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期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

利率期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

赵宇凌[1]2006年在《利率期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金融自由化、石油危机等事件的强烈冲击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风险随之增加,金融创新突飞猛进,利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模急剧扩大、品种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复杂,从而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时机逐渐成熟,尤其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更加表明了对利率期货会计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利率期货是指合约双方同意在约定的未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长短期信用工具的可转让协议。由于利率期货具有的跨期交易、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性等特性,使得其核算理论与传统理论不同,利率期货的确认、计量分为初始确认、后续计量、终止确认,且对其的计价只能采用公允价值的计价模式,从而对整个会计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利率期货的金融学概念出发,简单阐述了利率期货的产生、定义及特点,以说明其与传统会计的核算对象的不同,结合利率期货会计的目标、对象等基本理论,从而得出利率期货会计必然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冲击的结论。进而对相关的确认、计量理论进行简要论述,以作为利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同时说明了该准则的特殊性、复杂性。通过对FASB、IASC、ASB和中国利率期货会计的相关规范的简介可知,目前利率期货会计的相关准则主要有两类,分别由FASB和IASC颁布,因此本文主要对此二类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利率期货会计实务的现状,得出如何解决我国利率期货会计实施中的问题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建立了一个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新思路,即通过对FASB和IASC制定的利率期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利率期货会计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应通过“买入利率期货合约”、“应付利率期货合约款”和“卖出利率期货合约”、“应收利率期货合约款”四个科目来核算利率期货合约资产、负债等,利率期货的计量应采用金融学对利率期货的定价公式计算入账价值、设置“利率期货投资损益”科目来核算利率期货持仓、平仓损益;同时,对叁种套期关系对应的利率期货业务进行分析举例;最后,提出今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乃至金融工具会计的四个发展趋势。本文研究局限之处是对利率期货转移、转移后的继续涉入,对嵌入利率期货等问题没有涉及,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鑫[2]2003年在《利率期货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于利率期货会计问题分叁个部分进行了探讨。 首先,从金融学角度介绍了利率期货的发展历史、功能和作用等。在此基础上,从利率期货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利率期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现有会计模式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之间的差距,指出建立和改革现有期货会计模式的必要性。其次,立足于利率期货交易,将利率期货会计问题按交易方分为利率期货投资企业会计、期货经纪公司利率期货会计和期货交易所利率期货会计叁个问题予以讨论。对利率期货投资企业会计,在现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中,大多对套利交易、套购交易会计问题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本文按照交易方式将利率期货交易进一步分为利率期货纯粹投机交易、套利交易、套购交易和套期保值交易四部分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通过吸收国际上对投机交易(包括纯粹投机、套利和套购叁个交易方式)和套期保值交易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提出我国利率期货投资企业会计的初步设想: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交易目的在会计上分别确认和以表内列报为主、报表附注为辅的报告方式。对于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利率期货会计,认为现有会计处理模式较为适用,但在客户基础保证金、会员资格费、年会费和席位使用费、席位占用费的会计处理上有待商榷。再次,对利率期货会计进行初步研究后,本文认为我国制订金融期货会计准则需要注意结合国情、偏重交易实质、加强具体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等。

邓魏[3]2008年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问题探析》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纷纷放宽或取消了对固定利率的管制,与此同时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再加上金融自由化和石油危机的强烈冲击,这就使得汇率、利率、股市进入长时期的难以预料的波动之中,基于此,国际金融市场上产生了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然而,这些风险是难以通过传统金融工具本身来规避的,由此,金融创新迫在眉睫,衍生金融工具此时便孕育而生了。经过30多年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确在规避风险,降低筹资成本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本身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何有效地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规范和监管,已经成为各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会计作为管理的手段之一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本文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进行研究时,主要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叁个方面展开。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时虽然形式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但从实质上看,衍生金融工具是企业现在拥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在将来会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入或流出,因此,就其功效而言,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负债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应对传统会计要素概念框架进行修正,扩大会计要素确认的范围,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不确定性特征,’使我们最终应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在当前状况下,可以辅之以历史成本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衍生性、杠杆性等特征,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很大,那么,充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是很有必要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拓展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领域,它的发展滞后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因此,尽早的制定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和建立起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体系,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一个迫切任务。本论文将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刘珣[4]2010年在《对我国股指期货会计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率先在堪萨斯市交易所推出了股指期货之后,股指期货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截止到目前,世界上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股指期货产品。而我国也在2010年4月正式推出了股指期货。然而采用传统的会计方法不能有效的反映股指期货交易的实质,也无法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的财务信息,因此对股指期货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股指期货的概念出发,阐述了股指期货的定义、功能及其与一般商品期货的区别,说明了股指期货与传统的会计核算对象的不同,结合了股指期货会计的定义、目标、对象等基本会计理论,提出了股指期货会计将会对传统会计理论带来重大影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与计量、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以作为股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在分析国内外相关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股指期货会计实务的现状,指出其在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指出了股指期货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初步的完善建议。提出了在对股指期货进行会计处理时应按照交易目的的不同分为投机套利股指期货会计的处理和套期保值股指期货会计的处理并设置不同的科目进行核算。并且对股指期货会计的披露与列示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杨卓[5]2014年在《对我国股指期货相关会计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工具一直在不断创新着,在一定程度上正逐渐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则金融商品和衍生工具既起到助推作用,同时又得到飞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活动的核心部分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开办了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让股指期货登上历史舞台股指期货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浪潮中出现的最重要最成功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目前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衍生品交易中占据显要地位2010年4月,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我国股指期货交易合约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出现时间尚短,随之产生一系列会计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股指期货的理论与实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现状的大背景下,以完善股指期货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为目标,进行逐层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论文阐述了股指期货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股指期货在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多会计问题针对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国内外相关准则规定,说明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论文对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深入分析,列举了一般要求,分析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以及我国股指期货会计披露的不足之处论文最后提出完善股指期货会计问题的几点建议

霍艳丽[6]2007年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上市银行市场预期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要求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那么执行这项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会对上市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新准则出台后,新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成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预期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会使上市银行的业绩和资产规模更加不稳定。但是学者们只停留在文字预期的阶段,并未对预期的影响做实证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论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上市银行的历史数据按照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得到适用于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净利润和总资产,然后对调整前后的净利润和总资产的波动性和均值进行对比。本文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考察指标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调整后的总资产波动性增强,平均水平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调整后的净利润波动性并没有增强,平均水平也未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预期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会使总资产波动性增强,但是对总资产的平均水平、净利润的波动性和净利润的平均水平都不会有显着影响。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我们预测采用上市银行采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之后,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对上市银行业绩及总资产的影响额将越来越大。本文的最后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对上市银行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姜越[7]2009年在《金融期货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对金融期货的监控离不开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对于即将建立金融期货市场的中国,有必要对金融期货会计相关的理论与实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界定金融期货概念、研究范围及金融期货对财务会计产生的特殊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期货投机、套期保值及套利交易等不同投资策略的操作方法,进而分析不同投资策略下投资风险的差异,明确说明了金融期货投机因杠杆作用风险要高于金融期货套利交易,而金融期货套期保值本身具有避险的特点。然后介绍了国际会计准则(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B)在金融期货会计核算方面的有关规定,并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差异。同时,比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金融期货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提出金融期货投机应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观点,并对金融期货以投机为主导行为之投资策略下的会计列报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金融期货套利投资策略下,不应按照套期会计准则处理,可以将套利的投资组合合并确认为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就套期会计实务处理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之后,本文还对金融期货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以及披露方式的变革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并对中国股指期货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给予了详细列举。最后,本文鉴于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创新过度的负面影响,对金融危机与金融期货会计规范要求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修正金融期货的公允价值计量,加强金融期货交易的信息披露,以及金融期货用于应对风险的会计处理的改进意见。

张洪娟[8]2007年在《期货交易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期货会计随着期货交易的出现而产生,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会计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期货会计依据研究主体的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本文中,所研究的期货会计仅指从事期货交易的企业会计,此外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交易,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国际上对期货会计的规范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是最早建立期货市场的国家,因此其对期货会计的研究也领先于其他国家。1981年,美国FASB首次对外汇远期和外汇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AC)也陆续在九十年代制定了很多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期货市场出现较晚,我国对期货会计的理论研究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相对滞后于市场实际应用。从长远看,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货市场的重要补充,有着转移和分散风险、价格发现等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和国际期货市场接轨的重要条件。从短期来看,金融期货应该和商品期货共同发展,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已经在进行,我国股指期货的重新推出指日可待,金融期货在中国的发展即将谱写新的篇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国际化的同时如何兼顾中国的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期货会计体系,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同时一套合理的期货会计体系既是期货交易发展所需,也是会计体系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会计通过一系列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的重要信息。期货市场的也将不断发展促使中国期货会计制度的完善。另外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如何在国际化的同时兼顾中国的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期货会计体系,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中国在制定期货会计准则时,应全面分析中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差异,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的内容。同时将期货会计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统一起来,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方面结合实际,适时改革,促使金融市场趋于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适合中国市场实际的期货会计体系。文章总体上共有6章:第1章讨论期货会计研究的意义,首先回顾了国际上期货会计研究的情况,介绍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AC)在期货会计准则、规范制定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国际期货会计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以及期货会计研究所遇到的普遍性的一些计量问题。其次通过论述我国期货会计的研究状况,表明原有使用的期货会计体系滞后于实务领域的发展。提出本文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的理论分析,通过对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出发,分析研究期货会计有关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第2章着力于期货会计有关的我国新旧准则的横向比较分析和新准则与国际上期货相关准则的纵向比较。其中重点论述了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构成了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准则也适用于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在旧的规定下,我国过去的期货会计并没有将期货合约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是采用历史成本对保证金和其他一些事项进行核算。在开仓时,没有对期货合约本身作为会计核算对象进行确认,也没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期货合约;开仓时候没有进行初始确认,更谈不上在持仓过程中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也不可能对持仓过程中的浮动盈亏进行确认。过去的期货会计,实质上便是一种保证金会计。新准则下利用期货会计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相似性,将其核算纳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明确了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条件。在计量方面,新准则更明确了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这样一来,横向上我国的期货会计相关准则,便基本与国际准则趋同,体系比较完善,方法先进。文章的重点包括第3、4、5章,集中对期货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中注重了理论分析和方法的紧密结合。第3章论述了期货会计确认的基本理论和标准,交易的会计要素辨析和期货合约的初始、后续和终止确认。第4章讨论期货交易的会计计量,分析了期货会计对传统计量理论的冲击,论述了期货合约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的抉择,并举例说明了期货合约公允价值的取得和计量。第5章,在分析期货交易信息披露基本理论和期货交易的披露准则的基础上,论述期货交易在公允价值的模式下的列报。这叁章集中论述了期货会计中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特性。讨论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其的影响。第6章分析国际期货会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期货交易的实际情况,展望中国期货会计的发展。并指出推行公允价值计量会影响到信息的可靠性,增加某些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从而增加会计收益的波动性;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交易的可靠性不能完全让人信服,且获得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较高等障碍,提出提高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等措施。本文从横向和纵向出发研究了期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叁个环节,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选题方面契合当前期货市场的发展。我国股指期货的重新推出指日可待,会计核算中对期货交易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建立一套合理的期货会计体系既是期货交易发展所需,也是会计体系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次,在研究思路方面,围绕今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对新旧准则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新准则直接将非套期的期货交易纳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体系中,但商品期货和即将重新推出的金融期货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究竟该如何对期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期货交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叁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再次,针对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提出提高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等措施。最后关于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动会增加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从而增加会计收益的波动性。本文认为可以借鉴完善全面收益表的思想,已实现损益与未实现损益共同构成当期的全面收益。这样既贯彻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又在分类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为详细、准确的会计信息。

金漫[9]2002年在《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对股指期货会计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财务会计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对股指期货风险与收益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基于股指期货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分析,指出了中国推行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基于股指期货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挑战,指出了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必要性。 从股指期货的投资策略入手,分析了股指期货的投机、套利及套期保值交易策略,并结合这些策略分别阐述了各自风险与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信息披露。本文认为,把公允价值、风险度量信息等纳入财务报告体系、简化套期会计、规范股指期货保证金的核算,将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通过对巴林银行的日经225指数期货交易、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交易以及中国模拟股指期货的例证分析,论证了本文提出的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可行性和有用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对中国有关股指期货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钟朝兵[10]2003年在《期货有关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期货交易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的。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而现代期货交易,是19世纪初在美国中西部芝加哥地区首先出现的。1848年,有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又称芝加哥谷物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的创立,标志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市场的诞生。中国的期货市场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但解放后,期货市场曾在中国大陆消失了近40年。改革开放以后,期货市场又重新出现。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期货交易市场。在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初期,期货交易极不规范。国家对期货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关闭了金融期货,目前只有商品期货仍在交易。为规范商品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品期货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这些规定涉及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投资企业叁个交易主体。暂行规定在规范商品期货业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行的处理方法还存在一些缺陷。本文主要从参与期货交易的企业的角度,对期货会计作一个初步的探讨,并着重讨论商品期货会计的有关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 期货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冲击这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期货及期货交易的概念、期货的分类、期货市场的功能、国际和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期货交易的程序等期货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将期货与现货对比,讨论了期货的特征,这些特征与期货会计密切相关。最后,结合期货交易的特征讨论了期货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期货对会计理论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会计确认基础和对历史成本的冲击两个方面。目前,期货合约引起的主要会计问题有是否应当对期货合约进行确认、何时确认、怎样确认、如何计量等。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第二部分 期货会计的理论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对期货会计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该部分首先对期货合约的会计确认进行了研究。研究期货合约的确认问题,必须明确期货会计的核算对象。期货交易的实质是期货合约的买卖,应当以期货合约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而不是对未来转移基础资产所有权的交易进行核算。根据会计确认的标准,开仓时期货合约已经满足了会计确认的标准,应当予以确认。而且,由于期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期货合约,应当将期货合约上的预期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在确认方面,本文还对期货合约的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会计上应对期货合约的价值变动进行确认,并在对冲平仓或实物交割时对期货合约进行终止确认。然后本文对期货合约的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研究。计量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方面。期货合约的计量单位与其他项目的计量单位一致,其主要问题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上。期货合约的历史成本为零,但期货合约的价格会频繁地发生波动,期货交易中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历史成本不能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而公允价值克服了历史成本的缺点,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且,由于期货合约存在活跃的市场,为期货合约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因此,公允价值是期货合约的最佳计量属性。第叁部分 我国商品期货会计处理的改进目前,我国的商品期货仍在交易,国家也先后颁布了商品期货会计处理的一些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但我国并没有在会计报表内对商品期货本身进行确认,主要是对保证金进行处理,实际上是一种保证金会计。现行的处理方法不能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商品期货会计处理的一些改进建议。首先,由于期货合约在开仓时已经满足会计确认的标准,而且期货交易的对象是期货合约本身,合约价值表现为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而不是未来的交易。因此,应当按预期的现金流量现值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并在报表内确认期货合约上的浮动盈亏。浮动盈亏的核算是期货会计中的最复杂的内容。按交易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期货交易划分为投机交易和套期保值交易。二者在浮动盈亏的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异。本部分接下来讨论了期货投机交易的核算。第四部分 套期会计由于套期会计是期货会计乃至整个衍生工具会计中最复杂的内容,因此,本文将在这部分对期货合约套期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套期保值的类型、原理,以及运用套期会计的目的。然后,按被套期项目不同,将套期交易分为对预期交易或确定承诺的套期和对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套期。对预期交易或确定承诺的套期,由于在会计上不确认预期交易和确定承诺,为使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成本与收益相配比,应将期货合约上的损益予以递延。当预期交易或与确定承诺有关的交易实际发生时,再将期货合约上的损益与相关交易的成本或收益相配比。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的套期,应当根据被套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属性来确定期货合约上持仓盈亏的处理方法。最后,本文重点研究了用期货合约为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的存货进行套期保值时的特殊处理方法。由于存货采用了混合计量属性,因此,应当根据存货价值在不同期间的变化情况,将期货合约上的?

参考文献:

[1]. 利率期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D]. 赵宇凌.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 利率期货会计问题研究[D]. 李鑫. 江苏大学. 2003

[3]. 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问题探析[D]. 邓魏.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4]. 对我国股指期货会计问题的研究[D]. 刘珣.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5]. 对我国股指期货相关会计问题的研究[D]. 杨卓.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

[6].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上市银行市场预期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D]. 霍艳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7]. 金融期货会计问题研究[D]. 姜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8]. 期货交易的会计问题研究[D]. 张洪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9]. 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金漫. 浙江大学. 2002

[10]. 期货有关会计问题研究[D]. 钟朝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利率期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