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论文_王嘉伟

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论文_王嘉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国,外交,战略,战后,美利坚合众国,冷战,北美洲。

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伟[1](2016)在《冷战后美国对蒙古外交战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蒙古国摆脱了俄罗斯的控制,逐渐形成了以"多支点"为总纲、"第叁邻国"为核心的对外战略体系。在此过程中,美国对蒙古始终发挥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并借此将自己的影响力深深刺进这一地缘战略要地。但是,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制约,美国对蒙古外交战略影响的前景并不乐观,具体而言,它不可能通过对蒙古的影响,使后者在外交战略上作出实质性有利于美牵制中俄的转变。一冷战后蒙古国对外战略的发展以及最终成型(本文来源于《国际研究参考》期刊2016年08期)

谢凯飞[2](2013)在《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新冷战”布局新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战略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500年以后,世界进入政治相互联系时代。国家之间为争夺权力相互斗争,形成了大国兴衰史。历史上的大国之争多以武力为解决手段,以征服对方为最终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和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之前的争霸方式。通过冷战,美国最终将苏联拖垮,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成功维护了霸主地位。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崛起的态势以及美国自身实力衰减的现实使后者意识到新的威胁的存在。本文指出,受到历史经验的启示及现实因素的影响,美国不得不选择与中国冷对抗。冷对抗状态下的中美双方具有竞争大于合作、战略互疑大于战略互信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并且伴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布局“新冷战”的主观愿望越来越强烈。具体而言,美国欲布局的“新冷战”的手段与冷战时美苏对抗的模式相似,包括外交、地缘、军事与经济四个部分,欲通过外交渲染、地缘包围、军备竞赛、弱化经济影响的“新冷战”模式将中国拖垮。但是,新的时代已不同以往。文章以新旧时期的时代环境、欧亚间不同的地缘环境以及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为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美国一厢情愿的“新冷战”布局难以实现。并且,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以一种全新的外交姿态突破美国的布局,切实落实避免冲突,寻求合作的外交理念。通过研究发现,当今美国既不能与中国进行热战,又无法布局“新冷战”,这种状态实则称为美国的一种困惑。但我们仍要警惕,避免陷入美国的“新冷战”陷阱。文章指出,当前两国在更加核心的利益中仍冲突频繁,在相互联系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如何彻底摆脱冷战思维,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将成为一项更为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10-30)

梁鹏[3](2013)在《意识形态因素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既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因此和外交战略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伴随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样促进外交战略的新转向。冷战后的美国,意识形态依然对其外交战略的制订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也萌生出新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马燕坤[4](2013)在《强制、交换、认同: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非洲的外交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外交战略上,美国一直显得准备充分、目标明确。冷战结束后,美国仍在以螺旋式的需求继续着它在冷战中未完成的计划。将多重战略手段融合在一起,始终是美国让自己站在"前线"而非"后方"的选择。美国愈来愈自信"和平时代"拥有将高水平的进攻与防御性战略当做正常事情来开展,及造就一个目标、要求及野心空前的可行体系的能力。在对非战略中,美国以强制、交换、认同方式,既为战争的可能性,也为和平年代整合自己的全部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兑现战略的内在连贯性创建平台。强制、交换、认同,就像机械装置中各个独特的动力,使得当今的美国正在为难以预测的未来创建着"美利坚治下的和平",正在缔造着蒙神恩、负天命的国家神话。(本文来源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马燕坤,杨伟敏[5](2013)在《强制、交换、认同: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非洲的外交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外交战略上,美国一直显得准备充分、目标明确。冷战结束后,美国仍在以螺旋式的需求继续着它在冷战中未完成的计划。将多重战略手段融合在一起,始终是美国让自己站在"前线"而非"后方"的选择。美国愈来愈自信"和平时代"拥有将高水平的进攻与防御性战略当做正常事情来开展,及造就一个目标、要求及野心空前的可行体系的能力。在对非战略中,美国以强制、交换、认同方式,既为战争的可能性,也为和平年代整合自己的全部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兑现战略的内在连贯性创建平台。强制、交换、认同,就像机械装置中各个独特的动力,使得当今的美国正在为难以预测的未来创建着"美利坚治下的和平",缔造蒙神恩、负天命的国家神话。(本文来源于《当代社科视野》期刊2013年01期)

黄鑫[6](2010)在《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开拓了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视野,而且有利于人们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美国利用文化发展对外关系、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作为对外文化输出的战略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构成美国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正是依靠有计划、有目标、有具体实施手段的对外文化战略,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的种种优势,以各种手段把其全球政治、经济等利益化为现实。本文首先从国际政治中文化的定义与文化外交战略的作用出发,通过分析扎根于美国的历史经历、信念和国家神话之中的文化历史渊源,以及当代美国学者关于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的理论研究,总结出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大体内容。然后通过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分析以及美国实施文化外交战略的主要机构、实施方式、表现形式等分析,揭示美国文化外交的本质和其局限性。即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美国不断加强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有意识地将美国文化作为“征服”他国的“先行”,致使“文化输出”成为美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推动全球民主化来维护和实现其全球战略利益。美国的文化外交战略是为了谋求全球霸权,给世界和平笼罩上了深深的阴影。文章最后分析中国发展文化外交战略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如何在新时代下积极开展文化外交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3-01)

张绍安[7](2005)在《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凭借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有利机会继续谋求世界霸权的同时,其外交战略中的单边武力色彩越来越浓,对整个国际格局走势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深刻影响。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趋利避害,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潘锐[8](2004)在《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研究——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持续了40余年,美苏对抗贯穿了战后美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并成为美国外交的主线。自杜鲁门以后,历届美国总统无不把对苏外交作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因此,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全豹完全可以在其对苏外交这一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考察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的对苏政策,便能了解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殷方[9](2000)在《论冷战后影响美国外交战略的几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国际政治态势 ,各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分析了“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和“霸权稳定论”等几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并指出其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肖晞[10](2000)在《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全球性外交战略。目前美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而后者是对外活动的基调;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交织,尽管孤立主义反映了一部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但实用的国际主义在外交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史学集刊》期刊2000年03期)

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500年以后,世界进入政治相互联系时代。国家之间为争夺权力相互斗争,形成了大国兴衰史。历史上的大国之争多以武力为解决手段,以征服对方为最终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和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之前的争霸方式。通过冷战,美国最终将苏联拖垮,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成功维护了霸主地位。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崛起的态势以及美国自身实力衰减的现实使后者意识到新的威胁的存在。本文指出,受到历史经验的启示及现实因素的影响,美国不得不选择与中国冷对抗。冷对抗状态下的中美双方具有竞争大于合作、战略互疑大于战略互信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并且伴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布局“新冷战”的主观愿望越来越强烈。具体而言,美国欲布局的“新冷战”的手段与冷战时美苏对抗的模式相似,包括外交、地缘、军事与经济四个部分,欲通过外交渲染、地缘包围、军备竞赛、弱化经济影响的“新冷战”模式将中国拖垮。但是,新的时代已不同以往。文章以新旧时期的时代环境、欧亚间不同的地缘环境以及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为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美国一厢情愿的“新冷战”布局难以实现。并且,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以一种全新的外交姿态突破美国的布局,切实落实避免冲突,寻求合作的外交理念。通过研究发现,当今美国既不能与中国进行热战,又无法布局“新冷战”,这种状态实则称为美国的一种困惑。但我们仍要警惕,避免陷入美国的“新冷战”陷阱。文章指出,当前两国在更加核心的利益中仍冲突频繁,在相互联系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如何彻底摆脱冷战思维,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将成为一项更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1].王嘉伟.冷战后美国对蒙古外交战略的影响[J].国际研究参考.2016

[2].谢凯飞.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新冷战”布局新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战略突破[D].华东理工大学.2013

[3].梁鹏.意识形态因素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4].马燕坤.强制、交换、认同: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非洲的外交战略[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5].马燕坤,杨伟敏.强制、交换、认同: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非洲的外交战略[J].当代社科视野.2013

[6].黄鑫.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7].张绍安.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8].潘锐.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研究——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J].国际商务研究.2004

[9].殷方.论冷战后影响美国外交战略的几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

[10].肖晞.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解析[J].史学集刊.2000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论文_王嘉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