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时间论文_张晓丹,符国群,李世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务劳动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务,时间,性别,差异,家庭,女性,分配。

家务劳动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丹,符国群,李世豪[1](2018)在《家务劳动时间配置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在家庭内部的配置状况直接影响着个人福利水平、关系满意度和家庭消费结构,也会影响很多家庭产品的购买与消费。然而,关于家务劳动时间配置,营销学术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将社会学领域的家务劳动时间配置与家庭消费行为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系统回顾了家务劳动时间配置相关研究,阐释了家务劳动的界定和测量,从家庭内部和外部视角对家务劳动时间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述评,较系统地介绍了家务时间配置对家庭购买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消费与家庭购买行为视角对未来的家务时间配置研究做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珞珈管理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姜海纳,符国群[2](2018)在《家务劳动时间分配对提升家务劳动效率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经济资源一样,时间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制约消费者效用水平,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家务劳动时间分配是消费者时间配置的具体表现。面对购买提升家务劳动效率的产品决策时,扮演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会做出不同考虑,家务劳动时间分配的不平衡会给家庭消费决策造成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价值机制与补偿机制,当家庭成员间家务劳动时间分配越不平衡时,家庭越可能购买提升家务劳动效率的产品。(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贺光烨,简敏仪,吴晓刚[3](2018)在《城市地区家务劳动和家人照料时间性别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城镇夫妻工作日与休息日家务活动的时间分配模式。考虑到夫妻间潜在相联的性别角色期待对夫妻家庭分工的影响,采用似不相关模型对回归系数的标准误进行校正。研究发现,对于家务劳动,妻子收入贡献的增加会显着减少其本人而增加其丈夫工作日的家务劳动时间。在休息日,丈夫的家务劳动时间随妻子收入贡献的增加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对于家人照料,妻子收入贡献会显着增加丈夫照料家人的时间。而其本人的照料时间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均呈现明显的"性别展示"模式:该时间先随妻子收入贡献增加而减少,当超过约60%,其收入贡献的进一步提高反而会增加妻子参与照料的时间。(本文来源于《人口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琪延,韦佳佳[4](2018)在《不同性别群体家务劳动时间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6~2016年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数据,探讨影响不同性别群体家务劳动时间差异因素的结果表明,这10年来,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大幅减少,男女家务劳动时间差距逐渐缩短,但女性群体依旧承担较重的家务劳动。从影响因素来看,工作时间与家务劳动时间呈负向关系;家中有需要照料的人会显着减少家务劳动时间;有业群体的家务劳动时间少于无业群体的时间;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务劳动时间越短;已婚群体家务劳动更长。这些因素对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勇[5](2017)在《居民家务劳动时间经济价值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家务劳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并未得到有效量化。而作为承担家务劳动的主体,女性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也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务劳动并未被归纳到劳动市场,并且对其进行劳动经济价值估算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为有效促进家务劳动经济实现量化管理,并促进社会对女性家务劳动价值的认可,本文将从家务劳动经济价值估算方面入手,就如何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作简要探讨。(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7年05期)

高华,张娇娇,杜声红[6](2016)在《在婚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纵向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在婚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分配模式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在婚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分配呈现出"一高叁低"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模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因素对家务劳动分配模式的影响不同,年龄、工作时间、调查时间对分配模式的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李雪为[7](2016)在《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夫妻双方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两性差距也在逐渐缩小。那么,这些巨大的变化会给中国家庭内部带来怎样的改变呢?家务劳动作为衡量居民生活状况和家庭成员的家庭地位的重要指标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具体而言,探讨夫妻双方的收入及受教育情况对其产生的具体影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根据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18-65岁夫妻的收入、受教育状况及家务劳动时间情况。基于博弈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本文采用Tobit模型和OLS模型分别就夫妻双方的收入和受教育情况对夫妻双方的家务时间及分工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并结合系统方程中的似不相关模型、工具变量法及其他方法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统计分析发现,2010年我国18-65岁夫妻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男女的受教育程度及性别收入差距较大,妻子也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两性之间不平等现象较明显。实证结果表明,自身收入会显着影响夫妻双方的家务劳动时间,且会与配偶收入同等程度地影响夫妻双方之间的家务分工。夫妻之间的相对收入对丈夫的家务劳动时间并不会有显着影响,但会显着负向影响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只是这种作用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对于家务分工来说,相对收入的提高均会使得他们有着更高的议价能力而可以持续减少自身承担的家务劳动比例。此外,城乡分析的结果表明,收入对丈夫家务劳动时间及分工的影响程度强于妻子,对城镇夫妻之间的家务分工的影响程度要强于农村。整体上,尽管看自身受教育程度对夫妻之间的家务时间和家务分工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影响,但配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显着减少自身的家务劳动时间和比例。此外,对夫妻中至少一人受过教育的家庭来说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一方明显会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时间和比例,且相对受教育程度与丈夫的家务劳动时间和劳动比例之间呈U型关系,与妻子的劳动比例呈倒U型关系。本文的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上述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4-27)

邹韵,孙秀林[8](2016)在《家庭通婚类型对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0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上海数据的分析,本文考察了通婚类型对女性相对家务比例的影响。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文化意义的要素,检验空间文化要素对夫妻家务分工和家庭生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通婚类型的家庭在家务分配上具有极大的差异。尽管存在多种影响家务分工和夫妻关系的因素,但本研究发现跨文化家庭(上海与外地通婚家庭)会显着降低妻子相对家务比例。本文在空间和文化意义层面丰富了既有婚姻家庭研究。(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智夺[9](2016)在《性别观念、现代化与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男女两性的社会劳动格局,但女性并未因此从繁重的家务负担中走出,家务劳动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减少,究其原因,是性别观念的影响。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性别观念、现代化和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03期)

钟波,楚尔鸣[10](2015)在《湖南省性别工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家务劳动时间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并用2014年湖南省5县区20个城乡社区的调查数据,从家务劳动时间的视角分析湖南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工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家务劳动时间是影响湖南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其他影响因素还有月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等,但职务职称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家庭的服务需求,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应通过政策倾斜确保女性培训比例,增强就业竞争实力;规范劳动合同,维护私有及民营企业女性从业者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家务劳动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经济资源一样,时间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制约消费者效用水平,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家务劳动时间分配是消费者时间配置的具体表现。面对购买提升家务劳动效率的产品决策时,扮演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会做出不同考虑,家务劳动时间分配的不平衡会给家庭消费决策造成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价值机制与补偿机制,当家庭成员间家务劳动时间分配越不平衡时,家庭越可能购买提升家务劳动效率的产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务劳动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丹,符国群,李世豪.家务劳动时间配置研究:回顾与展望[J].珞珈管理评论.2018

[2].姜海纳,符国群.家务劳动时间分配对提升家务劳动效率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贺光烨,简敏仪,吴晓刚.城市地区家务劳动和家人照料时间性别差异研究[J].人口研究.2018

[4].王琪延,韦佳佳.不同性别群体家务劳动时间差异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

[5].李勇.居民家务劳动时间经济价值剖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7

[6].高华,张娇娇,杜声红.在婚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

[7].李雪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夫妻双方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6

[8].邹韵,孙秀林.家庭通婚类型对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J].社会发展研究.2016

[9].李智夺.性别观念、现代化与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J].青春岁月.2016

[10].钟波,楚尔鸣.湖南省性别工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家务劳动时间的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男女两性每天家务劳动时间比较一10不同收入投入家务劳动时间的...一6学历和性别投入家务劳动时间的...城镇在业者工作日平均家务劳动时间一14调查对象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不同学历层次的妇女家务劳动时间...

标签:;  ;  ;  ;  ;  ;  ;  

家务劳动时间论文_张晓丹,符国群,李世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