼顾对叶广芩整体创作情况及其研究现状作出相应的梳理。正文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叶广芩动物叙事的创作渊源”,从宗教哲学伦理资源的承继、家族记忆与社会现实的情感促发两个方面,探析了传统文化、个人经历等对叶广芩创作的审美诉求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第二章“叶广芩动物叙事的形式特质”,以叙事学角度切入,主要从意象选择、叙述话语、叙事格局叁个层面来探究叶广芩动物叙事的叙事艺术。第叁章“叶广芩动物叙事的文化内涵”,由动物生命赞歌、文化反思、挽歌情结叁个向度分析了叶广芩动物叙事独特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意蕴。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一定的检视与回顾,同时对其相关创作进行批判性价值反思,提出其所存在的一定问题及不足之处,并对动物叙事整体创作的未来趋向做出一定的预判和审视。(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文丽[5](2019)在《叶广芩小说艺术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广芩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中极具特色的作家。她不仅将她满清贵族的家世背景融入进小说创作中,还将她在陕西和日本的经历化入文本之中。她的这些小说在视角、结构、语言上都有着独到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艺术特征不仅显现了她各大题材小说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她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而且透过小说艺术表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小说艺术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创作观念。本文以叶广芩小说为立足点,从视角、结构、语言出发,试图发掘叶广芩小说艺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也力图探析叶广芩小说艺术背后的情感意义和思想价值。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叶广芩的个人经历和小说创作情况,其次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再次分析学界对叶广芩小说艺术的研究现状,最后讲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涵盖第一章至第叁章,即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分析叶广芩小说的视角艺术。在视角上,叶广芩家族小说交织使用了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使文本叙事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双重观看下行进。而叶广芩的动物小说则一反“人看动物”的传统角度,同时将视角放置在人类和动物身上,使人类和动物“相互观看”“平等对话”。除了含有能构成复调叙事的双重视角,叶广芩大部分小说中还存在视角切换的现象,或是内聚焦与外聚焦的转换,或是人物之间的内聚焦转换,无论是哪一种切换模式,都反映出了叶广芩小说视角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第二章研究叶广芩小说的结构艺术。从整体构架上看,叶广芩小说的结构形式较为多样,既有传统的单线式顺序型结构,也有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多线式结构。而且由于多线式结构的各个叙事线索的排列状态和交会情况不同,又呈现出间隔式、交错式、桔瓣式的形态特点。在具体的结构内部,叶广芩小说还具有类似“楔子”或“入话”的开端结构,显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不过在情节结构上,叶广芩小说也出现了与传统小说相背离的散文化倾向,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叶广芩小说的现代特征。当然,叶广芩小说对文学传统的这种继承性发展,其实也是作家创作理念和思想观念的映现。第叁章探讨叶广芩小说的语言艺术。叶广芩小说的语言风格总体上以明白晓畅为主,但由于叶广芩小说对古诗文的引用和文言词句的化用,小说便散发出了古雅韵味。从语言的地域性来看,叶广芩在小说中掺入了北京方言,而且还引入了不少满语词汇,这在表现北京方言特色的同时也彰显了满族语言的魅力。此外,叶广芩小说还渗入了不少陕西方言,这一方言的使用不仅是为了展现陕西地域风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陕西方言中动物称谓词的凸显,来建构一套具有生态意识倾向的话语,使文本蕴含的生态伦理精神和生命关怀意识更为鲜明和强烈。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叶广芩小说艺术进行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性概括。首先从叶广芩小说的视角艺术、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出发,分析叶广芩小说艺术对叙事内容和主题意义的价值和作用。其次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上,论述叶广芩小说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再次从创作理念着眼,探析叶广芩对平淡自然的创作风格和写实求真精神的追求。最后从作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入手,探讨叶广芩小说艺术背后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依恋和维护。本篇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论述叶广芩小说中的视角艺术、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力图对叶广芩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综合性观照,以期能对叶广芩小说的研究有所丰富。(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田胜男[6](2019)在《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广芩跨地域的人生经历使得她的小说集中在对北京、陕西和日本叁地的题材创作上。从这叁地的小说中我们能看到其中展示出的地域文化各有不同,叶广芩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潜藏在她的小说的语言和思想的表达上,这又是叁地小说的一致性。本文试图从分析叶广芩小说中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呈现来品味她小说语言的雅致、思想的深邃,领略小说书写的不同地域间的人和事,从而发掘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地域书写是作家置身一处熟悉的土地进行创作,在展示该地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从深层次体现着地域对作家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和创作风格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叶广芩的影响是伴随着她的人生经历而不断发挥作用的,这不是单一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是历经世事后不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地域文化与叶广芩小说创作的内在关联,对她跨地域的人生经历进行追踪,对其颇丰的着述进行综述,在其生活经历与小说创作二者间找到地域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将叶广芩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呈现分为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和人物形象塑造叁部分,通过这叁部分我们能看到叶广芩小说中丰富的地域文化书写。第叁章分析其小说创作中的地域语言特色,通过她对地域性方言的使用上来考察其对地域特色的书写。第四章是对她的小说中的地域审美特征的研究,对小说中体现的生态审美观、民间情怀和悲剧意蕴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聂晨曦[7](2019)在《叶广芩家族小说中的悲剧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小说"是叶广芩富有特色的代表作,特殊的家庭背景与经历使得她的小说氤氲着悲剧的氛围。作者通过构建京剧等悲剧符号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凄凉感受,并以人物、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为载体,以"转换叙述视角"等叙述技巧为手段,使得小说在平和委婉中具有感人至深的悲剧力量。透过叶广芩的家族小说,可以看到她对历史及人性的关注和思考。(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臧小艳[8](2019)在《叶广芩秦岭系列动物小说的文学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的大多数作家亲历了社会变革,感受到时代洪流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与神奇魅力,也见证了现代化发展对地区环境与生态的巨大冲击,有的作家在关注时代巨大变革的同时,将笔锋转向了与人民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领域。陕西当代作家叶广芩、贾平凹、红柯也位列其中,尤其是满族作家叶广芩的(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丁惠萍[9](2018)在《论叶广芩小说的影视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探析叶广芩小说的影视改编现象,从文学和影视的双重视角阐释叶广芩小说与影视的共通性,通过比较分析影视剧对其小说主题、叙事声音、人物形象的重构,并借叶广芩小说的影视改编来思考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关系,和两者结合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5期)

于静,范庆超[10](2018)在《叶广芩小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广芩的小说从文体上可分为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前者以《青木川》《状元媒》《采桑子》《全家福》为代表,多采用怀旧笔法、"回忆录"式叙述口吻,讲述了作家的人生见闻和家族生活,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和历史主义色彩;后者以《黄连厚朴》《山鬼木客》《梦也何曾到谢桥》(中短篇小说集)为代表,笔涉抗战、"上山下乡"运动、生态环保等题材,表现出强烈的社会介入意识和批判精神。(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叶广芩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皆是人间之苦,也是小说创作无法逃避的思考与呈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伤离送别,离别,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隔离和疏远,也代表着心灵上的羁绊或者分歧。叶广芩的小说也充满了对"分离告别"这一情感内核的渲染。尤其是她别具特色的家族系列小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轴,生动再现了北京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广芩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樊文军.叶广芩生态小说的空间建构[J].小说评论.2019

[2].毋杉.“离”与“归”:叶广芩小说的审美意味[J].小说评论.2019

[3].李兆虹.论叶广芩小说中的饮食文化书写[J].理论界.2019

[4].张帆.叶广芩小说中的动物叙事研究[D].江南大学.2019

[5].李文丽.叶广芩小说艺术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田胜男.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地域文化书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聂晨曦.叶广芩家族小说中的悲剧艺术[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

[8].臧小艳.叶广芩秦岭系列动物小说的文学构建[J].小说评论.2019

[9].丁惠萍.论叶广芩小说的影视改编[J].文教资料.2018

[10].于静,范庆超.叶广芩小说论[J].绥化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其花中刻有一位窟旧时飞凤桥Fig5.24OldFeifengBridge

标签:;  ;  ;  ;  ;  ;  ;  

叶广芩小说论文_樊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