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换种质论文_申世界

导读:本文包含了代换种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质,小麦,花药,黑麦,耐热性,多年生,基因组。

代换种质论文文献综述

申世界[1](2015)在《利用重迭片段代换系进行水稻特异耐热种质资源创新及其遗传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热害已成为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不仅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下降。当前生产上推广的绝大多数水稻品种耐热性均较差,频繁的高温热害已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挖掘和利用水稻特异耐热基因,开展水稻耐热性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其遗传基础研究,选育水稻耐热品种,对改良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减轻高温热害造成的损失,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具有特异性耐热品种N22为供体亲本、以综合性状优良但对热敏感的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覆盖N22全基因组的113个重迭片段代换系(CSSLs);在水稻幼苗(二叶一心)期,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设置40℃高温环境对CSSLs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并以25℃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为对照,以测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为热敏指数,对代换系进行了耐热性评价;最后再利用代换系的耐热指数为表型值并结合代换系的基因型值,对代换系片段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均匀分布在水稻染色体上的356个SSR分子标记对亲本9311与N22之间多态性检测,筛选到143个具有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例为40.17%,SSR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3cM。2、构建的一套含113个株系的CSSLs群体,共包括175个N22的代换片段,平均每个株系携带1.6个导入片段。纯合片段有166个,占导入片段数的比例为94.9%。其中纯合和杂合导入片段分别占水稻整个基因组的3.3%和0.3%。遗传背景回复率分析表明,9311的背景回复率平均为96.5%。3、代换片段长度大小为0.5cM~59.0cM,片段总长度为2682.9cM,平均长度为15.3cM,绝大多数导入片段长度在0.5~20cM之间。代换片段基本覆盖供体N22的全基因组。4、对113个CSSLs以及两个亲本高温胁迫处理的结果表明,两次重复试验测定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热敏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72%~5.55%和1.65%~5.53%,多数株系热敏指数集中在4.61%~5.10%之间。发现有CSSL27、CSSL44和CSSL97共3个片段代换系在两次重复耐热实验中,其热敏指数与N22非常接近,表现为差异不显着;CSSL27、CSSL44和CSSL97的遗传背景回复率分别达到了96.3%、97.1%和95.4%。其在株高、抽穗期、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共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除了CSSL97的单株产量比9311略低外)均与9311没有明显差异或优于9311。实现了特异耐热种质资源的创新,在改良优良恢复系9311的耐热性的同时,仍保持其原有的优良综合性状。5、通过对代换片段的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6个与耐热性相关的QTL。分别分布在第3、4、5、8、9和10号染色体上,LOD值范围2.80~7.53,贡献率为5.42~16.06,加性效应值-1.10~-0.75。位于第3和第10染色体上的代换片段RM157和RM5352的贡献率较大,可能为控制水稻幼苗期耐热性的主效基因,但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6、代换片段的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多个耐热片段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具体表现为同源染色体上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LOD值为4.98~9.06,贡献率为1.50%~12.64%,加性效应为-0.70~0.62,RM5586与RM273之间互作效应的贡献率最大,为12.64%。表明水稻的耐热性既可能由一些主效基因控制,同时不同的代换片段之间以及主效基因与微效基因片段之间还存在互作效应,这些发现更进一步说明了水稻耐热性遗传基础的复杂性。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对水稻的其他生育时期的耐热性遗传基础开展研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的揭示水稻耐热性复杂的遗传机制,为水稻耐热基因的克隆以及培育耐热新品种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唐祈林,李晚忱,宋运淳,荣廷昭,潘光堂[2](2004)在《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代换种质的选育及其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采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喷施低浓度赤霉素等提高可杂交性措施 ,选育出一个含有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的、在形态特性与普通玉米相似的种质 ,并对供试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 ,对玉米及其与四倍体多年生杂交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 (Multi colorGenomeinsituHybridization ,McGISH)检测。结果表明 :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杂交后代F2 ×P1的许多表型性状已经回复到玉米的特征 ;F2 ×P1自交一代 (BC1F3 )染色体数目为 2 0 ,在原位杂交检测的植株中有 17条与玉米亲本显色相同 ,另外 3条染色体区别于玉米基因组 ,检出为红色荧光且形态上小于玉米染色体 ,表明其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染色体。可见 ,BC1F3 是玉米 四倍体多年生玉米异源代换种质。(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傅体华,任正隆[3](2001)在《偃麦草有利种质向普通小麦中的导入及其鉴定 Ⅰ代换、附加和易位系产生的遗传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偃麦草是小麦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有利种质供体。本研究通过对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的杂种F2代的染色体记数表明,在后代中由于偃麦草染色体主要以单体存在,可能导致偃麦草染色体和诱导小麦染色体成为不稳定状态,发生缺失,破碎和着丝粒断裂等现象,从而自发产生染色体之间替代、附加和易位等有用材料。这些现象的发生可能是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易获得有利的育种中间材料的遗传基础。(本文来源于《Advances in Chromosome Sciences Volume1》期刊2001-09-01)

陆瑞菊,陈佩度,刘大钧[4](1995)在《将大赖草种质转移给普通小麦的研究Ⅳ.通过花药培养选育双重二体异附加系和代换-附加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普通小麦“中国春”与抗赤霉病的亲缘物种大赖草杂种回交后代BC2F3和自交F4代的花药培养,获得了72株花培植株,其中28株结实。这些株系的株高、穗形和成熟期等性状在H2系间差异明显,但株系内整齐一致。对28个H2代株系进行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25个2n=42,1个2n=44,2个2n=46。通过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分析和染色体C-分带,在H2代中选育出一个异代换-附加系(2n=44)L07,两个双重二体异附加系(2n=46)L03-05和L06。(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吴景科[5](1993)在《重视开发利用小麦异代换系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异代换系由于近缘种属的一对染色体转移给了小麦,从而使近缘种属的抗逆、抗病、优质、大穗等优良基因导入小麦,使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遗传变异扩大。因此,小麦异代换系是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宝贵种质资源。重视开发利用小麦异代换系种质资源,对染色体工程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及我所的初步研究探索,对其在染色体工程育种中的利用技术问题试加探讨。(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1993年01期)

代换种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采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喷施低浓度赤霉素等提高可杂交性措施 ,选育出一个含有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的、在形态特性与普通玉米相似的种质 ,并对供试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 ,对玉米及其与四倍体多年生杂交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 (Multi colorGenomeinsituHybridization ,McGISH)检测。结果表明 :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杂交后代F2 ×P1的许多表型性状已经回复到玉米的特征 ;F2 ×P1自交一代 (BC1F3 )染色体数目为 2 0 ,在原位杂交检测的植株中有 17条与玉米亲本显色相同 ,另外 3条染色体区别于玉米基因组 ,检出为红色荧光且形态上小于玉米染色体 ,表明其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染色体。可见 ,BC1F3 是玉米 四倍体多年生玉米异源代换种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换种质论文参考文献

[1].申世界.利用重迭片段代换系进行水稻特异耐热种质资源创新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

[2].唐祈林,李晚忱,宋运淳,荣廷昭,潘光堂.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代换种质的选育及其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J].遗传学报.2004

[3].傅体华,任正隆.偃麦草有利种质向普通小麦中的导入及其鉴定Ⅰ代换、附加和易位系产生的遗传学基础[C].AdvancesinChromosomeSciencesVolume1.2001

[4].陆瑞菊,陈佩度,刘大钧.将大赖草种质转移给普通小麦的研究Ⅳ.通过花药培养选育双重二体异附加系和代换-附加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

[5].吴景科.重视开发利用小麦异代换系种质[J].甘肃农业科技.1993

论文知识图

应用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玉米中的...5不同基因型小麦草酸分泌规律Fig.5...

标签:;  ;  ;  ;  ;  ;  ;  

代换种质论文_申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