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异质性论文_卢训令,刘俊玲,丁圣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异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异质,尺度,效应,生态学,临夏市,窗口。

景观异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卢训令,刘俊玲,丁圣彦[1](2019)在《农业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景观是人类生活所需资料的最主要来源地,农业景观及其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是影响人类福祉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系统梳理了景观异质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相关研究,总结指出:(1)农业景观格局变化会强烈的影响着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但总体上更关注了空间异质性,对于时间和功能异质性的研究仍需加强;(2)尺度效应、大尺度上景观背景的差异、种间差异、营养级联效应等会对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产生显着的、综合的、交互的影响效应。未来区域农业景观中如何通过景观构建和管理措施的施行来确保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持续稳定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内容的研究:景观异质性变化在时间上和功能上的影响效应及其阈值的探讨;跨尺度、多因素、多物种类群与多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及其交互作用;不同生物类群和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景观异质性提高与有效生境面积下降及其引起的生物随机丧失间的权衡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马冰倩,徐程扬,刘江,常成,赵凯[2](2019)在《城镇森林视觉景观异质性对美学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各大高校内以建筑为背景的城市森林景观十分丰富。结合样地实测和景观照片的分析,运用美景度(SBE)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视觉景观异质性与美学质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以建筑为背景的城镇森林视觉景观异质性与美景值呈显着负相关,基于视觉景观异质性和美景度将视觉景观分为3类:①高异质、低质量景观(类型Ⅰ):视觉景观异质性最高,斑块密度(PD),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均匀度指数(SIEI),分离度指数(SPLIT),景观形态指数(SHAPE),分形维数(FRAC)均最高,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连通度指数(CONTAG)最低,视觉景观连通性差、结构不稳定,构景因子的植被比例(VE)和植被建筑比例(R)最低,建筑比例(BU)最高,形状和边界的复杂主要体现在硬质要素(建筑和道路)上,整体美学质量差,可观赏性不高;②中等异质质量景观(类型Ⅱ):视觉景观异质性中等,整体稳定性、连通性、建筑和植被比例均中等, SHAPE和FRAC最低,景观美学质量仅次于类型Ⅰ景观;③低异质、高质量景观(类型Ⅲ):视觉景观异质性最低, PD,SHDI, SIEI, SPLIT及BU最低; LPI, CONTAG及VE和R最高且SHAPE, FRAC与景观Ⅰ相似,整体稳定性强,连通性高,植被丰富,植被斑块边界和形状富有一定的变化,公众喜好度最高。由此可见,随着视觉景观异质性增强,城镇森林的美学质量显着下降,而增加视野中的植被可提高美景度,相反,增加建筑比例则会降低美景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一齐,李倩雯[3](2018)在《“困境”与“潜力”——基于景观异质性管理的田园综合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中国语境下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消费升级、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政策升级而产生,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的一个综合性举措。以旅游业及农业发展带动城乡统筹的田园综合体带来了对于乡村生态本底的扰动与再次建构,使得农业景观及非农景观具备了进行景观异质性管理和景观格局重塑的基本条件。本文基于景观异质性管理以及最优景观格局的探讨,构建针对"田园综合体"的景观异质性管理框架,以遵义南坪田园综合体为例,综合阐述如何促成生态学意义上最佳的景观格局,达到保护及优化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景观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8-11-24)

孔福星[4](2018)在《移动窗口法在生态移民安置区景观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彭阳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区域景观异质性时,特征尺度的选择尤为重要.文章以彭阳县2015年的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ARCGIS、GS+、Fragstats等软件,采用半变异函数和移动窗口相结合的方法 ,确定研究区的特征尺度,并在该尺度下,选取了东北-西南和东南-西北两条样线进行景观异质性的空间梯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彭阳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叁者面积所占比超过了90%,其中林地比例最大(39.597%),荒漠与裸露地表所占比例最小(0.012 2%).(2)景观指数在1 500 m左右时开始趋于稳定,说明1 500 m是彭阳县景观格局的理想分析尺度.(3)在特征尺度下,彭阳县南部河谷平原所在地,人为干扰剧烈,景观类型多样化,景观较破碎;中部黄土丘陵区,干扰次之;西南部土石质山地,人为干扰最小,生态环境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生态移民安置区及同类地区景观异质性的研究尺度、景观格局优化和土地的有效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美娜[5](2018)在《豫西山地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保障,同时也是支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维持农业可持续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都会受到景观异质性的影响,如能量流动、物种流动、水流动、病虫害传播及土壤肥力等。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日益频繁,景观结构随之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昆虫是主要的传粉媒介,其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具有独特的传粉功能,能够为异花授粉的植物进行传粉,从而保障了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然而,物种入侵、环境变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等都对传粉昆虫的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选取豫西山地低山丘陵区巩义市为研究区,探讨该区内不同尺度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提取研究区1 m分辨率的Google earth数据源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将研究区大致划分为以下14种景观要素,分别为:农田、草地、果园、裸地、居民区、城镇用地、建设用地、工矿用地、道路、河流、林地、水库、坑塘、沟渠。并将果园、林地、草地和裸地归为自然、半自然区;河流、水库、坑塘及沟渠归为水域区;城镇用地、建设用地、居民区、道路及工矿用地归为人造覆盖区;农田单独为农业区。以样点为中心,分别截取半径为100 m、250 m、350 m、500 m、750 m、1000 m和1200m共7个缓冲区,在划分成不同尺度上的样地中研究景观异质性情况。本研究于2016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利用彩色诱捕陷阱法(Colored pan traps)对该区内的传粉昆虫进行两次取样,在布置陷阱的同时,进行周边的植被群物调查,分析该研究内不同尺度的样地中,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群落的影响及传粉昆虫的季节动态特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Fragstats 4.1软件处理分析景观数据,在Past v3.10中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景观结构对传粉昆虫群落的影响效应。最后利用R 3.1.3中冗余分析(RDA)分离所选环境变量,并分析其与传粉昆虫群落组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诱捕陷阱法,春季和秋季共捕获昆虫46092头,其中传粉昆虫40464头,分属于6个目,85个科,其中包括鳞翅目类、膜翅目类、双翅目类、缨翅目类、鞘翅目类、与半翅目类共六种传粉功能群。主要传粉昆虫有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4类,分别为18274(45.16%)、16737(41.36%)、3460(8.55%)、和1088(2.69%)头,其它类为905(2.24%)头。优势类群为胡蜂科(Vespidae)和花蝇科(Anthomyiidae),占总体个数的23.08%;蜂虻科(Bombyliidae)、豉甲科(Gyrinidae)、果蝇科(Drosophilidae)、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隧蜂科(Halictidae)、寄蝇科(Tachinidae)、地花蜂科(Andren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小蜂科(Chalalcididae)、泥蜂科(Sphecidae)、食蚜蝇科(Syrphidae)、蜜蜂科(Apidae)、分舌蜂科(Colletidae)、潜蝇科(Agromyzidae)、花萤科(Cantharidae)、瘿蜂科(Cynipidae),共16类,占总体个数的54.74%;其余为稀有类群,共占22.18%。(2)从传粉昆虫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来看,丘陵区高于其余2种地貌类型,表现为丘陵>河谷平原>山地,同时,丘陵的多样性指数与山地和河谷平原均差异显着(P<0.05);Dominance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山地>河谷平原>丘陵,山地的优势度指数显着高于丘陵(P<0.05)。(3)传粉昆虫群落受季节的影响,其种群特征波动较大,不同地貌间的物种组成、分布及生活特性等也有着差异。S_?rensen相似系数和Jaccard相似系数的值范围分别在62.32%~72.34%,45.26%~56.67%之间。两个指数均显示:山地中的传粉昆虫群落在春秋两季的相似性要高于另外两种地貌类型,其次是丘陵,而河谷平原的传粉昆虫群落相似性较低。春秋两季群落中各物种的作用和地位变化较小,春季和秋季的花蝇科物种重要值均最高,胡蜂科次之。(4)秋季,丘陵区的传粉昆虫群落组成与山地和河谷平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山地和河谷平原间无明显差异。传粉昆虫对周围的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具有特定的响应。在所研究的7个环境因素中仅有乔木层盖度和海拔高度对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显着(P<0.05)。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乔木层盖度呈负相关;鞘翅目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5)不同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的关系会随之改变。在研究区中,斑块密度指数会随尺度范围的增加而减少,蔓延度指数变化则不明显,但斑块丰富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递增。在500 m特征尺度上,传粉昆虫多样性指数和景观指数相关性最高。其中,斑块密度指数与传粉昆虫的个体多度、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均存在相关性(P<0.05);斑块丰富度指数与传粉昆虫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之间也具相关性(P<0.05)。景观中扩大自然、半自然区的面积可提高传粉昆虫的丰富度,但农业用地面积的扩张会给传粉者带来负效应。整体上,人造覆盖区的大面积增加会降低传粉昆虫的丰富度,但适当的施加一些干扰对传粉者是有益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苏显力[6](2018)在《基于移动窗口法的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异质性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是最优化景观中资源组合配置和结构功能的基础,农田景观是人类对土地长期经营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对于农田景观异质性的研究有助于维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为农田的科学布局以及空间有效化管理提供有力依据。本文以下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依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借助ArcGIS 9.3、Fragstats3.3、GS+7软件,采用地统计学、数理统计和景观异质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农田景观整体格局及其空间异质性。首先基于GIS技术划分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类型,其次从类型水平及景观水平选取代表景观异质的指数;再次采用区域面积信息守恒评价方法确定粒度,采用移动窗口结合半变异函数的方法确定幅度,进而确定研究区农田景观异质性特征尺度;再其次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分析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格局和梯度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景观格局指数对尺度的响应较为敏感,本文确定了45m栅格粒度,850m移动窗口幅度为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格局及异质性分析的特征尺度,其分析方法有利于为相似研究区景观空间异质性特征尺度的判定提供借鉴依据。(2)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格局特征为:类型水平上,面积上耕地为景观基质,其次为林地、农村居民用地、水域景观,其中林地斑块多以高郁闭度有林地为主;农村道路、有林地、草地斑块形状较为复杂;而内陆滩涂、灌木林地形状相对规则;景观水平上,农田景观整体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斑块空间连接度较好,但分布均匀化程度较为一般;自然景观中,草地破碎化程度最高,其次为河流水面、有林地和其他林地,而陆滩涂、灌木林地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人工景观中,农村道路、沟渠的破碎化程度最高,而耕地、果园、水库坑塘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3)景观空间异质性分布上,异质性高值分布于下辽河平原区东西两侧(山地丘陵地带)、中部水系纵横区(辽河及其支流沿岸),而异质性低值则集中于中部平原(以耕地为基质的典型农区);高异质性区内,农田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空间结构相对复杂,非耕作景观(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河流水面、水库坑塘、内陆滩涂)数量占比较多且均匀分布于农田内。而低值区景观要素较为单一,空间配比不均衡,耕地、农村居民点优势度较高。农田景观中非耕作景观的数量和空间构型决定了异质性水平。(4)空间异质性梯度变化上,景观多样性与破碎度指数沿4条样带方向均出现不同规律的变化,在高海拔山区、大规模城市边缘区、大型河流廊道沿岸指数波动较为剧烈,波幅与地势高低、距河流及城市中心距离呈正相关,而在中部平原耕作区指数波动趋于平缓,农田景观异质性受地形地貌特征、地表水资源分布、耕地开发强度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突出。(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林琳,刘学录[7](2018)在《基于样线法的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甘肃省临夏市景观格局异质性的尺度效应.【方法】在GIS支持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应用平均信息量、初始信息量、终止信息量、聚合信息量等一些基于样线法的指标对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农业用地为研究区景观结构的基质;廊道包括交通用地和水体;其余景观组分均为斑块.随着观测尺度(粒度)不断增大,各景观组分的信息量指标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较小的观测粒度下,各景观组分的参数差异较大,当观测粒度大于608m时,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开始趋于均匀,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不明显.【结论】608m为样线法研究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的有效粒度.(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范昊,赵文武,丁婧祎[8](2017)在《连接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2017年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The US-IALE 2017 Annual Meeting)会议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于2017年4月9日至13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举行。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交流形式多样,讨论了景观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中关于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的探讨主要从景观格局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方法、景观格局和社会环境系统变化过程、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叁方面展开。对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以下方面:(1)重视景观格局变化和社会环境系统的耦合研究;(2)加强景观格局-过程-服务的多尺度综合集成研究;(3)加强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政策制定和实际管理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4期)

韩影[9](2017)在《沈北新区非耕作生境景观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耕作生境是对农田生态系统当中树篱、坑塘、河流水面等自然半自然生境的统称。非耕作生境镶嵌于农田生态系统当中,关于其异质性的研究可以为农田景观合理布局和土地整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沈北新区的农业区为研究区,在GIS的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景观进行分类,并分别从破碎化、多样性、镶嵌化以及距离指数四个方面建立景观异质性指体系;然后,综合应用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分析法和面积信息守恒评价法得出研究适宜的分析粒度,应用半方差函数得出研究的最佳分析幅度;最后,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得出农田景观的异质性水平,综合运用移动窗口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得出非耕作生境景观异质性水平及空间可视化特征,并对农田景观异质性和非耕作生境景观异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25m大小的分析粒度、725m大小的分析幅度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在景观水平上,农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大,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镶嵌化程度略低,距离指数较大,异质化程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类型水平上,耕地为景观基底;坑塘水面、沟渠、河流水面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水库水面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小;灌木林地和裸地的镶嵌化程度相对较好,而耕地的镶嵌度较差;灌木林地和裸地的距离指数相对较大,而水库水面的距离指数较小。(2)在景观水平上,非耕作生境的破碎化程度较大,多样性程度较高,镶嵌化程度相对较高,距离指数较大,其异质化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在类型水平上,水工建筑用地为优势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坑塘水面和沟渠的破碎化程度较大,而灌木林地和裸地的破碎化程度较小;灌木林地和裸地的镶嵌度较好,而水库水面的镶嵌度较差;灌木林地和裸地的距离指数较大,而内陆滩涂的距离指数较小。在空间分布上,异质性较高的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为:沟渠、河流水面、内陆滩涂等,而灌木林地、裸地以及水库水面的景观异质性较低。(3)非耕作生境的景观异质性水平与农田景观异质性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非耕作生境的破碎化程度以及多样性水平与农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非耕作生境的镶嵌化程度和景观距离指数与农田景观的镶嵌化程度和景观距离指数呈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润[10](2017)在《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多尺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服务,传粉昆虫提供的传粉服务为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传粉昆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传粉服务和维持稳定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人类活动强烈、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巨大改变导致农业集约化程度显着增强,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农业景观中自然、半自然生境是生物栖息的场所,自然、半自然生境的缺失使传粉昆虫类群失去了家园,消失在农业景观中。传粉昆虫多样性减少不仅会降低植物授粉受精几率,影响作物的产量,而且降低了生态系统的传粉服务功能,影响人类的福祉和农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以黄河中下游典型农业区巩义市为研究区,根据其典型的地貌分区特征(山地-丘陵-河川)来探究地貌类型范围、景观尺度和生境类型叁种尺度上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在地貌类型的条件下,探讨叁种地貌区之间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差异及原因;在景观尺度上,基于35个调查样地不同半径缓冲区(250、500、750、1000、1250、1500、1750、2000 m)的特征指数大小(SHDI),依照景观异质性高低将样点进行排序;在生境尺度上,经过实地调查,对农业景观基本存在的农田、林地生境类型进行传粉昆虫的取样。本研究使用诱捕盘法(pan traps)获取传粉昆虫,取样时间为2015年4月29日至5月16日。通过对不同生境与景观尺度传粉昆虫群落的组成、分布及其多样性状况进行分析,进而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区多尺度上农业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最后,为了探究巩义市可能存在的传粉蜜源区—丘陵和山地地区的非农生境对于传粉昆虫的重要性,以山地丘陵的21个样地作为景观简化梯度(农田比例范围5%—86%)的呈现,基于每个样点的传粉昆虫多度和丰富度变化来探究景观简化对传粉昆虫各类群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捕获传粉昆虫67012头,分属7个目、86个科(表1)。传粉昆虫类群主要是双翅目(69.1%)、鞘翅目(3.5%)、膜翅目(26.3%)、鳞翅目(1.1%)。其中优势类群为食蚜蝇科、花蝇科,占总捕获个数的59.5%;常见类群为果蝇科、丽蝇科、蜂虻科、花萤科、头蝇科、瘿蜂科、胡蜂科、小蜂科、切叶蜂科、蜜蜂科等,占总捕获个数的32.5%;其余稀有类群为74类,虽然所属科目较多,但仅占总捕获个数的8%;在农田和林地两种生境中,农田中传粉昆虫较多,占总捕获个数的63.4%,而林地中为36.6%;从生境中主要分布物种来看,食蚜蝇科、花蝇科在两种生境中都有分布,而且占有很大的优势。除此之外,农田生境中的瘿蜂科、果蝇科、胡蜂科、小蜂科、蜜蜂科分布相对较多。(2)丘陵和山地中物种个体数、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要高于河川地区。在个体数水平上,传粉昆虫表现为丘陵农田>河川农田>山地农田、丘陵林地>山地林地>河川林地;在物种丰富度水平上,表现为丘陵农田>山地农田>河川农田、丘陵林地>山地林地>河川林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表现为山地林地>丘陵林地>河川林地、山地农田>丘陵农田>河川农田。从传粉昆虫的个体数来看,丘陵中林地物种个体数与河川、山地的林地物种个体数差异显着(P<0.05),不同地貌类型下农田间的物种个体数差异不显着;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来看,丘陵、山地两种生境中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与河川地区差异显着(P<0.05);从Pielou指数来看,丘陵和山地中Pielou指数显着高于河川地区(P<0.05)。(3)地貌类型是本研究中最重要的影响变量。地貌类型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着(P<0.001),以此推测丘陵和山地地区为传粉昆虫的蜜源地;其次是生境尺度(P<0.05),景观尺度和尺度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不显着。虽然景观尺度对传粉昆虫的影响不显着,但2000m尺度上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的影响是具有很大意义的。(4)景观简化程度与传粉昆虫多度和丰富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景观简化对传粉昆虫类群间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其中对鞘翅目多度的影响最为密切(R2=0.27);同时对膜翅目和双翅目也有较大影响(R2=0.14、R2=0.11),但景观简化与鳞翅目多度呈正相关。随景观简化的程度加深,农田生境中膜翅目多度呈显着下降趋势,而林地中膜翅目多度变化不明显。在未来的景观规划中,应着重考虑传粉昆虫中鞘翅目类群的栖息地变化及食物资源状况,林地生境中应注重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群落,人工林中可以种植一定面积的蜜粉源植物;在传粉昆虫的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类群中,景观简化对鞘翅目影响更为密切,在以后的农业景观规划中需着重考虑鞘翅目类群的食物资源保护和栖境分布。随着景观简化,膜翅目多度呈下降趋势,在农田生境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保护野生蜂等膜翅目类群不仅需要在林地、沟渠等半自然生境中保护现有自然植被,在农田生境中规划合适比例的半自然线性景观要素、种植蜜粉源植物也同样重要。在景观简化的梯度变化中,物种多度丰富度发生了很大改变,那么基于农田、半自然生境的比例状况如何影响传粉昆虫多样性的问题上,本文结果表明农田比例将直接影响传粉昆虫的多度和丰富度,在具体的面积范围上,合适的农田、半自然生境比例还需要考虑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决策者与利益者等关系的权衡。(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景观异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各大高校内以建筑为背景的城市森林景观十分丰富。结合样地实测和景观照片的分析,运用美景度(SBE)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视觉景观异质性与美学质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以建筑为背景的城镇森林视觉景观异质性与美景值呈显着负相关,基于视觉景观异质性和美景度将视觉景观分为3类:①高异质、低质量景观(类型Ⅰ):视觉景观异质性最高,斑块密度(PD),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均匀度指数(SIEI),分离度指数(SPLIT),景观形态指数(SHAPE),分形维数(FRAC)均最高,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连通度指数(CONTAG)最低,视觉景观连通性差、结构不稳定,构景因子的植被比例(VE)和植被建筑比例(R)最低,建筑比例(BU)最高,形状和边界的复杂主要体现在硬质要素(建筑和道路)上,整体美学质量差,可观赏性不高;②中等异质质量景观(类型Ⅱ):视觉景观异质性中等,整体稳定性、连通性、建筑和植被比例均中等, SHAPE和FRAC最低,景观美学质量仅次于类型Ⅰ景观;③低异质、高质量景观(类型Ⅲ):视觉景观异质性最低, PD,SHDI, SIEI, SPLIT及BU最低; LPI, CONTAG及VE和R最高且SHAPE, FRAC与景观Ⅰ相似,整体稳定性强,连通性高,植被丰富,植被斑块边界和形状富有一定的变化,公众喜好度最高。由此可见,随着视觉景观异质性增强,城镇森林的美学质量显着下降,而增加视野中的植被可提高美景度,相反,增加建筑比例则会降低美景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异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1].卢训令,刘俊玲,丁圣彦.农业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

[2].马冰倩,徐程扬,刘江,常成,赵凯.城镇森林视觉景观异质性对美学质量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3].李一齐,李倩雯.“困境”与“潜力”——基于景观异质性管理的田园综合体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8

[4].孔福星.移动窗口法在生态移民安置区景观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彭阳县为例[J].农业科学研究.2018

[5].王美娜.豫西山地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8

[6].苏显力.基于移动窗口法的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异质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7].林琳,刘学录.基于样线法的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8].范昊,赵文武,丁婧祎.连接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2017年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TheUS-IALE2017AnnualMeeting)会议述评[J].生态学报.2017

[9].韩影.沈北新区非耕作生境景观异质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10].王润.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多尺度效应[D].河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以图谱的形式表达了GLOBCOVER、MODI...研究数据与参考数据空间混淆图谱景观异质性指标变化4.4九乡河流域景观异质性克里克...芦苇群落主要分布在河滩积水洼地周边,图2...51989-2007年盐池县主要乡镇景...

标签:;  ;  ;  ;  ;  ;  ;  

景观异质性论文_卢训令,刘俊玲,丁圣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