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电极论文_傅金祥,徐坤,何祥,孟海停,谷文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子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子,电极,纳米,活性炭,废水,羟基,太阳能电池。

粒子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傅金祥,徐坤,何祥,孟海停,谷文艺[1](2019)在《Ti-rGO/GAC粒子电极降解苯酚废水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难降解苯酚废水的高效处理是污水处理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椰壳活性炭为基底材料,在其表面负载石墨烯和钛,制备出新型复合负载型催化粒子电极(Ti-rGO/GAC)填充于叁维电极反应器中用于处理苯酚废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Ti-rGO/GAC叁维电极降解体系处理苯酚废水的影响因素和最佳反应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液体积为200 mL、模拟废水中苯酚的初始浓度为310 mg/L、极板间距为4.5 cm、电解质(Na_2SO_4)投加量为10 g/L、溶液的pH值为3、粒子电极投加量为100 g/L、施加电压为13 V时,为Ti-rGO/GAC叁维电极降解体系处理苯酚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在该最佳反应条件下,电解反应100 min后,模拟废水中苯酚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51%、81.25%;pH值对废水中苯酚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最大,电压、极板间距和电解质浓度对其的影响效果依次减弱。Ti-rGO/GAC叁维电极降解技术对处理苯酚这类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张娜,朱忻怡,栗崇峻,万佳,孟勇[2](2019)在《TiO_2-SiO_2/G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氨氮废水去除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SiO_2/GAC粒子电极,通过SEM、 XRD和N_2吸附-脱附对负载前后的活性炭粒子电极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较二维和叁维电催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的瞬时浓度大小。以氨氮废水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叁维电催化氧化降解实验,考察了初始pH值和槽电压对氨氮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10,槽电压为10 V条件下,氨氮降解效率为91.89%。(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9年04期)

马妍,申远,王川,申贵隽,陈章武[3](2019)在《基于银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玻碳电极的电化学法测定牛奶粉中叁聚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银纳米粒子(AgNPs)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限域空间内与叁聚氰胺的配位反应,制备了一种叁聚氰胺萃取电极。讨论了叁聚氰胺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使用自制微电解池系统,建立了一种快速萃取与测定叁聚氰胺的分析方法。用线性循环伏安法测定了牛奶粉中叁聚氰胺的含量。结果表明,峰电流与叁聚氰胺的浓度在1.0×10~(-4)~0.2 g/L与0.2~0.8 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线性方程分别为:I(μA)=-617.39c(g/L)+420.65;I(μA)=-264.64c(g/L)+352.67,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37,R■=0.9963。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值为0.65%,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0%~107.3%。(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江中央[4](2019)在《负载型粒子电极在难降解废水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技术是一项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本文介绍了粒子电极反应机理,以催化剂载体为基础进行分类,阐述负载型粒子电极在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粒子电极在目前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06期)

刘越盟[5](2019)在《碳@陶瓷壳核型叁维粒子电极的制备及TPAOH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属于高氮、低碳、有毒有害的胺类,会严重影响废水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其具体特点是:面积广、流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B/C比低和毒性强等。目前,我国高浓度有机胺废的水处理成功的例子很少,且方法不能广泛应用于其他种类的有机胺废水。本文立足于叁维电催化氧化技术,制备了碳@陶瓷叁维粒子电极,探究了对含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的模拟废水降解的条件,并制造了一台中型实验装置,将其应用于含TPAOH的工业废水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活性炭丰富的孔结构,和一定的电催化活性,以廉价的煤质活性炭为基体,基于陶瓷材料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绝缘性,以来源广泛的高岭土为包裹材料,以常见的过渡金属Zn、Cu、Ni和Ce的氧化物做为活性组分,通过固相焙烧的方法制备了碳@陶瓷叁维粒子电极,该粒子电极制备过程简单、价格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通过电催化氧化实验考察了其最佳制备条件,并对粒子的电极的活性进行了检测,运用SEM、XRD、N_2吸附—脱附仪和付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对粒子电极进行了表征。以碳@陶瓷叁维粒子电极为核心构建了叁维电催化氧化体系,对含TPAOH的模拟废水进行降解。进行了正交实验,并系统考察了工艺参数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并对降解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耦合,发现该污染物底物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设计并制造了一台中型实验装置并将其应用于含TPAOH的工业废水处理。通过实验室小型实验得到使用精馏—电催化氧化—臭氧联用的工艺方法来对废水进行降解。中试实验发现,在电压为15 V、板间距为6 cm、电导率为9.5 ms/cm、pH为7时的处理效果最好,验证了叁维电催化氧化的实际应用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星[6](2019)在《锂渣基负载Sn/Zn粒子电极的制备及电生物耦合处理PPCPs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是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的生产与使用大国。但大部分的PPCPs被消费后,并没有被完全消耗,而是转移到水环境中,虽然含量在ng/L~ug/L的数量级,但其对水生环境及人类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针对传统污水处理厂对PPCPs类新兴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基于电场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构建降解城市污水中PPCPs的电生物耦合体系,结合采用浓硫酸-碳酸钙法提炼碳酸锂产生大量锂渣且利用率低的现状,依据“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理念,制备锂渣基负载Sn/Zn粒子电极,并以其作为电生物耦合系统的填料。本试验不仅考察了电生物耦合系统在不同电流密度下长期运行时对叁种目标污染物(氯贝酸、双氯芬酸钠、水杨酸)的降解效能,而且研究了电生物耦合系统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时污染物的空间特性及作用机制,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电流密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锂渣为骨料,黏土为粘合剂、铁粉为外加剂、淀粉为成孔剂时,其质量比为16:2:1:1时,且以SnC1_4·5H_2O和ZnO为电催化活性物质,煅烧温度1170℃,保温时间1h的条件下,所制备的锂渣基负载Sn/Zn粒子电极的性能较优;制备的锂渣基负载Sn/Zn粒子电极对水杨酸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R~2为0.995。对吸附水杨酸的热力学分析发现,Langmuir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其拟合R~2为0.991~0.998。以普通曝气生物滤池为参比,研究了电生物耦合系统在电流密度为0.45 mA/(cm)~2、0.55mA/(cm)~2、0.64mA/(cm)~2、0.73mA/(cm)~2时对污染物的降解效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叁种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但去除效果均高于普通曝气生物滤池。电生物耦合系统对氯贝酸的去除率分别为47.08%、57.43%、69.50%、55.92%,比曝气生物滤池分别提高了20.65%,17.34%,26.75%和30.27%;电生物耦合系统对双氯芬酸钠的去除率分别为52.04%、53.06%、79.40%和71.82%,比曝气生物滤池分别提高了29.67%、16.22%、33.58%和43.17%;电生物耦合系统和曝气生物滤池对水杨酸均有较高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电生物耦合系统降解典型PPCPs的空间特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降解典型PPCPs时各种作用机制的降解能力顺序如下:电生物耦合作用>电化学作用>生物作用>粒子电极的吸附截留作用。存在R_(电生物)-_(电化学)-_(吸附截留)>R_(生物)-_(吸附截留)和R_(电生物)-_(生物)-_(吸附截留)>R_(电化学-吸附截留),且电生物耦合系统、普通曝气生物滤池、电化学系统及过滤系统对氯贝酸的去除率分别为84.47%、18.50%、34.50%和6.42%。同时存在R’_(电生物-电化学-吸附截留)>R’_(生物-吸附截留)和R’_(电生物-生物-吸附截留)>R’_(电化学-吸附截留),且四组体系对双氯芬酸钠的去除率分别为95.22%、21.23%、57.72%和2.46%。揭示电生物耦合作用不仅促进了专性功能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较好的发挥了电化学作用,最终实现了1+1>2的加和作用。而对于水杨酸的降解,四组体系的去除效果都较好,基本维持在95%以上。高通量测序表明,Flavobacteriaceae(黄杆菌科)、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和Comamonadaceae(丛毛单胞菌科)叁个菌属为电流密度为0.64mA/(cm)~2时的独有优势菌属,其在降解有机物、脱氮除磷及去除叁种目标污染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电流密度分别为0.00mA/(cm)~2、0.45mA/(cm)~2、0.55mA/(cm)~2、0.64mA/(cm)~2、0.73mA/(cm)~2时,在门水平上的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占到群落结构的叁分之二,是最具有优势的菌门;Thiothrix(丝硫菌属)为共有优势菌,进一步揭示电流有利于Cloacibacterium(酸杆菌属)的生长代谢,但对Halothiobacillaceae(盐硫杆状菌科)和Caldilineaceae(暖绳菌科)的生长繁殖存在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柳傲雪[7](2019)在《化学修饰金纳米孔电极可控测量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孔分析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将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思路。石英纳米孔是一种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的纳米孔,能被用于作为单细胞分析的多功能纳米探针,可实现材料快速转移,具有界面电容小和背景噪声低的优点。固态纳米孔传感器的操作原理很简单,在典型的实验中,生物分子通过外部施加的电压穿过纳米孔进行电泳或电渗透驱动,导致离子电流发生改变,从这些机制中可以提取有关分子特性的信息,如长度,成分和与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小蛋白质分子通过纳米孔检测器时,这些小分子转位速度快并且通过纳米孔的概率低,导致仅能检测到小部分蛋白质,这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更简便高效的纳米孔检测工具,为生物学,医学,生物物理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本论文选择单个石英毛细管纳米孔作为传感平台,研究其在电化学检测和生物检测中的潜在应用。具体工作如下:第一章,简单介绍纳米电极和纳米孔的基础知识。主要从种类,制备,应用以及检测原理几个方面来阐述。详细了解纳米传感器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和潜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来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两种金电极的制备方法以及两种不同的绝缘方法。化学沉积方法使金沉积在石英纳米管的外壁,金层不够致密。第二种方法,Apiezon蜡绝缘法是非常简便高效的,通常,裸的石英纳米孔需要特定的修饰以赋予某些化学和电化学性质,进一步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第叁章,为了增强纳米探针对检测物质的识别能力,对金纳米电极进行表面化学修饰。分别用4-氨基苯硫酚(4-ATP),4-巯基苯甲酸(4-MBA)和4-MBA与Cu~(2+)对金纳米孔表面进行修饰。通过产生的离子电流峰来判断纳米粒子的易位情况,进而推断纳米孔的性质。对比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1)电压是影响纳米粒子运动的主要因素,电压越高,纳米粒子的运动速率越快;(2)纳米孔的表面电荷能调节纳米颗粒的易位状态。改变纳米孔表面的电荷,纳米粒子运动产生离子电流峰的宽度和形状均发生变化,所以通过调节表面电荷就可以有规律性地控制纳米颗粒的运动状态。在实验过程中,金纳米电极的金属化层可以外加交流电压,纳米粒子在非均匀电场中由于极化效应引起介电泳现象,使更多的纳米粒子更快速地迁移到纳米孔处,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东阳,李玲[8](2019)在《电纺碳纳米纤维负载Bi_2S_3纳米粒子作为液态太阳能电池低成本对电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单的静电纺丝技术和水热法合成了Bi_2S_3/碳纳米纤维(CNFs)复合材料,并将Bi_2S_3/CNFs复合材料第一次引入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中作为对电极(CE)。由SEM和TEM可以看出,调节Bi_2S_3的浓度,可以使尺寸为20-40 nm的Bi_2S_3纳米颗粒密集地生长在CNFs上而不发生团聚现象,使得复合材料拥有合适的孔径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48.185 m~2g~(-1)),从而有利于电解质的渗透和催化活性的提升。Bi_2S_3纳米颗粒可以提供大量的催化活性位点,而一维CNFs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提供快速电子传输通道,基于Bi_2S_3/CNFs复合材料CE的DSSCs最终实现了7.64%的光电转换效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Pt电极(7.12%)。因此,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Bi_2S_3/CNFs复合材料有潜力替代传统的Pt电极。(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范大勇,姚佳烽[9](2019)在《基于多电容传感法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高浓度粒子迁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浓度密集粒子下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与处理可以形成具有特异性的靶向血细胞,对生物和医疗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开发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的电极分布于5个菱形横截面,每个横截面嵌入12个均匀分布的电极。利用该微流控芯片的特殊结构,采用多电容传感法,在大量高浓度粒子中测量了标准聚苯乙烯颗粒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密度0.3 vol%~1.5 vol%的情况下,粒子迁移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而在中密度1.5 vol%~3.0 vol%的情况下,粒子迁移率增加较少,而在足够密集浓度大于3.0 vol%的情况下,由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浓度如何变化,粒子迁移率几乎保持恒定。(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敦超,马红超,付颖寰,马春,董晓丽[10](2019)在《CuO/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O/AC粒子电极,采用XRD、SEM、EDS等方法对粒子电极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荧光测定粒子电极对于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能力。结果表明,CuO负载于粉末状活性炭表面,提供了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CuO的引入,增强了粒子电极的羟基自由基生成能力。考察了CuO/AC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处理活性艳蓝KN-R模拟废水脱色性能。CuO/AC粒子电极对目标污染物活性艳蓝有着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在反应时间为1 h时,CuO/AC粒子电极的脱色率(87.2%)比AC粒子电极(64.6%)提高了22.6%,且可多次循环利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粒子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SiO_2/GAC粒子电极,通过SEM、 XRD和N_2吸附-脱附对负载前后的活性炭粒子电极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较二维和叁维电催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的瞬时浓度大小。以氨氮废水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叁维电催化氧化降解实验,考察了初始pH值和槽电压对氨氮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10,槽电压为10 V条件下,氨氮降解效率为91.8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子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傅金祥,徐坤,何祥,孟海停,谷文艺.Ti-rGO/GAC粒子电极降解苯酚废水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张娜,朱忻怡,栗崇峻,万佳,孟勇.TiO_2-SiO_2/G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氨氮废水去除的探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9

[3].马妍,申远,王川,申贵隽,陈章武.基于银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玻碳电极的电化学法测定牛奶粉中叁聚氰胺[J].分析科学学报.2019

[4].江中央.负载型粒子电极在难降解废水中的研究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5].刘越盟.碳@陶瓷壳核型叁维粒子电极的制备及TPAOH的降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李星.锂渣基负载Sn/Zn粒子电极的制备及电生物耦合处理PPCPs的试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9

[7].柳傲雪.化学修饰金纳米孔电极可控测量纳米粒子[D].长春工业大学.2019

[8].王东阳,李玲.电纺碳纳米纤维负载Bi_2S_3纳米粒子作为液态太阳能电池低成本对电极[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9].范大勇,姚佳烽.基于多电容传感法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高浓度粒子迁移检测[J].传感技术学报.2019

[10].李敦超,马红超,付颖寰,马春,董晓丽.CuO/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电泳沉积技术原理示意图粒子电极的电镜扫描图复合粒子电极的EDX谱图电纺包含不同硝酸铜含量的前驱溶液制...“叁明治”结构器件示意图:掩膜型(左...黄曲霉素B1免疫传感器制备过程

标签:;  ;  ;  ;  ;  ;  ;  

粒子电极论文_傅金祥,徐坤,何祥,孟海停,谷文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