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武器定位的思考

轻武器定位的思考

一、对轻武器定位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朱特,朵英贤[1](2021)在《步枪工业设计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步枪系统中工业设计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协助枪械设计师通过工业设计方法,处理步枪系统毁伤威力、适用性、可靠性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博弈关系。方法以步枪"弹—枪—人"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为历史基础,总结提出了步枪"弹—枪—人"动力学系统与"人—机—环"工业设计系统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外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价方法,总结工业设计在战略层、战区层、战斗层、系统层和性能层5个层次中对步枪作战效能的影响关系;探讨现代步枪设计中的工业设计方法,总结提出枪械结构、零件材质、加工工艺、人机工效4个方面的步枪系统作战效能设计优化方法。结论在现代化、信息化、体系化战争背景之下,步枪系统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博弈关系会继续存在,并且两者之间的矛盾会愈加强烈,需要设计师通过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对步枪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在向人能力妥协的同时,满足战争对步枪系统毁伤威力、可靠性、适用性的需求。

郭若照[2](2020)在《臂式发射机构运动学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现代遥控武器战的发展逐渐趋近于轻型化、智能化,且对灵活度和杀伤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目标的指向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种趋势和需求,无人遥控武器平台和枪塔的指向精度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当前对遥控武器指向精度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发射机构的空间灵活度、体积轻小型化以及执行机构的可靠性是当前遥控武器战研究的重点。研究以基于发射臂的无人平台为对象,以敌方有生力量和轻型装甲为作战目标,重点解决发射机构的灵活性和轻型化,以及火力指向的问题。首先对臂式发射机构和整体无人作战平台进行总体设计,选用关节速度分别为120°/s、80°/s、80°/s的三轴六自由度机械臂作为平台的发射机构,使其达到回转-俯仰-俯仰的功能。对此发射臂建立D-H坐标建立,以及正、逆运动学分析,在Matlab中完成初步进行建模;并对臂式发射机构和无人平台及跟踪系统三者之间进行坐标转换的研究。其次通过对发射臂进行关节空间和笛卡尔运动轨迹的仿真以及关节力矩仿真,可知关节运动速度可达80~120°/s,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在关节空间内进行五次多项式插补较三次多项式插补得到的关节运动学曲线更为平滑,末端执行器的速度和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都比较均匀而平滑,五次多项式插值较三次多项式插值更理想;在笛卡尔坐标系内做梯形速度插补,发射臂末端在笛卡尔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也无突变现象。通过蒙特卡洛法和robotics toolbox对其工作空间进行仿真对比,也满足其回转关节-180°~180°、两个俯仰关节分别-60°~60°和-15°~70°的工作空间设计要求。最后对轻武器指向无人平台进行整体的随动系统控制,简要对控制器进行设计并进行了阶跃和正弦信号的运动仿真。经过对臂式发射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和仿真,为无人化轻武器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袁百文[3](2020)在《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军事课程是普通高校实施军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大学生军事素质和国防意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自全国高校普遍开展军训工作以来,军事课程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实践中军事课程实施与军事课程设置和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军事课程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为了给军事课程实施提供助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课程实施理论对军事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本研究首先对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本研究依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自编了《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和学生学习兴趣三个方面,以重庆市七所高校2019级的1256名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对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本研究还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教学保障、教师发展和督导评价问题对三名军事课程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各高校军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本研究认为,依据课程实施理论和课程层次论,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理想状态下应当属于持相互适应价值取向的“研究-发展”实施模式,即国家教育部门负责制订课程计划并通过行政命令向高校推广而高校则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修改后的课程计划。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实施模式,既可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落实也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但是,现实情况却并不理想。调查结果发现:1.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必讲课目比重低;2.军事技能课必训内容部分缺失,63.1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核生化装备,95.6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弹射击;3.军事技能课缺少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31.92%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军事技能考核。从访谈分析来看军事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地位低,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职能分工不合理,军事课程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多;军事技能训练所需场地、器材保障困难。总的来看,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要求落实不到位;第二,课程内容部分缺失;第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且部分内容缺失;第四,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设置待优化;第五,军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待加强。本研究认为首先应改变对军事课程的认识,然后完善高校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设置,加强军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建立健全军事课程督导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军事课程实施实效性。

王佩[4](2019)在《“轻”“重”对称与不对称的多角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轻”“重”这组反义词为研究对象,结合标记理论、潜显理论、类词缀化等相关理论,对“轻”“重”在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表现出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对二者不对称的动因进行阐释。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还首次关注到“轻”“重”在网络语言中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对此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与分析。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前人不对称的研究成果,以及具体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第二章,结合字词典工具书,从词汇层面分析“轻”“重”的对称与不对称表现,着重从义项、构词能力、构词形式、“轻”“重”及其复合词“重轻”“轻重”的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从句法层面分析“轻”“重”的对称与不对称性。首先,基于语料库,分析“轻”“重”在句子中直接与某些名词、动词、程度副词组配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其次,对比分析“轻”“重”及其重叠式充当句法成分时的对称与不对称表现。再者,在“轻”“重”表比较义、表度量义的格式,以及肯定和否定结构中,讨论“轻”“重”的对称与不对称性。第四章,分析“轻”“重”在语义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具体而言,梳理“轻”“重”常用义项的产生时间及其引申范畴,关注“轻”“重”语义的变化趋向。“轻”“重”的对称性表现在二者的演变路径以及引申义的语义范畴上。“轻”“重”不对称性表现在语义消亡的速度、语义的感情色彩、以及语义发展趋向上。第五章,结合网络语料,集中讨论“轻”“重”在网络语言中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轻”“重”均能参与构成网络新词“轻X”“重X”,且所构词形式大多对称。这是二者对称性的表现。其不对称性表现在,“轻”的构词能力明显地高于“重”,“轻”的语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轻”呈现出类词缀化的倾向。第六章,分析“轻”“重”不对称的动因。首先,根据关联标记模式确定“轻”“重”在网络语言之外的有无标记项,以及分析二者不对称的动因。此外,还从语义角度和心理角度进行阐释。其次,从社会的发展、词语模的能产性、词语的“潜性化”“显性化”角度来解释网络语言中“轻”“重”不对称的原因。第七章,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指出不足之处。

潘金宽[5](2019)在《轻武器发展趋势》文中提出轻武器是指重量轻,可由人员携带的武器,包括手枪、冲锋枪、步枪、机枪、特种枪械等打点目标的武器,手榴弹、枪榴弹、榴弹发射器、轻型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打面目标的武器,以及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火箭筒、无后座力炮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及反装甲与防空武器。无论是在近战、夜战中,还是在防空以及反装甲的火力配系中,抑或是在山地、丛林地等特殊条件

司访[6](2019)在《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无人作战轻武器智能化程度高,能够大幅降低士兵伤亡,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未来轻武器发展的主流方向。传统无人作战轻武器设计过程,机械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分开设计,机械系统采用“画加打”模式,伺服控制系统模型精度较低,只能靠样机实验验证设计结果,迭代设计,效率很低。本论文研究无人作战轻武器设计流程、一种自上而下的机电结构设计方法、控制策略设计方法、机电协同设计仿真方法,最终基于Sysware搭建一款综合设计软件。全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分析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结构特性和控制特性,研究分析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组成及控制原理,确定的无人作战轻武器综合设计的主要内容,根据设计内容确定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综合设计流程。分析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技术指标,研究确定关键部件设计计算方法。具体包括系统方案参数确定、高低起落部件力学分析、方向转动部件力学分析、耳轴强度校核分析、电机的选取与校核方法,研究基于UG/WAVE自顶向下针对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建立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高低、方向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无人化轻武器的控制算法,包括经典PID控制算法、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策略,最后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控制策略并仿真,研究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不同类型控制策略建立及仿真模型建立方法。基于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分析研究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基于Simulink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分析研究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控制系统建模方法;运用ADAMS和Simlulink软件联合仿真,确定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机电协同建模与仿真方法,并搭建考虑射击响应和传动齿轮间隙的班组遥控轻武器机电联合仿真模型。研究机电一体化综合设计思想与实现方式,基于Sysware软件平台,利用专用软件接口,搭建无人作战轻武器综合设计软件平台,实现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从指标到机电耦合模型的机电协同设计。

汪正胜[7](2018)在《谈我国轻武器装备体系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前言体系问题是轻武器发展到现阶段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处在新军事变革的时代,正是认清轻武器体系与轻武器装备体系的内涵、搞好我军轻武器装备顶层设计、谋划轻武器装备长远发展的最佳时期。2.影响轻武器装备体系的主要因素当今世界轻武器体系可以说是五彩缤纷,新内容层出不穷,但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来建设和发展好我国的轻武器装备体系,仔细分析,影响我国轻武器装备体系全局发展的因素

何伟[8](2017)在《某型大口径狙击步枪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轻武器基本设计理论为基础,以大口径狙击步枪军事需求为背景,在工程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大口径狙击步枪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总体方案,给出了自动方式、缓冲机构以及其它重点部件选型及结构方案;同时也结合工程实践中遇到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思路或解决技术途径,并建立了大口径狙击步枪三维结构模型和枪管振动有限元计算模型;研制了实物样机,进行了试验验证;最后分析了制约当前狙击步枪发展的技术瓶颈,指出了下一步狙击步枪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研究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大口径狙击步枪的国内研发水平,早日为一线部队研发出更加好用、耐用、实用的大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系统。

殷宏斌,陈胜,李松洋[9](2017)在《浅谈轻武器拓展功能接口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国内外轻武器拓展功能接口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轻武器拓展功能所面临的战术使命、任务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轻武器功能接口的发展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张晓刚[10](2017)在《基于MBD轻武器产品研制过程统一数据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CAD技术大力发展,在全三维环境下完成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基于模型定义)作为新时代产品数字化定义语言,它使基于三维模型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设计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应用基础科研项目,针对现阶段MBD技术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基于MBD轻武器产品统一数据模型的构建技术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MBD技术提出了统一数据模型的概念,结合本次研究中的主要目的,分析了各个阶段统一数据模型中包含的信息内容。并从模型外部和模型内部两个角度构建了MBD数据模型体系。(2)提出了基于本体构建统一数据源的方法,本文用本体的方法将三维模型内部的数据信息有效的组织管理,并对不同设计阶段信息的映射展开研究,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设计和信息交互打下基础。(3)采用了基于XML的本体表示方法,对特征本体的XML表示展开了研究,将建立的特征本体信息用XML结构化的表示,增强数据信息的计算机可读性,为系统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4)提出了基于统一BOM从模型外部构建统一数据模型的方法,本文对统一BOM的构建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以EBOM/PBOM的一致性维护为例,对BOM的一致性维护进行了详细阐述。(5)基于本文中的理论基础,采用C++语言对UG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了“三维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系统了可用性。

二、对轻武器定位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轻武器定位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步枪工业设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步枪系统中的工业设计
    1.1 枪械设计理念的发展演变
    1.2 枪械系统作战效能与工业设计
2 步枪系统作战效能评价方法与工业设计
    2.1 步枪系统作战效能的定义
    2.2 性能层
    2.3 系统层
    2.4 格斗层
3 现代步枪的工业设计方法
    3.1 结构的工业设计与优化
        3.1.1 弹药因素
        3.1.2 枪械结构布局
        3.1.3 自动机的选择和优化
        3.1.4 枪族化/模块化
    3.2 制造工艺
    3.3 材质
    3.4 人机工效
        3.4.1 控制步枪系统质量
        3.4.2 优化后坐力
        3.4.3 优化瞄准机构
        3.4.4 符合人体生理尺寸的外形结构和功能细节
4 结语

(2)臂式发射机构运动学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相关技术进展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臂式发射机构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2.1 臂式发射机构总体方案设计
        2.1.1 臂式发射机构组成及功能
        2.1.2 臂式发射机构设计要求及参数
    2.2 轻武器指向无人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2.2.1 无人化轻武器指向系统组成
        2.2.2 轻武器指向无人平台的机械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臂式发射机构运动学分析
    3.1 臂式发射平台机械臂设计优化
        3.1.1 臂式发射机构长度设计及优化
        3.1.2 臂式发射机构建模
    3.2 臂式发射机构运动学分析
        3.2.1 D-H坐标系建立
        3.2.2 正运动学分析及建模
        3.2.3 逆运动学分析
        3.2.4 臂式发射机构工作空间分析
    3.3 臂式发射机构机械臂单关节控制
    3.4 臂式发射机构机械臂反步控制
    3.5 臂式发射平台空间定位技术研究
        3.5.1 臂式发射平台与运动目标坐标转换
        3.5.2 臂式发射平台与光电跟踪系统坐标转换
    3.6 臂式发射机构姿态控制
        3.6.1 臂式发射机构姿态控制概述
        3.6.2 臂式发射机构运动控制
    3.7 本章小结
4 臂式发射机构空间运动轨迹规划
    4.1 发射臂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4.1.1 三次多项式插值
        4.1.2 五次多项式插值
        4.1.3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仿真
    4.2 发射臂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4.2.1 梯形速度插补
        4.2.2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仿真
    4.3 臂式发射机构传动系统整体仿真
        4.3.1 发射臂关节力矩仿真
        4.3.2 基于robotics toolbox的工作空间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机械臂变结构PID控制及仿真分析
    5.1 随动系统设计
        5.1.1 随动系统简述
        5.1.2 随动系统模型
    5.2 轻武器无人平台随动系统控制
        5.2.1 概述
        5.2.2 电流调节器设计
        5.2.3 速度调节器设计
        5.2.4 变结构PID位置调节器设计
    5.3 随动系统动态仿真分析
        5.3.1 阶跃运动仿真
        5.3.2 正弦运动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军事课程目标与实施
    (三)军事课程内容与实施
    (四)军事课程实施过程
    (五)小结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理论阐释
    (一)课程实施理论与军事课程
    (二)课程层次论下的军事课程实施
    (三)普通高校军事教育实施演进
五、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
    (五)研究结果
六、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改进对策
    (一)完善军事课程要求
    (二)落实军事课程内容
    (三)改进军事课程考核
    (四)改革军事课程实施机构
    (五)加强军事课程师资建设
    (六)健全军事课程督导体系
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轻”“重”对称与不对称的多角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2 反义词不对称的研究现状
        1.2.3 “轻”“重”不对称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二、“轻”“重”在词汇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2.1 义项对比分析
    2.2 构词能力分析
        2.2.1 构词数量
        2.2.2 相反义项构词能力
    2.3 构词形式分析
        2.3.1 词形对称
        2.3.2 词形不对称
    2.4 构词其他方面分析
        2.4.1 构词词序
        2.4.2 使用频率
三、“轻”“重”在句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3.1 “轻”“重”组配能力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3.1.1 与名词搭配的对称与不对称
        3.1.2 与动词搭配的对称与不对称
        3.1.3 与程度副词搭配的对称与不对称
    3.2 “轻”“重”充当句法成分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3.2.1 “轻”“重”充当句法成分的对称性
        3.2.2 “轻”“重”充当句法成分的不对称性
        3.2.3 小结
    3.3 “轻”“重”在常用格式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3.3.1 在比较句中的对称与不对称
        3.3.2 与数量结构搭配的对称与不对称
        3.3.3 在肯定否定式的对称与不对称
四、“轻”“重”在语义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4.1 “轻”的语义发展考察
        4.1.1 “轻”的原型义
        4.1.2 “轻”的引申义及其类型范畴
    4.2 “重”的语义发展考察
        4.2.1 “重”的原型义
        4.2.2 “重”的引申义及其类型范畴
    4.3 “轻”“重”语义发展的对称与不对称
    4.4 小结
五、“轻”“重”在网络语言中的对称与不对称
    5.1 新兴“轻X”“重X”构词的对称与不对称
        5.1.1 构词数量分析
        5.1.2 构词形式分析
    5.2 新兴“轻”义的表现及类词缀化
        5.2.1 “轻”的语义表现
        5.2.2 “轻”的类词缀化倾向
    5.3 小结
六、“轻”“重”不对称原因分析
    6.1 从关联标记模式来看
    6.2 从语义角度来看
    6.3 从心理角度来看
    6.4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6.5 从词语模理论来看
    6.6 从潜显理论来看
七、结语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轻武器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单兵综合作战系统一体化
武器制导方式智能化
火力打击精确化
作战环境全天化
战斗功能多元化
战场使用快捷化
融入高新尖技术

(6)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流程研究
    2.1 引言
    2.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特性分析
        2.2.1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伺服系统的分类
        2.2.2 结构特性分析
        2.2.3 控制特性分析
    2.3 基于模块化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综合设计流程确定
        2.3.1 模块化设计基本原理
        2.3.2 模块结构设计方法
        2.3.3 模块接口设计设计方法
        2.3.4 模块化设计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总体参数与布局研究
    3.1 引言
    3.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技术指标分析
    3.3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设计参数确定方法
        3.3.1 系统方案设计参数确定
        3.3.2 高低起落部件力学分析
        3.3.3 方向转动部件受力分析
        3.3.4 耳轴强度校核
        3.3.5 电机选型
    3.4 基于UG/WAVE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研究
        3.4.1 UG/WAVE概述
        3.4.2 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及流程
        3.4.3 基于UG/WAVE无人化作战轻武器设计实例
    3.5 本章小结
4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控制策略与方法
    4.1 引言
    4.2 伺服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
    4.3 内环控制器设计
        4.3.1 电流环PI控制设计
        4.3.2 速度环控制设计
    4.4 外环控制设计
        4.4.1 位置环P控制设计
        4.4.2 位置环模糊PI控制设计
        4.4.3 位置环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设计
    4.5 控制策略仿真
        4.5.1 经典PID串级控制计算机仿真
        4.5.2 基于PI速度控制的位置环模糊PI控制计算机仿真
        4.5.3 基于P速度环控制的位置环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计算机仿真
        4.5.4 仿真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位置伺服系统联合仿真方法
    5.1 引言
    5.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动力学建模
        5.2.1 轻武器动力学建模
        5.2.2 枪塔动力学建模
    5.3 电气控制建模
    5.4 动力学与伺服控制联合仿真
        5.4.1 随动系统仿真
        5.4.2 射击负载仿真
        5.4.3 动力学与控制耦合关系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平台开发
    6.1 IDSSC-LWUC系统框架
    6.2 IDSSC-LWUC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3 IDSSC-LWUC系统功能设计
    6.4 IDSSC-LWUC系统开发
        6.4.1 拓扑布局设计模块
        6.4.2 机械系统参数设计模块
        6.4.3 功能模块设计模块
        6.4.4 控制策略设计及仿真模块
        6.4.5 机电联合仿真模块
        6.4.6 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谈我国轻武器装备体系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影响轻武器装备体系的主要因素
    2.1 军事战略思想的变革
    2.2 军兵种的装备政策
    2.3 轻武器的战术多样性
    2.4 轻武器概念更新与技术进步
3. 轻武器装备体系的发展思路
    3.1 轻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2 轻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
4. 轻武器装备体系建设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4.1 平战结合与军警结合相统一
    4.2 继承与发展相衔接
    4.3 研制与装备相结合
5. 结束语

(8)某型大口径狙击步枪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狙击步枪发展概况
        1.2.1 国外大口径狙击步枪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大口径狙击步枪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大口径狙击步枪性能参数对比
        1.2.4 国内大口径狙击步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大口径狙击步枪总体设计
    2.1 原理方案初步设计
    2.2 主要机构选型和设计
        2.2.1 自动方式的选择
        2.2.2 冲方式的选择
        2.2.3 抛壳机构的选择
        2.2.4 闭锁机构(含抽壳机构)的设计
        2.2.5 发射机构的设计
        2.2.6 击发机构的设计
    2.3 大口径狙击步枪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2.3.1 总体方案草图
        2.3.2 总体方案三维样机
    2.4 总体方案主要功能结构的分析计算
        2.4.1 主要功能结构的强度与机构动作分析
        2.4.2 主要结构的尺寸链分析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狙击步枪若干核心结构和枪管内膛表面处理应用研究
    3.1 大口径狙击步枪缓冲结构的研究
        3.1.1 枪管两级缓冲结构
        3.1.2 大口径狙击步枪上液压缓冲器的选型
    3.2 “变导程螺旋闭锁抽壳结构”的研究
        3.2.1 抽壳阻力的产生及其计算公式
        3.2.2 无辅助抽壳结构的抽壳阻力分析
        3.2.3 变导程螺旋闭锁抽壳结构
        3.2.4 应用效果
    3.3 枪管内膛表面处理工艺探索应用
        3.3.1 枪管内膛镀铬的利与弊
        3.3.2 镍—钴合金/三氧化二铝纳米合金复合镀层技术
        3.3.3 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3.3.4 金属表面改性强化技术
        3.3.5 枪管不同表面处理技术的实弹射击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大口径狙击步枪枪管结构有限元分析
    4.1 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学方程与解法
    4.2 枪管三维模型、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枪管约束条件添加
        4.2.2 火药气体压力(膛压)的施加
        4.2.3 弹带作用力的施加
        4.2.4 重力的添加
        4.2.5 偏心子弹发射时圆柱形枪管载荷添加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外形对枪管振动响应的影响
        4.3.2 不同夹持长度对枪管振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大口径狙击步枪实物样机制造与试验
    5.1 关重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及控制要素
        5.1.1 枪管
        5.1.2 机匣
        5.1.3 枪机
        5.1.4 节套
    5.2 实物样机及其试验
        5.2.1 实物样机展示
        5.2.2 实物样机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6.2.1 制约我国狙击步枪发展的瓶颈分析
        6.2.2 狙击步枪下一步发展趋势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MBD轻武器产品研制过程统一数据模型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阶段研究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安排
第二章 MBD技术在本文中的应用框架
    2.1 引言
    2.2 MBD技术特点
        2.2.1 传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2 MBD技术的主要优势
    2.3 MBD模型中中包含的内容及布局
        2.3.1 MBD数据模型体系
        2.3.2 几何信息布局与管理
        2.3.3 非几何信息布局与管理
    2.4 基于MBD技术的统一数据模型构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建立本体的方法构建统一数据源
    3.1 引言
    3.2 本体在本文中的应用
        3.2.1 本体的构成
        3.2.2 本体应用在本研究中的意义:
    3.3 手工构建本体的方法
    3.4 各阶段特征本体的构建技术
        3.4.1 设计特征本体的构建
        3.4.2 工艺特征本体的构建
        3.4.3 制造特征本体的构建
        3.4.4 以简单孔特征为例说明各阶段特征本体的内含
        3.4.5 建立各个阶段特征本体的意义
    3.5 不同阶段特征本体发生更改的解决办法
        3.5.1 建立公共特征本体
        3.5.2 不同阶段特征本体的映射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特征本体的XML表示
    4.1 引言
    4.2 XML信息表示特点
    4.3 特征本体与XML相结合
        4.3.1 XML与数据交换
        4.3.2 语义标注
    4.4 特征信息的XML模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统一BOM的角度构建统一数据源
    5.1 引言
    5.2 BOM的基础概述
        5.2.1 BOM的核心内容
        5.2.2 传统BOM的管理形式
        5.2.3 统一BOM模型的构建
    5.3 BOM的一致性维护
        5.3.1 EBOM/PBOM一致性维护的前提
        5.3.2 EBOM变更方式的整理
        5.3.3 EBOM变更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要求
        5.3.4 EBOM/PBOM一致性维护的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
    6.1 引言
    6.2 系统架构
        6.2.1 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结构框架
        6.2.2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6.3 各模块功能与实现
        6.3.1 实例调用
        6.3.2 专用特征调用
        6.3.3 专用PMI标注
        6.3.4 一体化设计
        6.3.5 信息维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轻武器定位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步枪工业设计研究综述[J]. 张帆,朱特,朵英贤. 包装工程, 2021(20)
  • [2]臂式发射机构运动学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 郭若照. 中北大学, 2020(11)
  • [3]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百文. 西南大学, 2020(01)
  • [4]“轻”“重”对称与不对称的多角度分析[D]. 王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5]轻武器发展趋势[J]. 潘金宽. 中国军转民, 2019(04)
  • [6]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技术研究[D]. 司访.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谈我国轻武器装备体系的发展[J]. 汪正胜. 中国军转民, 2018(09)
  • [8]某型大口径狙击步枪设计与分析[D]. 何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9]浅谈轻武器拓展功能接口的发展[A]. 殷宏斌,陈胜,李松洋. 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 2017
  • [10]基于MBD轻武器产品研制过程统一数据模型构建技术研究[D]. 张晓刚.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标签:;  ;  ;  

轻武器定位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