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构成因子论文_孙峰,孙永莲,杨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构成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因子,苜蓿,水稻,密度,株距,氮素。

产量构成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孙峰,孙永莲,杨龙[1](2019)在《不同生育期应用长破天~?微量元素水溶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长破天~?微量元素水溶肥的应用效果,开展了不同生育期应用长破天~?微量元素水溶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各个生育时段使用长破天~?微量元素水溶肥对水稻生长均有影响,特别在水稻后期不同用量喷施对产量构成及生育进程影响较大,以在破口期+齐穗期喷施处理产量增加较明显。(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23期)

杨军芳,杨云马,贾良良,邢素丽[2](2019)在《氮肥有机替代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350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1400万吨,小麦的高产稳产对保障河北省粮食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河北省冬小麦生产中越来越重视化肥的施用,尤其是氮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化肥的过量施用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严重问题。有机肥是一种优质的肥料资源,它不仅营养全面、养分供应持久,还能改良和培肥地力,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有机肥养分部分替代化肥养分在小麦上应用效果较少,本试验研究了等氮条件下,化学氮肥有机替代不同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明确冬小麦氮肥有机替代的适宜比例,为冬小麦生产节肥增效和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田间试验在化学肥料磷、钾等量的基础上开展,设不施氮肥(CK)、化学氮肥(N)、化学氮肥有机替代15%(ON15%)、化学氮肥有机替代30%(ON30%)和化学氮肥有机替代45%(ON45%)共5个处理,各处理磷、钾用量分别为P2O5120kg/hm~2、K2O75kg/hm~2,施氮处理中氮肥总用量为240kg/hm~2。试验肥料选用尿素(含N46%)、重过磷酸钙(含P_2O543%)、硫酸钾(含K_2O50%),试验有机肥为商品牛粪(含N、P_2O_5、K_2O分别为1.63%、1.75%、1.86%)。有机肥、磷、钾肥均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追比为1:1,小区面积6m×8m=48m~2,重复3次。【结果与分析】1.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表1),与CK相比,各施氮处理均能显着增加小麦群体数量和穗粒数,而千粒重有下降趋势,但未达显着水平;与化学N相比,随着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群体数量和穗粒数有下降趋势,小麦千粒重有增加趋势,但各施氮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ON15%和ON30%处理在减施化肥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群体数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高产的形成。2.从冬小麦产量来看(图1),各施氮处理小麦产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7.0%、29.2%、24.5%和20.9%,均达显着水平,各施氮处理中,ON15%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化学氮肥替代比例适宜,既能保障冬小麦有合理的群体数量,又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关;与化学N处理相比,ON15%处理增加了小麦产量,增幅为3.0%,ON45%处理降低了小麦产量,降幅为3.6%,ON30%处理小麦产量基本持平;随着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比例增加,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ON45%处理较ON15%处理相比,降幅为6.4%,二者差异显着,ON30%与前两者间差异不显着。因此,从化肥减施和保障粮食安全角度综合来看,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比例为15%和30%之间是较为适宜的替代比例。【结论】1.化学氮肥有机替代15%和30%,在节肥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群体数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小麦高产形成。2.与化学氮肥相比,有机替代15%和30%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或维持小麦产量,从化肥减施和保障粮食产量的角度综合考虑,化学氮肥有机替代的适宜比例为15%~30%。(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朱海霞,姜丽霞,吕佳佳,王萍,王铭[3](2019)在《淹水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现为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和商品稻区,但河流众多,且夏季多大雨、暴雨,较易形成涝灾。为了研究洪涝灾害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于2018年通过田间淹水试验,分析寒地水稻关键生育期不同淹水深度、淹水历时造成的产量因子差异。方差分析表明:3个主栽水稻品种在拔节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遭遇淹水后,产量因子在发育期间、淹水深度或淹水历时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5),较深的淹水及较长的淹水历时易使产量因子显着下降;经LSD比较,于拔节期淹水后的千粒重和理论产量,于抽穗开花期淹水后的结实率显着最低;没顶淹没的结实率、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显着最低;7天的淹水历时易造成千粒重的显着下降;抽穗开花期水稻在没顶淹没(3/3h)及7天淹水历时的结实率估算值仅为70.9%,拔节期水稻在没顶淹没(3/3h)及7天的淹水历时下千粒重估算值仅为17.5g,拔节期水稻在没顶淹没(3/3h)及7天淹水历时下产量最低。绥粳18经淹水处理后,产量和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没顶淹没下的产量损失约43.4%-78%,而在较低的淹水深度或较短的淹水历时下水稻表现出较强的抗胁迫性,产量损失较少;乳熟期水稻对淹水胁迫表现出较差的抗胁迫性,产量损失多为23%以上;淹水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与水稻叶面积指数下降有关,绥粳18经淹水后多数处理的LAI比对照低,且下降的时期多集中于孕穗、抽穗和扬花的生殖关键阶段,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蔡秋华,官崇圭,杨俊青,刘帆,李国强[4](2019)在《饲料大麦凤03-39主要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究饲料大麦凤03-39的高产潜力和途径,通过设置2年多点试验,对凤03-39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凤03-39产量相关性最大的2个因子是有效穗数和最高茎蘖数,相关系数分别为r3y=0.790、r2y=0.659,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通径系数(直接作用)分别为:P3y=1.234、P4y=0.674。因此,凤03-39的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做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确保苗齐苗壮;及时灌溉,适时、适量施入基肥和分蘖肥,保证分蘖力,增加有效穗数,进而提高成穗率。此外,还应注意避免个体(穗实粒数)对群体(有效穗数)的限制,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9年09期)

王锐,吴位仙,郑卫东,吴艳花,陈小磊[5](2019)在《氮素水平与品种对直播冬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讨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的油菜轻简化直播种植配套栽培技术,为指导西南地区冬油菜轻简化生产提供依据。2015—2016年选用杂交品种华杂9号和常规品种中双11号在铜仁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共设5个氮素水平梯度,分别为0、90、180、270、360 kg/hm~2,探究直播油菜品种与氮素用量在我国西南冬油菜产区对冬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水平的增加对2个直播油菜品种植株的株高、茎粗、根颈粗和主花序长度等农艺性状参数的影响各异;氮素和品种的不同对产量构成因子中的千粒质量影响较大;2个品种千粒质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整体增加,施氮量以90 kg/hm~2为单位增加时,华杂9号和中双11号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15.0%和30.6%;氮素水平与品种互作对籽粒产量影响较明显,其最大增加幅度可达3.55倍;本研究中最高籽粒产量是360 kg/hm~2氮肥处理下的华杂9号,达2 583.2 kg/hm~2。(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麦麦提敏·乃依木,古丽孜拉·哈不都拉,王玉祥[6](2019)在《密度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密度对苜蓿生殖格局的影响,在滴灌条件下,苜蓿行距30 cm,通过设置5、10、15、20、25、30 cm株距,研究其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苜蓿的种子产量等影响较大,其中,结荚率较高的是10 cm株距处理,高达59.66%,但其种子产量最低,仅为572.83 kg/hm~2;种子产量较高的是5 cm株距处理,为1050.20 kg/hm~2,30 cm株距处理次之,为1002.15 kg/hm~2;种子发芽率最高的是5、15 cm株距处理,均为91.33%。苜蓿种子产量与分枝数、单序荚果数、单荚种子数、种子千粒重等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523、0.474、0.507。综合分析认为,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子受密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适宜的高/低密度均能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但密度影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贡献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9期)

沙栢平,李雪,谢应忠,彭文栋,高雪芹[7](2019)在《株行配比对滴灌苜蓿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最优株行距配比,旨在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试验以‘甘农4号’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株行配比和密度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株花序数、生殖枝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是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每株花序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贡献起直接作用,其余3个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主要通过每株花序数间接实现。在株行配比和产量回归拟合模型中,株行距为35cm×100cm时单株实际产量最高;株行距为15cm×100cm时单位面积实际产量最高。因此,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时,建议采用行距为100cm,株距为15cm的配比。(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文彬,杨淑艳,张军云,瞿观,张子伟[8](2019)在《不同种植密度对除虫菊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除虫菊在育苗移栽条件下最佳种植密度,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产值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单位面积除虫菊干花产量、干花产值、除虫菊素产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并呈抛物线关系,且影响除虫菊干花产量和除虫菊素产量最大的因子均是单位面积的有效花梗数。试验也表明,单株有效花梗数、花朵数和无效花梗率、花蕾率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单位面积有效花梗数和花朵数与种植密度呈Logistic函数关系。另外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除虫菊生育期有所缩短,特别是封行期缩短最明显,但根腐病的发病率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综合产量、产值及生育期、发病率、株高等因素,云南省除虫菊适种区域以漂浮育苗移栽,种植密度6.0万~9.0万株/hm2时最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宁[9](2019)在《晚播播期密度对泛麦536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播期密度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适宜密度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缓解个体和群体的矛盾,促进产量叁要素的协调发展。本试验从晚播角度着手,进一步探讨不同播期密度对泛麦536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地神种业农科院试验地,前茬玉米,亩(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02期)

王静静,杜洪艳,唐小洁,张鹏,孙善国[10](2019)在《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苏北地区超晚播稻茬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麦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超晚播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运筹基肥∶返青肥∶倒3叶肥∶旗叶肥比例分别为4∶2∶3∶1和5∶1∶3∶1时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配置最佳,产量最高,为7 172和7 142 kg·hm~(-2),其次为4.5∶2∶2.5∶1和5.5∶1∶2.5∶1,产量分别为6 945和6 768 kg·hm~(-2)。苏北地区晚播稻茬麦的最佳肥料运筹为4∶2∶3∶1和5∶1∶3∶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产量构成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小麦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350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1400万吨,小麦的高产稳产对保障河北省粮食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河北省冬小麦生产中越来越重视化肥的施用,尤其是氮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化肥的过量施用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严重问题。有机肥是一种优质的肥料资源,它不仅营养全面、养分供应持久,还能改良和培肥地力,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有机肥养分部分替代化肥养分在小麦上应用效果较少,本试验研究了等氮条件下,化学氮肥有机替代不同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明确冬小麦氮肥有机替代的适宜比例,为冬小麦生产节肥增效和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田间试验在化学肥料磷、钾等量的基础上开展,设不施氮肥(CK)、化学氮肥(N)、化学氮肥有机替代15%(ON15%)、化学氮肥有机替代30%(ON30%)和化学氮肥有机替代45%(ON45%)共5个处理,各处理磷、钾用量分别为P2O5120kg/hm~2、K2O75kg/hm~2,施氮处理中氮肥总用量为240kg/hm~2。试验肥料选用尿素(含N46%)、重过磷酸钙(含P_2O543%)、硫酸钾(含K_2O50%),试验有机肥为商品牛粪(含N、P_2O_5、K_2O分别为1.63%、1.75%、1.86%)。有机肥、磷、钾肥均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追比为1:1,小区面积6m×8m=48m~2,重复3次。【结果与分析】1.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表1),与CK相比,各施氮处理均能显着增加小麦群体数量和穗粒数,而千粒重有下降趋势,但未达显着水平;与化学N相比,随着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群体数量和穗粒数有下降趋势,小麦千粒重有增加趋势,但各施氮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ON15%和ON30%处理在减施化肥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群体数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高产的形成。2.从冬小麦产量来看(图1),各施氮处理小麦产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7.0%、29.2%、24.5%和20.9%,均达显着水平,各施氮处理中,ON15%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化学氮肥替代比例适宜,既能保障冬小麦有合理的群体数量,又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关;与化学N处理相比,ON15%处理增加了小麦产量,增幅为3.0%,ON45%处理降低了小麦产量,降幅为3.6%,ON30%处理小麦产量基本持平;随着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比例增加,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ON45%处理较ON15%处理相比,降幅为6.4%,二者差异显着,ON30%与前两者间差异不显着。因此,从化肥减施和保障粮食安全角度综合来看,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比例为15%和30%之间是较为适宜的替代比例。【结论】1.化学氮肥有机替代15%和30%,在节肥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群体数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小麦高产形成。2.与化学氮肥相比,有机替代15%和30%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或维持小麦产量,从化肥减施和保障粮食产量的角度综合考虑,化学氮肥有机替代的适宜比例为15%~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构成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孙峰,孙永莲,杨龙.不同生育期应用长破天~?微量元素水溶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杨军芳,杨云马,贾良良,邢素丽.氮肥有机替代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朱海霞,姜丽霞,吕佳佳,王萍,王铭.淹水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J].自然灾害学报.2019

[4].蔡秋华,官崇圭,杨俊青,刘帆,李国强.饲料大麦凤03-39主要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J].中国种业.2019

[5].王锐,吴位仙,郑卫东,吴艳花,陈小磊.氮素水平与品种对直播冬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麦麦提敏·乃依木,古丽孜拉·哈不都拉,王玉祥.密度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7].沙栢平,李雪,谢应忠,彭文栋,高雪芹.株行配比对滴灌苜蓿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8].马文彬,杨淑艳,张军云,瞿观,张子伟.不同种植密度对除虫菊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9].王宁.晚播播期密度对泛麦536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9

[10].王静静,杜洪艳,唐小洁,张鹏,孙善国.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苏北地区超晚播稻茬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一微生物月巴料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一2微生物肥料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早晚稻产量及产量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异系数比较不同播种方式对合丰50品质、产量及#~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品种产量构成因子

标签:;  ;  ;  ;  ;  ;  ;  

产量构成因子论文_孙峰,孙永莲,杨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