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鹿出血性肠炎病原体的分离及其鉴定

山西省鹿出血性肠炎病原体的分离及其鉴定

葛有帅[1]2003年在《山西省鹿出血性肠炎病原体的分离及其鉴定》文中研究说明鹿出血性肠炎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所引起的一种以发病急、病程短、病死率高为显着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对山西省内不同地区鹿场发生出血性肠炎的11例病例的脏器及其肠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分离到了8株产气荚膜杆菌,并且对所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杆菌进行毒型鉴定后发现,引起山西省内鹿发生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主要是A型产气荚膜杆菌,可占87.5%,少量为C型,约12.5%。此外对病死鹿脏器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病死鹿小肠粘膜层完全坏死、脱落,粘膜下层严重出血;由于肝脏和肾脏结构受损,致使病原菌所产生的毒素不能得到及时分解,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毒血症,导致鹿快速死亡,表现为出血性肠炎。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已在疾病诊断,细菌鉴定和血清型分型上开始得到应用。在产气荚膜杆菌所产生的多种毒素中,其中以α毒素、β毒素、ε毒素和ι-毒素最为重要。本试验根据已报道的上述四种毒素基因设计PCR引物并建立其快速诊断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仅能检测出产气荚膜杆菌,并且能对所分离的产气荚膜杆菌进行分型;敏感性高,灵敏度可达1.0×10~4CFU/g。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多重PCR诊断方法适用于鹿以及其它动物A型产气荚膜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赵立峰[2]2005年在《鹿出血性肠炎疫苗研制及魏氏梭菌β毒素基因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鹿出血性肠炎是一种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的,以胃肠道严重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于该病病原具有多样性,是几种病原菌或同一病原菌的不同血清型的协同作用,且其发病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前期疫苗预防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试验分析了山西某些鹿场的各种病原菌及其血清型,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本试验根据山西鹿出血性肠炎的流行情况制备多价灭活苗。对山西省内不同地区鹿场发生的32例出血性肠炎的病料进行分离鉴定。分别从各型中筛选出毒力最强的菌株,命名为T5-A和J28-C,并测定其最佳产毒条件。将T5-A和J28-C在此条件下培养,取培养液,用终浓度0.5%、0.7%、0.9%的甲醛分组灭活,5d后灭活检验,合格的菌液按A:C为1:1的比例混合,加入终浓度10%的铝胶佐剂,2-8℃静置10d,弃总量1/2的上清液,摇匀分装。对该苗进行安全检验、免疫效力试验,并对3,6,9个月血清中抗体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建立了产气荚膜梭菌的毒力测定替代试验方法。结果显示:用厌氧肉肝胃酶消化汤,35℃ 7h培养产毒效果最佳;0.5%甲醛安全性较好;家兔最小免疫剂量为2ml: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抗体滴度下降较慢,9个月达到75%的保护率,而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抗体滴度下降稍快,6个月时达75%的保护率。实验室部分为鹿田间试验奠定基础。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主要毒力因子为β毒素,所以本试验进一步构建了β毒素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对β毒素基因进行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经分析,结果与β毒素基因标准序列相一致,从而为将来研制α-β融合蛋白基因工程苗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鹿出血性肠炎病原体的分离及其鉴定[D]. 葛有帅. 山西农业大学. 2003

[2]. 鹿出血性肠炎疫苗研制及魏氏梭菌β毒素基因序列分析[D]. 赵立峰. 山西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山西省鹿出血性肠炎病原体的分离及其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