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浅谈

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浅谈

身份证号:41280119880227xxxx

摘要: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减缓城市内涝的影响,应该恢复土壤的自然状态,尽量使土壤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不得随意大挖大填,不得随意改变城市的地形地貌,从而改变无法涵养雨水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使雨水积存下来,从而考虑雨水回用或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的流失,最终建立“渗、蓄、滞、用、排”新型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这就是海绵城市的概念,即通过降峰减流,涵养水源,缓解城市内涝,实现城市生存环境的提升。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但海绵城市建设毕竟还在起步阶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本文就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浅谈

1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1.1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不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新生阶段,相关的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现有法规政策无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引导,建设过程无章可循。

2)统筹协调难度大。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但涉及到规划、设计、园林、水利、国土、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而且涉及到金融机构、建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统筹协调难度大。

3)规划设计不够细化。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为前提。但现在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应用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项目规划设计缺乏依据,存在进度慢、不细化的问题,影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

4)技术力量有所欠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很多城市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储备较薄弱,无法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5)资金缺口较大。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了资金支持,但从试点城市的建设规划来看,计划所需资金远超中央财政补贴。

6)公众参与度低。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局限在政府推动层面,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

1)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相关法规政策来保驾护航。每个城市应在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

2)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责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实绩列入部门效益评价中,明确权属职责,强化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加快科研创新力度。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国际上被称为低影响开发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案例。海绵城市的推广,需要政府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进行科研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尽快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4)掌握一手数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应在对第一手水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排水设施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出台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坚持规划先行,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系统地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增加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来,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相关建设项目,发挥整体效益。进一步完善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明确权利义务,确保合作顺利完成,并取得预期收益。

6)进行宣传与引导。采用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方式,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可利用有奖竞赛、趣味科普展等形式,有效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使海绵城市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并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2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采取确立先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主攻方向等主要对策,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和“工程措施与配套管理政策、制度相结合”以及“规划优先、各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等做法中不断积累经验,扩大建设成果。

2.1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确立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是实践成功的有效保证。2014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由住建、财政、水利三部委联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同时确定了广西南宁市等16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由点到面不断推开的海绵建设过程中,应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指导,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协调发展理念指导,要注重城市各个有关部门的协调,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注重城市地面的“面子”工程与地下的“里子”工程的协调,从城市建设系统论的高度促进城市增强海绵弹性;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有效管理的协调,避免建设有余而管理不足的弊端;要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与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将硬性与软性结合起来。

德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是莱茵河支流埃姆舍河流域治理的成功实践。埃姆舍河曾是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1992年起政府对该流域进行全面整治:一是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采取“污水电梯”、绿色堤岸、河道治理等措施修复河道;三是统筹管理水环境水资源。同时,为加强河流治污工作,当地政府、煤矿和工业界代表联合成立了德国第一个流域管理机构,即埃姆舍河治理协会,独立调配水资源,统筹管理排水、污水处理及相关水质管理工作,专职负责干流及支流的污染治理。经过整治,埃姆舍河流域实现了更好的景观、更好的当地水循环、更好的雨水回收等。目前,埃姆舍河已成为清水通道,生物多样性丰富,给居民提供了休闲和亲水的空间。

2.2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科学的体制机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着规范化、制度化和定型化的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不能简单地从工程技术层面去理解,而应该将其看作是涉及体制改革的重大系统工程,要着力破除旧体制,创设新体制,将生态技术与行政管理体制设计、管理部门的优化重组、管理文化创新等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在生态理性、生态智慧、生态制度、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等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合力中予以协同推进。

第一,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整合相关部门形成

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界对城市的影响关系以及城市的生存空间规划、建设方式以及组织管理等诸多复杂性、交织性和系统性关系,需要破除条块分割各管一摊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注重加强城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消除要素不协调而阻碍城市有机体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化。规划是为了使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按预期目标有效实现而制定的计划。海绵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而规划应制度化,杜绝主观性、随意性和短期性。要通过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城市居民参与、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的评估论证,从环境战略评价的高度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注重规划的连续性,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束语

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是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是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尝试.要想真正地实现海绵城市体系,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不断推进城市的发展,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

[2]张亚梅,柳长顺,齐实.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水利发展研究.2015(02)

标签:;  ;  ;  

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浅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