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产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我国软件产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董国强[1]2004年在《我国软件产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对于软件产业的发展来说,人力资本无疑是其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试图以软件产业发展自身特征的经济学分析为基础,并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软件产业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依据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系统论证了软件产业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软件产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选择做出了分析。 本文的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综述及简要分析;第二部分:对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特征及软件产业人力资本的需求特点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第叁部分: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为平台,对软件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部分: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根据国际软件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重点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借鉴国外的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软件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夏茵[2]200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比物质资本投资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持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全民共享的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在深入体会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指导,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资料和统计数据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和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指出投资不足和低效投资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着总体投资规模和生均教育经费较低,投资结构和教育经费分配等不尽合理之处以及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高位运行的基本格局。然而,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增长、高位运行的基本态势将始终面临财政投入的困扰。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以便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推进和加快适应市场化背景、基本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构建、改革和完善。文引入了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教育经济学家开始将成本-收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引入教育领域,成为测试教育收益率,制订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评估的重要工具。目前,它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价高等教育投资在提高生产力和收入方面的能力。这种估算为了解个人的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和投资目的、为政府了解不同群体利益,引导投资、为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而大力发展高教产业,为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教育的经济功能,给予了理论和数据上的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收益率为政府制定正确反映知识作用的工资政策,为高等教育决策部门制定合理政策和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提供了依据。总之,对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为确定国家、社会、个人投资规划、方向、方案等科学决策有着理论和现实的意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和私人成本、收益的情况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本论文对于深化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体制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指导意义。

邱丰[3]2003年在《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力资本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或学科分支,其中的很多问题,如理论完善、实证研究和问题澄清等都有待做更进一步研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力资本量大质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而目前看来,国内有关人力资本方面的研究却是庞杂、零散、不成体系的,且“西化”的分量极重。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试图将这些零散、庞杂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综合起来,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批判地吸收,对其中一些研究方法进行修正,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发展理论,充实实证,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研究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 本文首先从资本的内在规定性入手,通过探究传统经济理论对资本的认识及其延伸,在系统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各种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个体和总体两个方面、从范畴、形成途径、构成成分、特性、功效和分配方式等六个角度对人力资本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然后又从人力资本的外延、产权、配置方式和投资的特点等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人力资本的真正作用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在第二章中,作者把人力资本投资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来。在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着重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本由于自身特点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尤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于人力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接下来本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从存量调整—内部开发和增量调整—外部开发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索。扼要介绍了一些着名的人力资本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激励方式:年薪制和股权制等和主要的投资方式: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干中学”投资和人际关系投资等。沿袭前文的结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构建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绩效分析模型,采用教育经费法和年限法论证了全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同东北师范大学2000届博士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时,作者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通过对教育经费支出增长速度的的趋势分析和弹性分析,得出自 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快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的结论,并提出了增加教育投入、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几点措施。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在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中长期发展面临的困难:增长困境、结构矛盾、制度根源等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发展战略。作者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推进结构优化、以产权变革为核心促进制度创新和以政府支持为主强化和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对策,通过上述战略的实施达到实现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翁杰[4]2006年在《基于雇佣关系稳定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从雇佣关系稳定性的角度,研究了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供给,揭示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因素以及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不平等、员工流动和工资水平的决定效应,并相应地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促进政策。 以劳动合同制度推行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为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刚性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活力和灵活性;劳动合同制度保证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充分灵活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研究发现,当前劳动力市场签订的绝大部分劳动合同是期限不超过叁年的短期合同;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是导致劳动合同期限短期化的主要原因;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任职期分布与国际上劳动力市场最灵活的那些国家相似。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雇佣关系稳定性的下降。 雇佣关系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员工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对于员工而言,在不稳定的雇佣关系下,员工更倾向于投资具有市场价值的一般性人力资本,因为这不仅能促使员工成功地进行工作转换,而且能满足他们对递增的工资曲线的偏好。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工作转换将剥夺企业一般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因此企业倾向于向那些雇佣关系稳定的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在当前灵活的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培训投资外部性被剥夺的可能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激励,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只能呈现不足的态势。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潜在不一致性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形成。 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本投资或者技能培训被认为是促进员工人力资本形成、增加高技能员工供给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表现了显着的不平衡性。在企业层面上,技术进步较快的企业比技术进步慢的企业提供更多培训机会;规模越大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资越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员工层面上,教育程度和技能等级越高的员工能够获得越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没有促进低技能员工向高技能员工的转变,改善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分布格局,反而加深了本已存在的人力资本差异,导致了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刘强[5]2006年在《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文中认为在世纪之交,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对我国的劳动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信息化过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资本密集程度,可能会引起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造成失业;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了分工发展和产品种类增加,这会增加社会产品需求,进而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促进就业。因此,深入分析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因势利导将信息化引入全面推进我国就业增长的轨道,将对我国在新的世纪提高就业水平、化解就业矛盾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多种理论方法,并且在具体分析过程中结合每一部分的实际内容运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及其对我国就业的现实影响,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就业战略的目标模式。从论文分析的整体框架来看,这篇论文主要从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运行叁个方面来分析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具体内容概述如下:在引言中,本文系统回顾了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对就业影响的基本理论观点,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以及论文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创新点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在第一章中,论文从分析信息化理论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入手,将信息化与我国赶超战略相联系,为全文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宏观视角,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实现赶超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信息化也会使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使我国在新世纪面临更严峻的就业挑战,我国只有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才能克服发展中的就业难题,把握历史赐予的发展机遇。在第二章中,论文分别从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个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理,指出信息产业通过价格补偿效应、引致需求效应和收入效应可以使产业总量迅速扩张,从而带来对劳动力的大规模引致需求。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内部结构的演进促进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保证就业增长的持续性。不仅如此,通过积极参与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拉动外需来带动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从产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虽然由于产业信息化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本密集度,会带来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但是产业信息化通过促进分工发展,不仅延长了生产的迂回过程,也创造了新的需求,进而也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客观分析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这部分内容还分析了我国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的现实影响,指出了我国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

王园园[6]2017年在《内蒙古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其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够缓解城市化进程的阻力,有助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现代化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人口红利会逐渐减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高,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促进内蒙古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和水平。但是,经过调查内蒙古地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和问题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城市方面:由于农民工培训的投资主体不明确,以及考虑到自身成本收益差异,人力资本投资形势不容乐观;其次是农村方面,农民工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再加上经济能力不足、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康教育滞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阻碍了新生代向城镇有效转移,而且使他们难以在城镇长久地发展下去。因此,内蒙古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维度的观点。首先介绍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内涵,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的理论依据,具体地介绍新生代人力资本的特征、人力资本生成的四种方式;其次利用调查的数据具体阐述了内蒙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以及人力资本现状,即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流动迁移方面。再次,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农民工人力投资主体,主要涉及个人或家庭、用人单位和政府,具体分析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最后得出,个人或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政府应该承担起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责任,在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最后集中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维度的问题。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特殊约束条件,明确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维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维度进行归类和分析;得出适合内蒙古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维度选择。最后,总结本文并阐述了有助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建议。

唐代盛[7]2005年在《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框架及决策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议题,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劳动价值学说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1790)、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920)等经济学家早期都曾对此作过论述,认为劳动力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国民后天取得的有用能力应被视为资本的一部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以来,“人力资本投资”这一重要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并纳入研究的视野。20 世纪80 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崛起的以卢卡斯(Rucas)、罗摩(Romer)、巴洛(Balo)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学派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加以强调,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起到一举数得的功效。这些研究成果使得以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在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献中,较多关注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生产性功能及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而忽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风险性甚至高风险性,这已经被许多国家和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实践所验证。运用经济学家常用的方法对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评估,20 世纪初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为4%,据估计1997 年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提高到7%,近期的估计可能更高,但与其他国家15% -20%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相比,我国宏观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问题突出。微观企业和家庭或个体同样存在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如我国目前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80%,这说明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受到某种难以克服的约束,企业投资形成的关键性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国有企业流失人员高达60%。应该说,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重视和研究。就其症结而言,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主要是由于现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零风险”基本前提,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重大缺陷。

郎君立[8]2006年在《替代效应下的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人是社会生产中最主要的要素,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就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现代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报酬递增的源泉。 近年来,我国“叁农问题”突出,“叁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居民增收问题,农村居民增收的关键还是在于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城市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相当踊跃,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微弱。主要表现在:虽然农村居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有所增长,但是增长缓慢,投资绝对量小;农村居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没有信心,辍学率高,尤其女童;投资呈现两极分化,读不起书和读书无用论双重起作用。 农村居民人力投资需求微弱不应只在农村、农民、农业这一小圈子里找原因,而应该放到国家宏观社会背景中去研究;不仅是现存条件的问题,还有历史因素刚性发展的结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和替代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我国二元结构、资源稀缺下的城乡群体博弈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在替代效应下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行为选择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主要观点是:①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并且有继续强化的趋势。②虽然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中占很大比重,但在城乡群体博弈中却属于弱势群体。③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市场分割并存在岗位配给。所以本文没有采用惯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因为这种方法是以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条件,

蒋辉[9]2010年在《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从1960年到2009年40年间,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方法有思辨研究,也有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分析,城镇及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城乡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原因分析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我国缺乏专门研究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专着,研究内容不全面等。

李嘉明[10]2003年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众多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证数据发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变量中、在一个企业或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许多与经济质量、利润质量有关的内涵性变化因素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除了我们已知的生产要素外,被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揭示出的这个隐含要素就是人力资本。因此进入上世纪中期以来,人力资本的研究再一次被各国学术界所重视,人力资本学说已成为一门显学。伴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人力资本的资产特征或属性,并认为人力资本的成本大小、投资收益分析以及风险报酬是评价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企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关于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识,并且正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我国人力资本市场尚处于一个相当不成熟的阶段。大多数的研究一方面主要停留在人力资本的基本属性及人力资本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方面,很少就人力资本的资产特征与成本收益和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因而有市无价、有投入无产出是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在宏观上,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在微观上,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却涉猎不多,因而对实际企业的指导性不强。本论文以人力资本的一般理论为研究前提,把企业作为研究的主体,从全新的视角,站在财务会计学的角度,从人力资本的“资产”特征或属性出发,详细地剖析了企业人力资本的不同资产形态上(即作为“流动资产”属性的人力资本、作为“固定资产” 属性的人力资本和作为“无形资产”属性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投资收益、投资风险。与此同时,借鉴衡量物质资本投资决策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如资金时间价值理论、风险报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投资决策贴现方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等,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进行了规范分析、模型论证、博弈分析以及实例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构建了企业人力投资成本、收益与风险的系列模型:如“流动资产”属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博弈模型、“固定资产”属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流动模型、“无形资产”属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博弈模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等。这些探索,不仅有利于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增值、人力资本质量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流动的合理有序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我国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过去仅仅依靠物质、资金的投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不容易获得经济的长足发展的,从物力资本到财力资本、再到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所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思想,而对人力资本以及投资的系统研究将有利于企业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本运营机制、激励监督与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 我国软件产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董国强. 西北大学. 2004

[2]. 中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夏茵.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 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邱丰.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4]. 基于雇佣关系稳定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翁杰. 浙江大学. 2006

[5]. 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D]. 刘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6]. 内蒙古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研究[D]. 王园园.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7

[7].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框架及决策条件研究[D]. 唐代盛.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8]. 替代效应下的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郎君立. 四川大学. 2006

[9].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综述[J]. 蒋辉. 学理论. 2010

[10].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李嘉明. 重庆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我国软件产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